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师范大学的使命“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课题组论文,师范大学论文,使命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当我们处于世纪之交、知识经济视初端倪的时期,在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全教会关于师范教育改革精神的同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新世纪师范大学的使命问题是当前整个教师教育改革中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重新审视和理性思考是构建我国教师教育创新体系的前提性条件。本文试图从国际背景和现状调查出发,为我国(主要以上海为例)师范大学的未来使命问题提供一种回答。
趋势与使命
(一)当代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范围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加剧,各个国家把教育摆到了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来考虑,教育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因此,人们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了强烈的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师范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主题,不仅“师资培育”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专业教育”的形态,而且在职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也已变为一种“常态性”的期望。在“师资培育”向“专业教育”形态发展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教师职业的高学历化
教师培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分级分层培养到最终在大学确立教师教育专业地位的过程。最初建立的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中等师范教育(师范学校),其后出现了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师范、教育学院),再后高等师范教育取代了中等师范教育培养小学教师。现在许多国家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已发展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机构与其他诸如医生教育、律师教育等专业教育一样均是大学的一个独立的专业学院(综合大学中的教育研究生院),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化,并且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者在中小学任教的人数不断增加。
2.教师教育的专业化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构成专门职业的主要条件是具有建基于被社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术系统上的专业发展制度。从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教师经历了一个从兼职到专职,从普通行业到专门职业的发展历程,期间所依赖的教育理论成分越来越多。人类最初没有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只有所谓的教育经验,后来有了教育技术、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体系化就形成了教育理论,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师的培养就产生了师范教育,并成为师范教育赖以存在的学科基础。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是建基于教育科学基础之上的,教育科学是教师教育专业性的体现。为了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许多国家都加强了教师教育科学方面的专业训练,并试图使教师的教育专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相对独立和集中的阶段,以保证教师专业训练的质量。
2.教师资格的制度化
为了保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国际社会普遍实行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互不替代,凡欲从事教学工作的人,除了具备相应的学历证书外,还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主要保证具有合格学历的人从事教学工作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和要求,具体来说是保证没有受过教育教学专业训练的大学毕业生具有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在定向的师范教育体制下,接受师范教育的学历证书具有替代教师资格证书的功用,在非定向的师范教育体制下,其他文理教育的学历证书不可替代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证书不仅对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提供了资格保障,同时,对在任教师颁发不同种类的教师证书,还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机会并将激励建设性的专业发展活动。这种教师资格的制度化至少告诉我们两点结论:
·教师职业的立业之本是专业教育;
·师范大学的立校之本是教育专业。
(二)师范大学负有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使命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度在许多国家已发展成为大学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大学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所说:高等教育负有为未来几十年培训教师的使命而变得更加重要。
从全球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主要由三种机构给予关注并提供指导和帮助,他们是高等院校、专业学会或政府机构、教师任职学校。高等院校提供学术支持,专业学会或政府机构提高专业标准,任职学校提供实践机会,三者相互合作,发挥互补作用。其中,由于大学特殊的职能而发挥着决定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大学作为科研和知识创造的自治中心,知识界和政界领导人、未来企业领导人以及大多数教师都是由大学培养出来的。在知识和信息量迅速增长的年代,高等教育在师资培训方面、在同不属于高等教育的师资培训机构建立联系方面,以及对负责师资培训的教师进行培训方面都起着决定作用。
我国目前教师的培养培训虽然主要仍是由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负责,但从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方向可以判断:尽管非师范院校也参与了教师培养的工作,但师范大学在未来仍然居于我国一体化教师教育的核心地位,仍然承担着教师专业发展极为重要的使命。具体地说:
1.教师职业的立业之本是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的学科基础是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师范大学的立校之本,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是师范大学尤其是重点师范大学的重要使命。
2.不同层次的师范院校各司其职,明确目标定位。最高一级的师范大学应该主要承担教师的大学后教育和学院培训教师的教训,并以教育科学研究为己任。
3.教师教育的视野从传统的职前教师培养延伸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要求建立起职前、入职与在职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机构。
4.中小幼教师的学历逐步趋于一致,要求多类型、多层次、小而全的培养机构一体化。
5.教师专业发展涉及到许多机构,如专业学会或政府机构、中小学校等,他们相互间形成一个共同体,是一种伙伴关系,师范大学处在一个中心地位。
现状与需求
为了对中小学教师现状有一确切的了解,我们于1998年11月至1999年3月,对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做了抽样问卷调查,并就教师教育的相关问题与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中小学校长、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在校师范生进行了座谈(注:抽样调查样本分布:小学教师1468名,中学教师687名;座谈会13次。“现状与需求”部分的数字来自问卷统计。)以下根据调查与座谈资料,对现有教师专业素养、新教师培养、在职教师培训、中小学与师范大学的合作、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做一简要分析。
(一)现有教师专业素养分析
1.教师的教育理念
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我们着重从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和对学生的认识两方面做了调查。
就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而言,被调查者普遍表现出较强的认同感: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39.5%的人表示如果有机会重新择业的话,愿意继续做教师;多数教师(60.9%)认为从事教师有成就感,认为教师的成就和学生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做教师的最大乐趣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的成功主要体现在整体素质的提高;认为在自己的周围,有53.1%的教师工作兢兢业业,全力以赴;而教师们在课余闲谈中讨论最多的话题是与职业直接有关的问题,如课程教学(35.5%)和问题学生(29.1%)。
就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而言,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格特征(45%)和对学生的理解、尊重(29.7%)两方面;并且大多数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学生比较熟悉。但对体罚学生的问题,教师们有不同的看法:37.3%认为绝对不可以体罚,34.6%的认为适度的体罚行为可以理解,24.5%的教师认为应当视具体情况来做出判断。
2.专业知识和技能
关于本学科知识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能够胜任当前的工作。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最擅长的方面”是:语言表达(57.9%)、学科专业知识(43.7%)、灵活运用教学(34.6%);35.6%的教师开设过2门课,45.9%的教师开设过3门或3门以上的课。
问题主要集中在外语与计算机、教学媒体的使用方面,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这些方面是一个现代教师必须要具备的,而只有13.3%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比较好的掌握计算机和外语,只有15.8%的教师认为可以比较好地运用教学媒体,有55.9%的教师希望在外语和计算机方面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培训,有42.1%的教师希望在教学媒体的运用方面得到培训。
综合访谈和问卷调查,目前教师队伍(特别是老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缺乏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
·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计算机、外语能力差(新教师尚可);
·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较差;
·综合素养欠缺,难以适应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特别是综合文科、综合理科,难以开发校本课程。
3.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在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方面:有48.4%的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主要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在教育科研能力方面,只有1.8%的教师认为自己擅长于教育教学科研。在教育科研成果方面,近三年内有48.9%的教师从未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访谈和问卷表明,大多数教师具有教育科研的意识,但缺乏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新教师培养的经验与问题
近些年来,上海师范教育机构在资源重新配置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就师范教育内部而言,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诸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学教育的需要。
1.新教师的长处
调查显示,新教师(师范大学近年毕业生)在以下5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计算机与外语(51.5%)、语言表达(37.7%)、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36.2%)、积极的人生态度(30.5%)和学科专业知识(27.9%)。相对于教师总体自我评价最擅长的方面(语言表达、学科专业知识、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积极的人生态度、学法指导),就教师在外语、计算机和运用先进教学媒体方面的优势尤其突出。
综合问卷调查与访谈,师范大学近年毕业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普通话、外语、计算机比较强
·知识面较广,整体素质较好
·思想开放,愿意接受或尝试新事物
·有些方面的适应能力比老教师强(如对新教材的适应)
2.新教师的问题
许多校长反映,现在师范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总体看来只是“半成品”,能够马上适应教学工作的不多,需花很多时间用于职后培训。具体说来,师范大学培养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结构、整体素质等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敬业精神不够。有些毕业生不能安心教育工作,目前外流教师的主体大都是工作3-5年、已经适应了教学工作岗位、快要成为学校骨干教师的新教师。
·组织管理班级、团队的能力欠缺。
·独立编制课件的能力不强。
·教育理论素养与教育科研能力较差。
·心理承受能力差。
导致师范大学毕业生存在如上不足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职前教育由于种种限制,不可能用4年时间培养出在实践上完全适应中小学教育需要的教师,这是难免的。不过,许多学校领导也提到了师范大学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师范大学以学科设系,各系的目标定位发生偏差:培养学科专家而非中学教师。学科知识学得太专、太深、太单一,不太注重教师所需要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学科的课时过少,所学的知识过于偏重理念:在为期4年的学习过程中,一般只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3门教育类课程,而且前两门学科又是“公共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比重太轻,无法保证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习时间太短,师范生的教育体验太少,不了解自己的专业需求:当前师范生实习时间一般为6周,这点时间不足以使师范生真正了解中小学教育实践和留下多少深刻的体验。
(三)教师培训的经验与问题
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实施教师继续教育近十年,在继续教育目标、类型、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取得了经验,尤其是:
建立自培基地,实施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环境、老教师经验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重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调查表明,许多教师(43.0%)认为目前学校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技术的发展;通过这种培训,多数教师(44.0%)认为近几年自己的业务水平最显著的变化是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
开展新教师的入职指导。新教师的入职指导是解决新教师的角色转换、尽快适应教学工作的重要措施。调查中有48.1%的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的帮助,这种帮助对教师的影响体现在教学方法、教材处理、敬业态度、教学研究等方面。
不过,在我们的调查与访谈中,也发现了教师培训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继续教育目标与教师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目前的培训是一种行政导向,受这种行政导向的影响,多数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出于职称评定的需要(36.6%)或增强自身的竞争条件(22.8%),一些校长认为240、540培训只是政府行为,参加培训教师只为拿学分,培训实效不大,且给学校工作安排带来很大不便,对教师来说,工学矛盾亦非常突出。教师对非学历教育不重视,积极性不高。
培训内容不合教师需要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据调查,目前中小学教师最希望得到进一步培训的三个方面是:计算机与外语(55.9%);先进教学媒体的使用(42.1%);教育教学科研能力(35.2%)。虽然过去的培训课程都包括了上述方面的内容,但由于多种原因,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师训教师不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培训教师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教师参加培训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中:脱产培训、假期培训、在学期中短期集中培训、晚上与周末上课等。由于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多数教师(66.9%)认为脱产培训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既不影响教学,又能保证培训的效果。
(四)中小学与师范大学的合作关系
中小学与师范大学必须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已有一定的共识,中小学在这方面的呼声比较强烈。不少学校表示,能否与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
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师都缺乏与大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合作的体验:有77.3%的教师声称从任教以来从未与教育理论工作者合作过;有些与师范院校或其它科研机构有过合作经历的学校认为,目前的有些合作方式太过功利性,形式主义严重,有些甚至完全以经济利益为诱导;有些大学教师对中小学实际不够了解。
调查的学校对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所开展的合作研究工作给予了肯定。这些学校与师范大学的合作研究方式主要为课题研究(55.5%)。有些师范大学还专门派遣青年教师指导实验基地的科研工作,这样做对学校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的思想境界发生了变化,如怎样评价学生、意识到学生的差异等;教师的研究意识有所加强,学会了初步的研究方法。
至于应与师范大学建立何种伙伴关系,他们理解的理想合作方式为全方位合作(37.3%)、中小学教师到大学进修(28.4%)、以课题研究为合作研究的纽带(23.0%)三种。
(五)中小学教师需求评估
1.一流师资的素质要求
上海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明确提出了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的战略目标,一流教育要有一流师资。从上海来说,一流师资有着特别的背景:一是上海基础教育的师资已基本完成了学历达标任务,在此基础上再提高一个学历层次是现代化上海对教育的要求;二是面向21世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为目标的课程教材改革对教师素质与水平的新要求。
根据调查和访谈,上海一流师资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素质要求:
·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敬业、奉献、爱校、爱生;
·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能从事综合文科、综合理科的教学工作;
·教学技能娴熟,教学能力突出;
·善于反思,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
2.中小学对培养、培训的期望
(1)中小学对新教师的期望
新教师是中小学未来发展的希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教师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小学,不仅为中小学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而且对老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带来激励作用。因此,中小学对新教师抱有极高的期望,尤其是在当前,希望新教师:
·有特长,能在中学独立开设选修课;
·能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有一定科研的能力,能不断总结、提高;
·较强的基本功;
·较强的管理学生的能力、组织能力、团班队工作能力;
·有一定的教育经验。
(2)中小学对教师培训的期望
学校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职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中小学对教师培训的期望体现在:
·培训的重点:教育科研能力、教学媒体、计算机与外语;
·培训的网络:以师范大学为中心,以政府机构为中介,以学校为基地;
·培训的方式:脱产进修,5年一小训(半年),10年一大训(一年);假期培训,带课题进修;
·培训的制度:建立培训课程证书制度,学历、非学历培训一体化,“零存整取”;
·培训的课程:向边缘拓展,增加横向课程。需要开发专题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3.学校与师范大学合作的要求
随着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师范大学在教师培养培训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各个方面尤其是中小学迫切需要师范大学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对师范大学抱有很大的希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希望在科研方面得到师范大学支持与帮助;
·合作进行课题研究;
·师范大学应该加强两个研究:对基础教育的研究和对普教未来的预测;
·通过讲座、座谈会、研究课、观摩参观等方式同师范大学合作;
·大学教师到中学“兼职联聘”,互换中学教师到大学培训;
·师范大学应参与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
思考与建议
上海这几年在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方面已经走出了很关键的一步,这为统一规划与部署奠定了体制上的基础,并且已经初步表现出以前条块分割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今后上海教师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如何进一步完善一体化的教育体制,并发挥出更大的、更合理的效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体制提供一种示范。按照一体化的理念,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应该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二是中小幼教师教育的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此,我们结合新世纪的历史使命,为上海的师范大学拟提下列建议:
建议一:设置教育研究(生)院。
随着上海教育的发展,教师学历的提高势在必行,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大量增加,而且研究生的性质与类型多样化。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吸引了我国各地的优秀人才,也包括全国各地许多教师来上海深造,或投身于上海教育事业发展洪流中。对上海来说,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育将会成为师范教育今后发展的基本方向,为此,上海的师范大学应该思考怎样从教学型大学过渡到教学与研究并重型、教育学科以研究型为主的大学。再者,国外的师范教育机构也是从师范学校、师范(教育)学院、研究生院发展起来的。事实上,一些师范大学已经走出了这一步,如江苏省南京师大在前年就已成立教育研究院。为了继续保持上海师范教育在我国师范院校中的领先地位,也为了便于统一规划与集中管理教师大学后的教育,我们建议:
·单独设立教育专业大学后教育机构,即教育研究(生)院。
·教育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重点放在本科层次的教育和管理。
建议二:进一步深化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
正如医学与临床相结合一样,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也必须有一种可行的结合方式,这就是国外60年代以来一直推崇的大学与学校的伙伴关系。近年来,我国在这一方面也向前进了一大步,如华东师大已经与1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伙伴关系,它们都是以实习学校、实验基地、实验学校、附属学校等形式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加强这种已经建立的伙伴关系?使得真正做到研究与教学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使得大学与学校都能从中获得应有的价值,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为此,我们建议:
·把大学的课堂向有伙伴关系的学校延伸,为大学教师提供传播理论的机会,为师范生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也为中小学教师提供进修的便利;
·继续寻找尽可能多的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机会,如为基础教育服务成果展示会,实验学校课题成果报告会等;
·大学教师应该把中小学看作是教育研究的实验室,检验教育理论的合理性,同时又应该把学校看作是教育理论的源泉,对教育现象的关注有助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
建议三:培养受过博雅教育的新教师。
教师教育不仅要重视教学技能技巧的传递,重视教学法的课程,而且更要重视教师心灵的塑造,强调广泛的基础知识和批判性思维,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表层上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心灵、人格。我国的教师教育以前比较侧重教师所教学科专业教育,师范大学基本上是按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模式来设计专业与课程,师范性从体制上往往就难以显现。实际上以前由于中学按分科教学,这种缺陷不是那么明显,而现在中小学课程综合化已成事实,而且还会进一步的综合化,这就对师范大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师范大学重新定位自己的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受过博雅教育的未来教师。为此,我们建议:
·减少一部分必修课时,尤其是有关“理论”学习的课时,增设教育情景性课程和专题研究类课程,为师范生提供思考与体验的机会;
·进一步完善辅修制、学分制,加大跨专业选课制的建设,设立课程证书制,给师范生以广泛的基础;
·增加见习、实习时间与机会,丰富师范生的专业理解与教育体验;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师范生的课堂参与度,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
建议四:建立一种网络化、弹性化、校本化的培训模式。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终身教育思想逐步被人们所接受,根据马克思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思想,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教师的入职教育和职后提高已经显得十分必要。根据上述的调研结果,我们认为,上海市教师培训工作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种网络化、弹性化、校本化的培训模式,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建议:
·进一步落实教师培训网络的建设,师范大学必须承担培训网络中的部分培训教师的培训工作,首先必须保证培训教师的素质,才能确保整个培训的质量。
·把“按需施训”作为教师培训的指导思想,根据对教师的需要进行评估,制定培训方案。在已有的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寻找超越“课堂+讲授+课时”的培训模式,使得培训课程选择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尽可能满足不同教师在性别、学历、教龄、学科、年级、个性、特长、学校、兴趣、职称、职务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实施培训课程证书制度,并与学历、职称、晋升等挂钩。
·必须承认任职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提倡校本师资培训(自培基地)方式,实现以学校为基地、注重学校与校外机构和个人的合作来培训教师。要特别重视中小学与师范大学的合作。
本课题组由陆炳炎、马钦荣、罗国振、孙建明、崔允漷、唐玉光、王建军、胡惠闵、吴刚平、郑太年、王春来、解超等同志组成。
本报告执笔人崔允漷、唐玉光、胡惠闵、王建军。
收稿日期:20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