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演变_认知心理学论文

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演变_认知心理学论文

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认知论文,心理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是西方主流心理学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它推翻了行为主义心理学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认知心理学在短短三、四十年的期间,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步。近年来,它对人的内在心理或认知过程的揭示和解释正在酝酿着重大的突破。曾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的认知主义(cognitivism)与重新崛起的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正在展开学术论战,被研究者们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的重要演进。

一、历史概观

实际上,在认知心理学孕育和新生之时,降生了一对探索心智工作原理的孪生子,即认知主义的研究定向或符号的范式和联结主义的研究定向或网络的范式。研究者们曾指出,这两者均是试图建立智能的模型。但是,符号的定向更偏重于人工的智能,是以计算机作为理论喻示,通过符号的串行加工方式建立的智能模型。网络的定向则更偏重于自然的智能,是以神经系统作为理论喻示,通过神经网络的并行分布加工建立的智能模型。在本世纪中期认知心理学革命兴起之时,这对孪生子同时出现在舞台上,它们并肩发展、各有千秋。但到了60年代后期,局面发生了改变。1969年,明斯基(M.A.Minsky)和佩珀特(S.Papert)出版了题为《感知器》的著作。这被认为是个分水岭,从此,符号的研究定向开始占了上风,并很快居于主导性和支配性的地位,成为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网络的研究定向则转入了低潮,它败下阵去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显示出的联想主义色彩,这为许多研究者所反感,从而大大限制了对网络模型可靠性的信任。

但是,符号的定向只独领了10余年的风骚。到了80年代初期,局面又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被挤出舞台的网络定向卷土重来,而且来势迅猛。1981年,欣顿(G.Hindon)和安德森(J.A.Anderson)主编出版的《联想记忆的并行模型》一书,是重兴网络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后,便开始了对符号定向的霸主地位的挑战,且网络定向的研究迅速增加。1986年,鲁梅尔哈特(D.E.Rumrlhart)、麦克莱兰德(J.L.McClelland)和PDP研究小组共同编辑出版了两卷本的《并行分布加工》一书,这被公认为是联结主义事业的“圣经”。这本书在发行的第一年就售出3万本,可见其风靡的程度。到了80年代末期,联结主义已开始占上风,并很有可能取代认知主义,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新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联结主义重振旗鼓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认知主义所揭示的符号加工系统与人类认知存有距离,它具有很多局限性,象过于脆弱,不够灵活等;二是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象对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的进展等。

二、两种范式

在认知心理学中,认知主义与联结主义无许在理论框架、建模原则、加工方式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重要差别。

认知主义也被称之为符号的研究范式,它的指导性隐喻和核心性工具是数字计算机。它采纳的是机能的或软件的描述水平,把心智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也即符号的操纵系统,是对符号的接收、编码、储存、提取、变换和传递。符号具有双重的性质:一是符号可以代表着一定的内容或意义,即表征着一定的事物;二是符号自身又具有物理的或形式的特征。认知或看作是心理的表征,任一心理状态除了是它自身,它还表征着对象世界的内容。在认知主义看来,认知是通过符号进行的表征,这也被称之为符号表征理论(symbolic representational theory)。符号又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加工,这一过程也就是符号的操作或计算。认知主义强调的是确定符号的形式结构和算法规则。那么,认知也就是符号的计算,或依据一套规则对一组符号进行操作,这也被称之为符号计算理论(symbolic computational theory)。沿循这一理论主张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也叫作计算心理学(computational psychology)。显然,认知主义赋予符号以核心性的地位,采纳符号表征和计算的理论,强调的是符号的序列或串行的加工,注重的是符号加工的逻辑基础。

联结主义也被称之为网络的研究范式,它的指导性隐喻和主要的灵感是来自大脑或神经系统。当然,它的目标不是建立脑活动的模型,而是以类似于脑的神经元网络的系统建立认知活动的模型。联结主义不是把认知解释成符号运算,而是看成网络(network)的整体活动。网络是个动态的系统,它由类似于神经元的基本单元(units)或结点(nodes)所构成。单元相互联结在一起,联结是加权的联结(weighted connections),权值为正的是兴奋性联结,权值为负的是抑制性联结。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活性(activation),它既可以兴奋和抑制其他单元,也可以受到其他单元的兴奋和抑制。当网络有一初始的输入,其兴奋和抑制便在其单元之间扩散,直到形成一个稳定的状态。在联结主义看来,心理表征就在于网络突现的整体状态与对象世界的特征相一致,这被称之为分布表征理论(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al theory)。网络的信息加工不同于符号的串行加工,而是网络的并行加工,这被称之为并行分布加工(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或简称为PDP。显然,联结主义赋予网络以核心性的地位,采纳分布表征和并行加工的理论,强调的是网络的并行分布加工,注重的是网络加工的数学基础。

三、学术争论

联结主义的研究定向重兴之后,的确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对认知主义的研究定向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然而,符号的研究传统也并未退让,双方展开了热烈的学术争论。

一些认知主义者对联结主义提出了批评,他们坚决反对联结主义能够取代认知主义的主张。他们认为,认知理论必须是符号水平上的分析,而联结主义仅仅说明了符号系统的实现基础。他们抓住了表征的问题。表征的观点认为,认知系统的内在状态是表征的(或意向的、语义的)。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都持有这种观点。但认知主义者指出,只有符号系统是适当的表征系统,可为认知过程建立模型。关键在于,符号表征具有语言的特征,即具有统合的句法和统合的语义。联结主义的网络系统却不具有这些,所以它不适合作为表征的系统。

联结主义的倡导者则对符号的研究传统进行了抨击。他们反对把符号模型看作在解释认知活动方面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种观点认为,联结主义的网络模型对认知活动提供了更为详尽和确切的说明,而认知主义的符号模型则过于抽象化和理想化,传统的基于规则的系统是脆弱的,它并未抓住认知系统展示的多变性、复杂性和精致性的特点。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的确为了某些目的而从事明确的基于规则的符号加工,但研究可以开始于规则加工说明,然后设计出实现这些规则的网络。再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是亚符号的系统,或者是一种亚概念的分析水平,从事的是直觉的加工。语言是典型的符号系统,它具有双重的角色,即外在的工具(如沟通)和内在的工具。正是在外在的方式下,语言才可以在一种形式符号系统中得到运演。通过外在符号的内化,网络完全可以发展出特定的能力去理解和运用语言符号。

在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的学术争议中,也有的研究者采取了一种折衷主义的立场。他们认为,认知主义的符号模型和联结主义的网络模型是可以互补的,它们各适用于解释和说明认知活动的不同方面。两种研究定向都可以加强认知科学。因此,象极力排斥网络研究定向的极端的认知主义和极力排斥符号研究向的极端的联结主义都是不可取的。

实际上,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还在不断地演变之中,这必然会给更为全面和深入地揭示和解释人的认知提供新的和诱人的前景。

四、新的开拓

当传统的认知主义研究定向开始衰落,重兴的联结主义研究定向节节胜利的时候,90年代初期又悄然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定向,该定向的倡导者将其称之为生成的研究定向(enactive approach)。70年代,认知主义盛极一时。80年代,联结主义席卷而来。90年代,生成论开始崛起。所以有人认为,认知心理学乃至认知科学基础理论的变迁速度很快,几乎每10年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探索取向或研究范式。

瓦雷拉(F.J.Varela)等人于1991年出版的专著《具体化的心灵──认知科学与人类经验》,可以看作是生成的研究定向的一部代表作。认知主义的指导性隐喻是计算机。联结主义的指导性隐喻是神经系统,而生成观点的指导性隐喻是人的生活经验(lived experience)或人的生活历史(lived history)。生成的观点强调,认知并不是先定的心灵对先定的世界的表征,而是在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历史的基础之上,心灵和世界的共同生成。

立足于生成的观点,瓦雷拉等人认为,尽管近年来对心灵的科学研究进展很快,但却很少从日常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人的认知。这导致的是脱离日常生活经验的科学抽象,结果使心灵科学落入客砚主义和主观主义(objectivism/subjectivism)的巢穴。实际上,这也即是把心灵与世界分离开了,假定了内在心灵的基础和外在世界的基础。因此,也可称此为基础主义。如果把认知主义、联结主义、生成观点看作是认知心理学乃至认知科学理论框架发展的三个连续的阶段,那么基础主义也随着上述理论框架的变迁而逐渐地在衰退和崩解。

显然,从一个同心圆来看,认知主义处在圆心的位置。认知主义假定,人的认知是符号的操作或计算,而符号表征着以某种方式存在着的世界。从圆心发展起来的第一个外圆是联结主义。联结主义不赞成把符号加工看作是表征的适当载体。符号加工仅仅着眼于符号的物理形式,并且是局部性的,而联结主义强调的是认知系统的整体活动,是分布的加工,是整体特征的突现。突现的整体状态表征着世界的特征。从第一个外圆发展起来的第二个外圆是生成的观点。生成的观点不赞成把表征作为认知科学的阿基米德之点。实际上,认知主义已经消解了作为内在心灵基础的自我,而联结主义则揭示了通常被归之于心灵我(mind's I)的现象无需自我也能出现,这即认知过程的自组织性和突现的特征。但是,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仍都是把认知看作表征。在表征的概念之后隐含着三个基本假设。一是人生存的世界拥有独具的特征;二是人通过内在的表征来获得这些特征;三是进行表征的是分离的主观之我。生成的研究定向则把认知看作是具体化的活动(embodied action),那么,认知并不具有超出其具体化历史的最终的基础。认知就是生成(enaction),它是结构的配成(structural coupling)的历史。这不仅生成认知系统,而且生成一个相应的生存情境或世界。生成的观点也消解了外在世界的基础,故而认知便是与世界共同生成和共同进化的过程,这也即人的生活道路。

认知心理学及认知科学要采取生成的研究定向,就必须包容人类的经验。瓦雷拉等人认为,佛教对心灵觉悟的探索和实践,是对人的直接经验的深入的分析和考察,它不仅强调人的无我的心灵状态,而且强调空有的世界。因此,有必要在科学中的心灵和经验中的心灵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在西方的认知科学和东方的佛教心理学之间进行对话。这有助于克服西方思想中占优势的主客分离和基础主义的观点。瓦雷位等人将引入佛学传统看作是西方文化历史中的第二次文艺复兴。

总之,从上述可以了解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的演化,正在从一开始立足于抽象的、人为的心智系统,转向立足于生动的、具体的人的心灵活动。新的演出已然拉开了序幕。

标签:;  ;  ;  ;  ;  ;  ;  ;  ;  

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演变_认知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