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文化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实质性进展,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动力在于改革传统的单向教育模式,突破传统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心的主动参与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创新;人才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唯有人才是可以自主创新的主体。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自主创新的口号,总是在喊着自主创新,总是呼吁创新意识,却为什么屡屡不见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大问题,它关乎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乎我国经济水平可持续发展,更关乎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立。故此,改革传统教育体制,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新引擎,更是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涂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促进人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教育在社会中起着相当重要作用,而教育又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等,这些教育加在一起对孩子的引导作用相当重要。
教育贯穿在中国整个历史发展的始终,中华上下五千年,期间人才辈出,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2000多年了。这2000年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一本论语,从古汲今绵延使用了2000年,没有任何一版教材可以与之同日而语。西方人非常羡慕这2000年,他们怎么也搞不明白,半部论语,五经四书可以统治一个国家的教育舞台长达2000年。教育在现在可分为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而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偏离了四种教育体系,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圣贤教育(包含因果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等)。几千年来的社会实践证明,四种教育体系是人生教育的主体,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缺一不可。而今天四种教育大都名存实亡,残缺不全。人们对孩子从小重视的也只剩下知识技能的教育,这就使新生代除了懂得一些知识技能之外,什么都不知道。精神、道德上无所依托,一片空白,遇事只有随顺习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无论是在家庭、单位或者社会的任何一个部门,谁主事谁的主观意志就起决定作用,无论对错,大家都得执行。就算产生了不良的结果,也没有认错的勇气和改过忏悔的决心,这是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性被压抑,心态被扭曲的根源所在。也是人们生活压力巨大,精神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被人们重视,也成为当下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化新人,成为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出口。
理论界对素质教育有了统一的认识,即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它体现了双向交往、平等和谐的育人观念,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动的主体。
素质教育不是英才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不是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而是使每个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另外素质教育强调个体基本素质的培养,从而为学生自学、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和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好基础。所以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培养,尤其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培养“偏才”、“怪才”。总之素质教育思想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最根本的一点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形成,对传统的只注重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的教育方法提出了大胆的挑战。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实践能力为基础。这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教育思想。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开动脑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变客体为主体。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乐于求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学观。
转变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合格的公民,其次在于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几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目前的应试教育,片面灌输应试科目的知识,而素质教育不仅使学生学会教材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也就是“学会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发展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做人,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群体的意识。要使学生不仅关心自己的成长,而且关心家庭、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知识积累以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所有知识的占有者和权威者。那种认为教师应是全知全能者的理论早已落后于时代了。因为网络为世界各地的人,提供了丰富而快捷的信息资源,为几乎所有的人获取知识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所以学生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占尽先机,获取知识。因此那种教师包打天下的传统教育模式早已一去不复返了。面对这种现实,教师就要转变观念,开启知识的活水源头,用活水理论取代一桶水理论。要终生学习,继续探索,不断更新知识。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实践者,更应该是理论的探索者。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张庆英:创新教育与教育的创新,中国财富出版社2016年版.
[2]王仕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论文作者:宋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学生论文; 人才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知识论文; 传统论文; 主体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