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产力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哲学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精神生产力被推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沿阵地,成为当代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哲学角度认识精神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及其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中的地位作用,对于我国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生产力的特殊形式
精神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有多种需要,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为了满足这些方面的需要,就必需进行多方面的生产。因此,作为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并且永远是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的生产活动,除人类自身的生产外,便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创造物质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产创造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需要。创造物质产品的力量就是物质生产力,创造精神产品的力量就是精神生产力。具体地说,精神生产力是指精神生产过程中一切生产要素的总和,它标志着精神生产者运用精神生产手段生产观念形态产品,创造精神财富的能力。它包含着精神生产者,精神生产手段和精神生产对象三个方面,是三者的有机结合。可见,精神生产力不仅作为物质生产力的要素发挥其社会职能,而且它本身就属于生产力范畴,是社会生产力的一种类型和形式。离开精神生产力所讲的社会生产力不是现实的生产力。马克思在规定完整的生产力范畴的含义时,明确指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①]这不是马克思倏忽即逝的思想火花,而是他长期酝酿、逐渐形成的一个基本思想。把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这两个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部分,是马克思对社会生产力构成的一个最基本的划分法。因此,讲历史唯物主义把精神生产力从社会生产力中“净化掉”,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违背了马克思的本意。
精神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特殊形式与物质生产力有着不同的特点。观念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是精神生产力的显著特征。
精神生产力的直接目的是要达到主体从观念上把握客体,以观念形态再现和建构客体,以便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这就是说,精神生产本质上是通过能动意识活动而实现的脑力劳动。精神生产者通过这种能动的脑力劳动,对精神生产的原料进行加工制作生产出观念形态,并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加以实在化,从而使这些观念得以保存、传播和为人们所接受。因此,精神生产力不同于实际地改变客体的物质生产力,它是一种观念性力量,不能实际地引起客体的改变。精神生产力生产的最好的观念形态产品,也只是为人们提供正确的理论观点、科学知识、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行动计划和未来预见等,起到教育人、启迪人、指导人、鼓舞人、陶冶人的巨大作用,但不能自动地改变客观世界一丝一毫。精神生产力要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实际地改变客体的实践,如物质生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②]
无论是物质生产力,还是精神生产力,都具有积极的创造性的特点。精神生产力的创造性在于它不断地创造出过去没有过的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和新形象。它不但能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不断地拓展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和再现,而且能根据客观事物的规律,创造出客观世界并不是现成存在的思维形象;不但能在以往积累起来的思想资料的基础上,创造出以往思想资料中所没有的新观点、新见解,而且能依据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逻辑创造出预测未来发展的思想图景。总之,精神生产力是创新的生产力,它总是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新的有价值的精神成果。否则,它就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理论如果没有突破和发展,只是重复过去的东西,那就变成了千古不变的教条,人类就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没有创新,都是千篇一律,那就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不能为群众所喜爱。
精神生产力任何时候都保持着自主性的特点,马克思称精神生产是一种“自主的生产”、“自由的生产”。这种自主性首先表现为精神生产者可以独立自主地发挥自己的精神创造力。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往往是个体劳动,这种个体劳动的方式,使精神生产者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即使在当今精神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也仍然贯穿着精神生产者的自主选择和自主活动。没有精神生产者的自主活动,就不能进行精神生产。就每个精神生产者的创造活动的具体实现来说,又充分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生产者个人的特殊才能、风格和个性,以及他对同一领域、同一问题所进行的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探讨。这在科学发现和艺术创作中尤其如此。一切伟大的艺术家都是以他们具有鲜明的创作风格和个性,用自己独创的作品丰富了人类艺术的宝库的。在科学理论的创造中,每一个精神生产者都可以发挥个人的才能和风格,自主地选择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精神生产力的自主性还表现为,精神生产者可以自主地运用精神生产手段加工对象。精神生产手段有口头语言、文学符号、笔墨纸张、仪器设备等物质性的手段,也有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创作方法和技巧,以及个人的才能、风格、个性等精神性的手段。精神生产者如不能自主地掌握和运用物质性手段,就不能顺利地进行精神生产和最终创造出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产品。精神性手段,更是精神生产者在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创造性时所必须自主地加以运用的。不然的话,就没有思维的创造性。精神生产的对象,是观念中的对象。它是客观事物的结构、属性、本质和关系反映到人们头脑中来,转化为各种思想资料而形成的。精神生产活动就是主体运用生产手段加工思想资料,并使之发生观念的转变,形成理性观念或理性意图的精神产品。期间充满着主体的自主创造性。培根在分析想象的自主性时,曾指出,它“不受物质规律的束缚,可以随意地把自然界里分开的东西联合,联合的东西分开。这就在事物间造成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③]主体如果对生产对象缺乏思维的自由翱翔,就不可能创造出以往思想资料中所没有的新东西,更不用说创造出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思想图景。
上述“三性”对于深刻理解精神生产力的内涵和大力发展精神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精神生产力中,观念和思维的创造活动处于决定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这是精神生产力的最突出、最显著的本质特征。正因为如此,一个精神生产者能否创造出精神成果,能够创造出多少精神成果,他的智力(即人的智慧和才能)状况的高低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愈多,知能结构愈高,他的创造能力也就愈强。可见,积极开发精神生产者的智力,对于提高精神生产力状况,意义非凡。开发智力的途径固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发展教育。教育是精神生产的重要部门,是培养高素质的精神生产者,为他们未来从事精神生产造就宽厚的知识基础和优化智能结构的主要途径,也是他们在进入发挥智力、创造精神产品的时期更新知识、继续开发智力的有效手段。如果说,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生产力状况,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生产者的数量和质量。那末,精神生产者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即是重视教育,发展教育。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生产力乃至社会生产力是否真正发展,是否会出现危机的显著标志。
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当然,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精神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而且,随着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这种作用逐渐展示和愈益显著。
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前的漫长的历史阶段,智力在整个物质生产力系统中的比重很小,尚未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精神生产力。因此,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极其缓慢。在进入文明时代的数千年中,智力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精神生产力。在农业文明时代,科学和技术作为精神生产力的产品,进入物质生产领域,使得物质生产力比以前大大提高。但是,这时期的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尚处于初级时期,它的产品只是初步进入物质生产领域,所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的速度比较又是相当缓慢的。历史步入近代,精神生产力获得空前的解放和发展,随着文化的复兴,艺术的繁荣,科学的昌盛,技术的进步,开始了产业革命,其结果形成了一种新型文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历史以巨人的步伐向前迈进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业文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从那时到今天,工业文明的成就,又不知超过最初一百年的多少倍。工业文明时代,物质生产力发展之快,世界面貌变化之大,是农业文明时代无法比拟的。然而人的生理素质并没有多少变化,肢体也没有长得更快,力气也没有变得更大,那末,社会如此巨大进步的秘密何在呢?不是别的,就是精神生产力依照加速规律发展,生产出了愈来愈先进的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并应用于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发达国家,开始了具有极其深远历史意义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从发展趋势看,人类将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创造一种崭新的现代文明。这将是“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思维着的精神”[④]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大放异彩的时代。这是因为,新科学技术革命,实质上要依赖于精神生产力领域的巨大变革。所谓科学技术革命,按照前苏联学者的解释,“科学技术革命就是由于科学变为社会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而对生产力质的改造”[⑤]。由于科学是精神生产力的主要和基本的产品,因此,科学技术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生产力领域的变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实已显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精神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一种见解,已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向。美国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有一段话,是颇具代表性的,他说:“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工业,这个工业向经济提供生产所需要的重要中心资源。”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精神生产力对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完全取决于它的特殊功能,即精神生产力对社会发展有某种先导作用和能动的推动作用。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质生产力的突进有赖于精神生产力的突破。毋庸置疑,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会促进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历史上的每一次物质生产力的突进,总是发生在精神生产力有了大的突破之后。社会发展到了现阶段,物质生产的发展已经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精神生产的发展,没有精神生产力的重大的突破,物质生产力发展中所碰到的难题,是根本无法解决的。这是因为,正是精神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关系。人类对自然征服关系的加强,首先表现在人们改造自然的主动性方面。精神生产力愈是向前发展,人们对自然的征服力量就愈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就愈主动。在精神生产力还不十分发展的历史时期,物质生产中提出的新问题也只能求助于过去的经验,因而人们在物质生产中不能不处于被动地位。在精神生产力充分发展起来以后,人们可以靠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物质生产中提出的问题,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现代工业生产的许多过程都是在实验里反复验证过的,都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技术理论基础之上的。这样,人们就愈来愈掌握了改造自然的主动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关系的加强,还表现在人们改造自然活动的结果更加符合预期的目的。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的目的,符合程度如何,取决于对客观规律认识和运用的程度。在人类精神生产力还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预定的目的和达到的结果之间还总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出入,不能预见的作用占了优势,不能控制的力量比有计划发动的力量强得多。”[⑥]随着精神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一只只“黑箱”被打开了。人们原来只是在生产过程结束之后,才知道产品是什么样的,而现在却可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使它按照预定的计划达到预定的目的。人们对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认识和运用,是人“统治”自然的更高形式,是人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大自由的表现。恩格斯指出:“我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⑦]
第二,社会制度的优化有赖于精神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使某种社会形态的产生和解决,以及推动人类社会制度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化的,不仅有物质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而且与精神生产力的功能攸关。作为精神生产力产品的自然科学能使整个社会关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前进。马克思在谈到欧洲的1848年革命时指出,这场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不是突然发生的。实际上,蒸汽机、电力、自动纺机等划时代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早已为这次革命做了准备,开了路,其作用甚至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这些1848年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和活动家更大[⑧]。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也充分肯定了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强大作用,他认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科学是作为变革力量而不是保守力量而起作用的。他说:“……科学还有第二个而且是更重要的功能。它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它起初是技术变革,不自觉地为经济和社会变革开路,后来它就成为社会变革本身的更加自觉地和直接的动力了。”他还强调指出,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必将认识到科学是根本性的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⑨]总而言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使社会的产业结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阶级结构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并最终造成社会制度的变革,这种变革,总的来说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因此,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制度时,很注意揭示近代机器(它是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所产生的这种后果:“是完全改变了国内的资本主义关系”,“导致至今存在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破坏”,“机器生产的发展为用真正社会的生产制度代替雇佣劳动制度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⑩]此外,作为精神生产力产品的哲学社会科学可以直接成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当一种上层建筑能够容纳先进的精神生产力时,这种上层建筑就可以得到巩固和发展,不断走向优化;而一定的上层建筑则必须以一定的精神生产力作基础并符合精神生产力的要求。不难看出,精神生产力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际关系优化、社会风气的净化等提供了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等精神力量,人们用这些精神产品指导自己对社会进行管理、调节、改造、建设,推动社会的完善和发展,引导自己去建设“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11)的新世界。
第三,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许多优秀成果,不仅改变了客观世界,促进了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而且改变和优化了人类自身。这不仅表现在优生和提高人的寿命方面,而且特别表现在提高人的智力状况,即精神生产力的发展,直接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刺激了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发展,尤其是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精神现象本身的科学认识,从而使得人们更为自觉地进行认识思维活动,卓有成效地把握和改造世界。
综上所述,精神生产力的先导作用和推动作用,充分显示了它对社会发展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精神生产力成为社会前进主导力量也意味着主观因素、人的自觉能动性在历史中的作用将上升,但毕竟这些因素都要通过人的活动,纳入全面生产过程中才会起作用。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观点是不能忘记的。
三、社会文明的中流砥柱
“文明”一般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史,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源泉、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首要的、决定性的意义。物质文明是物质生产力的产物,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便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力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物质文明作为物质生产力的产物,它的发展状况主要由物质生产力决定。但是任何社会文明的发展,又都是以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和这两种生产力的相互作用为前提的,所以,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精神生产力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精神生产力对社会物质文明发生作用,主要是通过科学产品起作用。科学包括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两大类,它们以不同形式对社会物质文明发生作用。科学技术对提高物质生产力起着巨大作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而且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据统计,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本世纪初的经济增长,只有5~20%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而取得的。到了70年代,经济增长已有60~80%是依靠科学技术。在一些知识密集的行业,生产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几乎完全依靠科学技术。那种认为社会的物质财富仅仅是由体力劳动者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的观点,不应该再有市场了。客观地说,当今时代,各国之间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精神生产力的竞争。没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过程,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何来物质文明的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对改造社会生产关系有巨大作用。它研究和揭示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关系,社会历史行程的总规律。人们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对现存社会进行管理、调节、改造、建设,推动物质生产的完善和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对物质文明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它通过提供生产的管理理论来促进物质生产力各因素的合理化组织和最佳结合,以充分挥人力和物力的作用,从而提高物质生产的组织管理水平,为物质生产的运转创造良好的机制,促进物质生产力的提高。
社会的发展史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史。在精神文明发展历史中,精神生产力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正象物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物质文明水平一样,精神生产力的状况直接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水平。精神生产力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如果从精神文明发展中抽掉了精神生产力这一内核,就会严重影响和限制精神文明自身的健全发展。
精神生产力是精神文明发展的主要来源。所谓精神文明,即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对主体自身的改造,具体表现为科学、哲学、艺术、道德、政治、法律等的精神活动的成果及其相应机构设施,也包括人的智力、审美观、理想、纪律等等。在诸多的精神文明成果中,有些是通过物质生产力的形式创造出来的;有些精神成果,如良好的社会风尚、习惯、个人高尚的情趣、品德等,则是人们在自己的日常意识活动、精神交往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但是反映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精华的精神成果,却是人们的精神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没有以往社会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理论创造活动,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立和发展。同样,没有精神生产力,也就没有科学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没有精神生产力,就没有思想、道德理论的产生和进步。所以说,精神文明主要是精神生产力的产物。
精神生产力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精神文明发展要以物质文明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但是,它的巩固、提高和发展,直接依赖精神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只有扩大和发展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出版等精神生产部门,才能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科学、教育事业及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和发展。另外,群众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自发产生的社会心理,只有通过精神生产者的创造性活动这个中间环节,才能上升为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式。在这方面,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广大理论工作者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没有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的实践和理论创造活动,就没有科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没有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实践和创造活动,就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繁荣;没有文学家、艺术家的实践和创造活动,就没有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同样,没有脑力劳动者对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先进思想和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传播,精神生产力就不能延续和扩大,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就难以提高和发展。因此,精神生产力是精神文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和基地,充分重视和加强精神生产力,对于保证精神文明顺利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提高精神产品质量,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精神生产力的产品,既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产物,并非一切精神生产力的产品都属于精神文明的产物,只有那些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精神产品,才能列入精神文明的范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在当代的高度发展阶段,是人类文明符合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不健康、不文明的精神产品和现象,那些思想性和艺术性低劣,甚至内容“黄色”、反动的精神产品,由于一时迎合了某些人的低级庸俗心理,却成为畅销、赚钱的“热门货”,往往给人以“效益好”的假象,实际上是搞乱了精神文化市场,污染社会环境,毒害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灵,阻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重视和深入研究精神生产力的特点和规律,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增强它的社会效益,是精神生产者的重要使命,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积极组织生产和流传通俗化、大众化的精神产品,尤其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还要积极重视,大力扶持高雅艺术、理论学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流传。与此同时,我们要经常地、彻底地开展“扫黄”和“严打”斗争,以清除精神毒品、精神垃圾、净化精神产品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精神产品的健康发展,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综上所述,我们有充分理由这样说:精神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前进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是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的基本力量,它在唯物史观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52页。
[③]《古典文艺理论译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第11册第11页。
[④][⑥][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2、457、518页。
[⑤]《社会学和现时代》第1卷,第11—12页。
[⑧]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3页。
[⑨]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第511,551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641、642、357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