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敦煌市中医医院
摘要:目的:关于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方法:从敦煌市中医医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收并采取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8例做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将其平均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各44例。其中甲组患者的用药间隔时间不给予控制,而乙组则根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参数对给药间隔时间以及给药方案进行有效控制,对比两组的用药合理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乙组给药时间合理率是88.64%,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11.36%,显著优于甲组的68.18%、27.27%,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给药方案并严格控制给药间隔时间,有利于提升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静滴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治疗安全。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属于医院临床上常用药物,其半衰期、用药时间以及用药浓度等要求较其他药物高[1]。随着临床上抗菌药物的滥用、多用等行为越来越凸显,人们对该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行为也越来越关注,而要想提升该类药物的临床用药合理性,严格控制给药的时间间隔十分必要。为了进一步分析临床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合理用药情况,本次研究抽取了88例患者进行了详细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及研究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敦煌市中医医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收并采取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8例做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将其平均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各44例。甲组患者中女患是20例,男患是24例;年龄均处于22岁-70岁的范围内,平均是(46.8±5.0)岁;乙组患者中女患是21例,男患是23例;年龄均处于21岁-72岁的范围内,平均是(48.0±5.2)岁。两组患者所运用的抗菌药物均为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以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比较两组的基础资料,结果提示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可采取进一步的比较,P>0.05。
1.2研究方法
甲组患者的用药间隔时间不给予控制,而乙组则根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参数对给药间隔时间以及给药方案进行有效控制,具体方法为: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合理设计给药方案,然后聘请药物专家对医务人员的临床给药情况进行正确指导,内容包括了药物使用浓度、给药时间等多方面的知识,确保患者临床用药合理、科学[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给药时间的合理率与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
1.4数据统计处理
数据借助SPSS19.0处理,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 < 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甲乙两组患者的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和利率
甲组44例患者的给药时间合理30例,不合理14例,合理率是68.18%;乙组44例患者的给药时间合理39例,不合理5例,合理率是88.64%,甲组给药时间的合理率显著低于乙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甲乙两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甲组44例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后,出现12例不良反应,分别是红肿2例、皮肤瘙痒5例、食欲不振3例、恶心呕吐2例,发生率是27.27%;乙组44例患者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后,出现5例不良反应,分别是红肿1例、皮肤瘙痒2例、食欲不振2例,发生率是11.36%,乙组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显著低于甲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中使用的抗菌药物有很多种类,具体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来进行,一般情况下不同疾病类型所选择的抗菌药类型有所不同。根据国际医疗组织对临床合理运用抗菌药物的标准来看,加强对这类药物给药时间间隔控制是提高其临床应用合理性的关键。
在此次研究中,甲组患者的用药间隔时间不给予控制,乙组则根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参数对给药间隔时间以及给药方案进行有效控制,结果提示乙组给药时间合理率是88.64%,显著优于甲组的68.18%,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情况下,临床上使用的抗菌类药物主要有三种,即:(1)大环内脂类:该类抗菌药物使用的浓度需要超过MIC时间切根据此对用药时间的间隔进行明确。其中,运用红霉素等药物的时候应当与药物的特性相互结合,每天用药的次数约3次-4次,需要确保药物浓度超过>MIC。如果患者处于体内代谢期,则采取新一代大环内脂类药物的浓度从最高/低值,和MIC形成抗菌后效应后叠加可能导致患者感染部分超声抗菌后效应,因此采取罗红霉素与阿奇霉素等抗菌后效应长的抗菌药物时,每天仅需使用1次即可、克拉霉素控制为一天2次即可[3]。(2)β-内酰胺类的抗菌药具备长期较强依赖性类型,饱和抗菌状态下该类药物抗菌浓度、血药浓度的比例就会增加到1:6。因此,临床用药期间要想提升抗菌效果则首先要确保其抗菌浓度,采取半衰期短的药物如头孢、多青霉素等药,给药时间间隔一般为6h-7h左右,或者间隔8h口服药物1次,但是每天给药的次数不能高于4次。对于半衰期约5.5h-5.6h的头孢曲松等要而言,其药效可以维持13h左右,因此每天也仅需用药1即可。(3)喹诺酮类的抗菌药物,其杀菌速度和血药浓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仅部分药物可出现长时间抗菌后效应;药效发作的时间较长,因此这类药物具备较好的持续性,用药效果也较为显著,如果频繁使用很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在具体运用的时候需要根据药物的实际参数以及患者病情来制定合理、科学的给药方案,降低不良反应的同时提升临床用药的合理性[4]。
可见,临床上使用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其给药时间间隔控制情况自然有所不同,具体需要控制多长的时间间隔,还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用药种类、给药方式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合理的给药方案以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合理性。在本次研究中,结合实际疾病情况、用药选择情况及药物药效参数情况来合理设计用药方案,方可达到理想效果。本次研究中,乙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11.36%,显著优于甲组的27.27%,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乙组积极采取合理给药方案和控制给药时间间隔后,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5]。
综上,临床上在运用抗菌药物的时候,需控制好给药时间间隔和提高用药合理性,保障药效的同时又能降低药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庄瑞丰.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13(02):19-20.
[2]李冬云.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研究与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2):296-297.
[3]何松英.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9):63-64.
[4]符琴.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选择的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7,15(05):26-27.
[5]王峻.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5):188.
论文作者:吕文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0
标签:药物论文; 给药论文; 患者论文; 时间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乙组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