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分析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现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现象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从国内经营走向跨国经营的过程。在当今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中,按照参与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所承担风险的大小和企业所投入生产要素的多少分为三类:出口、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

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现象日益引人注目,这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成功地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展开竞争,为母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现象、格局及特点

1.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现象。1928年阿根廷的“美洲工业机械公司”在巴西建立了一个制造汽油泵的子公司,成为发展中国家第一家跨国企业。在6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条件,也没有竞争优势进行国际化经营,因此,在这之前,已经在国外建立了立脚点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屈指可数。但是,进入7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制造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能力。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到海外建立企业,建立子公司,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在亚洲,除了“四小龙”外,印度、泰国、印尼、菲律宾、中国等也掀起国际化浪潮;在拉美,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墨西哥等国也迈出了跨国经营的步伐。在1982年,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已达963家,子公司为1964家,到1985年,发展中国家在34个东道国(12个发达国家和22个发展中国家)中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已达约500亿美元(见表1)。

表1.发展中国家198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单位:百万美元)

地区 东道国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共计

非洲690 5221212

亚洲

4629 8337

12966

拉美

200662895

22961

中东5480 519

6000

共计

36240

13323

49563

(资料来源: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

发展中国家全面的国际化经营活动实际上要比以上统计数据更为活跃。1988年在250家最大的国际承包商中有43家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1988年在非洲的五家土耳其公司得到的合同金额(80亿美元)超过了19家日本公司得到的金额(52亿美元);在中东,韩国7家公司得到的合同额(54亿美元)超过了12家西德和10家法国公司得到的数额(27亿美元)。

2.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格局及特点。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走了一条与西方跨国公司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相符的发展格局:

(1)地区分布。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J.H.Dunning)认为,一国的国际化程度与该国的发展阶段相关,由此将国际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无对外直接投资也没有吸引外资;吸引外资增多;对外直接投资增多;净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与该理论相吻合。随着各国GNP不断增加,对外直接投资也不断上升。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主要来自发展水平较高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这种地区分布的格局按人均GNP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型主要是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型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等;第二类型是一些国内市场容量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如巴西、韩国、台湾等;第三类型则是一些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印尼等。

(2)部门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占据主要地位,这点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区别。象美国,1979年到1984年这段时期,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的比例仅占23.4%,其他发达国家为28.5%,而发展中国家则占一半以上(见表2)。此外,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投资于初级产品部门的比例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仅占其海外投资额的5.1%,而美国企业在初级产品部门的海外投资则占50.4%。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进程并未沿着西方国家传统的国际化道路,西方国家企业刚开始到海外直接投资时,初级产品部门的比重较大,而发展中国家则不然。

表2.发展中国家海外直接投资的部门分布

部门

公司数 所占比例(%)

制造业 933 55.7

金融、保险、房地产 397 23.7

其他服务业 110 6.6

零售业

78 4.6

矿业(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 55 3.3

交通运输业

50 3.0

农业、森林业和渔业

30 1.8

建筑业

21 1.3

共计1674 100

(资料来源:《Multinationals of the South》Ed.by Kushi.M.Khan,1986年版.)

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是一种新现象,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这些新兴的国际化企业走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营企业占的比重大。发展中国家投资者将当地合伙人拉入其海外子公司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发展中国家602家制造业子公司中,仅有57家是由母公司全部拥有的,而与当地合营的有545家,占95%左右。据联合国跨国中心统计,以泰国作为东道国为例,对1986年7个发展中国家和11个发达国家的投资审查显示出,来自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中94%是以合营方式进行,而来自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中仅有45%是以合营方式进行。

(2)投资流向呈区域性。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大多投资于相邻的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为基地的母公司的494家国外制造业子公司中,就有438家设在东南亚本地区,约占87%;以拉美为基地的母公司的157家子公司中,就有118家设在拉丁美洲,约占75%。对照美国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它们更经常地投资于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企业则大多投在较本国发展水平为低的其他发展中国家。

(3)以适用技术为主。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条件,在东道国积极发展那些耗资少、耗能少、适销对路的产品。这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生产技术投资有明显的区别。为适合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市场特点,发展中国家的海外企业更多地使用劳动密集型技术,其资本—劳动比率一般仅为发达国家海外企业的一半(见表3)。

表3.在印尼的制造业子公司的资本—劳动比率(单位:千美元/人)

投资国(地区) 平均劳动—资本比率 中等劳动—资本比率

亚洲华人地区 8.3 4.9

其他东南亚国家8.2 4.5

其他发展中国家

10.4 9.4

日本 18.8 14.1

美国 16.9 10.5

英国 19.9 10.6

其他工业化国家

13.2 8.6

(资料来源:刘易斯·威尔斯著《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上海翻译出版社第28页。)

(二)理论、背景和成因

1.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理论解释。60年代以来形成的许多关于跨国公司的理论大多是用来解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现象,本文结合其具体特点,采用一些跨国公司理论的变型来解释。

(1)产品周期理论变型——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是产品生产周期的一个阶段。美国经济学家维农(R·Vernoon)提出的“产品周期论”,从技术角度动态地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形成过程: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如果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生产国际化看成是产品周期的一个发展阶段,那么,产品周期理论对于解释以发展中国家为基地的制造业国际化,提供了一个相当有力的工具。

图1

如图1所示,曲线Ⅰ代表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商品的生产和出口;曲线Ⅱ代表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商品的生产和出口;曲线Ⅲ代表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

t[,0]—t[,1]:为国内销售阶段。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首先在国内市场进行创新。

t[,1]—t[,3]:为新产品阶段,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出口到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t[,3]—t[,4]:为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创新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国内厂商逐渐增多,竞争开始激烈起来,这些创新企业不得不考虑到国外寻找机会,尤其是到技术水平比自己低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去就地产销、开拓市场(由曲线Ⅲ可看出,t[,3]之后,对外直接投资大于0)。

t[,4]之后:为产品标准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对技术要求不太苛刻,而随着竞争的加剧,成本的高低就成为竞争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由于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逐渐从其他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引进专门技术和资本,当地企业在高关税保护下开始生产。因此,为了保住国外市场份额,避开东道国贸易壁垒,这些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就开始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设立子公司,进行标准化生产。同时,结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特征就产生了有别于发达国家的特殊的创新类型和竞争优势,使创新企业逐渐获得了小规模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学会了就地取材,使生产投入当地化的工艺。这种独特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同样适合于其他较落后发展中国家现有的要素市场与需求类型,这就赋于创新企业在那些经济发展处于更低层次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得以应用的机会,使创新企业有竞争优势进行国际化生产经营。正如威尔斯(L.T.Wells)所说的“与小规模市场、稀有的国外投入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其他特征相应的创新恰好适用于产品周期论”。①

(2)内部化理论变型——解释发展中国家非传统的企业国际化现象。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最早提出“内部化理论”时,其“内部化”的概念有特定的含义。狭义的“内部化”是指企业为了避免市场失效而将其资产使用内部化,以克服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建立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和转移机制、充分开发和实现技术、知识这类中间产品的价值,赢得内部化经济效益。

当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会促使企业创立内部市场以替代外部市场,市场的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即形成跨国公司。对于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由于其具有自己的特点及独特的竞争手段、技术及战略,如果将以上要素都广义地看作其具有的“相对优势”,那么发展中国家企业为了立足国际市场,“内部化”地利用这些广义竞争优势的过程就是其国际化的过程。这样,拓广了“内部化”概念之后,便不难解释70年代以来低收入发展中国家非传统的企业国际化现象。正如吉迪(Lan.H.Giddy)和扬(Stenphen·Young)所说的“当垄断优势和内部化概念作广泛的定义时,便能解释何以出现一大批非传统的跨国企业”。②

(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变型——从相对优势的变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邓宁在《国际生产和多国企业》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如表4所示,当企业具备了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后,就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否则,国外市场只能完全由出口方式来供应。

表4.供应市场的方式

如果考察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对优势的变动和重新组合,便可以用该理论来解释其国际化进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管理技能等达到一定水平后,企业就会积累更多的所有权、内部化优势,加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种优势不断变化、相互转换、重新组合,到一定阶段后,当发展中国家拥有足够多的所有权、内部化、区位优势,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能力时,它们就会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是开拓和利用其自身优势的最佳方式,这时发展中国家便步入了国际化生产经营的更高阶段。

2.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现实背景和成因。如果将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现象放在现实的国际环境来考察,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作为全球经济国际化的主要表现之一,也必然在国际化这一大的国际背景中迅速发展。而具体的促进因素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经济地区集团化促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地区集团化的加剧,引起了国际营销条件的根本变化。各种经济集团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对内开放、协调,对外保护主义,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这样,国际营销条件的变化有可能导致传统的对集团内部成员国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消失殆尽,而到对方集团内建立海外企业,从而绕过关税壁垒、分享集团内部的各种优惠则成为有效的竞争手段。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作出了战略调整,新加坡、韩国等开始到西欧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尤其是韩国,进入90年代,其投资的重点已开始转向欧洲,韩国为了打入欧共体市场,享受共同体内部自由贸易的优惠,加紧了对欧共体的直接投资,截止1990年上半年,已在西欧几国直接投资7.5亿美元。③

(2)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政策的改变加速了其国际化进程。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外资,制订了许多鼓励政策。象亚洲的泰国规定凡经投资委员会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可免缴3~5年所得税;拉美的墨西哥先后修改《外国投资法》和《海关法》,放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非洲的几内亚新通过的《投资法》明确允许外国的私营公司在几内亚从事商业、工业、矿业、农业等活动。促进发展中国家企业迅速扩大海外经营的另一方面是政府对本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制定了许多便利措施和鼓励政策。象韩国在1987年公布的《促进海外投资方案》,放宽投资限额及简化审批手续,对从事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提供70%资本的低息长期贷款。

(三)优势、动机与策略

1.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竞争优势。上一部分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具体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在于其追求不同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主体体现在:

(1)小规模市场优势。世界市场需求多层次的特点,使得在世界市场格局中,小规模市场必定长期存在。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受到与先进技术相适应的规模经济的约束,限制了其间一些市场容量小、技术要求层次低的国家和地区扩张渗透。因此,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这些小规模市场上有机会取得竞争优势。

(2)低成本优势。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更多地通过广告、商标、优质服务来进行竞争,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则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来源于:①减少管理费用。泰国的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其管理费用只占销售额的5%,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管理费用则占销售额的14%;②更多地利用当地资源。80年代初,在泰国的跨国公司中,属于发达国家的子公司进口原料占76%,而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该比例仅为39%,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多地利用当地制造的机器设备,使得成本大为降低。

(3)灵活多变的管理优势。就小规模经营而言,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管理技巧与经营更适合于第三世界东道国的要素条件和生产水平。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规模都较小,因此这些企业投资项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灵活性,针对东道国市场容易小这一特点,为了能充分地利用其特定设备,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就致力于设计和选择能随时灵活转产的机器。

2.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动机和策略。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有相当一部分是国有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除了追求利润外,同时也考虑到本国的经济战略。其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开拓出口市场。此外,有些资源小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原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样,到国外投资,建立可靠的原料供应基地便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另一动机。

发展中国家企业之所以能成功地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展开竞争,除了其具备的竞争优势之外,结合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也事关重要。

(1)方式选择策略。对国际化经营三种方式,即出口、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选择,主要根据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来取舍。结合发展中国家特点,对这三种方式的选择要考虑到相互之间的效应。

①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产生的效应有两种:一是贸易互补效应,即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本国企业向海外企业供应资本设备、互补性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扩大出口;二是贸易替代效应,即当海外企业生产的是东道国无从竞争,只能进口的产品时,就会排挤甚至替代母国其他厂商的出口。霍斯特(T·Horst)综合考察这两种效应后发现,由于发展中国家海外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在大多数情况下为净互补效应,即随着海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出口净销售额也会增加。

②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转让效应。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选择海外直接投资方式来利用自已的技术和知识优势,这虽然会取代通过外部市场进行的契约性技术转让,但同时却促进了内部的技术转让。而且考虑到发展中国家企业知名度小、技术信息不易为潜在的买方所信任、技术发明专利权不明确等特点,通过内部市场利用其技术优势是其首要选择。

(2)区位选择策略。发展中国家海外企业大多分布在较本国发展水平为低的相邻地区和国家。这种区位选择策略,使得管理人员对东道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等特征比较了解,与雇员的冲突少。这种所有权优势,加上利用与东道国的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渊源关系取得的比较优势,给企业的管理带来诸多方便。此外,由于发展中国家海外的子公司有65%以上是分布在那些比母公司所在国制造业增殖低的国家,便于其比较优势的发挥。

总之,7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不断增加,采取相应的策略,使得海外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相符的特点和格局。这一国际化现象无疑会给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某种启迪。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企业国际化的新趋势,也应在分析国际化经营所具备各种条件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某些成功的经验,制定相应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注释:

①L·T·威尔斯:《第三世界的对外投资者》,载于K·库玛和M·G·麦克利编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莱克星顿出版社,第29页。

②载于A·M·拉格曼:《跨国公司新理论》,第73页。

③《90年代南朝鲜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投向欧洲》,《国际经济合作》1991年第1期。

标签:;  ;  ;  ;  ;  ;  

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分析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