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理论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民主主义论文,原因论文,理论论文,社会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这个中国共产党人独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为什么不能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反而浅尝辄止,轻易地就被放弃了?为什么原定的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再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很快就被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代替,过早终结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些都是深深困惑着人们,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学者们对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相关的理论层面上存在的问题,作了很多有益的探讨,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一、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理论本身的缺陷
毛泽东在创造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时,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实践还只是初步的。当时的根据地处在严酷的战争环境,又都在农村,经济发展受到相当大的局限。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不完善是难免的。建国后,有了全国性的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但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很快就结束了,所以在理论上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有很多问题没有来得及解决,确实有局限性。石仲泉把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本身的罅漏概括出四点:一是关于两个革命阶段转变时间的衔接的模糊性,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以后,是立即开始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社会之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直到七届二中全会都没有作出明确回答;二是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二元论,即既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又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看作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和矛盾;三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认识的不确定性,毛泽东曾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资本主义,但后来又批评这一说法;四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短暂性,即没有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较长时期的过渡性特点。①这种概括是比较全面的,但也有一些提法值得研究。
笔者赞同上述分析中的第二和第三点。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二元论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认识的不确定性确实是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重要理论原因。但不完全赞同第一和第四两点。
关于第一点,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以后,是立即开始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社会之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否直到七届二中全会都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事实不是这样。早在1937年5月全国党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就曾批评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一省数省首先胜利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观点。后来在七大报告中说得更清楚。他批评了企图不经过资本主义广大发展,要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民粹主义思想,强调要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而且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也就是说毛泽东曾经明确地认为不能在民主革命结束后立即开始社会主义革命。认为那种一有了政权,就要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是“左”的,完全不符合实际的,硬要在不具备条件的时候过渡,必定要遭到失败。必须要有一个连接两个社会的中间站,去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毛泽东的报告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对全体中央委员和代表大会的代表讲的,是郑重其事的。因此不能说毛泽东到七届二中全会都没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以后,是立即开始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社会之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作出明确回答。毛泽东创造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找到了这样一个连接两个革命的中间站,目的是通过新民主主义建设,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创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条件,具备了条件再过渡。问题出在对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当时说得比较含糊,没有对过渡条件的具体内容作明确规定,这就容易产生主观随意性,为轻易放弃提供了空间,在实践上就容易出现急于过渡的偏差。
至于第四点,问题也不在没有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较长时期的过渡性特点,而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到底应该多长,党内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明确的看法,认识是处在不断变动中的。毛泽东1944年7月14日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曾十分肯定地说:“我们目前的新民主主义政策在任何条件下都将必须继续实行,而且还要实行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并预测“中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比起你们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很可能要晚相当长的时间”②。安娜·露易斯·斯特朗在回忆1946年她访问延安时毛泽东同她的谈话时说,毛泽东谈到会允许私人企业存在多久的问题时,说“它将长时期存在。他在一个地方说几十年,在另一个地方说,因为中国比较落后,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将会比今日欧洲的私人资本主义存在得更为长久。”③从述谈话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考虑过渡的长短,主要是看经济发展的程度。这种看法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而是当时党内的共识。博古在同谢伟斯的谈话中,甚至预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将多于30年或40年,而且可能要100多年。但是后来毛泽东变了。他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明确地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④。这就过分强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忽视了它作为一个社会形态应当具有的稳定性。变化的原因,一是对中国极端落后的国情缺乏深刻的认识,对发展生产力和改变经济落后的艰难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受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思想的束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既然不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又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它必然是过渡性的,是短暂的。
二、如何看待毛泽东与民粹主义的关系?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放弃是否受到民粹主义的影响
对这个问题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双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对1949年以后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的看法。一方赞同胡绳的看法,认为建国后毛泽东确“曾染上过民粹主义色彩”。在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广大发展、工业化没有得到实现的情况下,就放弃新民主主义的建设,急于领导中国人民搞社会主义。认为毛泽东的民粹主义色彩最典型的表现,是他在中国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的论述上,没有半个字提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个最根本的、必不可少的前提——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他反复强调的一个条件是所谓的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⑤。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毛泽东是民粹主义的坚定反对者,毛泽东从来没有否认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从来没有把农民看作是天然的社会主义者,也从来没有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可以建立在小生产的基础上。⑥
笔者认为毛泽东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是复杂的,经历了重大变化。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有和没有。早在1935年毛泽东就批评了“某些同志所谓民主革命在重要省份开始胜利之日,就是革命开始转变之时”的说法,认为这种完全否定资本主义的作用,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观点,“是不对的”⑦。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生产力标准,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从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出发,他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不是多了,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在大会上作的口头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展开论述了资本主义问题。他着重批评了党内存在的企图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民粹派思想,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强调要经过一个“广泛地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⑧。上述认识是非常精辟的,达到党对中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认识的巅峰。即使是后来在这个问题上坚持得比较好的刘少奇,在理论高度上并没有超过七大时毛泽东的认识。但是在1948年9月以后,随着革命战争迅猛发展,胜利将很快到来,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政策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对革命胜利后主要矛盾的界定上打开了缺口。到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虽然仍讲利用,但在限制方面说得多了。对这一段毛泽东的思路进行详细考察,正视他对这个问题认识上的变化,不能不说建国后很快放弃七大的认识,急于消灭资本主义是沾染了民粹主义色彩。对毛泽东为什么曾经那样坚决地批评民粹主义,反对急于消灭资本主义,他自己不久后却又犯了急于消灭资本主义的错误,仍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不是完整的社会形态?毛泽东是否只把它当作策略
有人认为毛泽东从未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看作一个社会形态,事实不是这样。毛泽东在其相关著述中,曾多次使用过“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的概念。1939年4月,在《五四运动》一文中,他就指出民主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所没有过的社会制度”⑨,并将这种社会制度视为介于封建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1940年1月,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又进一步讲到,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而且第一步的时间是相当地长,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1944年10月30日,他在《解放区文化统一战线方针》的讲演中,又更明确地讲到,我们的文化的性质,“它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政治经济基础,就是民选政府,就是减租减息,就是各种规模的工厂与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为领导的个体经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方面是这种社会形态的反映,一方面又推动这个社会形态的继续前进。”⑩1945年4月,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他也一再讲到了“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制度”,讲到了中国的“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当时在他看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而是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基本的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
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战略还是策略的问题,是当前学术界争论较大的问题。有的学者考察中共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特殊背景,认为这是中共和领袖毛泽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条件下,考虑到国共政治力量的对比,参考了列宁《两个策略》一书的思想,为在战后的联合政府中获得国际(主要是美国)国内(民族资产阶级等)的多数支持,进而争取自身的政治地位与领导权所制定的一种斗争策略。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理论上没有能够深入解释清楚中国“需要资本主义大发展”的理由,这既是列宁《两个策略》一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存在着的矛盾与不足,也是毛泽东在客观方面的局限(11)。有的学者则干脆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完全是一个统战策略,并不准备真正实施。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形成过程中,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一切可能争取的力量进行革命战争,夺取政权。在中国的革命力量中,民族资产阶级人数不多但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他们代表着的先进生产力,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争取民族资产阶级是统一战线策略的中心内容。建国后,当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顺利完成时,毛泽东认为不必再把资产阶级当作同盟者看,1952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民主党派工作的决定(草案)》上加写的批语就明确谈到:“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12)很快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从这个角度看,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策略性是很明显的。
但是否能说这个理论只具有策略意义,共产党并不真的想实行它呢?恐怕不能这样认为。笔者认为除了有策略的一面,也有战略考虑。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报告。毛泽东在报告里回答中国为什么在夺取政权后,还要实行新民主主义要让资本主义有广大的发展时,指出经济落后的中国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中国极端落后的生产力决定革命胜利后不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只能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有益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毛泽东强调“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13)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选择生产关系,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因此是战略范畴的东西。此外,考虑到毛泽东说这番话的场合和对象,就更可以地判断它的性质。这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的政治报告,是对党内的高级干部阐述即将到来的两党大决战中共产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没有必要说假话,应当说是真实可信的。并且这一战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并不只是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策略角度,而是从社会发展规律层面考虑问题,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不能因为后来放弃了,就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完全是一个统战策略,并不准备真正实施。
四、对马克思主义若干重要理论观点理解上的片面性,是导致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放弃的深层次的原因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放弃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上发生的偏差。
第一,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上有误解。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的,生产关系则总是由相适应到滞后,因此必须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用革命方式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用生产关系的革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里强调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错,但一个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与生产力是基本适应的。不应该动辄进行生产关系的革命,企图用这种革命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应当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高度重视生产力水平的巨大制约性和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不可逾越性。
第二,在对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的认识上有不分条件的泛化和夸大的倾向。建国后,特别是土地改革完成后,障碍生产力发展的反动阶级消灭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仍然存在,但并不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靠阶级斗争,而是要开展生产斗争,把一切力量调动起来,全力进行经济建设。但是在毛泽东的观念中,阶级斗争仍占主导地位。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处理劳资矛盾,就很难去调和矛盾,必然得出应当尽快消灭资产阶级的结论。
第三,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构成中资本主义作用的认识是矛盾的。建国后的资本主义与旧中国的资本主义虽有不同,但其剥削的一面仍然存在。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创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条件来说,必须允许它存在,并使之发展,同时对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面加以限制。但是在实践中却很难处理好利用和限制的关系。一方面承认资本主义在中国还有用,为了发展落后的生产力,有利用的必要;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片面理解,强调两个必然,漠视两个决不会,骨子里是把资本主义当作万恶之源,看它有益于生产力发展的积极面少,看它剥削劳动人民的消极面多,总是希望能早一天消灭就早消灭。
第四,对列宁的过渡理论的认识发生了大的逆转。本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依据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确立的,认为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过渡时期的首要任务不是立即按社会主义原则直接改组整个社会的经济,而是发展生产力,建立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唯一基础的大工业。因此党的工作重心应放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当新民主主义建设刚刚取得一些成就时,毛泽东的过渡思想就变了,认可了列宁十月革命前和在苏俄建国之初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的过渡思想,认为建国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终结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认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所有制改造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变革生产关系,消灭个体私营经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制度。
上述一些基本理论上的误解,影响了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认识,是导致他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过渡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新增订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5~16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2、183页。
③[美]安娜·露易斯·斯特朗:《中国人征服中国》,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147页。
④毛泽东:《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8月。
⑤胡岩:《民粹主义与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第2期。
⑥沙健孙:《坚持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真理的追求》1999第3期;沙健孙:《一个至关重要的全局性问题——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中流》1999年第4期;沙健孙:《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评胡绳教授对毛主席的批判》,《中流》1999年第12期。
⑦西北局《斗争》第83期,1936年1月27日。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5、75、100、126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页。
⑩《群众》第10卷第2期,1945年2月10日。
(11)杨奎松:《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关于俄国模式的影响问题》,《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12)《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页。
(1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
标签: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文; 毛泽东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民粹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