叙事学方法——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研究理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青团论文,理路论文,思想论文,高校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不等同于机械地思想“灌输”,教育发生于引导的过程之中,青年学生对先进思想的理解、接受和实践转化不是通过从外部单向度的思想输入实现的,有效对话、故事分享、参与讨论等思想引领形式是增强高校共青团思想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有效方法。正如团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寓引导于教育之中,探索创新基层团组织开展经常性思想引导的有效机制。”[1]44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方法论自觉之上。叙事学方法为创新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范式,丰富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研究的方法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传统研究路向与特点 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是高校团组织充分整合共青团的政治资源、组织资源、队伍资源、教育优势,构建并完善与大学生群体特点相适应、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人才需求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其核心是引导青年学生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切实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人生理想和国家愿景结合起来。近年来,国内学界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多维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并呈现“总体研究成果显著,专题研究有所突破,方法论研究亟待加强”的特点。 (一)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总体式研究 在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实践基础上紧密结合党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党建、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最新部署和要求,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理论体系进行宏大叙事研究。如我国青年学创始人黄志坚在总结共青团思想引领深厚历史,结合当前时代热点基础上,指出了新时期共青团思想引领的中心任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将青年核心价值观的三大核心精神因子定位为“爱国、向上、奉献”[2],并提出共青团思想引领的6条路径:层级循序渐进、拓展网络渠道、教育融入服务、引领落实实践、寓教于文于乐、坚持榜样引领[3]。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梦”、“时尚文化”、“品德文化”等“社会热词”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意蕴挖掘、工作设计、载体建设等影响深刻,是创新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时代元素。还有一些学者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具体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和升华。 尽管这些成果对于深化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理论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思考仅仅是把“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静止的、宏大的实践范畴和理论体系加以审视,割裂了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范式、文件政治与价值意蕴、历史传统与现实矛盾的内在关联,忽视了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实践过程中双主体,即共青团—青年的互动机制和青年思想建设的理论逻辑。 (二)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专题研究 相较于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宏大叙事与整体研究,也有学者试图从专题研究的微观视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例如,在“新媒体与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研究”专题下,学界认为高校共青团应抓住新媒体时代对青年思想建设工作的新机遇,努力凝聚青年思想共识,积极培育青年意见领袖,抢占共青团思想引领的网络空间[4]。在“共青团活动与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专题下,学界认为团的活动对高校学生思想引领方面存在效果不佳、方法不当、影响力有限等问题,要加强共青团活动的顶层设计,丰富教育内涵,创新以“团的活动”为纽带的共青团思想引领路径与方法[5]。在“高校管理体制与共青团思想引领”专题下,学界认为高校管理体制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带来挑战,高校共青团要善于通过理念的重构、内容的创新、模式的突破、方法的改进创新高校思想引领方式方法[6]。 这些成果多维地展现了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在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思政教育、媒体建设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微观的专题研究并未彻底澄清高校共青团的思想输出是通过何种内在逻辑与运行机制为青年学生建构起意义世界,也未能深入探讨高校共青团思想输出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程度。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重视‘媒介—环境’研究、忽视两者互动机制研究”的不可持续的研究理路。 (三)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方法论研究 以社会科学方法论特别是交叉学科方法研究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范式的论著十分欠缺,与“叙事学”方法有关的理论文章呈现空白。以“共青团思想引领方法”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发现,与此相关的学术论文只有20余篇,几乎很少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与“叙事学”方法相关的理论文章更是为零。已有研究成果中所提及的所谓“方法”是一种政策工具意义上的实践理念和实践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意义上的“方法”具有本质不同。社会科学方法论意义上的“方法”是指知识整合与创造的内在逻辑与作用机理,是对具体方法的高度凝练和原则概括。这就要求我们努力跳出“具体方法”的“小圈子”,从文本诠释、载体设计、理念重构等具体方法回归至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方法论的“本体”,以一种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野和多种社会科学方法交叉运用的勇气深化本论题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二、叙事学方法与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范式转化研究的耦合关系 用叙事学方法研究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这不是为博得学界眼球而对叙事学方法的简单复制,从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来看,叙事学方法与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范式转化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是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的耦合关系。一旦将叙事学研究方法引入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理论研究视野之中,必将产生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第一,有助于深化高校共青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话语体系构建中的主体性功能研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推动群团组织团结动员群众围绕中心任务建功立业,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具有青年特色、青春气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话语体系是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核心。高校共青团作为引导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体,在联通青年学生多元化的思想世界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体系的“自我—他我”的动态过程中,发挥着青年学生思想建设的桥梁纽带作用。高校共青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话语体系建设的组织主体、实施主体、保障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高校共青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话语体系构建中的角色定位、功能作用、组织结构、载体设计等问题,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发挥高校共青团思想建设的主体性功能。 第二,有助于创新共青团理论研究方法,探索学科交叉背景下共青团思想引领研究方法的现代性转换。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历史研究、知识研究、政策研究和经验研究是该论域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向。理论的现代性解读和演绎需要建立在占有大量的现实资料和方法论的高度自觉基础之上。深化共青团思想引领方法研究,就要在多元学科体系相互融合、多种知识要素彼此渗透的知识创新和学科交叉背景下,探索认知学、叙事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方法与共青团思想引领理论体系交叉、协同、融合的新理路,而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方法论价值。 第三,有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多元文化思潮相互涤荡、多重社会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多种市场经济主体相继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对高校青年学生思想体系、价值体系、情感体系、知识体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共青团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责无旁贷,这要求高校共青团在思想引领实践中,积极探索兼顾共青团组织特点和青年学生群体特点的思想引领方式方法,将叙事学方法引入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之中,有助于创新共青团思想引领的思维方式、实践范式和工作机制,用青年话语讲述“青春好故事”,用青年声音传递“青春正能量”,构建起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受众对象,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专兼职思政教师、高校党政部门、基层团学组织广泛参与的具有共青团特色的开放式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共同体”。 三、基于叙事学方法的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重点研究领域 叙事学方法既是文学作品和文艺批评的重要方法,同时也广泛应用于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之中。叙事学方法是一种质性方法,它通过研究对象的叙事来描述其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并将其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其中蕴含着叙事者个人的实践经验及其实施情形。通过对叙事者所构建的故事场景的研究分析,运用解释学与现象学的理论反思,梳理、统整、构建各项经验的性质和意义。笔者认为,用叙事学方法作为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范式转换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必须以中国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历史传统和中国共产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为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叙事学视角分析 在本体论层面上把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作为一个多层次、实践性的“叙事活动”进行整体研究。丹托指出:“叙事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导致最后结果的行为划分阶段,为开始与结束皆为重点的变化作解释的描述划分阶段”。同样,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实践活动,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化、大众化的思想建设目标划分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进行有效的叙述和动员,使青年学生在思想体系的解构、叙述、动员、激励中实现与政治权威主体——政党的良性互动。我们可以从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叙事学意义出发,研究思想体系的“文本特征”(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与“读者建构”(思想引领的受众对象——青年学生)的内在关联,探讨叙事与描述活动在青年学生思想体系构建和政治观念培育中的作用机理,并由此考察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文化功能和叙事学意义。 (二)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学生“思想会话”的历史嬗变研究 在历史与现实中保持张力,是促成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范式转换的重要前提。研究者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则,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指导思想、实践机制、具体方法、成功经验给予具有原则高度和理论深度的概括和凝练,在中国共青团历史、中共党史、中国高等教育史的宏大背景下,探讨高校共青团如何与青年学生构建起思想对话的“会话模式”,并对这一“会话模式”的含义、品质与特征展开探讨。“思想会话”历史嬗变的研究本质上是对高校共青团叙事活动“社会历史语境”的研究,主要涉及性别、阶级、文化结构、价值观、理想信念等与社会身份相关的社会意识形态关系。尤其需要强调一点,高校共青团“思想会话”的叙事语境与社会历史语境是高度统一的,前者关注于叙事的话语形式与结构,后者关注于社会历史环境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话语体系的变迁动因。 (三)作为方法论的叙事学逻辑体系与理论架构研究 以知识建构和知识创新为理论旨归,在历史与现实中定位叙事学方法在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研究中的理论坐标。要厘清叙事学研究方法的东西方界说、理论渊源、语境与读者、认知模式、叙事风格与话语、叙事空间等关键性理论问题,研究分析运用叙事学方法研究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实践的理论可能性和现实有效性,构建两者深度融合的逻辑体系与理论架构。例如,叙事学理论体系与叙事学的学科定位;“读者建构”与“文本特征”的概念流变及其在高校共青团与青年“思想会话”中的理论应用和意义诠释;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会话模式”的话语风格、话语逻辑、媒介选择、空间叙事行为等关键理论界说;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会话模式”的特色与方法论意义等。 (四)叙事学方法与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实践协同融合的体制机制设计研究 理论的时代魅力和现实解释力只有扎根丰厚的社会实践土壤中才能绽放出艳丽的花朵。要在实践活动层面上把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作为“叙事实践”活动进行审视和把握,深入研究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特征、叙事空间、叙事话语(语态与时态)、青年故事(或思想)建构的逻辑与方法、语言媒介与非语言媒介(图片、影音、团的活动等)的运用策略等,为理论研究开辟出广阔的实践空间。例如,高校共青团叙述者身份的结构与功能;“思想会话”的设计原则与情景选择;“思想会话”的载体建设和模式推演;当前高校共青团“思想会话”的实践经验和现实困境;“思想会话”方法在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中的应用范围与条件等。 (五)叙事学方法对“思想掌握青年”的借鉴价值与现实意义研究 坚持由“特殊—一般”的思维方式,扩展课题研究的适用范围和领域,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叙事学方法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实践、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践、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等的借鉴价值和当代意义。如叙事学方法中“叙事层次理论”对高校共青团层次化思想引领体系设计的借鉴价值;叙事学方法中的“会话模式理论”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双主体的互动参与机制构建的借鉴价值;叙事学研究方法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青年组织广泛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借鉴价值等。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用叙事学方法研究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范式转化是一个较为崭新的研究向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交叉运用决定了该论题研究具有不小难度。在研究过程中,要重点破解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跨学科背景下准确把握叙事学方法在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理论研究中的学术边界和适用范围,并对叙事学方法的应用原则进行抽象概括;二是如何凝练出叙事学方法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将其拓展至大学生思想建设的广阔实践领域中,改进和创新新形势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成果解决必将推动此论题研究取得新的重要成果。叙事学方法:以高校共青团思想为主导的研究方法_叙事学论文
叙事学方法:以高校共青团思想为主导的研究方法_叙事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