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璀璨民族文化点亮“最美云南”建设
万泳延
追根溯源“最美云南”建设的萌芽始于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立足全国,为云南各级干部群众明确了指引,寄予了殷切希望,“一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努力使云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随后,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要求,云南采取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理顺管理机构、立法保护等多项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和视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全面地搞好云南的生态文明和文化文明建设,促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在合理开发、科学保护的基础上,云南省委常委会于2018年7月17日召开扩大会议,明确强调:“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做出了“坚持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重大部署,探索出了一条“最美云南”的建设之路。这“五美云南”是对云南省情的客观研判,贯彻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将支撑构建起“五美云南”的精神脉络。
一、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是“最美云南”建设的重要力量
云南是我们伟大祖国多民族的一个缩影。放眼全国,云南省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人口较少数民族最多,世居少数民族最多,跨境少数民族最多,特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特有少数民族15个,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达1592.96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4%,是全国三个(广西、云南、贵州)少数民族人口数超过1000万人的省区之一。云南省共有8个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国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2%。这些族源各异、族称不同、人口不等的云南各少数民族同胞,都具有自己古朴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他们的文化是中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熠熠发光的明珠,他们的历史是谱写中华民族历史巨著不可缺少的篇章。
40年来的改革开放,提升了我国农药工业国际化水平,中国农药不断走向世界。国家的开放政策促进了农药出口,形成了出口贸易的良好氛围。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启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所以,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中。云南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片39.4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群众辛勤拓荒,不懈搏击,用血和汗、铁与火,铸就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全国人民一道建设祖国、开发西南边疆、促进云南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由此构成了悠久而灿烂的高原民族文化。这里的各民族人民与这片土地水乳交融,以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浓郁、神秘的风俗民情,构成了云南这片红土高原上一幅幅风格迥异、韵味无穷、色彩纷呈、神奇隽永的人文景观。
二、多元的民族文化是“最美云南”建设的源头活水
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陈豪同志表示,“我爱云南!云南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原生态风光和民族文化。”
在云南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总人口有1592.96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4%,民族自治地方的土地面积为27.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0.2%,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16个少数民族与境外的同一民族毗邻而居。跨境民族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在推动文化交流,形成文化合力,针对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等问题上能实现润滑剂和助推器等重要媒介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建设。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互相了解、尊重、包容、欣赏、学习的基础,是各民族进步的沉淀。只有对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才能实现多样化的中华文明的不断繁荣。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应该只在博物馆,或是书本里,更应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近年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云南省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为进一步加大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每年分别投入2000万元和1500万元,专门用于世居少数民族文化抢救保护和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的建设。从2016年开始,云南省启动实施民族文化“双百工程”,即100个全国知名的、带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民族文化精品,100名全国知名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带头人。一大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传统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推出了一批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和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局面不断巩固。
三、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是“最美云南”建设的条件保障
云南大地上崛起过腊玛古猿和禄丰古猿,崛起过250万年前的东方人和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有着令人瞩目的人类起源文化。在这片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有色金属王国的故土,不仅留下了先民古老的火文化、石器文化、狩猎文化、游牧文化,而且积淀了先进的陶文化、青铜文化、稻作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以及诸如村落居民、寺院建筑、石雕木刻、编制刺绣、栈道马帮……难以言尽的物质文明,凝结着各族人民自我图新、追求自由幸福的执着意志和创造智慧,铭印着云南民族文化一步步从底层次向高层次跨越的轨迹。
云南民族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物质文明建设并行。这里有彝族毕摩文化、傣族贝叶文化、纳西东巴文化,有崖画、壁画和以“海洋”称誉的神话、史诗、传说、故事、古谣、歌舞、戏曲、古乐,有两爨碑、《南诏图传》《张胜温画卷》《滇南本草》……以及数不清的民族诗文、民族书画,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渗融,同台媲美,闪烁着夺目的思想灵光和艺术绚彩。另外,云南高山耸立,江河纵横,盆地星罗,森林密布,因而山地文化、河谷文化、盆地文化兼而备之,红土文化与绿色文化交相辉映。这是多么丰富璀璨的民族文化宝库,多么值得纵深勘导和发掘的智慧矿藏,每一个民族浑璞的民族文化都有待绽放光彩。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民族团结至关重要,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云南各族人民群众能够过上今天幸福的日子,靠的是长期的共同生活带来的相互了解,是平等基础上生成的彼此尊重,是理解之中拥有的包容心态,是高尚情操怀有的愉悦欣赏,是进步路上的学习促进,是艰难困苦中的无私帮助。这里一个有力的佐证就是“七个民族一家亲”。洱源县三营镇的郑家庄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居住在这里的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等7个民族125户村民,七个民族亲如兄弟,团结和睦。20世纪50年代末,藏族同胞住进村子,把经商的传统带了进来,一些村民通过售卖药材发家致富。傣族同胞到来后,又把洁净卫生的好习惯影响了周围,让村子更加干净整洁。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践行着中华民族传统“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熔炼出“七个民族一家亲”的和谐包容,宣扬了“像火红的石榴籽那样紧密那样甘甜”的民族团结关系。把各民族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动上,推动云南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得到了各民族群众的衷心拥护,打牢了各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所以,各民族必须守望相助,紧紧相抱。只有各民族真诚地“同甘苦,共患难,风雨同舟,同心协力”,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能维护共同的民族利益,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云南,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就是要大力发展繁荣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各族群众懂得并认同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使云南多元的民族文化大观园,变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进一步彰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
实验材料是特征尺寸为65 nm、直径为300 mm的12英寸铜晶圆。采用美国APPLIED MATERIALS公司生产的Reflexion® LK型抛光机,配备Rohm and Haas公司生产的Politex™ Reg型抛光垫。抛光工艺参数为:抛头转速78 r/min,抛盘转速80 r/min,体积流量300 mL/min,抛光压力5.2 kPa,抛光时间60 s。
四、跨境民族文化是“最美云南”建设的一大亮点
云南省有25个少数民族,是一个民族博物馆,其中,独龙、怒、德昂、佤、布朗、基诺、拉祜、哈尼、阿昌等民族系云南独有。每个民族,他们的耕牧渔猎、衣食住行,他们的发祥、迁徙、分化和组合,他们的婚恋、生育、丧葬、节庆、礼仪、法度、语言、文字、宗教、禁忌、审美等等,莫不结撰为个性鲜明、有历史厚度的文化链。正是这众多的文化链纵横交错,构成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奥秘境界。
国家与相关监理机构必须要加强对违规问题的处罚力度,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合理的规避个违规问题,对于一些金额较大的违规问题,要严格处理。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构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大力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这是云南省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与孟加拉、印度、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周边国家政治经济与安全合作的顶层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需要各国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互联互通合作来完成。而文化的“互联互通”成为了各国彼此之间政治、经济“互联互通”的有效补充。
学校安排省市县骨干教师开展名师讲堂,每月一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和解读,目的是让全校师生从理论高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尽管在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云南的跨界民族有地域的差异,但是,历史文化的认同保留在跨境民族的记忆中,而原有的经济联系并未因国界而隔断。彼此同宗同源,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民族文化内核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使得云南跨境民族虽历经数代人的更替,仍保留着传统的民俗民风以及尊崇的价值取向。这是化解矛盾、分歧,获得信任感的“良方”,是促进中国云南与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要保障。云南的每一个跨境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优势和生境优势,都可以找到自己对外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除了边民互市,还可以借助共有的节庆活动或民俗活动,举办跨界民族文化节以及文化展览等,展示中国跨界民族医学、饮食、武术等特色文化,传播中国的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并以文化为载体维护边疆稳定与发展。由此可见,云南的跨境民族文化推动了沿边贸易的发展,加之国家恰逢其时、与时俱进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起到了提升的推动作用,云南以跨境民族文化为发力点主动服务和融入其中,使得“跨境民族、沿边贸易和政府治理”三者之间在云南实现了有机结合、有效整合,从而有助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与发展和“最美云南”建设内涵的丰富。
(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云南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及活化机制研究》(A2016QNZ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马黎
标签:云南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保护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干部群众论文; 政策支持论文; 资金投入论文; 管理机构论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