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游记、散文的几点思考_散文论文

关于散文、游记、散文的几点思考_散文论文

关于散文、游记和杂文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杂文论文,散文论文,游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散文

从旷古未有的“文革”浩劫这段灾难的岁月结束之后,最近20余年来我们整个民族经历了艰巨和深沉的反思,逐步走向了正常、合理和健康的社会秩序。当前的散文创作也在拨乱反正和百废俱兴的氛围中间,出现了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的局面,从已经发表的大量风格迥异的作品看来,可以说是获得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为重大的成绩。最值得庆幸的是许多散文作家在目前这种比较正常的气氛里面,告别了严厉呵斥和粗暴批判的文化专制主义的灾祸,不再心惊胆战和畏首畏尾地握着自己的笔杆了,而已经开始形成一种比较自由与活泼的创作心态,这样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散文创作的思想与艺术质量,能够逐渐走向进一步的丰收和繁荣。

有不少散文家雄心勃勃地提出,面对着21世纪的即将来临,应该写出许多更为出色的作品,追求一种更为理想的散文创作的境界,以便获得更多读者的认同和喜爱。那么这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要谈论起这一点来,就有必要先去探讨一下散文此种文体的本质特征究竟何在?对此曾有不少的散文作家和理论家,在相当热烈和平等讨论的气氛中发表过非常中肯的看法,这些丰富多采的见解之间自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待于进一步地沟通和升华。我在1986年撰写的《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中,也曾尝试对它的本体论作出这样的界说,“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间,它主要是以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我后来又在《当前散文研究的理论建设问题》、《〈中国散文大辞典〉序言》和《〈中外散文辞典〉序言》等论文中,对此作出了若干的补充,强调此种侧重于表现作者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文体,必须出于真挚和至诚,在为大千世界画像的同时,也就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广大的读者,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强调与它无法分割的思考的内涵,说明成熟的激情必然会通向深沉和浩瀚的思索,真不知道是否把问题说得清楚和深入了?看到在不久之前出版的《中华文学通史》第十卷中间,说是这个界说获得了学术界大体的认同,不知道情况是否属实?我多么愿意继续努力地去吸收许多散文作家和理论家具有真知灼见的说法,更为深入地钻研这样的问题。因为只有正本清源地掌握了散文的本体意识,才能够更充满自觉地去追求理想的散文境界,让这种触角和视野都显得异常阔大的文体,将整个人类生存与思考的方式都充满抒情和审美气息地记载下来,这样就必须会具有重大的文化学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审美水准。

从上述这个基本的界说出发,我觉得最为理想的散文作品大致可以分列出如下几条具体的内容:(一)最能够触发读者长久地感动的;(二)最能够唤醒读者回忆起或向往着种种人生境遇和自然风光的;(三)最能够引起读者深深地思索的;(四)最能够在艺术技巧和语言的文采方面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

散文创作既然是一种主观色彩更为强烈的艺术实践,它的长处恰巧就是善于挥发自己的情感去打动读者。如果将这样的欢乐或痛楚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许多读者也就会随之而喜笑颜开或泪水滂沱,这是多大的幸运和成功啊!必须引起正视的是在任何一种欢乐的生活背后,往往会笼罩着几许悲剧性的阴影,这是因为在人类的奋斗和前进过程中间,失败、挫折和惨烈的死亡,必然永远伴随着成功的机遇,这样就必然会爆发出巨大的痛苦,含着眼泪将它宣泄和抒写出来,在形成自己作品的过程中间,也肯定会从浩茫的痛楚里升华出创造性的欢乐情致,正像罗丹所说的那样,“有时他的心像是在受刑,但是因为他能够理解和表达所深受的辛酸的愉快,就要比他所感到的痛苦更为强烈”,“由于能够理解这一切而感到从未有过的快乐”(注:罗丹:《罗丹艺术论》。)。“理解”和“表达”了观察与体验到的种种痛苦,比起许多被它煎熬得无力自拔,从而陷入盲目和迷茫状态中的人们来,自然就是一种巨大的觉醒与升华,可以促使自己的心灵产生出战胜和超越它的勇气与智慧,形成如此巨大的思索的本领与力量,肯定就会启迪人们披荆斩棘地向着更为美好的前景迈步,这正是作为“人”的最值得自豪和珍贵的地方,怎么能不“感到从未有过的快乐”呢?也正犹如贝多芬所说的那样,“这是用痛苦换来的欢乐”(注:贝多芬:1819年10月10日致爱尔杜蒂夫人书。),在通过此种震颤心灵的审美宣泄之后,确实是将痛苦爆发出来了,自己的思想与艺术境界也获得了升华,这无疑可以造成一种最大意义上的欢乐,同时也让自己的读者在欷嘘欲泣中受到感染与鼓舞,触发出一种强劲的思索来,引起情感的升华和力量的勃发。因此散文创作必然忌讳寡情和少趣,绝对不能絮叨和琐碎地去敷衍成篇,当然也不应该反过来堕入滥情的沼泽,毫无节制地哭哭啼啼,抑或喧闹万分地大喊大叫,这样肯定也会引起读者的厌烦和拒斥,而无法打动他们的心灵。至于像有些篇章中那种虚假造作的矫情,更会让大家反感与憎恶。必然充分地抒发诚挚的情感,这在今后的散文创作中似乎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散文篇章还以自己所描摹的社会人生或自然风光,以它所蕴含的形象和达到的境界,像闪电似地唤醒读者回忆起自己在这方面也曾经有过的经历,并且赋予他们一种崭新的认识和深入的启迪,这就是为什么不少追忆童年生活、怀念父母之情、记载爱情婚姻、描摹种种生活场景和人间纠葛的作品,为什么不少描摹人们最熟知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冰雹霜雪,以及最熟悉的许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作品,只要是写出了其中的意韵和真谛,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与情思,就会深受人们的喜爱,被一代代的读者反复地诵读与吟味,从而可以让大家丰富和加深对此的认识;而如果许多读者未曾有过这样的实践,并未亲身去观察、认知和感受过的话,譬如说从未去过许多遥远的异邦,然而在阅读了描摹那儿的有些散文作品,如果是写得栩栩如生而又充满情思的话,那么就会对那里的山山水水、城市建筑以及多少人们生存的状况,永远翻腾着出自衷心的神往之情,并且在自己心灵中保留和牵挂着那些五彩缤纷的画面,猜测和思索着它们所闪发出来的种种意义,从而不断地丰富和提升着促使自己更好生存下去的那种崇高境界。对于种种社会人生或自然风光的描摹,自然都应该突出它灵动的形象,并且充分地注意要在其中饱含着情感与思想的结晶,不少作品中存在的那种有闻必录和记流水帐似的写法,就肯定会显得浮光掠影,容易流于肤浅和表面化的状态,应该克服和解决像这样一般化与平庸化的模式,而要在栩栩如生的形象中挖掘出具有独特视角的真知灼见来。

散文作家在上述所有的抒发情感和尽心描摹中间,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入自己广阔而又深沉的思索,才有可能达到最为强烈地震撼许多读者心弦的审美效应,这无疑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永恒的目标。在追求广阔和深刻的思索这一方面,尤以思索人生的价值、公民的责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平等的精神与民主的秩序如何更为巩固地确立,对于广大的读者朋友们更具有普遍和重要的意义,这样就可以通过散文创作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和文明程度。至于那些更显得广袤和深邃地进行形而上学的哲理性思索的散文,譬如说思索社会制度的衍变、人类的命运及其面临的前景,以及人和大自然如何形成和谐的关系,如何制止人类对于大自然的野蛮破坏,善与恶的相克与消长,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生存的终极意义究竟何在这些问题,都应该通过散文创作号召和催促大家来进行深沉的考虑,这对于促进和推进整个民族的更善于思想,从而生存得更为美好和更具有内心的良知来说,确实是一桩功德无量的事情。因为一个浑浑噩噩和麻木无知的民族,是绝对不可能顺畅地通向辉煌灿烂的明天的。当然像这样的思索毕竟是散文艺术中的思索,而并非在撰写以抽象思维为自己能事的哲学或科学的论文,深刻的思想必须伴随着生动的形象、浓郁的情感和美丽的文采,否则就会形成散文的异化和失落。像这样枯燥乏味,艰涩不堪,是会让人们难以卒读的,这似乎也应该引起充分的注意。

有关散文语言的文采和艺术技巧而言,自然应该称得上是一种美文,必须在充满文采的氛围中间展开叙述,如果是写得干瘪枯燥和寡淡无味的话,谁还有耐心去读完它呢?当然在这儿所说的文采最好也不要显得过分的雕琢和晦涩,因为这样往往就容易阻挡读者进入你笔下的文字里去。最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文采,是一种洁净与流畅的美质,像这样的汨汨流淌和一泻千里,无疑是最容易吸引读者的。由于许多作者各自不同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可以分别表现出雄伟或柔和,绚丽或冲淡,粗犷或纤细,雍容或飘逸,明朗或含蓄,严肃或诙谐等不同的格调,从而让人们读得津津有味,心旷神怡,不知不觉地开启着自己的心扉,对作者融入于其中的思想感情产生应和与共鸣。

散文创作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文学作品而言,对于艺术技巧的讲究似乎是要显得少一些的,却更注意去琢磨与锤炼闪烁出文采的语言,并且将感情与思想的激流天衣无缝地渗透于其中,这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艰难的通向成功的路。至于适当地吸收其它文学样式所具有的艺术技巧,诸如小说在叙事方面的智慧,戏剧在对话方面的才能,诗歌在抒情方面的魅力,无疑都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至于从创作方法的角度来说,它还应该分别表达出现实主义的逼真与深邃,浪漫主义的浓郁情感与强烈氛围,现代主义的渲染内心的意识流和瞬间印象,让多种风格与流派的散文作品,崭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说到艺术技巧方面的革新来,当前的有些散文作家和理论家很潜心于钻研或模仿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创作的种种风貌,像这样进行的尝试和探索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可以丰富和拓宽我们从事散文创作的种种艺术技巧。20世纪整个西方文学的创作思潮,确实是相当突出地显示了在艺术技巧方面竭力趋于新奇与多变的刻苦追求,这肯定会给同辈以及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借鉴的目标,当我们直面许多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时,可以十分清晰地发现它们几乎都显示出一种共同的表征,这就是充分泻染人物内心世界里微妙与敏捷地变幻和迸涌着的意识流,使其异常浓郁和强烈地笼罩着整个作品的进程;与此同时许多作家还刻意从朦胧与多变的联想中,发掘和强调某些细节所具有的象征性的深刻涵义,这确乎是表现出了一部文学史的在向前迈进。然而不少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在自己的探索与操作中间,往往将此种突出渲染心灵冲动及其认知方式的艺术技巧,扩展和强调到了幽冥莫测的神秘主义的地步,于是就必然会相应地悬挂出晦涩难解、诘屈聱牙和故作高深的文字的魔帐来。如此惝恍、错杂、含糊和扑朔迷离得难以捉摸的艺术手法,真好似用无数混沌的谜语罗列而成的迷茫方阵,显然是远不如19世纪西方文学创作那样,闪烁出明亮、纯洁和晶莹剔透般的审美光芒来,这是值得大家在借鉴时必须引起充分注意的。

真正迷人的散文作品,在追求艺术技巧时无疑应该做到广泛地借鉴与吸取,要放眼整个人类古往今来这部巨大的文明史,不管是传统的抑或新潮的,只要它含有美的素质,就都要接受下来融化于自己的艺术个性中,尽量表现出独创与新颖的美学原则来。然后将此种花尽心血的追求完全渗透于美丽迷人的文字中间,不是把他们挡住在艺术技巧的栅栏和围墙之外,而要致力于让他们在毫不觉察的醍醐灌顶似的鉴赏过程中,如痴如醉地沉迷于这样的散文篇章。正像罗丹所说的那样,“帕斯卡尔认为,真正的雄辩是看不出雄辩来的,跟它同样的道理,真正的艺术也是看不出艺术来的”,不露痕迹和出神入化地将往昔文学史上种种优美的艺术技巧,创造性地融合于自己的散文创作里面,这确实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注意和揣摩的。

从抒发至诚的情感,充满内心体验地描摹人生与宇宙,升华出深刻的真知灼见,以及在认真吸取种种艺术技巧时充分地注意文字的美质,如果真正能够异常努力地去争取实现上述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无疑就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十分理想的散文的境界,无疑就可以说是对于走向21世纪的最好的献礼。多么希望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所有散文爱好者,都齐心协力地向着这样的前景更努力地迈进。当然在某一篇具体的散文作品中间,往往很难都具备上述的这四个条件,能够较好地实现其中一两个方面就是很大的成功了。试举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作为例子而言,(二)、(三)这两种因素似乎都不太具备,在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也并不显得突出,它的长处只是写得很朴素与流畅罢了,然而能够运用这样的文字写出至诚的情感来,又是谈何容易的事情!这无疑就可以算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肯定会长久和清晰地打动好几代读者的心弦。以《背影》作为例子所进行分析的结果,我们就对自己所冲刺的目标既认识了它的困难,又充满了极大的信心。包括散文创作在内的任何一种文学样式,它的最高目标确实是要追求思想与艺术个性的充分表达,然而这世界上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任何一种个性,又都不可能把所有共性的一切方面囊括得十全十美,人类及其所创造的文学艺术中间纷繁复杂的个性之渐趋完美,无疑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期和久远的历程,前进的总趋势中间肯定还会有倒退与反复,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竭尽绵薄地去推动它往前迈进。

为了迎接更具挑战性和更加辉煌的21世纪的即将来临,让我们的散文创作向着这个充满思想与艺术个性的令人憧憬的目标努力冲刺,要努力争取写出更感人、更深刻和更具有审美魅力的散文作品来!

游记

有一回在庐山的牯岭散步,瞧着成群结队的游人来往行走,摩肩接踵地从我身旁穿越而过,真说得上是浩浩荡荡的阵势。当许多人的生活略微过得宽裕一些之后,就产生了外出旅游的念头,像这样去浏览天下的名山大川,确实是一项提高境界和心旷神怡的活动,真犹如宋代诗人陆游所说的“远游无处不消魂”(注: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出门旅游的人们大概会有着多种多样的目的,有的只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有的却要开阔自己的视野,增添自己的见识,陶冶自己的情操,以便更好地开拓今后渐趋宏大的事业。无论怎么说,这都是极有意义的。

几乎是所有的旅游者,当他们面对着山水风光和楼台亭阁的景观,日月星辰和风雪雨雾的变幻,都不能不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一种神奇的魅力。而在其中有些心灵更为细腻和聪颖,更具有艺术气质的人们,尤其会受到那些美景浓郁的熏陶和强烈的感染,于是就激动得情不自禁地想要拿起笔杆来,洋洋洒洒地抒写出优美动人的游记。而很少有机会抑或缺乏经济力量外出旅游的人们,对于自己祖国和整个世界的许多名胜古迹,其实也充满着强烈的兴趣和深深的向往,于是就会把很多精彩的游记找来阅读,也好去完成一种幻想中的云游。至于有些描摹山水风光的佳作,对于去过那里游览的人们来说,有时也很想找来披阅一番,以便跟自己倘佯之后的体验作出详尽的比较,发现究竟有何种的异同?里面有哪些感受是自己并未想到的,而自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超过了这些篇章?经过这样细致和深入的思考之后,肯定会有不少人逐渐领悟到了游记的真谛,兴致勃勃地加入到这个写作的队伍中来。阅读与写作确乎是一种相互促进和反馈的精神活动,这样反复碰撞的过程必定会保证游记创作的趋于繁荣。随着旅游者这支队伍的愈益扩大,游记此种文体广受欢迎的前景也就未可限量了。

却也有人很贬抑游记的写作,认为电视屏幕上多姿多彩的风景片,以及日趋完美的摄影技术,可以全部替代运用文字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这些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却是极大的误解。因为游记写作中充分表现个性与抒发情感的此种独特方式,是无法由电视和摄影去替代的。电视和摄影中的各种风景,固然也在追求着独创的个性,不过它只能是通过镜头这个机械的手段来达到,因此这种十分鲜明的个性,就无法将制作者内心中异常细致和深邃的想法,都原原本本地表达出来。而游记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风景,是通过作家抒写的文字来达到的,作为散文中间一种体裁的游记创作,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写出这些迥然相异的文字,既能够渲染出“我眼中的风景”,又可以描摹出“我心中的风景”。前者是摄影和电视很有本领突现出来的,后者对于它来说却实在无法办到。游记最能够超过摄影此种手段的正在于,它具体而微地抒写出作家主观的精神色彩,以及他们接触客观的风景时内心中种种悲怆或欢乐的印象、感受、咏叹、呼号、颤栗和搏击,这正是最能够感动和启发读者的地方。那么电视里播放风景时是否也可以穿插旁白的音响?不过这样的话就变成带有画面的游记了。

游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于大自然的奥妙,进行细致和深入的思索。大自然中的种种风光,像日出和日落、云雾和闪电、月光和星辰、高山和大海、小溪和幽谷等等,都分别给人一种壮美或柔美的感觉,怎么去思索和描摹这样的奥秘呢?在从事游记写作的时候,如果具有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这些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文章也许会写得更浑厚和渊博,不过它的任务并不在于对这些科学知识进行通俗的诠释,这样的做法就会丧失了游记的本体。游记对于大自然奥秘的思索,总是因为被它雄壮抑或抚媚、惊心动魄抑或神秘莫测这些充满魅力的形象所打动,不由得要去浅斟低唱抑或引吭高歌。这些情怀还郁结于心,甚至萦绕于梦魂,从而触发出许多想象、感叹和哲理来。最容易想起的是自己与这些风景的对照,譬如说看到大海和日出,一种追求壮丽与浩瀚的心情就不能不油然而生。总之,面对着所有美好的风光,就不能不深沉地思索起自己生存的意义来,也渴望着向美的境界迈进和升华。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散文《听泉》,在对一泓清泉的审视中,发誓要作一个诚实、谦虚、朴素和美好的人,就是极为有力的例证。日本国民性中某些扩张侵略和欺凌弱小的陋习,在这样的境界面前就显得太丑恶了,它将会提醒追求圣洁和具有良知的人们,为改变国民性中此种负面的性质而矢志奋斗。

当然不仅是局限于此种内心的思索,而要扩展到去想象祖国和人类的命运。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和美丽,那么生存于它怀抱中的多少人们,不也应该超越庸俗和卑琐,让自己变得尽可能的完美吗?这样才能够把人类巨大的精神力量,往积极、善良和高尚的方面发挥出来。游记的写作,确乎像谱写一部气势磅礴的交响曲那样,足够有心于此道的人们经营一辈子的了。人类从远古走来,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艰辛和顽强地奋斗,才逐步形成了以科学、民主和法制为标志的现代文明社会,却依旧存在着野蛮、专制和贪赃枉法的情况,以及国际上的霸权主义者任意地发动战争,侵犯与屠戮着无辜人们的惨剧。还有一个问题是世界上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空气的恶化,水源的匮乏,沙漠化的不断蔓延,严重地威胁和损害着人类。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对应和依存这些关系来说,思考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肯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大自然发生着种种巨大的变迁,真是沧海桑田,奇幻莫测,在此种辽阔和浩渺的氛围中生存的人类,除开从自己与它紧密相连的视角,产生像前面所说的无穷感叹之外,也一定会引起许多作者思索人类的种种历史轨迹。人类在大自然背景面前演出的一幕幕悲歌慷慨抑或凶残暴虐的活剧,显示出人类的命运既闪烁着辉煌的光亮,又充满了幽黯与丑陋,有的令人欣喜和欢歌,有的令人悲怆和浩叹,确实可以写出多少激情澎湃抑或是深沉思考的游记来。

人类在大自然的穹隆底下生存和成长,从来就不断地受惠于它,因此从正常的道理上来说就应该向它作出反馈,努力把它装扮得更为美丽,这样在实际上也就是逐步去改善自己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如何形成更为美好的山河与美好的人们,无疑应该是游记写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游记确乎应该着眼于启示读者更热爱自己生长于斯的大自然环境,跟它异常和谐与融洽地相处下去,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如果不是这样去做,却有意无意地去损害和破坏它,那么人类将会生活于日益变得恶劣的环境中间,这无疑是在愚蠢地毁灭自己。人类从自己作为本位的视角来说,当然就会像荀子那样提出“制天命而用”的思想,中国古代的许多哲人还提出过“人定胜天”的口号,如《逸周书·文传》的“人强胜天”,《史记·伍子胥列传》的“人众胜天”等等,希望人们能够战胜和征服自然,让整个自然环境充分地被大家所利用,以便大幅度地提高生活的富裕程度,类似这样的想法应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且因为古代的人们还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还没有出现大工业生产的格局,无论是“制天命而用”也好,“人强胜天”也好,人们都还没有能力大规模地去破坏与摧毁自然环境的本来面貌。像如此壮丽或秀美的风光,在长期以来的中外文学史上都有着充分的反映和记载,出现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和文采斐然的游记,直至今天还被我们津津有味地朗读和鉴赏着,这就多少会形成一种潜在意识中的环境保护的思想。

整个世界到了十七、八世纪之后,尤其是随着20世纪的来临,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大工业生产高度地发达,人们在进行有些科学实验和大工业生产的时候,把空气和水质都污染了,这主要是由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占有更多既得利益的商贾和官僚,为了贪图眼前的利益,在追求急功好利的狂热意志的鼓动底下,丝毫也想不到要去爱护大自然的环境了,在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之间形成了剧烈的矛盾,其结果只能是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危害。更有甚者的是某些国家的统治者,野心勃勃地想要获得支配和指挥整个世界的权力,就不惜运用破坏力极强和造成环境污染的炸弹,穷兵黩武和滥杀无辜地发动战争,时刻存在着毁灭地球这个人类生存家园的巨大威胁。对于写作游记的人来说,似乎应该充满忧患意识地去认真思索这一点的。至于从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虽然大工业生产还不是十分的发达,却也已经出现了普遍和严重的生存环境恶化的状况,再加上有些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低下,社会公德水平的倾斜与滑坡,竟大规模地出现砍伐树木,射杀珍奇动物,摧毁植被,滥炸山岭,填塞湖泊的状况,从而造成了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遭受严重破坏,极大地增加了旱涝灾害和洪水暴发等威胁人们生存的祸患。游记创作确实应该充分地注意这样的状况,在自己有关的描绘与思索中间深沉有力地去提醒读者,这真是造福于人类的善举和壮举啊!

总之,人类与大自然必须和谐与融洽地相处,人们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为自己造福的同时,还必须自觉地去保护和滋养大自然。游记创作应该更多地注意和描摹这方面的内容,充满正义地去谴责大自然环境的破坏者,生动有趣地写出美丽和纯洁的自然风光,写出跟它相互烘托着的人类的高尚心灵。

游记创作除了勾勒大自然的景色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描摹古代陵墓、宫殿城垣、楼台亭阁、庙宇教堂、民宅建筑,以及现代化城市扑朔迷离的高楼大厦。自然风景大体上说来是一种自足的存在,而这些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却是经过千百年来无数的人们,用辛劳和智慧建造而成的,有的迄今还巍峨地挺立着,有的却早已倾圮或毁灭了,只留下断垣残壁或依稀可辨的一掊黄土,它们无论属于何种情况都是人类艰苦跋涉和生存方式的见证,象征着人类文化的某种特质和气氛,跟大家的关系自然就更为密切和亲切了。人们在审视这些景观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审视着先人的创造,审视着历史迁徙的足迹,审视着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对于它们所作出的种种评价,无疑就会更渗透着浓冽的情感,更包含着对往昔的回顾和未来的前瞻,更具有历史的苍茫和恢宏之感,更容易升华出推动时代前进的神圣的使命感来。所有值得审视和鉴赏的人文景观,都是无数劳动者力量、智慧和理想的结晶,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就都包含着美的因素。但是在人类长期悲惨的历史中间,往往都是剥夺和蹂躏人民的专制君王,在物质上享受最奢侈的供养,在精神上又严酷地主宰和驾驶着人们。这在许多宫殿和陵墓以及宗教的塑像上面,都表现得异常的分明。那种居高临下地镇慑和威吓人们的格调,确乎有点儿令人胆战心惊,尚未摆脱奴性意识和帝王崇拜的人们,很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去顶礼膜拜。然而具有平等观念和现代意识的作者则势必会诅咒和鞭挞他们的幽灵,这实际上正是通过自己对崇高的审美理想的追求,去审视和否定这样的对象,从而提醒读者去辨别真正的美究竟何在?这无疑是一种有利于建设现代文明的工程,游记写作当然应该走这样的路。

人文景观的内涵确实是十分复杂的,以家喻户晓的长城而言,据说在掠过高空的人造卫星上面都能清晰地瞧见它,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来说,多么的值得自豪,出现了许多颂扬它的诗歌与口号,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鲁迅的看法却不太一样,将它说成是“伟大而可诅咒的”,伟大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又要诅咒它呢?这是因为“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注:鲁迅:《长城》。)。这位深谙历史和悲天悯人的大思想家观察一切问题时,都要衡量它是否能够让广大人民离开水深火热的灾祸。他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良心,多么值得游记作者衷心地敬仰和努力地学习。

游记创作确实有个不断提高审美理想的课题。刚起步的作者在游览了名山大川,见到了不少人文景观之后,内心受到很大的激荡,总想提起笔来撰写,却由于视野还不广,思考还不深,境界还不高,创作的经验还不够,只能写得浮光掠影和平铺直叙,大体上按照自己游踪的先后次序,记录一些表层的观感,或者还抄几行碑文,讲几句掌故,显得平庸和琐碎,在这里似乎什么都有了,唯一缺少的是充满深情的独创个性,这样自然就说不上有什么心灵的体验、领悟、搏斗和呼号了。像这样的游记自然也不能说毫无社会效应,至少能够起到介绍情况的作用,成为详尽的导游词,却无法在读者心里燃起审美的喜悦和冲动,触发他们不倦地去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游记作家确实应该在知识渊博和思想深邃的基础之上,通过艰苦的跋涉、观察、揣摩和思索,争取写出更高质量的游记,极大地提高当前游记写作的水准,这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现在有些旅游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偏低,不太能辨别美丑,更因为热衷于赚钱,一窝蜂地去制造假古董,这儿塑一群帝王像,那儿造一窟鬼神图,面目狰狞,形象丑陋,含义粗俗,真让人不忍卒睹。还有的按照小说里虚构的故事情节,营造出不少花里胡哨和不伦不类的建筑群,既是劳民伤财,更给人们造成文学观与历史观的严重混乱,真是在制造着精神的毒品,对广大的旅游者和下一代的青少年贻害无穷。具有审美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游记作家,应该严肃地去批评此种现象。游记作家无疑是应该挖掘与追求着真善美的内涵和境界,从而激发广大读者向着这样的目标迈进,这是义不容辞和异常紧迫的工作,让我们都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而坚持不懈地奋斗。

杂文

我在20余年前撰写《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时,对于从“五四”前后发源和拓展开来的中国现代散文创作,是分门别类地进行阐述和论证的,关于整个散文文体如何分类的问题,曾作出过比较细致的思考。根据散文创作不同的社会功能,大体上可以区分为叙事性、抒情性和议论性这样的三个性质。在绝大多数的散文作品中,自然都会具有叙事、抒情和议论这三种因素,它们往往融汇在一起,却也总会有所侧重。侧重于议论性的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统称为“杂文”;叙事性与抒情性并重的散文,这就是“小品”,或者也称为“散文”,即相对于广义散文而言的狭义散文,也有些文学史家索性称之为“散文小品”;至于侧重于抒情性的散文,因为基本上省略了叙事的因素,自然会写得简洁精炼,颇具诗意,这也就是“散文诗”;而更侧重于叙事性的散文,则是后来才蓬勃发展起来的“报告文学”。

出于批判专制统治和进行思想启蒙的迫切需要,杂文是最先得到重视和发展的散文体裁,《新青年》杂志上开设的“随感录”这个专栏中,不少短小精悍和尖锐泼辣的杂文,在读者中间产生了广泛和强烈的影响,于是许多进步的报刊像《每周评论》、《新生活》、《新社会》、《国民日报·觉悟》副刊等等,都在类似的专栏中发表过大量的杂文,促进了它如火如荼地成长起来。其中以鲁迅杂文的成就为最巨大,它以思想的犀利、辽阔、高亢和深刻,艺术的诙谐、幽默、瑰丽和雄伟,远远地超越了同一类型的作品,他是撰写杂文的巨匠,使得此种散文体裁在整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鲁迅极力主张通过自己撰写的这种议论性散文,“进行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注:鲁迅:《两地书·十七》。),将它称之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注: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他对于这样的文字,有时称为“短评”(注:鲁迅:《热风·题记》。),有时称为“杂感”(注:鲁迅:《写在〈坟〉后面》。),有时称为“短论”(注: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而将篇幅略长的则称为“杂文”(注:鲁迅:《写在〈坟〉后面》。),后来在现代文学史上就一概都称之为“杂文”了。像鲁迅那种渊源于“五四”的杂文创作,是不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间历来就存在的呢?对这问题有着很不相同的见解。主张历来就存在着此种杂文创作的学者,是以《且介亭杂文·序言》里的一段话语作为根据的:“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从鲁迅的这些话语看来,他所说的“古已有之”的“杂文”,是将多种互不相同的文体“夹在一处”,就有了“杂文”的统称,因此它与“五四”之后逐渐形成为一种独立文体的“杂文”,在涵义上当然就会有所区别了。鲁迅所说那种“古已有之”的杂文,是作为议论性散文而存在的广泛意义上的杂文,至于他自己所撰写的杂文,无论在思想和艺术的风貌方面都已经出现了许多崭新的素质,它与前者无疑会具有渊源的关系,而从自己所形成的直接原因来说,完全是出于“五四”之后社会和思想大博战的迫切需要,是时代所召唤的新颖独创的产物,古代那种广义的杂文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渊源,当然也会渗透和融汇于其中,使它变得更为活泼、精美和闳放。

从杂文作为议论性散文此种广义的视角来说,那么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开始,直至清代晚期的严复、章太炎、梁启超等人为止,在历代都出现过不少这样的大家,他们所撰写的许多议论世事而又具有文采的篇章,称之为杂文自然是并无不可的,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哪一位文学史家,专家去撰写过《中国杂文史》这样的著作,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尚未出现“五四”之后此种“杂文”的概念。古代的作家们在撰写这样的篇章时,并不可能具有自己正在撰写杂文的意识,却抱负着当时历史环境中间已经存在和流行的某种想法,像北宋初年所兴起的古文运动那样,十分明确地讨论和实践着如何继承与发展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传统,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对于“道德”与“文统”这两个方面所进行的商榷和争论,充分显示出他们在自己发起的古文运动中间,具有着十分自觉的建树此种文体的意识。如果针对此种古文运动从事文体史的总结和评论,那自然是很有意义的工作,而如果用“五四”之后才出现的“杂文”的概念,对此种古代的文学现象去进行分类性的阐述和评价,那肯定是一种极不科学的做法了,因为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并无后世那种“杂文”的概念。并未出现类似这样的著作,恰巧是显示了一百多年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者们,具有一种洋溢着历史主义的科学精神。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现“杂文”这个词汇的,见于范晔的《后汉书·文苑传》,曾先后提及杜笃、王逸、赵壹、侯瑾等人均撰有若干“杂文”,然而对此种文体的涵义究竟何在,却未着一字,使人无从领会。而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从第五篇的《辨骚》开始,直至第二十五篇的《书记》为止,在他所讨论的二十一种文体中,虽然也有《杂文》这一篇,却跟前面论述的那种议论性散文也迥然不同,他是指宋玉的《对问》、枚乘的《七发》、扬雄的《连环》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韵文作品,以及它们的支脉和遗绪,这样说来它跟现代杂文此种文体就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同样是作为议论性的散文来说,“五四”前后兴起的现代杂文创作,跟中国古代的那些议论性散文确实是很不一样的,它迅速形成了一个十分自觉的创作运动,在思想内涵方面反映了当时启蒙运动扫荡荒谬、残暴和野蛮的专制主义思想,以及建议合理、健康与平等的现代文明秩序的强烈要求,因而就决定了它既有充满义愤和舒怀理想的感情色彩,又有犀利剖析和惊世骇俗的理性锋芒。此种炽热的感情色彩与冷峻的理性锋芒熔冶于一炉,就成了现代杂文创作与生俱来的素质。还由于现代杂文的主要功能是要进行“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注:鲁迅:《两地书·十七》。),在揭示人生社会和传统文明中的否定现象时,自然就会趋向于采取诙谐、幽默或讽刺的喜剧性手法去进行。

鲁迅是现代杂文创作中集思想与艺术之大成的巨匠,他善于运用深邃的思想分析,往往渗入社会制度的核心与实质,充分显示出在掌握了渊博的知识之后所形成的历史洞察力。最值得注意的还在于他充满激情地鞭挞和剖析专制主义的痼疾时,常常立足于把握活生生的社会群体的心理状态,以及表现出他们带有集体性和类型性的思想文化性格。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牢固地流行下来,是因为此种以固守尊卑概念为标志的等级特权统治的思想体系,已经无孔不入地控制和腐蚀着我们民族的心灵,促使人们变得愚昧、驯服、僵化、怯懦而又势利和浸透了奴性,正是这样的精神习性又反过来灌溉与滋润着社会生活中全部专制主义的根茎和枝叶。这种在物质上存在的等级特权体系的严厉与残酷的统治,已经形成了庞大得似同金字塔那样绝对权力的辐射性结构;它与精神上存在的社会群体的心理状态,以及具有集体性和类型性的思想文化性格方面那种奴性主义的精神罗网,相互都紧密地黏合和凝聚在一起,形成为一种恶性循环的运转过程,使得我们的整个民族始终都停滞于笼罩着灾难的境地。鲁迅对此所作出的充满形象与性格的描摹,真是达到了深入骨髓和惊心动魄的地步,随手拈来就有“人肉的筵宴”的制造者和“暴君的臣民”,“软刀子”的权术和“国粹家”的嘴脸,“瞒和骗”的脾气与“寇盗式”、“奴才式”的破坏心理,“叭儿狗”和“西崽相”,“无特操者”和“二丑艺术”,阿Q 式的“爱国的自大”和主子跟奴才间“隔膜”的心理等等,真是犀利和深邃地揭示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正因为鲁迅在杂文创作中坚持着“砭痼弊常取类型”(注:《伪自由书·前记》。),所以就活生生地抓住了社会制度痼疾的附着者——社会群体的心理状态以及具有集体性和类型性的思想文化性格,他那种异常深刻的思想和议论,自然而然地跟形象的塑造与灵魂的勾勒高度地融合在一起。正像我们早就确认过的那样,文学创作的实质是在于挥发着情感和理性,描摹与揭示出人们的心理与灵魂,正因为鲁迅的杂文像这样将思想与艺术的追求巧妙地重叠在一起,从而在古今中外的议论性散文中无疑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对于杂文创作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就使得这种议论性散文的文体,具有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更为独特和更为丰盈的内涵。

在评价鲁迅的杂文方面,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作出了细致和深入的阐述,是这方面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献,然而从今天看来它提出的有些命题应该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譬如说它确定鲁迅杂文是“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在当时无疑是一种相当出色的见解,然而随着对于鲁迅研究的不断深入,这样的看法就已经显得不够了。鲁迅杂文的意义还远远地不止于此,它对于几千年来专制主义制度所形成的社会心理状态和思想文化性格,作出了充分的揭示和描摹,从而写出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在被严酷地禁锢与蹂躏中间,依旧进行着痛苦的挣扎或坚韧的抗争,鲁迅杂文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灵魂史、苦难史和抗争史,壮烈而又沉痛地启示着多少人们去沮嚼和思索残酷的往昔与光明的未来。这篇论文还认为“鲁迅的杂文其实是一种‘社会论文’——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将鲁迅杂文当作社会论文或文艺论文来看待,这自然是不错的,却尚未深入地涉及其思想与艺术方面空前的特征。冯雪峰认为鲁迅杂文“将诗和政论凝结于一起”(注:冯雪峰:《鲁迅与中国民族及文学上的鲁迅主义》。),唐弢认为鲁迅杂文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生发地结合起来”(注:唐弢:《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这些经过潜心研究的学术见解,都在不同程度上抓住了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对于后人的研究无疑具有启迪的作用。然而这些结论也并未触及和概括出鲁迅杂文最为核心的根本实质之所在。鲁迅杂文的表现手法是丰富多采的,很多篇章并无诗意,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政论;很多篇章也并不展开逻辑思维的推理,而是将炽热的情感、鲜明的形象和从心灵中迸涌出的深邃的思索,紧密地融汇在一起。他在运用充满文采和机智的辞句下笔成章时,无论是描摹、勾勒、叙述、议论、讽刺、诙谐或幽默,总是为了要去表现出长期历史所沉积下来的社会心理状态和思想文化性格,更好地启示人们去认识、思索和升华自己的感情,这不能不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中国现代杂文创作的全部发展过程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谁如果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多少表达出这样具有本质性的特征,谁的杂文就会像鲁迅那样强烈和浓郁地喷射出杂文的意味来,就能够产生感染和启迪读者的高度的效应。而如果离开了这样的特征,只是发表些一般性的社会或政治方面的议论,尽管多少也洒上点儿文采抑或噱头之类的佐料,总不太容易产生惊心动魄和引人沉思的效果。

正因为杂文创作的基本素质,是要揭示整个民族遭受专制主义制度长期熏染与腐蚀的社会心理状态和思想文化性格,所以此种文体就必然会侧重于揭示和剖析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病,以及许久以来不断承袭与积累着的国民性中的弱点,以便得到彻底的治疗和改变。而如果真的是消除了此种痼弊的话,专制主义的统治也就丧失了自己立足的基础了。正因为是这样的缘故,那些竭力想要维护此种弊端的专制统治者,就一定会惧怕、仇视、打击、迫害、惩罚甚至屠戮撰写杂文的作家们。因此不少敢于揭露和评击专制主义罪恶统治,呼号和展望人类走向光明前景的杂文家,往往会遭遇着十分悲惨的命运。

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专制主义者,总是将自己所统治的整个国家视为囊中的私产,所谓的“家天下”,所谓的“朕即国家”,都是专制主义统治最好的说明。全部的文武官吏和黎民百姓,都得虔诚和恭敬地服从其随心所欲的命令,他们最期望着那些芸芸众生都匍匐在地,顶礼膜拜,高呼万岁,尽情讴歌。无论他们将整个国家治理得紊乱不堪和贫穷万分,也会责成御用的文人们用谄媚的音调,无耻地吹嘘、褒扬和崇拜他们。而诚实地揭示真相的杂文创作,必然会显露出他们统治的罪恶,当然就要被他们视为眼中钉了。像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个党天下的中央宣传部长张道藩就下达指令,“不准讽刺,只准歌颂”。在如此霸道和荒谬的命令底下,杂文的命运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而杂文的厄运恰巧是显示出整个社会的无法很好前进。不准许讽刺和鞭挞社会痼疾以便使它获得纠正的杂文创作顺利地问世,整个社会当然也就只好阴沉沉地停滞下来甚或向后倒退了。

只有在民主和法制的社会氛围中间,全体的公民才可能自由和充分地发表不同的意见,经过平等的讨论和蹉商之后,有条不紊地将准确和美好的见解融汇到道德伦理与法律程序中去。杂文创作自然也就会随之而繁荣起来,在不断批评和纠正社会弊病的过程中,推动着自己民族更好的迈进。鲁迅曾说过这么朴素而又极有分量的话儿,认为有益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对于纯洁和高尚的人事确实应该加以赞颂,对于消极与丑陋的现象确实应该加以鞭挞,必须从实际的情况出发并行不悖地进行,才可能引导人们走向善良和崇高的境界,唾弃卑劣与低下的恶习。杂文创作正是永远保证整个社会克服谬误与恶行的一种推动力量。如果在某一个社会里和某一段时期中,压制和禁锢杂文此种文体在传媒渠道中自由地发表,那么它肯定就是一种专制主义的统治方式,连篇累牍弥漫着歌功颂德的话儿,无非是欺骗和说谎而已,它只能造成整个社会的灾难,从这儿也正可以看出杂文创作的意义和社会作用了。

标签:;  ;  ;  ;  ;  ;  

关于散文、游记、散文的几点思考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