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幼儿园 615700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受益终身,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他们需要时间去消化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从而更好地巩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 行为习惯 培养
众所周知,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习惯是在小时候就形成的。因此,教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培养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幼儿的许多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一、尊重孩子的自尊,遵循孩子的心理特点
幼儿的日常活动是指来园、离园、进餐、睡眠、穿衣、洗理、劳动、散步、自由活动等。因为幼儿身心发育还不成熟,缺乏自制力,容易忘掉行为规则,凭一时冲动行事。所以,教师应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分析和研究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耐心地提醒,设计高效的活动,创造有利的教育时机,加强幼儿的行为练习,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
心理环境是幼儿身心健康不可忽视的方面,把真诚的爱和合理的要求结合起来,尊重幼儿的人格,循循善诱,以正面教育为主,切忌吓唬,鼓励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所以,批评幼儿时,不能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又要让他受到纪律的约束;在这方面,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如:讲《小猪变干净了》的故事,通过讲解、讨论不讲卫生的小猪如何变干净了,引导幼儿讲卫生,养成勤洗手、勤洗澡的好习惯。
二、集体教学活动中渗透教育干预
在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中存在着一些共有的行为问题,如小班幼儿的入园焦虑、吮吸手指、挑食、遗尿症等;中班幼儿说谎、逆反心理、忌妒等;大班幼儿玩弄生殖器等。这些行为问题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就如每个幼儿都会生病一样。在发展的某些阶段,幼儿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偏异行为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对这部分幼儿的行为问题,不给予关注和帮助,忽视了整体中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没有面向全体幼儿,所以教育干预也是面向全体幼儿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我们的教育干预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集体教学活动的教育干预作用,真正做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
如:小班幼儿由于刚入园不久,他们的情绪还不是很稳定,大部分幼儿在入园初期都是在哭闹声中渡过的。因此,为让幼儿尽快地熟悉幼儿园环境,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减少入园焦虑情绪。教师设计了“笑脸宝宝和哭娃娃”这一活动,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笑比哭好,感受笑脸宝宝的愉快心情,改善焦虑情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在游戏中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
由于幼儿的年龄相对来说比较的小,心智发展地不够成熟,所以在日常的教学生活过程中,游戏仍然是能够吸引幼儿的主要工具,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儿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在游戏当中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某位幼儿教师组织幼儿玩“跟我去美食街”的游戏,游戏刚刚开始的时候,两名小同学就争执了起来,了解过之后,才知道两名小朋友是因为微波炉的道具比较的旧,谁也不想要用旧的道具,这时候这名幼儿教师就将耳朵贴近旧的微波炉,并且不停地点头,之后对两名儿童说:“微波炉很伤心,虽然很旧但是仍然想要与小朋友一起参与,谁想要呢?”这时候其中一名小朋友就举手说愿意,并且与另外一名号朋友和好如初,小小的一场争执,如果利用其他的方式来化解,不仅能够让儿童认识到谦让的美德,而且能够让儿童更加的团结,不再为一点小事而闹矛盾,游戏的应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四、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在自主中提高幼儿的行为习惯
许多幼儿生活习惯不好,分析生活处理能力差的原因就是缺乏锻炼,事事都是大人帮助,甚至家长、教师代劳造成的。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出发。
如:夏天穿衣较少,行动自如可训练小班幼儿擦鼻涕、擦屁股,大小便后会自己提裤子,着装可从“脱裤子——穿裤子——穿脱开襟衣服——穿脱套头衣服”等来进行训练,并且要求来园、离园时自己背小书包,完成作业后会整理文具。千万不能来园、离园时书包在家长手上,缺了文具是家长发现的;明明是个能干的孩子,家长一出现就什么都不会了……教师和家长也不能因班上孩子多或上班赶时间等客观理由不给孩子实现“我能行”的机会。只有经常反复训练,循序渐进,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才能使孩子摆脱大人的照顾,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五、家庭与幼儿园融合是教育干预的有效策略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幼儿园单方面实施是不够的,有效的操作主要还需依靠家庭,因为家庭才是幼儿的来源与归属。因此,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的通力合作才能切实发挥幼儿园的“主导”和家庭的“主体”这两方面的积极性。
幼儿园中教育干预是幼儿园、家庭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地方,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我们深知行为问题表现在幼儿身上,根子在家庭。每个幼儿生活的家庭是不同的,家长对教育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帮助这些“问题幼儿”的家长以平和的心态正视幼儿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总之,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易于纠正。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作为家长和我们老师,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幼儿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赵振国 隔代教养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发展影响的城乡差异研究[J].心理研究,2012,(04)。
[2]吴颖 浅谈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01)。
[3]李大维 韩闯 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论文作者:薛斌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3
标签:幼儿论文; 行为习惯论文; 家庭论文; 幼儿园论文; 家长论文; 孩子论文; 游戏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