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货币区理论:欧元与东亚货币区假设的启示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最优货币区理论:欧元的启示与东亚货币区的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论文,东亚论文,欧元论文,最优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041-(2003)07-0053-03

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改变了东亚国家和地区对区域货币合作的消极态度。出于对共同利益的考虑,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合作机制得以建立,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货币合作。在“10+3”这一框架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东亚货币合作;东亚货币合作在此基础上如何演进,特别是最终能否在东亚设立类似于欧洲货币联盟的东亚货币区的设想,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与欧元的实践

最优货币区理论(Optimum Currency Areas,简称OCA)是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学界进行的对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的争论中,由罗伯特·蒙代尔(Robert.A.Mundell,1961)首先提出的。而后,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这一理论,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补充。这些理论,对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蒙代尔认为,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需求转移。当人们将对B国的商品需求转移到A国的商品上时,就会引起两国之间支付的不平衡,引起B国的失业和A国的通货膨胀。如果A、B两国希望消除两国间的收支不平衡,在两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其结果可能造成:A国的价格上升,或B国失业增加和削减工资;而要同时消除两国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则是不可能的。蒙代尔认为,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货币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同一货币区不同国家之间的需求转移只能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当生产要素在某一区域内能够自由流动,而该区域与外部之间存在着生产要素流动性障碍时,生产要素具有流动性的区域,就适合建立一个货币区。在这个区域内,成员国之间使用单一货币或实行固定汇率,而与区域外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其效率是最优的。可见,蒙代尔认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是生产要素的流动性。

罗纳德·麦金农(R.I.Mckinnon,1963)在蒙代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最优货币区的另一标准——经济开放度。麦金农认为:贸易关系密切的经济开放国家,应组成单一的货币区;在区域内实行固定汇率,而对与其贸易关系不密切的国家,则实行浮动汇率。

彼得·凯南(P.B.Kenen,1969)提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是产品多样化程度。凯南认为,产品多样化程度高的国家,存在不同产品国外需求的相互交叉,可以消除整体冲击带来的影响,这些国家更适合实行固定汇率制。而产品多样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则应组成单一货币区,并对外实行浮动汇率。

詹姆斯·伊格拉姆(J.C.Ingram,1969)认为金融一体化程度应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伊格拉姆认为,在区域内部金融高度一体化条件下,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的哪怕是利率的微小变动,也会在一体化组织内部导致相当规模的资本流动,从而使区域内各国收支恢复均衡,避免了汇率的波动。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他们的分析和主张各有不同,但研究的特点皆是从不同的侧面,或某一个方面提出确定最优货币区标准,都不够全面。

在此之后,研究者逐步放弃对单一标准的争论,侧重于综合考察、确定最优货币区标准。维塞尔(H.Visser)认为,联盟内部贸易关系越密切,货币联盟的收益愈大;如果劳动力流动性较高,工资价格机制灵活且经济结构多元化程度高,丧失汇率工具也无关紧要。雷曼(S.S.Rehman)总结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5个标准:(1)跨国境劳动力和资本的高流动性。(2)经济开放程度高、经济规模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越高且规模越小,固定汇率就越有效,该国家也就越倾向于加入货币区。(3)价格和工资具有较大弹性;价格工资的高弹性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作用,并获得内外部均衡。(4)产品市场一体化。(5)财政一体化。

综上所述,所谓的最优货币区,是指由一些彼此间商品、劳动力、资本流动比较灵活,经济开放程度和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相近,经济政策较为容易协调的国家与地区所组成的货币区。这样的货币区能通过协调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弹性的对外汇率来实现区域内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三个目标。

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共同体开始逐渐走向欧洲货币联盟。在这一现实问题的推动下,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讨论逐渐转向参与货币区的效益与成本问题上。一般认为,参与货币区最显著的好处是可以极大地减少交易成本,改善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是战后区域货币一体化趋势在西方理论界的反映。这一理论的最重要贡献,是为欧洲货币联盟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流通,人们在此之前对它的种种担扰都被一一化解。更重要的是,欧元的流通促进着欧洲统一金融市场的形成。2002年下半年,欧盟开始大规模整合欧洲金融市场,打破大部分投资者必须通过本国交易所买卖股票的限制,以便在区域内建立单一金融市场。尽管欧元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正是在不断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欧元对美元汇率于2002年7月15日首次收复平价水准,并在同年12月17日升至1.0327美元的3年新高。可见,市场对欧元的前景充满信心。

欧元区现有12个国家,预计在未来10年内,可能会扩展到28个国家;加上中非、西非13个法郎区国家,以及选择盯住欧元的北非、中东的部分国家,欧元区有可能扩展到50个国家。如此,其总人口会超过5亿,GDP的总规模将大于美国。欧元的正常运行表明,欧洲货币联盟建立已取得重大进展;欧元作为一种新的国际货币,已成为世界上第二种最重要的官方储备货币,发挥与美元相抗衡的作用。

欧元的成功对世界区域性货币合作也具有重要启示:即建立在区域经济合作基础上的货币合作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蒙代尔(Mundell,2000)预言,在未来10年内世界将出现三大货币区: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欧元区和美元区的发展势头正猛。如果国际货币体系中,欧元、美元、亚元三足鼎力,亚洲国家将因一个更为平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出现而受益,世界经济格局也将会更加平衡。

二、建立东亚货币区的条件分析

东亚金融危机启动了东亚货币合作,2000年5月6日东盟10国和中、日、韩三国财长会议通过的《清迈倡议》,是东亚地区更深度货币合作的真正起步。

从长期来看,把实现单一货币作为东亚货币合作的明确目标,通过区域货币合作建立东亚货币区是大势所趋。尽管东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背景差异较大,整体上目前还无法满足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条件,但部分国家和地区条件较为符合;同时东亚国家和地区作为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之一,其中尤其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使建立东亚货币区的有利条件不断增加,并成为东亚货币合作的良好基础。

(一)区域内经济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

目前,亚洲各国和地区在生产、投资、贸易等领域的联系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1年亚洲商品出口总额为13861亿美元;其中区域内出口6290亿美元,占45.4%。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促进了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到2001年底,中国对东盟主要国家和日本、韩国的贸易逆差为49.66亿美元。东盟已连续10年成为中国的第5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东盟的第6大贸易伙伴。10年来双边贸易增长速度年均增幅达19.1%,2002年更是高达31.7%。在区域内直接投资方面,日本和“四小龙”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投资者。到2000年5月底,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投资金额超过6233亿美元,其中的前5名除美国外,全部是东亚国家和地区。区域内不断发展的贸易合作和投资,表明东亚各经济体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为组建东亚货币区,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性。

(二)组成货币联盟的条件分析。

其一,经济开放度。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一国对外经济开放程度,应该用体现一国贸易、投资、金融三个方面与世界经济、金融融合程度的综合开放程度来衡量。经济越开放、区域内投资、金融、贸易量越大,交易成本越低,成员国采用单一货币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大。采用李翀 (1998)的算法,分别给予对外贸易比率(进出口总额对GDP的比率),对外金融比率(对外资产和负债总额对GDP的比率)、对外投资比率(对外直接投资和接受外来直接投资总额对GDP的比率)0.4、0.3、0.3的权重,根据这一权重计算出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开放程度情况表明,中国香港(284.7%)、新加坡(235.9%),对外开放程度很高;马来西亚(89.6%),也属于开放程度高的国家;泰国(57%)、菲律宾(54.4%),其对外开放程度也超过了50%;而中国(24.1%)、日本(19.5%)和韩国(36.3%),综合开放程度较低(见下7表)。

1998年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开放度(%)

资料来源:白当伟、陈漓高:东亚货币联盟的可行性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2.6

可以看出,东亚“四小龙”及东盟主要国家开放程度较高。开放程度高,使得各国货币对来自外部的冲击十分敏感。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区域内货币合作。

其二,经济冲击的对称性。通常,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周期大体一致的国家,更易于组成货币区。因为这种情况更有可能使他们在承受外部冲击时,表现为对称的性质;也更有可能使他们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趋于一致。也就是说,如果外部冲击对货币区内各成员的影响是对称的,成员国可采用同样的(或类似的)货币政策予以抵消,而不需要独立的货币政策。因此,组成最优货币区的成本就比较小。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构成)差别很大。日本属于发达国家,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属于第二个层次,中国与“四小虎”属于第三个层次,其它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属于第四个层次。

在产业结构方面,东亚国家和地区之间相近,较符合最优货币区条件。由于产业结构相近,产品集中程度高,对外贸易的依存度高,东亚国家和地区间经济活动的关联性很强,经济周期也就大体趋同。

其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要素市场越灵活的国家,越适合组成最优货币区。由于受政治、法律、语言及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东亚国家和地区劳动力的流动程度较低。另外,东亚国家和地区除日本、“四小龙”、泰国、印尼、菲律宾外,至今一些国家资本账户没有开放。这些与最优货币区的生产要素流动性标准差距较大。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一体化程度正不断提高。但是,以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标准来衡量,各经济指标尚有一定距离。所以,东亚国家和地区,目前整体上不具备建立货币区的条件。不过,就其中有些国家和地区来说,较为符合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标准。这样,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次区域货币合作将是可行的。因此,实现东亚货币区可以考虑采取分步走的方式,即先建立一些次区域货币区,然后逐步向外围国家和地区扩展,最终过渡到整个东亚国家和地区。

三、初步设想

从以上对各经济指标的分析结果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东亚国家和地区最有可能先出现一个次区域货币区:东盟货币区。

东盟货币区,主要由东盟6国,即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组成。作为东盟核心国家的东盟6国,在经济开放程度、经济冲击的对称性、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以及经济一体化程度等方面较符合最优货币区标准。2002年1月1日,东盟6国正式成立了东盟自由贸易区。目前,区内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这6个国家的贸易额之和已占到东盟贸易额的96%。而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作为东盟新成员国的4个国家: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由于在各方面与东盟6国差距较大,目前尚不具备加入东盟货币区的条件。

应该关注的是,当世界经济普遍增长缓慢之际,中国的经济持续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成为迄今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世界排名也由第10位跃升到第6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将按照WTO的规则和加入WTO时的承诺,在更大程度上开放商品和劳务市场。中国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将因此而进一步加强;人民币的经济规模会越来越大,流通性会越来越强。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将大大改变东亚的经济格局。这种改变会对东亚国家和地区货币合作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现阶段,我国应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东亚货币合作。与此同时,加快国内经济、金融改革步伐,扩大我国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争在推进东亚货币区的演变进程中,发挥人民币应有的与中国的经济规模相适应的作用。

欧盟的建立和欧元的正式流通,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辛历程。东亚货币区的建立,也必将经历许多曲折崎岖。这一过程将是十分漫长的。但如果东亚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发展,更重要的是,东亚国家和地区能够互相信任、求同存异、共同努力,则东亚货币合作最终走向东亚货币区是存在较大希望的。

收稿日期:2003-06-23

标签:;  ;  ;  ;  ;  ;  ;  ;  ;  ;  ;  

最优货币区理论:欧元与东亚货币区假设的启示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