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区痰证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情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王智强, 过伟峰

王智强1 过伟峰2

(1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10000)

(2南京中医药大学 210029)

【摘要】 目的: 探讨南京地区痰证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情的影响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将210例脑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分为痰证组与非痰证组,分别于2次调查:病程第0、21天进行临床观察,比较两组发病时出血部位,出血量,相关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结果:基底节区为脑出血的好发部位,占54.28%;痰证组与非痰证患者在出血部位上没有明显差异。痰症患者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及治疗后,脑出血量均高于非痰证患者。出血性中风痰证患者LDL值高于非痰证患者,其余实验室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出血性中风痰证、非痰证患者PT、TT、APTT、FIB无明显差异。结论: 痰证是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候,痰证患者比非痰证患者病情为重,在实验室指标也存在差别。

【关键词】 痰证;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南京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342-03

出血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风、火、痰、气、瘀均为其发病因素。笔者认为“痰”在发病过程中至关重要。故本研究主要研究脑出血痰证与非痰证患者在发病时的差别,给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本研究是对210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证候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按痰证、非痰证,把患者分成两组,比较两组发病时出血部位,出血量,相关实验室检查的差异,为更好地治疗脑出血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观察病例来自江苏省中医院(85)、南京市中医院(77)、南京脑科医院(38)、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10),共4家医院,共计210例,均为住院病例。所有210例病例中男性119例(占56.6%),女性91例(占43.3%);年龄最大89岁,最小32岁,平均年龄65.69±11.43岁。所有观察对象均进入最终统计分析。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脑出血量由CT室电脑计算,或临床医师根据公式计算,计算公式:π/6×长轴×短轴×层次厚度。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1年制定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3],除痰证外其他证列为非痰证。

1.3.纳入标准:①发病年龄、性别不限;②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③发病72小时以内。

1.4排除标准:①诊断为TIA、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及由血液病、肿瘤或外伤引起的颅内出血;②非急性期出血性中风;③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④危重疾病患者;⑤怀疑或确有酒精、药物滥用病史。

2.研究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由调查员问诊及体检后,现场完成问卷调查。调查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实验室资料、影像资料。调查时间为病程第0、21天。

3.统计方法

将观察表数据录入EpiData3.1数据库,然后转化为SPSS数据库,统计数据经SPSS15.0软件处理。

4.结果

4.1痰证与脑出血部位的相关性

流行病学调查210例,痰证组89例、非痰证组121例。按不同出血部位(基底节区、顶叶、丘脑、小脑、额叶、颞叶、脑干、枕叶),比较发病时两组的差异,结果见表1。

⑴痰证组(89例)出血部位如下:基底节区49例,占55.06%;顶叶5例,占5.62%;丘脑11例,占12.36%;小脑4例,占4.49%;额叶4例,占4.49%;颞叶6例,占6.74%;脑干4例,占4.49%;枕叶6例,占6.74%。

⑵非痰证组(121例)出血部位如下:基底节区65例,占53.72%;顶叶9例,占7.44%;丘脑14例,占11.57%;小脑7例,占5.79%;额叶6例,占4.96%;颞叶8例,占6.61%;脑干5例,占4.13%;枕叶7例,占5.79%。

经卡方检验,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果表明:基底节区为脑出血的最常见的好发部位,占54.28%;两组在出血部位上没有显著差异性。

4.2痰证与脑出血量的相关性

根据CT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发病时、第21天的脑出血量进行测定。统计比2个时间点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见表2。

发病时,其中非痰证组121例,15.76±14.07ml;痰证组89例,18.74±18.05ml。两组比较,t检验,t=2.506,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发病初期脑出血量痰证组高于非痰证组。

病程第21天,非痰证组121例,8.09±7.40ml;痰证组89例,10.68±9.69ml。两组比较,t检验,t=4.438,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所以在病程第21天时脑出血量痰证组高于非痰证组。

结果表明:脑出血痰症患者在急性期及治疗后,出血量均高于非痰证患者,表明痰证患者脑出血量大,病情重,预后差。

4.3痰证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4.3.1痰证与血脂的相关性

发病时的血脂值,包括血胆固醇(CH)、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见表3。

注:两组比较,*P<0.05。

血胆固醇值,非痰证组,4.30±1.12mmol/l;痰证组,4.44±1.03mmol/l。两组比较,经t检验,P=0.089>0.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非痰证组与痰证患者血胆固醇值无明显差异。

甘油三酯值,非痰证组,1.43±1.15mmol/l;痰证组,1.45±1.06mmol/l。两组比较,t检验,P=0.956>0.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非痰证组与痰证患者甘油三酯值无明显差异。

高密度脂蛋白值,非痰证组,1.36±0.05mmol/l;痰证组,1.32±0.28mmol/l。两组比较,t检验, P=0.654>0.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非痰证组与痰证患者高密度脂蛋白值无明显差异。

低密度脂蛋白值,非痰证组,2.50±0.09mmol/l;痰证组,2.66±0.29mmol/l。两组比较,经t检验,P=0.014<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非痰证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痰证患者。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出血性中风非痰证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值低于痰证患者,其余实验室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4.3.2痰证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

发病时的凝血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见表4。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值,痰证组,12.04±2.05s;非痰证组,12.07±2.96s。两组比较,t检验, P=0.073>0.05,无统计学差异。

凝血酶时间值,痰证组,15.36±5.66s;非痰证组,15.32±6.87s。两组比较,t检验, P=0.436>0.05,无统计学差异。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值,痰证组,29.44±7.09s;非痰证组,29.21±7.21s,两组比较,t检验, P=0.761>0.05,

纤维蛋白原值,痰证组,3.54±1.21g/l;非痰证组,3.33±2.51g/l。两组比较,t检验,P=0.543>0.05,无统计学差异。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出血性中风痰证、非痰证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无明显差异。

5.讨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则是指中风。中风病是以卒然昏仆、不醒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证。其病机主要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病位在心,与肝肾相关。“痰”为肺、脾、肾、三焦诸脏腑功能失调,聚久而成,既可为病因,又可为病理产物,在中风病程各期均见,与诸邪胶结,走窜全身,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脑则中风呆痫。王琦[4]认为痰证体质是由于津液运化失司,而致痰湿凝聚,以粘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杨国防[5]对卒中患者的体质发现,痰湿质发生率100%;血瘀质发生率94.8%;风证质,发生率91.4%,痰湿质是卒中发生时生痰、生瘀、生风形成的重要内在基础。

方氏[6]认为痰证患者的本质是脑血流量的下降及动脉硬化。李保良[7]从痰证与血脂、能量代谢酶、植物神经系统、粘附分子方面等方面均有相关性。温氏[8]认为痰证患者血液多易于聚集, TG, FIB含量增加,血沉加快,红细胞聚集率增高;这与出血性中风痰证患者LDL值高于非痰证患者相一致。但本研究发现出血性中风痰证、非痰证患者PT、TT、APTT、FIB无明显差异,与其相悖,这可能与研究样本数及地域性有关。

梁清华[9]等研究发现,多数中经络患者脑出血量<30ml者,中脏腑患者出血量>30ml者,提示出血量与疾病轻重程度有关。本研究发现痰证组患者在脑出血初期及第21天,出血量均多于非痰证组,痰证与脑出血量存在相关性。提示痰证患者脑出血量大,而脑出血量与病情直接相关,痰证病机影响疾病轻重程度。但是与出血部位无关。

综上所述,南京地区脑出血患者痰证患者病情重于非痰证患者,且在实验室指标上也有所表现。故治疗上正如《丹溪心法》言:“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活血”。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1,17(3)

[4]王琦,叶加农,朱燕波,等.中医痰湿体质的判定标准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2)

[5]杨国防,贾翔,黄旭辉,等.中风患者痰湿质与发病症候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08,06(24)

[6]方永奇,等.痰证的血液循环初探[J].湖北中医杂志,1992,(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资助课题-瘀热病因 在内科难治病发 病中的机制及其分子基础研究(2006CB504807)

论文作者:王智强, 过伟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  ;  ;  ;  ;  ;  ;  ;  

南京地区痰证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情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王智强, 过伟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