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21)
(2苏州工业园区疾病防治中心 江苏 苏州 215021)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TPPA与RPR联合检测对梅毒患者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间我院接治的276例疑似梅毒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并采集其血清,应用TPPA与RPR检测。结果:观察组的梅毒检测阳性率高于对照1组,也高于对照2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PA与RPR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治梅毒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TPPA;RPR;梅毒
【中图分类号】R7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9-0192-02
梅毒是一种因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而导致的性传播疾病,全球每年新增梅毒患者1200万例,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早期症状十分复杂,呈多样性,并且一些患者未正确陈述病史和滥用抗生素,严重影响诊断,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故血清学检测逐渐成为梅毒诊断的重要依据[1]。本研究对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间我院接治的92例疑似梅毒患者的血清应用TPPA与RPR联合检测,现作如下报告。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间我院接治的276例疑似梅毒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三组。观察组92例,男52例,女40例;年龄30~76岁,平均(57.13±7.62)岁。对照1组92例,男50例,女42例;年龄33~79岁,平均(55.83±6.05)岁。对照2组92例,男55例,女37例;年龄35~73岁,平均(56.24±8.97)岁。三组的一般资料均可比(P>0.05)。
1.2 检测方法
三组患者均空腹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进行检测。对照1组应用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试剂源自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将50ul待测血清标本与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进行混合,血清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与梅毒螺旋体致敏明胶颗粒结合后产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明胶颗粒呈玫瑰红色,利于肉眼观察。对照2组应用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试剂源自上海科华生物公司:于室温(25℃)下于50ul待测血清标本中加入1滴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抗原悬液,用RPR旋转仪水平转动纸卡约8min,之后3min内于充足的光线下评估检测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观察组应用TPPPA联合RPR,检测方法如前所述。比较三组的梅毒检测阳性率。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相关数据用SPSS17.0分析,计数资料间差异比较分别应用χ2检验,P<0.05时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检测阳性率高于对照1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22.962,P<0.05);也高于对照2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25.584,P<0.05);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检测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33,P>0.05)。见表1。
表1 三组梅毒检测情况比较(n%)
组别 例数阳性 阴性
观察组 92 90(97.83) 2( 2.17)
对照1组92 67(72.83)25(27.17)
对照2组92 65(70.65)27(29.35)
3.讨论
梅毒是由密螺旋体属中的苍白螺旋体(TP)经血液、母婴、性交、间接接触等途径感染机体而引起的慢性、全身性疾病,临床症状呈多样化,不仅可侵犯黏膜和皮肤,还可侵犯和损害机体多个组织器官,并可传播HIV,导致妊娠女性胎传梅毒、死胎、流产等[2]。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约2w后最先出现特异性抗体IgM,随着病情进展而逐渐出现lgG,经治疗后IgM抗体消失,但会持续存在IgG抗体,甚至终身存在,血清反应持续阳性。相对于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抗体的出现时间向后延迟约3周[3]。之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该法易于操作,成本较低,可应用全自动酶标仪进行自动化操作,适合批量筛查血清标本,然而该法易出现假阴性反应[4]。
本研究探讨分析了TPPA与RPR联合检测对梅毒患者的诊治价值。TPPA法是应用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精制菌体成分制成抗原,包被于明胶颗粒上,以此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该法可同时检测IgM型和IgG型抗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感染早期即可检出,无需专门仪器,经肉眼观察结果即可判断,是常用的梅毒血清确认试验,并且一旦感染梅毒TPPA即终身存在,故患者确诊后仅需RPR检测即可评估疗效;然而该法操作繁琐,耗时较长,试剂成本高,不适合于筛查大量标本。RPR法是应用胆固醇、卵磷脂、心磷脂的乙醇溶液作为抗原的非特异检测,操作简单,成本低,耗时少,可大规模筛查,并通过改变RPR滴度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复发或再感染情况;然而该法不能高效、准确地检出一、三期、隐性梅毒和治疗中的梅毒,可能存在假阴性,导致漏检。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梅毒检测阳性率高于对照1组,也高于对照2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TPPA与RPR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梅毒检测阳性率,在梅毒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淑芳.基层医院TPPA与RPR联合检测对梅毒患者的诊治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32(1):70-71+79.
[2]徐仁秀.RPR与TPPA检测在梅毒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1):62-63.
[3]吴劲松.RPR与TPPA检测对梅毒诊断及疗效的价值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416-417.
[4]朱建奎.RPR、TRUST、TPPA、ELISA、TPAb五项联合在检测梅毒早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5):100-101.
论文作者:顾颖慧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
标签:梅毒论文; 螺旋体论文; 抗体论文; 血清论文; 患者论文; 特异性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