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的探讨论文_吴宜铠1,周武

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的探讨论文_吴宜铠1,周武

1六盘水师范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人民对于物质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建筑设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人民的居住要求,必须从自然通风和室内保暖等多个角度出发,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居住的舒适程度,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民的居住生活需求。所以,本文就主要以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为探讨话题,与广大建筑设计者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不断提高我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度,不断提升我国的建筑水平。

关键词:建筑设计;自然通风

在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实现建筑的防热,即不使建筑居住环境太过湿热,最大程度确保居住者居住舒适。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者都是通过对门窗、墙体等进行调整与设计,来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的。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追求高水平居住质量,因此,我国人民对于建筑自然通风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之下,就要求建筑设计者自然通风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并依据自己的设计经验,根据当地实际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充分思考对于建筑自然通风的设计,制定出合理的建筑设计方案,实现人、自然与建筑的完美协调。

一.自然通风作用原理

常意义上的自然通风指的是通过有目的的开口,产生空气流动。这种流动直接受建筑外表面的压力分布和不同开口特点的影响。压力分布是动力,而各开口的特点则决定了流动阻力。就自然通风而言,建筑物内空气运动主要有两个原因:风压以及室内外空气密度差。这两种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共同起作用。自然通风是在压差推动下的空气流动。根据压差形成的机理,可以分为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和风压、热压同时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二.自然通风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建筑设计中已经开始广泛运用自然通风技术,这主要是由于自然通风技术能够避免空调使用带来的能耗,更加符合我国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和建筑行业持续发展的保障。具体来说,自然通风技术的运用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自然通风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实现被动式制冷。比如在外部条件较为适宜的情况下,即外部环境温度湿度都较低时,运用自然通风技术则可以实现,在最少能耗基础上实现室内环境的降温,这充分运用了当地的气候条件,既实现了室内温度的适宜,又符合协调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理念,减少了我国的能源压力。第二,能够为室内带来大量的新风,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通风主要是依靠空调,而空调的使用使得室内新风量大大不足,室内有害气体难以得到排出,使室内空气严重不达标,引发了许多居住问题。与之相反的,如果能够使用自然通风技术,则能够使大量新风进入室内,既能够带出室内原有的污染气体,又能为室内带入大量的新鲜空气,对于居住者的身体健康,有莫大的好处。从以上两方面来看,自然通风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意义不可小觑,总的来说,自然通风技术的利用可以实现人、自然与建筑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对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还是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莫大的作用。

三.影响自然通风设计的因素

1.建筑物的朝向

建筑物的朝向会影响建筑自然通风的设计。要想使建筑设计方向,能够恰好的适应当地自然特征,实现最有效的通风设计,就必须对我国各地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和总结,应该了解每一个地区独特的光照特征和风速风向特征,比如建筑设计者应该总结不同气候区的冬夏季盛行风风向、不同季节的平均温度等。我国不同气候学盛行风方向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建筑设计者必须严格按照建筑方向迎风的设计原则,对不同地区的建筑物进行自然通风设计,建筑物的方向迎着盛行风的风向,既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建筑室内接收室外自然风,又可以避免其他方向的自然直射。

2.建筑物的间距

在进行住宅设计的过程中,某些情况下,可以加大建筑物的间距,并在建筑物之前种植自然植被,这样,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优化绿地下风侧住宅的自然通风,并且还为住宅区的居民提供了舒适的休息场所,有效的提升了住宅区的事居住适宜度,也提高了住宅区的绿化程度。除此之外,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尽可能的加大山墙的间距,并且应该保持建筑物间距与山墙间距的大体协调,即建筑物间距,如果大,身体间距也应加大,这样才能最大化的保证空气射流覆盖到后排建筑上。如果在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区山墙的间距过小,则会给交通运输,绿化及消防等方面带来妨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建筑群的布局

建筑群的布局也会影响建筑自然通风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建筑群的平面规划角度来分析。建筑群的布局方式包括行列式、散点式以及周边式,行列式平面规划又包括并列式、错列式和斜列式,一旦并列式发生少于交错和错动,就会形成错列式和斜列式,甚至会形成周边式。而行列式作为建筑群布局中最基本的方式,其所指的就是,条状式的单元楼,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或建筑物朝向整齐排列的建筑物形式,行列式建筑群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筑物朝向一致、间距合理。第二,从建筑群的立体规划角度来分析。要想通过设计实现效果最优的自然通风,就必须注意到建筑物之间的高低错落,并且要是想通过对建筑物之间高度差的设计,实现漩涡下充气流等不良高速气流的减少或不出现,除此之外,还应该尽量避免,由于建筑物高度不合适而造成的风流阻挡现象。在设计过程中,应该使建筑物的整体位置靠近于夏季主导风向,更加靠近夏季风,主导风向的区域建筑应该以低层为主,反之,远离夏季风,主导风向的区域建筑,应该以小高层和高层为主,这样既能够顺利的使夏季风进入小区内部,一定程度上又能阻隔冬季风,有利于小区区域生态平衡的形成,有利于筑建更加适宜的小区居住环境。

四.如何实现自然通风设计

1.控制建筑的布局与体型

建筑的布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从自然环境上来说,建筑布局主要受阳光直射与方向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而且建筑布局的合理与否,又直接影响建筑自然通风的水平。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单体建筑和群体建筑的设计区别,在对单体建筑进行设计时,必须注意建筑法线应该与夏季风主导风向基本保持一致;而在对群体建筑进行设计时,则要使建筑法线与主导风向之间保持一定角度,这样才能减少后方的漩涡区。

2.调整建筑物的内部布局

要对建筑物的内部布局进行调整,从而组织穿堂风。穿堂风对于建筑的自然通风有很大的影响,所谓穿堂风就是指,自然风从建筑物的入风口进来,经过室内,然后从建筑的出风口出去,在这一过程中,穿堂风给建筑带来了大量的新风。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入风口所在的居室应该为主要居住场所,而出风口所在的居室应该为辅助居住场合,除此之外,还应该尽量实现建筑风口的可调节。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建筑行业的日益发展,和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建筑设计者必须不断加强对自然通风设计的重视,掌握影响自然通风设计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控制建筑的布局与体型、调整建筑物的内部布局,不断实现建筑通风水平的提高,是室内居住温度更加适宜,在低碳环保的前提下为居民提供更加适宜的居住条件,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也为我国绿色经济和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保全.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研究[J].工程建设与

设计,2018(03):50-52.

[2]贾杰.对住宅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的思考[J].绿色环保建材,2017(12):60.

[3]任向阳.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的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32):88.

[4]刘旸,吴琦.运动的空气:自然通风与热力学引导在公共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建设科技,2017(20):110-113.

[5]左文廷.基于自然通风在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智能城市,2017,3(09):76.

[6]李姗姗.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7(08):45-46.

[7]黄志远.住宅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的考虑及设计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7(04):37+39.

[8]续文斐.住宅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的应用研究[J].低碳世界,2017(11):162-163.

作者简介:吴宜铠出生年月1996年5月3日男 侗族贵州贵阳本科六盘水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安全工程。

作者简介:周武,汉族。1995年11月20日,研究方向,安全工程,学历,本科。

论文作者:吴宜铠1,周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  ;  ;  ;  ;  ;  ;  ;  

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的探讨论文_吴宜铠1,周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