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实践锻炼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对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率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业教育;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它的光彩,它不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乃至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深层次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业动机、创业意识、创业实践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指导、启发作用,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思路。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并进一步达成双向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为创业人才培养和创业教育创新贡献力量,就成了摆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1、传统文化的误区制约
传统文化为人们创业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提供了指导,但其中一些文化也对创业持有很大的偏见,其中饱含着“重士轻商”“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的思想,将“商业”列入“君子不为”的低贱职业行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虽然由传统文化塑造而成,但与此同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顺其自然、畏怯竞争的思想也因此油然而生,创业所需的竞争、进取、开放、独立等品格失去了其生存的文化沃土。大部分中国家长过度地希望子女能够“出人头地”,一些人还持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此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应试教育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情商培养、人格养成、综合素质提升等缺乏重视,而对智商、分数、书本等项目过度关心,这对学生发展其创业意识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同时也会打击高校大学生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影响创业活动的开展。
2、社会氛围的文化缺失
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是全民族共同创新的智慧和成果,也为刚健有为的文化积淀奠定了基础。然而,全社会创业的热情与智慧却被重道轻器、重文轻技、重精神轻物质等思想所禁锢,究其根源,在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流派中的柔静无为之说,和宋、元、明之后的知识分子群体中的静损思潮。目前,我国文化的现代化正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文化的综合互动,在这一复杂事实的影响下,我国教育观念如何取得在知识、技术、人文、素质等单元认识上的突破并顺利到达分与合相互交融的综合的创业教育阶段,是文化现代化道路上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
3、高校文化去分化能力的滞后
创业教育中的资源要素更新与创新进度缓慢,一定意义上是由于大学文化去分化的能力缺乏。大学文化分化阶段的完成是大学文化系统化的一个标志,大学都开始重视不断提炼和塑造大学精神,在这一阶段中,逐渐达到了办学的目标定位并完成了理念体系的架构,深化和发展了精神文化层面的相关内容。但是,在去分化阶段,即大学理性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中,具有个性的文化精神对全领域各环节进行全覆盖并且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到感染和影响,但其能力却依然有限,制度的设计依然与既有理念相脱节,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动作等与既有理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等,这是一个不好克服的困难。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业教育的策略研究
1、不断提高创业教育师资传统文化素养
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业教育,需要有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教师人才队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且历史悠久,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极强的知识性和综合性。高校中的创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要在具有良好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深刻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全面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业教育的契合及矛盾。此外,作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提高运用新科技的能力,提升创新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在《百家讲坛》栏目中,易中天、王立群正是因为他们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即能够采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表述来借古论今,因而才能够受到众多爱好国学者的喜爱。具备创新意识的教师并非是对古代文化的重复叙述,而是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相互转换、相互结合,依照时代要求,创造性地赋予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传统为本,不失创新”的理念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最真诚的信仰和遵循。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会受到传统文化教师创新意识的深刻影响,对高校学生来说,教师们强烈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绝对具有优秀的示范作用,能够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潜在地感染和带动高校学生的创新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不断完善和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理想道德教育内容,而在理想道德教育内容中也包含着对人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宝贵精神资源,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教育转化是创业人才人生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需要服从服务于对塑造人才创业创新人格的塑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理想人格塑造理论内容,不仅历史价值深刻,现实意义也很强烈,制动创业人格运转的引擎无疑就是这些理论的融合;选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要协调人才创业思维、创业意识。人的意识的高级形式是思维,而人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应形式是意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爱国、求真、综合、思辨、灵活、发散、存异等创业思维的意蕴,这些凸显了现代教育融入创业思维方式和创业意识,不仅是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扩展和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3、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育人于无痕之中。好的环境是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肥沃土壤,高校创新人才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 要把握创业教育的核心要求,以激发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标,“首先通过调动人的主动性,来引起能动性,然后具有创造性三步走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前进方向” 。继续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增强校园文化的价值引导、共识凝聚、功能整合的能力,不断促进创业教育的精神理念在大学文化中的影响和渗透。做到认知先进的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创业文化的本质,上升文化去分化的本领,努力将开拓进取、公平竞争、机会均等、敢于创新、敢于冒险、敢于实践、从容面对等创业文化精神在大学中的精神、制度、物质三方面文化逐步开展扩大。树立正想切实可行的优良学风校风并与校园中的规章制度的建设、校园设施建设融合统一,将更多的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精神加入进来,展现出一个校园的浓厚底蕴和优秀的文化精神,打造出一个世界一流的大学所具有的人文环境。抓住将当下众多流行宣传平台,让人们能所处环境能深刻的感受到“人文景观”熏染。
4、打造良好的创业文化生态环境
创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高校创业文化的引领。对我们来说,制定与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高等教育的现实相符合的创业教育政策是目前推动高校创业教育不断发展、催生创业文化不断完善的有效途径之一。伦德斯特罗姆(Lundstrom)和史蒂文森经指出:“创业政策目标是提高国家或区域的创业活动水平,围绕创业过程基本规律,帮助更多人实现成功创业行为的政策措施” 。作为一个教育行政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国家,英国政策的宏观引导力、以及影响范围都十分明显。近20多年来,在“第三条道路”治理模式的引导下,英国政府不断强调校企互动、深化创新创业的重要性,相继出台了包括“全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黄皮书”(NCGEYellowPaper2009)在内的政策文件、执行报告、调查评估报告近20余项 。其中,大学挑战计划(UniversityChallengeScheme)、“朝着创业型大学发展”(TowardstheEntrepreneurialUniversity)、大学生创业项目(TheGraduateEnterpriseProgramme)等,对创业计划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一系列创业教育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创业文化的氛围在英国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并且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在高收入群体中争取到创业教育比较优势。创业教育政策并不是直接为人们提供创业的文化环境,而是通过对一部分创业组织进行建构并逐步完善其职能、加强企业与大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建立创业项目、提供经费支持和福利保障、鼓励创业教学与研究等方式,最终达到并实现刺激创业者的业动机的目的,只有为创业提供较好的环境条件与挑战机遇,才能不断促进全社会创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青年人的总体参与率,从而打造一个更为完整的创业文化生态环境。因此,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政策、制度等方面给予保障和引导,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到创业教育之中去。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上下五千年凝结出的瑰宝,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文化影响着教育,承担了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和创业教育有效融合,切实提高创业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李瑞军.吴松.“众创空间”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07):82-85.
[2]阚兴辉.王刚.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32):109-111.
[3]李瑞军.吴松.新媒体视野下学生创业教育探索与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12):18-20.
[4]胡瑞.传统伦理与世俗消解:英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3(01):55-60.
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传统文化观与大学生文化素养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8YJA7100106)研究成果。
阚兴辉.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J]. 中国职工教育,2014,(24):108-109.
【作者简介】李瑞军,1986年3月出生,山西阳泉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论文作者:李瑞军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5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优秀论文; 文化论文; 中华论文; 精神论文; 传统论文; 高校论文; 《成功》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