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对中国和现代奥运会的影响与融合_奥林匹克论文

东西方文化对中国和现代奥运会的影响与融合_奥林匹克论文

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与交融——谈谈中国与现代奥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西方论文,中国论文,奥运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2)02-0004-03

我最近在关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思考中,深切感悟到它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底蕴,从而对于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一些想法。我想,为什么中国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是那样的一波三折,为什么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成绩是那么艰难,为什么中国最终取得了申办的胜利,成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主人。这一切我认为单纯从政治的因素来理解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坚持的政治原则并没有变化,而我们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却大大改善了。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这是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和交融。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和大家商榷。

1 何谓“奥林匹克文化”

“文化”一词,至今尚无定论。根据《辞海》,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当然,文化还有更狭义的理解,那就是泛指一般的知识,如“学文化”或“文化水平”之类。古汉语中的“文化”是指“文治与教化”,和现代汉语不是一个含义。在西方语言中,“文化”(Culture)一词有“教育”和“开化”的意思,因此在19世纪欧洲的拉丁语系和斯拉夫语系都把“体育教育”称为"Physical Culture",至今仍在沿用。有人把它翻译为“体育文化”,其实是不确切的。但在罗马尼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中,确实把"Physical Culture"译为“体育文化”,它的解释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练习来获得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但我认为“体育文化”还是用"Sport Culture"为好,以示区别。那么,奥林匹克文化是什么含义呢?

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文化运动。奥林匹克文化是指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部思想和活动内容,它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古代奥林匹克的传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指导思想——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奥林匹克精神,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顾拜旦所追求的奥林匹克理想,《奥林匹克宪章》的基本原则和各项具体规定,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仪式和各项文化艺术活动。狭义的奥林匹克文化是指与奥林匹克有关的文化艺术活动,如奥林匹克标志,奥林匹克旗帜,奥林匹克格言,奥林匹克徽记,奥林匹克会歌,奥运会火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各项仪式和奥运会期间举行的文化艺术表演、科学报告会以及新闻传播等等。如果我们套用上述文化概念,是否可以把奥林匹克文化界定为,奥林匹克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古代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

2 奥林匹克文化是典型的西方文化

奥林匹克文化是典型的西方文化。它包含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一定意义上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继承和发展,但由于时代不同了,现代奥运创始人顾拜旦多次声明,现代奥运决非是古代奥运的翻版。他说:“恢复奥运会并非天真梦想的结果,而是当代世界大趋势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他还说:“我还要再一次说,我们必须让奥运会现代化。我们不要进行笨拙、简单的模仿和复原,从过去寻求启发而不照搬是可能的。”古代奥运从公元393年中断,到1894年顾拜旦恢复现代奥运,中间相隔1503年,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9世纪,也就是整整经历了15个世纪。从社会形态来看,是从奴隶社会的衰败时期到资本主义的兴起时期,这个历史跨度是很大的。但是我们在审视奥林匹克文化时,也决不能忽视古代奥运的文化传统。

综观人类文化发展史,中国、印度、埃及和希腊是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中国和希腊在体育和教育的结合方面首开先河。孔子(前551—前479)的教育思想中就包含体育,他首创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成为儒家教育的典范,其中射、御就是体育内容。而且在文献中记载着孔子身体力行,积极带领弟子参与体育活动。事情是这样地巧合,几乎在同一时代,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前384—前322)首先提出“德智皆寓于体”的教育思想,和孔子不谋而合。他也是体育的实践者,他参加过古代奥运会,并把他的教学讲坛设在竞技场。从这些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从发源起除了差异,也存在一些共性,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就奥林匹克运动而言,它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关于古代奥运的起源,历史学家有诸多考证,众说纷纭。《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史》作者陈掌谔先生认为:“希腊民族开化最早,欧洲文明亦以希腊为典型,民族迷信与崇拜英雄,尤比任何国家为甚,唯希腊民族信神与信人实无差异,所以希腊神话传遍全球,乃由诗人颂赞其事,民间每以祭典兼举行运动会为快意事,奥林匹克运动会之由来,实导源于此。”在希腊神话中有许多关于古代奥运的美丽的传说,但归根结底,它是古希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构成古希腊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在《人文奥运之我见》(见《体育与科学》2001年第6期)一文中,对古代奥林匹克文化传统做了3点归纳,即宗教体育的思想、体育精英的崇拜和神圣休战的号召。顾拜旦在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时,都有了新的解释和发展。例如,顾拜旦认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最基本的特点是贯穿其中的宗教精神。古代运动员像雕塑家那样,通过锻炼塑造着自己的躯体。他们以此向上帝致敬。同样,现代运动员也以同样的方式为自己的祖国、民族及国旗赢得荣誉。因此,我认为我最初围绕着重新崇尚的奥林匹克精神再创一种宗教感情是完全正确的。”他还认为:“宗教体育的思想不仅包括国际主义和民主这两个所有文明国家建立新型人类社会的基础,同时还包括科学。科学的发展,不断地为人类提供增强体魄、修身养性的新方法;提供以摆脱个性解放为由,而产生的使人堕落的扭曲的感情的新方法。”从这一段话完全可以证实顾拜旦继承古代奥运传统的态度和主张。

现代奥运已为我们大家所熟知,它是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它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我们从它的组织结构和活动内容都可以看出它的西方文化色彩。国际奥委会委员至今仍以西方上层人士为主,不少是王公贵族,他们当然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他们的政治态度显然是在维护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利益。他们也代表那些西方大企业家在奥运中牟利的立场。这是就整体来分析,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开明之士,他们能够顾全大局。从历届申办的竞争不难看出这一点。迄今举办过的27届夏季奥运会,除3届因战事未举行外,24届中在西方国家举行的有22届,占92%,亚洲只有东京和汉城各举行过一次,占8%。这足以说明奥运在西方的绝对优势。从奥运会的项目来看,在夏季的近30个大项中,目前只有柔道一项是源自东方,其他都是西方流行的传统项目,尽管现代运动项目在世界推广已有多年,但不少项目并不符合东方文化传统,如拳击就是一例。从文化传统的角度看,东西方运动员并不是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以中国运动员以及亚洲运动员在奥运会取得胜利格外艰难是可以理解的。这实际上不是公平的竞争。再从奥运会的仪式来看,如火炬的点燃和传递,开闭幕式的隆重仪式,体现了古代奥运的传统和现代文明的结合。例如我们记忆犹新的悉尼奥运会开幕式,就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把艺术创新贯彻始终,同时体现了妇女解放和澳洲精神。深受世人的赞扬。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格罗来京时表示,希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的既有奥运传统又有民族特色,这实际上是希望北京奥运会办成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奥运会,这也是我们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奥运已有百年历史,参加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加,现已有200个。这样广泛规模的国际文化活动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他必然导致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此,我们充分意识到现代奥运的国际性,它已成为一种国际文化现象。

3 中国和现代奥运的撞击和交融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和现代奥运的撞击和交融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反映。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100多年,也正是中国革命从艰苦斗争到取得历史性胜利的100多年。10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灾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了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社会。当我们回顾中国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史时,我们切不可忘记这一时代背景。最近我在和任海教授讨论这个问题时,有一点我很受启发。我们看待这段历史,必须看到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往往政治和文化是交织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单纯从政治或文化去理解中国和奥运的关系就容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换言之,奥林匹克运动不是政治运动,是国际文化运动,但它始终无法抗拒政治的干扰;正因为奥林匹克运动不是政治运动,因此在许多奥运的政治性事件上,我们除了看到他的政治因素以外,还必须看到它的文化因素。我这里着重分析中国和奥运关系史上撞击和交融的文化因素。

据说当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时,中国清朝政府接到了邀请,这是合乎逻辑的。但由于清朝的封闭与无知,未予理睬。这件事我认为也是合乎逻辑的。我们不妨翻开历史看一看,1896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的第二年,也正是1898年戊戌变法的前两年,又是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前4年。这时清朝政府已焦头烂额,摇摇欲坠,根本顾不上这样的外事活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清朝政府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是和西方文化格格不入的,即使在鼎盛时期,也不会理睬奥运会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和奥运文化的第一次撞击。

旧中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政府对体育很不重视,参加奥运会也是应付差事。虽然从192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9届奥运会开始派观察员参加,后来又非常艰难地参加了第10届、第11届和第14届奥运会,不但结果一无所获,而且在国际上丢人现眼,被讥为“东亚病夫”,甚至代表团连回国的路费都告罄。尽管王正廷、孔祥熙等要员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也是摆设而已。只有董守义先生为奥运做了些工作,他出版了研究著作《国际奥林匹克》。这一时期,旧中国国虽然名义上参加奥运,实际上无所作为。奥林匹克运动在我国并无影响,我国对国际奥运也谈不上什么贡献。我们可以把这一阶段看作中国和奥运文化的第二次撞击。

解放后,新中国政府在百废待举的新形势下,十分重视人民健康和开展体育运动。早在1952年中华体育总会成立之初,中央就提出要参加1952年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并和国际奥委会开始接触,提出恢复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问题。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首战告捷,得使五星红旗在赫尔辛基飘扬。但斗争并没有结束。1954年国际奥委会在雅典召开的第49届会议上,竟同时接纳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台湾体育组织为两个国家奥委会,这是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我们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于是我国被迫不得不在1958年8月宣布中断和国际奥委会以及9个单项国际运动联合会的关系。直到1979年4月国际奥委会以“奥运模式”解决台湾问题才恢复了关系,不但中国和国际奥委会的关系恢复正常化,而且也恢复了中断了30年的海峡两岸的体育交流。如果这场斗争从1952年算起,整整斗争了27年,中国为此付出了代价,有5届奥运会未能参加。这应该是中国和现代奥运的第3次撞击,也是时间最长、性质最为严重的一次撞击。

这次长时间的撞击,从表面上看,是政治因素,但也不能排除它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或者说是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这其中不容否认,存在着中国和国际奥委会之间的许多误解。例如,我们提出的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而国际奥委会是标榜不谈政治的。它的《宪章》就明文规定:“国家奥委会应保持其自主性,并抵制任何可能妨碍其履行奥林匹克宪章的压力,包括政治、宗教、经济性质的压力。”还规定:“任何以种族、宗教、政治、性别或其他的理由歧视某个国家或个人的行为,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成员不相容的。”因为世界上还有许多人不了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进程,他们往往把台湾问题和当时的东西德国以及南北朝鲜相提并论。我在国外也遇到过几次这样的交谈,说什么他们也弄不清楚。所以我认为中国和奥运的撞击不仅是政治因素,而且还有文化和观念的差异。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撞击和交融是辨证的统一。有撞击才有交融,撞击的过程实际上是相互了解的过程,一次次撞击会加深相互的进一步了解。我们对2000年奥运没有申办成功也可以说是中国和现代奥运的第4次撞击,正由于有了这一次的撞击才使我们申办2008年奥运会取得成功。这些都不是偶然的。

新中国真正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应该从1979年算起,1952年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只能算是象征性的,是一次政治上的胜利,从运动竞技来说并无实际意义。而我们确立在奥运会的地位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尽管这一届奥运会因为一些国家抵制而不能反映真实的国际水平,但中国取得15块金牌、8块银牌和9块铜牌而名列第四不能不引起世界的震惊。记得我1986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参加国际比较体育研讨会时,有位加拿大学者就以好奇的语气问我:“中国的国民收入还很低(当时在100位以下),为什么你们在洛杉矶取得那样的好成绩?”我当时只能这样回答;“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十分重视体育的发展,对运动员的训练和生活都有特殊的保障。”后来几届也都赛出了中国的水平,特别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取得28块金牌、16块银牌和15块铜牌名列第三的突出成绩。这样就奠定了新中国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接着我们在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以绝对优势取得成功,标志着国际奥委会极大多数委员以及世界体育界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体育成就的充分肯定和信任。这是中国和现代奥运关系史上的一个飞跃,是东西方文化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从撞击走向交融的里程碑。我曾把中国和奥运关系分为3个阶段,即屈辱的历史、斗争的历史和胜利的历史,我想这3个阶段正好说明中国和奥运从撞击到交融的全过程。

4 中国和现代奥运的发展前景

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决不仅仅是体育运动,它是促进世界和平、社会进步、人类团结友爱和提倡公平、公正的一项国际社会文化运动。它追求的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和真、善、美的精神境界。这对于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政治和宗教信仰、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都能接受。以致今天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政治或文化运动能与之相比。上届奥运会的观众能达到30亿之多,它的影响面可想而知。《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我认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中国以及各国与奥运文化交融的基础。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是教育,这一点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在为我国出版的《奥林匹克运动》教材作序时说得很清楚,他说:“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可能达到其崇高目的。”

我相信,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会因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更加紧密,中国的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都会给奥林匹克运动增添光彩。历史必将证明,中国需要奥林匹克,奥林匹克也需要中国。预计可能出现以下的发展:

4.1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把这届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届奥运会,也就是实现北京申办提出的口号:“新北京、新奥运”和“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所有这些都必须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奥运文化的有机结合。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规模的交融。正如国际奥委会新任主席在北京所表示的希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是奥运文化和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我理解所谓“新北京”是指北京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有—个崭新的面貌,至于“新奥运”是指中国文化对奥运会的渗透。例如开幕式和闭幕式要有中国的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武术项目应列入奥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等等。

4.2 促进我国大力推行奥林匹克教育。由于上述历史原因,奥林匹克教育在我国尚未开展。尽管我们在1993年就编辑出版了《奥林匹克运动》教材,但至今只有极少数体育院校开设这门课程。不仅一般群众对奥林匹克运动缺乏了解,甚至广大体育工作者也仅仅把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混为一谈,很少有人读过奥运历史和《宪章》;与欧美国家把奥林匹克教育列为中小学修身课教材相比有很大差距。须知奥林匹克教材非常适合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也可以利用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这也符合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4.3 促进我国加强奥林匹克研究,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贡献。我国奥林匹克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北京体育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已先后成立奥林匹克研究所和奥林匹克文化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也将成立奥林匹克研究机构,同时国内也有一批学者从事这项研究,但还未形成一支研究队伍,学术活动也较贫乏。相信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鼓舞下,奥林匹克研究工作将有更大的发展。我们将为奥林匹克运动在理论建设上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4.4 促进我国体育运动全面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包含奥运会和大众体育。我相信在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体育运动必将有一个新的飞跃。

4.5 促进现代奥运的进一步全球化、国际化、多样化。国际奥运的五环标志就是要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包容多种文化,共同发展。中国的积极参与必将加速这一进程,这也是中国对国际奥运的巨大贡献。

4.6 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因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

总之,像中国这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国家成为奥林匹克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必将对国际奥运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融,对中国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必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将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收稿日期:2002-04-20

标签:;  ;  ;  ;  ;  ;  ;  ;  ;  

东西方文化对中国和现代奥运会的影响与融合_奥林匹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