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锦瑞制药有限公司;海南省海口市 570100)
【摘 要】 本文初步介绍了药物溶出度与溶出度试验的具体概念,并详细阐述了在新药研发的处方筛选、剂型选择、工艺设计和在药物质量控制与再评价等相关方面溶出度测定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 药物制剂研发 质量控制 再评价 溶出度测定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296-02
所谓溶出度,是指活性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普通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在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制剂中也称释放度。溶出度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人体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方法。它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难溶性的药物一般都应作溶出度的检查。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根据不同时间点所测出的溶出度按顺序连接成连续性的曲线就是溶出曲线,溶出曲线能够直观而有效的反映药物溶出过程的规律,是一种表达溶出度的形式。
一般而言,有几类药物必须进行溶出度的测定:1.难溶于水的药物;2.易溶于水,但其研制工艺或处方产生阻溶反应的制剂;3.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4.透皮贴剂、缓控释制剂、肠溶制剂等;5.严重疾病的治疗药物。目前,溶出度测定广泛应用于常规药物质量控制、研发阶段的药品工艺设计与处方筛选、对药物进行质量评价、药品上市批准的生物等效性评价以及上市后药品组分改变和生产方法改变后的质量评价等[1]。因此,药物溶出度测定已成为推动药物制剂研究与生产发展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 新制剂的研发
1.1 处方筛选和工艺设计
溶出度试验测定在新制剂的研发处方筛选和工艺设计上的应用,主要包括:分析新制剂的原料药与辅料的相容性,进而选择辅料的品种与具体用量,测定新制剂中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可通过增加或改用部分具有增溶、助溶解或促进崩解的辅料来改变赋形剂,进行研究制剂的生产工艺;对辅料的用量进行适度调整,以改善不同制剂的质量。以利血平片(reserpin tab)为例,因利血平具有疏水性,故其原处方药物溶出度不足70%,达不到药典的标准,在新制剂药物中,加入浓度为8%的聚维酮水溶液与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进行黏合,将原处方药的疏水性颗粒表面变为亲水性,促进药物的崩解与溶出,使用乳糖进行替换原处方糖粉,直接将药物的溶出度提高到93.0%。对药物进行溶出度试验,能够有效评价药物的微粉化或微晶化形态活性成分的溶解性,并促进生产工艺的合理调整。而根据产品溶出曲线的变化,可直观评价制剂生产工艺是否稳定,如比较批间/批内产品的溶出曲线,来评价其工艺的稳定性[2]。
1.2 剂型设计
1.2.1老药新用
开发新药剂需投入大量的资金与时间,其研制难度较大,故各药物研发企业已将主要研制目标放在老药新用上,而在固体制剂体外研发上的手段,主要就是溶出度试验。具体为根据老药的溶出曲线,重新设计传统固体制剂的处方,进而加快药物在机体内的释放速度,或择时释药、或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等,增加药效,降低毒副反应。将原难溶于水、起效慢的阿昔洛韦片剂研制成药物释放速度快、起效快的新药分散片就是运用这一方法,主要为通过研究其体外溶出度,改变其辅料成分,并做分散片处理,有效加快药物的溶出速率,促使其药物在体内10 分钟的溶出度高达90%,有效缩短制剂的起效时间。可见,溶出度试验在老药换新上的有效运用,对老药新用研发起得促进的作用。
1.2.2新剂型研发
近年来,定时或择时给药系统与渗透泵技术获得巨大的发展,缓控释制剂的研发成为一大热点。这类新剂型的开发、设计都离不开对药物体外溶出曲线的利用,同时结合胃酸分泌、心绞痛、哮喘和风湿病等类疾病发生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结合时辰药理学的原理与模拟药物在生理条件下,在最佳时间释放药物来设计新的剂型,使药物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此过程中,体外溶出曲线在设计新剂型模拟人体释放过程来调整释放时间点上起到关键的作用,能够有效促使药物在患者发病机率高的时段释放,增加药物的预防与治疗作用。目前,此类药物已有奥昔布宁控释片与硝苯地平控释片在国外上市并使用。
2 仿制药的质量一致性评价
市面上存在同一药物,多个不同厂家,或是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药品,其治疗效果不同的情况。一般来说,原研药对某一疾病的任何人群都会有一定的疗效和作用,但仿制药的疗效与应用方法往往与原研药的存在较大的差别,尤其低品质的仿制药,可能会对某部分患者具有治疗效果,对某部分患者却疗效甚微,即治疗有效性很低。而通过对药物做溶出度试验,比较两者在不同pH值下的溶出曲线差别,可以找出其疗效不同的原因,改进工艺或处方进而有效缩小仿制药与原研药之间的差距。因此,为了提高仿制药的疗效,生产厂家只有不断调整自制品的多条溶出曲线,使其尽可能与原研品一致。只有这种微观上的一致性才能证明内在品质的一致性[3]。
3 药物质量的评价
运用溶出度试验对处方、原辅料、工艺、设施、设备变更后的药物进行质量一致性考察的方法非常普遍,同时,国家评价性抽验也采用了这一理念来对不同来源的同一制剂进行内在品质差距评价,并以此为不同来源的同一制剂之间的临床疗效差距提供佐证。主要是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已上市的药物进行溶出度试验,测定多条溶出曲线来评价口服固体制剂的内在品质,从而对已上市药物进行抽验评价。
4 结束语
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药物质量检测手段也不断更新,在新型药物研发与药物质量评价上使用溶出度测定技术也更加纯熟。事实证明,使用溶出度试验在新剂型、品种药物的研发上,减少了研发的盲目性,加强了对研发药品的质量控制。溶出度试验是区分药物固体制剂体外溶出速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的应用指导了新药的研究,客观地评价了固体制剂,提高了制剂的质量[4]。溶出度测定在新药研发的处方筛选、剂型选择、工艺设计和在药物质量控制与再评价等相关方面的应用,不但提高了新药研发的水平,而且强化了药品质量的控制手段,在新药物研制与药品质量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世成,万进军,熊慧.溶出度试验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0(11):6+10.
[2]丁明聪, 张树强, 单亚. 固体药物制剂溶出度试验方法及应用[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4(5).
[3]李春杰, 李振艳, 崔咏艳,等. 改善溶出度评价方法,提高固体药物制剂水平[J]. 健康必读旬刊, 2013, 12(3):134-134.
[4]郝利华,郭桂芳,于晓辉,杨星,杨秀玉.溶出度测定在药物制剂研发与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13,47(06):67-69.
论文作者:陈亦强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9
标签:药物论文; 制剂论文; 评价论文; 处方论文; 质量论文; 曲线论文; 固体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