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上海局集团公司聚焦“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和“大局向强局”转变的工作要求,供电专业需要进一步创新接触网设备设施运维管理模式,提高接触网设备设施维修质量,在本专业改革的同时要遵照全路工电供一体化改革的方针要求,在确保铁路运输安全全面受控、资源节约、效率效益提升方面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修程修制改革;工电供融合;“运、检、修”分离
一、接触网修程修制改革现状
(1)周期修理、专项活动以及状态修交叉并存
目前我段接触网专业设备维修工作基本为三大块内容:一是按照检修周期落实的接触网设备周期修理;二是不定期的专项设备检查整治工作;三是结合6C检测开展的设备状态修理。按照今年的天窗数据测算,周期修占接触网检修天窗的35%,专项活动占35%,6C缺陷整治占30%。与往年相比,周期修占比减少,专项活动和状态修占比增加,从检修质量来看,状态修和专项活动也更能发现和解决现场问题。
(2)差异化检测工作初步开展
以我段等级化设备划分情况为例:合福高铁、宁安客专、宁启线(南京至南通段)、沪蓉线、仙宁线、杭昌高速(杭黄段)、安庆线、南京南动车所、铜陵北联络线等高速铁路及动车组开行路径的接触网为Ⅰ级设备(段管内暂无Ⅱ级接触网设备)。管内宁启线(南通至启东段)、淮南正线、宁芜正线、新长线、海洋线、芜湖东站各场等开行客车的普速铁路接触网为Ⅲ级设备。段管内宁启线(启东至吕四段)、芜湖东站各场及联络线等仅开行货车、对路网运输影响较小的铁路接触网为Ⅳ级设备。
(3)“运、检、修”分离模式稳步推进
2018年6月,段正式成立维修车间,2019年3月成立维修工区,根据接触网集中修工作组织开展需求,在全段每个接触网工区抽调2人至接触网维修车间助勤,组建接触网设备集中修作业队伍,抽调人员助勤期间由接触网维修车间统一指挥管理,并在积分制管理、作息管理、考情制度管理、岗位星级管理等多个方面制定与集中修开展相适应的政策,服务好集中修工作。同年5月,段正式成立检测分析室,负责统筹全段检测分析工作。
(4)不同规模和不同组织形式的集中修扎实开展
为进一步落实车间组织生产模式要求。我段各车间分类同步实施多种车间组织生产模式,具体开展情况如下:针对沪汉蓉通道分段绝缘器问题频发的现状组织开展分段绝缘器集中修;在合福高铁开展了隔离开关集中修维修和调试工作;根据芜湖东枢纽设备多、天窗资源紧张的问题开展枢纽集中修;根据宁启线1C动检缺陷问题尤为突出的现状,组织开展了针对动检缺陷整治的相邻工区联合作业集中修;根据维修车间人员力量相对集中的情况开展检修列、车梯等配合模式下的集中修。
二、接触网修程修制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设备状态的评估多依赖于现场发现设备缺陷后,通过分析缺陷情况、查阅相关资料、联系厂家评估设备状态、第三方检测评估等途径进行,这些多为出现缺陷故障后的评估,对于设备使用过程中的评估,还缺少一整套的评估制度。
(2)部分设备从周期修理向状态修过渡,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工区工作量,提高检修正对性,减少人力、物力成本,但是哪些设备可以进行周期修,哪些设备可以进行状态修,哪些设备在使用周期内可以免维护需要列出相应清单,制定合理的制度。
(3)不断扩张的新线建设需求与当前运检修机构调整需求的冲突日益凸显。目前集团公司管内多条线路相继进入建设介入阶段,介入接管压力巨大,人员需求储备要求巨大。
(4)车间生产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大部分车间均为综合车间,由于专业性特点,技术员的管理难以打通专业壁垒,导致车间在管理上接触网专业仅主任(副)和一名技术员,车间技术管理力量薄弱,很大层度上制约车间组织生产的整体质量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在车间组织生产的集中修模式下出现人员大范围调动,人员分布不平衡,给日常应急处置带来巨大考验,一旦出现大范围、严重的设备故障,很难在短时间内组织快速有效的抢修队伍。
三、供电专业在融合改革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促进工电供专业融合、本专业内部不同工种间的融合以及加强与运输间的协调。
(1)促进工电供专业间融合。一是要将跨专业互陪制度做好做实,工电供站段技术和职教部门要加强联动,建立科学有效的互陪制度。二是要规划和引导三大专业职工岗位的技能鉴定、岗位适应性培训以及与持证上岗相关的培训工作。三是建议上级部门对跨工种取证人员的待遇、特殊工种年龄问题、职业资格晋升等方面给与明确,吸引职工兼职并岗的积极性,从而使基层单位推动改革时有据可依。四是要加快建设工电供联合实训场地,满足综合维修车间交叉互陪和实作训练,充分发挥综合维修车间(工区)生产生活一体化优势。
(2)促进本专业内部不同工种间的融合。一是在制度上鼓励操作技能岗位职工一专多能,挖掘本专业内部人力资源潜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例如针对变配电所无人化过渡,我段安排电力、接触网工考取变配电值班员资格证书,逐步取代变配电值班员单独值守工作。二是落实奖励政策,制定一次性奖励、积分制奖励、岗位星级奖励等措施,同时通过功效挂钩办法,对工种间融合工作开展成果优异的车间给与奖励。三是制定作业指导规范,明确哪些项目属于兼职资格从事项目,有针对的加强培训,确保作业人员有章可依,保障人员作业安全。
(3)加强与运输间的协调工作。一是加强与运输单位间的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有计划的开展与运输单位间的应急演练,提高故障处置时的协调配合能力。二是加强与运输单位间的资源共享,进一步拓宽监测监控资源的共享途径,简化相关操作手续,打破共享壁垒。三是拓展联控体系建设,在规范结合部设备联控管理工作要求的同时,促进专业间基础理论的知识交流。
2、把握好改革与安全、安全与效率效益的关系。
(1)通过“修前检查、分析诊断、计划编排、维修作业、修后验收”五个环节认真组织好日常生产工作开展,建立和完善综合维修车间管理责任体系,努力实现车间生产组织能力强化提高、生产作业规范高效、设备质量稳定受控的目标。一是建立综合维修车间生产组织管理队伍,将综合车间管理人员、工区工班长等关键岗位人员纳入综合车间生产组织管理队伍体系,由确定的综合车间生产管理队伍组织开展班组日常作业,实现生产任务组织统一、管理统一。二是优化检修任务管理方式,以周计划管理为抓手,由综合车间生产组织管理队伍对月度工作进行分解,共同确定周检修任务,同时确定组织落实的专业管理人员。三是加大综合车间生产组织管理队伍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对车间生产组织管理人员的培训指导。
(2)努力形成以生产任务为中心的生产组织模式,一是督促工区在开工作票、派工单之前就要掌握当日检修设备处所、工作量、缺陷数量、人员需求、特殊地段等,预想会上要将作业任务布置重点体现出来,围绕作业任务再来开展安全预想。二是督促综合车间要重点关注工区作业过程中计划工作量、人员、材料机具安排是否合理。三是指导综合车间要抓好各工区工作量执行情况的检查,定期分析生产进度,对进度无故滞后的工区要重点分析,制定措施并落实相关考核。
(3)牢固树立科技保安全理念。一是开展各专业装备需求规划,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统筹兼顾,逐步开发多专业适用的高科技装备,开发便于结合部综合管理的科技装备。二是建立以CPIII数据为基准的接触网参数和轨面参数数据平台,工务专业的轨面参数调整和供电专业的接触网导高调整都以CPIII数据为基准,为结合部设备整治探索新的模式,提高结合部设备的整治质量。三是积极推进大数据分析利用。一方面努力解决了设备履历资料统计碎片化、检修计划编制效率低、现场作业卡控难度大、现场数据记录繁琐等传统检修和管理模式的弊端。另一方面加强设备寿命管理,实现设备履历全生命周期管理,时刻掌握设备变化规律,控制设备状态。
3、在推进本专业修程修制改革的同时,在生产力布局、专业间融合、设备检修等多个方面要与融合改革相结合。
在制定本专业制度措施的同时要与融合改革要求相适应,防止相互脱节。一是建议结合部设备的检修周期要尽量统一,便于联合编制计划。二是建议下发更加全面完整的结合部检修记录,方便结合部联合检查和整治。三是建议对结合部设备检测监测标准予以完善,特别是结合部参数管理,要形成以同一个基准点为参考的管理体系。四是建议加强集团公司资源整合,特别是相关视频、监控等资源的整合。同时形成有效的资源分析和推送机制,便于各专业迅速高效的掌握设备状态。
论文作者:蒋智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车间论文; 设备论文; 作业论文; 工区论文; 组织论文; 三是论文; 一是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