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历史、今解,文言文学习的整体升级与创新论文_袁雨帆

文言、历史、今解,文言文学习的整体升级与创新论文_袁雨帆

袁雨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北京市 100088

《古史· 文言·今论——高考文言文全景解读》(以下简称“《古史·文言·今论》”)是北京市教委中学阅读特聘专家杨洋历时十年的积淀与教学实践,联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倾力打造的文言文学习全新解决方案。

《古史·文言·今论》一书以高考文言文真题为纲,以“二十四史”为内在排列逻辑。这种编排慎重又明确:高考真题的严谨程度和考查的广度,经过多方论证,而根据“二十四史”顺序排列,则遵循学术逻辑。这样的内容编排不仅为高中阶段的学习者提供最明确的指引,也为高中教师提供了一种文言文讲授新思路。

一、“文”“言”兼顾、“文”“史”互证,多维度全景解读高考文言文真题的本来面目

文言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板块,经过几代人百余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有了显著的效果与成就,但积习而成的问题,也是始终未曾彻底解决。

具体而言,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元华总结得颇为到位:“文言文教学存在底层缺失语感、顶层缺失美感、中间缺失理解性思辨三种倾向。”语感的缺失,就是一直以来文言教学中都未能做到的“文言兼顾”,将字词和语句割裂,不能形成完整的语言链条。而思辨性和美感的缺失,则是未能将文言语段还原到当时的情境和文化背景中。

杨洋老师的《古史·文言·今论》为文言教学这三个层次的问题,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全新的解决方案,切实做到了“文”“言”兼顾,并开创了“文”“史”互证讲解文言文的方法。

1.“文”“言”兼顾,拒绝烦琐、机械、雷同的硬性记忆,运用训诂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培养文言语感

文言文学习和考查,虽然都是以“字”为重点,高考考查也是通过词义辨析、翻译语句进行,但字字分别拆解和强行记忆的方法,已经被诟病太久。

《古史·文言·今论》中,杨洋老师引入“训诂”和“逻辑推理”两种方法,为青少年学习者展现富有生命力、可复制的学习策略。

用训诂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是许多文言文教学研究者推荐的方法。《古史·文言·今论》将一些文言重点实词虚词梳理出了其字源来历和演变脉络,让读者学习一个字的一个义项的同时,掌握其本义和其他引申义,一举多得。

如重点实词“趋”,《古史·文言·今论》中进行了如下讲解。

字源、本意、引申义,一目了然,清晰明确。

而“逻辑推理”探求字义,可以说是杨洋老师最得意的方法。在全书的前言中,杨洋老师就强调“建构曾经的世界来理解‘古人的语言’”。将字还原到古代文化背景下的语境中,根据前后上下的文章进行逻辑推理,才能更准确地探求到该字的义项。

例如2013年江苏卷考查了《三国志·李丰传》的一句翻译: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这句翻译的难点,在“尚”字。《古史·文言·今论》中,对于“尚”字进行了详尽地逻辑推理,最终找到了准确合理的义项。

这样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方法,正是孙绍振教授最为提倡的教学理念的实践:“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文”“史”互证,通过文化背景的介绍培养文言整体理解能力和文学思辨能力

高考文言文选段,多为人物传记类作品,也多选自“二十四史”。杨洋老师认为,文言文学习,回归原典才能获得原汁原味的体验,《古史·文言·今论》中,设计了“史书史家”“文史读解”的栏目,介绍选段原书、作者,选段中包含的官制、典故,为读者全面选段的语境全貌和当时的文化背景,“建构曾经的世界”。

例如2016年上海卷考查了《晋书·羊祜传》,杨洋老师补充了《晋书》的成书背景和唐太宗御撰《修<晋书>诏》,进行了拓展阅读并充分还原了考题所选片段的撰写背景。

3.将文言选段与同时期、同作者的其他类型或主题的选段进行比较阅读,纵横双向多角度阅读,培养对文言文化的美感认同。

杨洋老师始终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指高考文言文选段人物传记涉及的主要人物),需要再多看几部传记中与他相关的段落,才能还原一个“丰满”“立体”的“人”。《古史·文言·今论》中,每位人物传记除了高考真题选段之外,都补充了其在其他传记中的相关段落,辅以杨洋老师的精彩点评,让一个个呆板的“考题人物”与当下读者建立起情感的共鸣。

例如2013年江苏卷《三国志·李丰传》中,考查了选文反映的李丰性格特点,有少年得志、恃宠自傲、迷恋权力等特点。《古史·文言·今论》中,又补充了《三国演义》中关于李丰事迹的选文以及《三国志》其他人物传记中李丰的事迹,还原了一个“忠义谋勇”“不失气节”的丰满形象。

二、板块设计突显教学初心, 融汇古今中外,读写结合,建立起正确的中国古代文化价值体系

1. 用学术书的格调为青少年学习者呈现逻辑清晰、方法实用的文言文学习策略

《古史·文言·今论》中,将文言文学习进行了立体化升级,运用不同学习层级的栏目设置,为青少年学习者提供“一题多用”的学习策略。

例如“一字博物”栏目,具体呈现了考据字源、梳理重点字的演变过程,用训诂的方法为读者展现汉字从古至今的面貌。

“文史读解”栏目则讲解了选文相关文化常识,加入历史地理图例还原历史面目,以文化释义、以图释义,建构完整的过去世界,提供古今对比的解题思路。

而“重难精解”栏目则落实了文言语法常识,加入与英语词汇、语法的比较,打通学科壁垒,两种语言互相借鉴,将中西方两种语言文化进行充分碰撞。

2. 由读入写,全面提升青少年学习者的思考力、写作力

《古史·文言·今论》中,创造性地开辟了“辞好东里”栏目,这不仅是杨洋老师与古人对话、交流的平台与方式,更是杨洋老师用自己的写作实践为读者示范“由读入写”“读写结合”。当我们通过一篇文章各个栏目的学习,彻底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人物性格、了解时代文化背景时,水到渠成地就会想触摸这个人物,融入当时的环境,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由读入写不是生硬的读后感,而是杨洋老师通过《古史·文言·今论》传达的教学初心:体悟生命的价值、完成从语感到思辨到美感的培养训练,完成文言文学习甚至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一套正确的又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不仅助力每位读者的考试,更让每位读者的人文情操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元华. 百年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6).

2.熊湘华.浅谈“以形索义”训诂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3(6).

3.顾振彪.文言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 课程·教材·教法,2016(5).

论文作者:袁雨帆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

标签:;  ;  ;  ;  ;  ;  ;  ;  

文言、历史、今解,文言文学习的整体升级与创新论文_袁雨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