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点与趋势--兼论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关系_经济一体化论文

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点与趋势--兼论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关系_经济一体化论文

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征与趋势——兼论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化与论文,特征论文,趋势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是既联系又区别的概念。本文在界定二者含义和关系的基础上,通过90年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现状及特点的分析,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不但在90年代及可预见的将来表现为全球性一体化与地区性一体化既趋同又并存的关系,而且世界经济地区性一体化通过趋同于全球性一体化达到世界经济全球化之最后结果,是极其复杂曲折的更长期理想目标。

[关键词] 一体化与全球化 现状与特点 趋向

一、关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目前理论界鉴于国际分工的广化和深化、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而产生的世界经济不同地理范围联系与合作的趋势进行着激烈的争论,并基本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地区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经济的全球化〔1〕。另一种较为传统的观点则认为, 地区经济一体化由于其排它性和封闭性必然有碍于实现经济的全球化,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达到经济的全球化〔2〕。本文认为,90年代世界经济地区一体化与全球化既非简单的趋同又非完全对立。为了真正认识二者关系的目前状况和未来趋向,首先应在对二者含义作确切界定的基础上,根据世界经济联系与合作态势的现实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一体化”一词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在战后就已存在。然而对于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国际经济学界尚无统一的定论。有些学者是从现有经济一体化的静态出发,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指经济的联盟状态,如德国经济学家W·若普克认为“一体化是这样一种局势, 在这种局势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可以象在一个国家经济内部存在的那样自由和有利可图”〔3〕。而更多学者是从动态角度进行分析, 认为经济一体化是经济联合的动态发展过程,如著名国际经济学家平德认为“一体化是达到一种联盟状态的过程”,为此“不仅要消除各成员国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而且要形成和实施协调的和共同的政策,其范围应是以保证实现主要的经济与福利目标。”〔4〕国内许多学者也从动态角度进行考察,认为一体化是指“系统的各个单元通过主动合作实现的自觉融合的过程”〔5〕。由此本文认为,经济一体化具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的经济一体化是指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性增强而产生的逐步联合趋势和联合程度的动态发展过程。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方面内容,一是由于经济上相互依赖性产生而形成的并未成为现实的联合要求,二是已经成为现实的经济联合程度不断提高的动态发展过程,三是经济联合程度不断提高的最后结果。第二层含义的经济一体化是指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大而使经济联合在某一时点的结合程度。据此可以认为,第二层含义的经济一体化是第一层含义经济一体化的结果。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将世界经济一体化理解为第一层含义更为确切。

关于“全球化”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应用却是90年代的产物。所谓全球化,从各个主体单元的联系看,“是‘全球维度’的相互依赖,是相互依赖规模最大化的结果”。〔6〕由此可以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主要是从静态角度考察的某一时点上世界各国由于相互依赖性增大到足以使世界各国均参与全面经济合作并达到任何一国或经济领域的变动均会引起世界经济整体变动的状态。因此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第二层含义基本相同。从而世界经济全球范围内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全球范围经济一体化最高阶段的结果表现,而世界经济全球范围一体化动态演化是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结果的直接原因和前提。

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目前状况无一领域达到完全的自由化,即使自由化程度最高的贸易领域,还存在着关税壁垒和大量的非关税壁垒,因此世界经济全球化状态在目前是不存在的。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和程度取决于一定经济条件所提供的通过一体化可获取的经济利益〔7〕。然而,由于世界经济现有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未来新的不平衡产生的必然性,世界经济全球范围一体化的推进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可能达到全球化的最后结果。因此地区经济一体化必然过渡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目前还只是一种理论推导,即使这种推导在不可预见的将来成为现实,也必然经由地区性一体化不断趋同于全球性一体化并推动全球性一体化水平提高,最后达到地区性一体化完全消亡,世界经济全球化实现的过程。当然世界经济全球化在目前和可预见将来不能成为现实,并不排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范围内一体化的推进,这在“WTO”的建立和运转、世界贸易持续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等均可得到一定说明。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分析的重点将放在目前现实,通过对传统观点认为相互矛盾的世界经济两个不同地理范围一体化——即全球性一体化和地区性一体化的目前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地区性一体化与全球性一体化的演进关系。

二、90年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现状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世界经济一体化就是由于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而导致的经济联合与合作趋势的产生和动态发展过程。由于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在于一体化的可获利性,因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一体化可获利的经济条件不断产生,从而必然导致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演化推进。但是,又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以及在特定时期政治因素的影响,一定经济领域通过一定水平的一体化可获利所需经济条件产生并成熟的地理范围必然不同。因此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将包括全球性一体化和地区性一体化两种形式并存推进,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这种态势进一步明显化。

首先从一体化组织及其运作能力来看。世界经济全球性一体化主要表现为:一是新组织机构的建立,主要为有助于世界经济更广领域自由化的“WTO”。二是全球性一体化推进呈加快态势, 运作机制得以初步完善,主要为“乌拉圭回合”的结束和“GATT”被更加制度化和职能更为广泛的“WTO”所取代。 而地区性一体化则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区性一体化组织数量增加,从1948年到1994年,世界先后出现过109 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中有2/3是90年代的产物〔8〕,如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中欧国家、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等。二是原有组织规模的扩展,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增加墨西哥为新成员,欧盟由12国扩大到15国,东盟增加越南为新成员,并将缅甸、老挝、柬埔寨作为进一步扩大的对象等。三是地区性一体化运行领域得以扩展,运行水平得以提高,如欧盟内部统一大市场的建成并向货币联盟推进,东盟在向2003年建成自由贸易区努力,亚太经合组织由官方性质的论坛转变为向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目标迈进的非机制化合作组织。

其次,从一体化目前静态水平来看。一方面全球性一体化水平得以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商品贸易壁垒有所削弱,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由于“乌拉圭回合”的结束,使发达国家进口关税水平下降到4%, 发展中国家进口关税水平也下降到15%,并且各国均不同程度对本国市场开放作出具体承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世界贸易得以快速发展。1994年世界商品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从上年的2.5%上升到9%,如以贸易金额计算则增长12%。〔9〕1995年世界贸易额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贸易量比上年增长8%,如以贸易额计算则增长19%, 其增长率达到世界生产增长率的2倍多〔10〕,尤其上半年增长更为迅速, 比上年同期增长达23%〔11〕。1996年世界贸易继续保持了7%的增长率〔12〕, 其增长速度虽然比上年回落,但却表现出均衡增长和结构优化的趋势。二是相对自由化的合作领域逐步拓宽,使经济相对自由化由有形贸易向投资、技术贸易、信息流通领域扩展,尤其在“乌拉圭回合”协议下,将农产品和纺织品贸易重新纳入多边贸易体制,扩大了商品贸易自由化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地区性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区一体化内部自由化程度提高,导致内部贸易与合作的创造与扩大效果进一步增加。如1993年欧盟内部统一大市场的启动,使商品流动及其相关的要素流动基本自由化。同时欧盟经货联盟所强调的“趋同标准”各国如能达到(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达到),从而保证货币联盟在更多成员国之间如期实现的话,它将成为区域内部基本完全自由化的地区性一体化组织。二是内部自由化的领域进一步扩展,形成多样化。当欧盟统一大市场启动和向货币联盟目标迈进时,更多组织则以多样化形式也在较广的领域推行一体化。如亚太经合组织第四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马尼拉行动计划》,从1997年开始逐步把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付诸实施,而且还通过了旨在加强经济技术领域一体化的《亚太经合组织经济技术合作原则框架宣言》。同时独联体一体化也呈不平衡的推进状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俄白两国的经济一体化,根据1996年4 月签署的关于俄白两国成立“主权共和国共同体”条约规定的目标和近期措施,如果能够全部按期付诸实施,它也将成为较高水平的地区性一体化组织。

再次还应注意到诸如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等,有限的国际协调和多向的国际直接投资及跨国公司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反映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总之,90年代世界经济一体化在更为明显的态势上推进,而且无论在一体化层次的深度还是一体化领域的广度,地区性一体化均在更高的水平上表现出来,这与90年代世界经济恢复发展和新的地区增长点的形成密不可分。

三、90年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及其说明的问题

首先,90年代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与世界经济发展周期性的恢复与景气阶段具有同步性,从而更进一步说明一定经济发展条件下通过一体化的可获利性仍然是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尤其地区性一体化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迅速推进,而全球性一体化明显推进则主要反映在1994年“乌拉圭回合”的结束和1995年“WTO”的运转,说明世界经济初步恢复与发展使通过经济一体化保证各国均获利的经济条件在全球范围尚不成熟,而只在局部范围成熟时,世界经济一体化将在条件成熟的局部范围内以地区性一体化的形式推进。如1989年正当“乌拉圭回合”进展艰难之时,由于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亚太主要国家领导人聚首堪培拉,商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并最终促成了目前“开放的地区主义”独特方式的“APEC”的运转。

其次,地区性一体化开放度提高,封闭性下降,从而与全球性一体化的趋同性明显。90年代地区性一体化开放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建立的一体化组织开放度提高,如亚太经合组织在内部推行经济自由化的同时,并未统一设置对外壁垒,而是在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的基础上运行。二是原有地区性一体化组织的封闭性相对弱化,扩张性提高,如欧盟15国同欧洲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于1994年正式成立了由17国组成的欧洲经济区,并向中欧及地中海沿岸继续以各种经济合作方式扩展。三是地区性一体化组织之间的相互开放增加,亚欧会议及后续成果开创了跨洲际性一体化的先例。四是地区性一体化的相互重叠,如东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而亚太经合组织中又筹划构建东亚经济圈、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等,由此形成区域合作与次区域合作重叠的格局。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这种地区性一体化之间相互开放和重叠得以继续演化,将可能导致地区性一体化在原有的有限合作领域和较低的合作层次上不断趋同于全球性一体化之态势。当然这种趋同态势的存在和发展并不能否定二者的长期并存性。因为这种趋同性是区域内某些领域较低水平的一体化所需经济条件在世界范围内因世界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成熟,从而导致地区性一体化原有水平和领域的合作将被全球性一体化所代替,同时又因新的一体化可获利经济条件在原有区域内产生,将原有区域内的合作推向更高程度一体化的必然趋势。这里还需特别强调的是,这种趋同性如同一体化一样也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

其三,90年代世界经济地区性一体化形成了以亚太地区为核心的异常活跃和多极化格局。90年代欧盟向外的扩展和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亚太经合组织的启动,拉美、非洲一体化的推进等,形成了世界经济地区性一体化呈多极化异常活跃的格局。但由于世界经济新增长点在东亚地区的形成,使亚太地区性一体化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亚太地区的地区性一体化组织数量增加和原有组织扩大。二是亚太经合组织以独特的和谐方式出现,为构造一个能够囊括所有地区性一体化的全球性一体化提供了可选择的模式,也反映了地区性一体化向全球性一体化的趋同趋势。三是亚欧会议标志着东亚已成为跨洲际性一体化的重要一极。此外,世界经济新增长点在东亚的形成,导致亚太成为地区性一体化活跃的中心,仍可说明经济增长产生的可获利性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动因。

其四,90年代世界经济一体化成员国的经济水平格局有所变动,但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在全球性一体化和地区性一体化中均不同程度存在。对于全球性一体化来说,90年代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各国经济水平普遍得以提高,但贫富差距继续存在,而且不排除某一时期拉大趋势的出现。1994、1995年世界总计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3.6%和3.7%,但非洲只有2.6%和3.0%〔13〕。199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仍然达到3.6%左右,但不平衡增长仍然存在,其中东亚经济继续保持8 %左右的强劲增长,美国经济也达到了2.4%的增长率,非洲、 拉美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尤其非洲经济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达到3.8%的增长率, 但中东欧经济又出现了新的恶化点,其中保加利亚经济出现了4%的负增长,〔14〕,而且据有关组织预测,这种不平衡增长的格局仍将在今后十年持续下去。即使世界各国经济均能够保持较快的均衡增长,但由于原有基础不同,世界经济全球性一体化中各国经济水平的较大差距性格局将较长期存在下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实现世界各国均获利的全球性更高层次一体化带来一定困难。对于地区性一体化来说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表现为由于一些地区性一体化组织在地理范围上的扩展和成员国经济的不平衡增长,使地区性一体化组织内部的经济水平相对拉大。但从目前总体格局来看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地区性一体化仍然是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然而,即使是这种并未使总体格局发生根本变化的相对水平拉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实现更深层次的一体化带来诸多不便。如欧盟新成员增加而导致的经济水平相对拉大,使各成员国在短期内均达到“趋同标准”从而实现经货联盟困难重重。因此,90年代世界经济一体化,总的态势是快速推进和异常活跃掩盖下的矛盾与困难并存。而且人为推进的一体化如果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保证各国共同可获利的可能,则完全有可能导致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困难加大和步伐的放慢。

其五,从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性一体化与地区性一体化的关系看,二者即趋同又并存是长期必然趋势。一方面,因地区性一体化的排它性并未完全根除,使地区性一体化对全球性一体化在如何安排利益格局方面产生矛盾并引起阻碍作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又因地区性一体化开放度相对提高,形成了一定程度向全球性一体化趋同的趋势。但即使这种趋同性长期存在,却没有迹象表明全球性一体化在目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完全代替地区性一体化。再退一步说,即使亚太经合组织的独特方式导致出现囊括所有地区性一体化组织的全球性一体化组织出现,也不能消除内部次区域一体化仍然存在并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的格局,就如同“GATT”与“WTO”促使世界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但世界范围内自由化程度更高的地区性贸易领域一体化仍然存在一样。

其六,90年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政治性相对削弱,经济性却在相对增强。这种趋势无论全球性一体化还是地区性一体化均存在着,如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既包括发达国家,又包括发展中国家,还包括社会主义国家。

四、世界经济一体化未来趋向

根据以上分析,90年代世界经济地区性一体化与全球性一体化形成了既趋同又并存的复杂多样的格局,而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在于一定经济发展条件下通过一体化的可获利性,因而世界经济一体化未来趋向将主要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首先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的短期来看,世界经济将可能进入平稳增长时期,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都将有一定增长,但不平衡增长仍然是必然趋势,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将继续保持高增长率,从而有可能使世界经济进入“大发展、大开放、大调整、大竞争、大融合、大协调”〔15〕时期。据此可以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下世纪初之前的短期内将处于继续推进和活跃时期,而且亚太地区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中心地位将继续保持。同时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性,将使世界经济地区性一体化与全球性一体化在既趋同又并存的关系中演进。

其次,从下世纪初到中叶来看,虽然无法预计世界经济仍将呈平衡持续增长状态,但世界经济总体水平更为提高是必然的。因而世界经济一体化最低限度仍将有一定推进,当然并不排除个别时期因经济萧条或偶发因素而出现短期停滞态势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世界各地区经济水平现有差距不可能完全消除,局部范围通过一体化可获利的经济条件不断产生,即使现有地区性一体化形式和程度不断趋同于全球性一体化,也并不意味着地区一体化的消亡,更不可能达到世界经济全球化之最后结果。

注释:

〔1〕参阅《从地区经济一体化走向经济全球化》,侯若石, 《世界经济》,1996年第8期。

〔2〕参阅《复杂多变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经济日报》, 1996年7月4日。

〔3〕《世界经济》,1988年第10期第19页。

〔4〕《世界经济》,1988年第10期第25页。

〔5〕《一体化还是分散化》,孙建冬,《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6年第4期。

〔6 〕《一体化还是分散化》,孙建冬,《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第4期。

〔7〕 关于“经济一体化动因在于一体化的可获利性”将另有专文论述。

〔8〕〔英〕《经济学家》1995年10月7日。

〔9〕WTO:《1994年全球进出口贸易统计报告》1995年4月3日发表。

〔10〕《新态势——世界贸易发展及特点》,孔凡昌, 《国际贸易》1996年第5期。

〔11〕WTO:《最新国际贸易报告预测》1995年11月14日发表。

〔12〕中国中央电视台《财经报道》,1996年12月21日。

〔1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5年5月10日。

〔14〕中国中央电视台《财经报道》,1996年12月21、22、23、 26日。

〔15〕《世界经济有可能进入迅速增长期》,林进成,《国际贸易》,1996年第5期。

标签:;  ;  ;  ;  ;  ;  

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点与趋势--兼论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关系_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