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康
摘要:中学物理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从课堂入手,逐步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物理
新课程的改革使我国中小学课程实现了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自身发展的转变,与此相对应,中学物理也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课堂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
物理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社会现象密切联系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物理现象比比皆是,很多都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代表性和应用性。要使其转化为中学物理问题进入课堂,就需要教师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物理有关的素材并将其运用在教学中。如,对于绪论课可以这样教学:“物理来源于生活,要学好物理,需要大家多体会生活,这样学的东西才能有用,也许大家觉得物理离你们很远,但实际生活中物理无处不在。清晨未睁开眼听到老钟声——声现象、睁开眼看到明媚的阳光——光现象、手撑床坐起来——力现象,打开微波炉做饭——电现象,喝杯热牛奶——热现象,打个电话——电磁现象……看到这些,你还觉得物理很遥远吗?”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每天记录生活中的日常现象,并试着用课本知识来解释它,并且定期交流,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也使他们能保持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用实验引领科学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标强调:要学好物理,就要认真做实验,敢于动手,勤于动手。新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课外小实验都较旧教材多很多,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好实验,引领学生学习。
1.注重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正确对待演示实验,认清演示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以起到引发学生疑问,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如,在教学“沸腾”时,教师要做这样的演示实验: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后,将烧瓶塞紧塞子,移开酒精灯,水停止沸腾,然后将烧瓶倒过来,右手拿一杯凉水,问学生:“大家猜一下,如果把凉水浇到烧瓶上,会怎样呢?”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不行,烧瓶会炸裂的。”“我们试试吧!”这时后面的学生会把眼睛瞪得大大的,前排的学生都会向后躲,怕被炸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教师把水浇在烧瓶上时,教室里一点声音都没有,然后学生兴奋地喊道“没炸,水开了!”此时,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求知若渴,他们都想知道为什么,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效果是非常好的。同时,学生也会受到启发,他们会慢慢知道对待问题不能想当然,要经过实验验证。
2.利用身边教材,指导学生探究
新教材中许多探究实验的器材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备器材,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他们会觉得这些知识是自己探究出来的,无形中肯定了自我,挖掘了潜能,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光学”时,为了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情况,同时也为给“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打下基础,研究平面镜成像时,学生自己准备跳棋子、蜡烛、玻璃板、粉笔等,探究了不同物体在平面镜中的成像,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也使他们学会了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三、让物理知识回归生活
新课标指出: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也就是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不少学生对物理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它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但如果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时,他们便会不知所措,这就是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缘故。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时,都要联系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加以分析。例如,在教学“杠杆平衡条件”时,让学生把家中的杆秤带进课堂,先教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平衡条件分析不法商贩在杆秤上可能做的手脚,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分外高涨,随着条件的不停变换,学生会不停地思考、辩论,通过实验验证、公式推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组织学生进行了主动学习和探究,提高了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以致用。再如,在教学“电路设计以及电磁继电器”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家里设计安装防盗报警装置,要实现如下效果:夜晚只要有人打开他家大门或窗户,装在卧室里的灯和电铃同时发出警报(灯亮铃响)。要求学生先设计电路,并说明工作原理,然后在家里安装。这类问题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和操作,并看到实际成果,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用物理学史塑造科学素质
新教材中很多实验是重现科学家当时的探究过程,例如,马德堡半球实验、惯性定律、焦耳定律、欧姆定律、电磁感应等等。科学家们耗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心血,学生却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完成了,几乎领悟不到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如果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让他们感受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和科学探究的艰辛,不也能促进起科学素养的提高吗?例如,在教学“白炽灯”时,可以让学生查阅电灯的发明过程,并提出问题:我们能从爱迪生身上学习到什么呢?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思想得到了升华,它源于课本却高于课本,震撼的是学生的心灵,受益的可能是学生的一生。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抓好课堂这一主战场,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将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最终目标。
论文作者:杨小康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2
标签:学生论文; 物理论文; 烧瓶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现象论文; 能力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