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规划探讨&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例_自然保护区论文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规划探讨&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例_自然保护区论文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及保护规划探讨——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保护区论文,武夷山论文,为例论文,旅游开发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的生态旅游正蓬勃兴起。但旅游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保护区区域环境产生影响,本文试图通过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发,分析生态旅游对保护区区域环境的影响,探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规划,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1 自然保护区概念及旅游资源开发意义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因其保存较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越来越多生物种类面临绝迹的今天,自然保护区已成为能满足游客向往和回归大自然的愿望、进行自然保护宣传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因此在自然保护区中划出一定地域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唤起公众环境意识,有力推动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2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现状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北部,总面积61 099hm[2], 距国家级风景名胜武夷山40km,是世界同纬度带现存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中国东南大陆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被列入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珍稀动植物的丰富和中亚热带植被的典型性获得“鸟的天堂”、“昆虫世界”、“东南植物宝库”的盛誉。三港、桃源峪、大竹岚、先锋岭断裂带、挂墩等处多姿多采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和生态自然景观,以及三港教堂、麻栗观鸟台、泥洋罗家洞、自然博物馆等人文景观,使保护区内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极具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

3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特点

与风景名胜区不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因此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开发首先要有利于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并在遵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旅游功能,维护和保持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部分,核心区和缓冲区只准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科学实验、教学学习、参观考察、旅游等只能在实验区内进行,且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景观的设施。为此,严格限制旅游活动的范围和强度,充分利用和发挥丰富的景观资源优势,减少敏感性旅游设施建设,是武夷山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

4 旅游资源开发的保护规划

4.1 旅游资源开发的负面影响和威胁

旅游业的开展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威胁主要表现在:景点开发对资源的破坏、旅游小道开设和建筑物修建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破坏、生态旅游人员会增加生活垃圾污染和森林火灾隐患、游客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活动产生影响等。

4.2 保护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保护规划在确保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目标前提下,以不破坏和污染保护对象为原则。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而言,首要任务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同时针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威胁,制订科学的旅游计划和监控措施以规范生态旅游活动、强化生态旅游管理,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避免生态旅游的盲目开发。

4.3 保护规划措施

4.3.1 区域功能规划

由于生态旅游是在敏感环境和特定区域进行的,因此要科学地进行保护区功能划分,通过划分探险、森林生态、科学考察、科普教育等旅游区域,针对不同的区域和人员素质安排不同的游程。如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桃源峪、大竹岚、先锋岭断裂带等自然景观可安排探险、森林生态和科学考察等旅游项目,旨在满足人们认 识和回归自然的需要。这一类地区要严格控制旅游人数,并制订周密的计划和生态旅游规章制度,保护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并创造条件恢复遭到破坏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而人类活动较频繁、对环境质量要求较低的三港、自然博物馆等人文景观,可组织开展参观、夏令营等以宣传教育为目的的大众旅游活动,以增加游客对保护区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此类地区可适当增加游客数量,并开发设计一些不影响自然资源的基础设施。

4.3.2 旅游发展计划制订 生态旅游是以求新、求知、 求乐为心理基础,以欣赏、研究和不破坏自然和资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因此制订旅游发展计划要遵循统一规划、科学布局、适度开发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开展只产生短期利润但游客与生态保护关联很少的大众旅游,积极发展国际性旅游和科教性旅游。旅游开发要制订宣传介绍计划、设计旅游路线,并吸收当地社区参与,同时,自然保护区的旅游管理部门还应加强环境保护设施配套建设和生态资源保护力度,营造浓厚的环境保护氛围。

4.4 旅游产业的合理运用

生态旅游作为保护区的重要产业之一,应建立专门的旅游机构进行旅游开发、管理、促销宣传。考虑到生态旅游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难免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应把生态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收入服务于资源保护工作。此外充分利用当地社区现有条件参与生态旅游,如兴办农家度假村,创办餐饮、交通、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加工等,这样既减少旅游所需敏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村民收入,又降低了区内村民生产、生活给自然资源造成的压力。

5 旅游监控计划

旅游监控是开发和管理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最直接的手段,旅游监控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5.1 旅游环境监测

首先进行保护区旅游资源调查,对现有景点设施进行监测,通过分析旅游活动对动物、植物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制订旅游线路,同时针对保护区各类生态旅游项目开展项目设计,在不影响自然资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和发挥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景观资源优势,减少人工设施,使旅游活动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减至最小。

5.2 旅游区域环境容量监测

在保护区旅游环境评估的基础上预测旅游区域环境容量,测量游客承载量。

旅游区域环境容量可通过区域环境承载力饱和度来预测。

P[,x]=E[,x]/E[,m]

式中:P[,x]为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某一指标的饱和度; E[,x]为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某一指标的取值;E[,m]为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某一指标的上限值。

旅游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因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发展类变量指标因子,即对保护区旅游活动起支持作用的环境资源条件,可以其可开发利用量来描述,如可供旅游开发的区域面积、可利用的森林储积量、可供居住面积、现有旅游设施等;一类是限制类变量指标因子,即对保护区旅游活动起限制作用的环境条件指标,可用旅游活动产生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程度来描述。如保护区现有人口总数、人均道路长度、SO[,2]年排放量、BOD日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日排放量等。 再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求得各项指标关联度,按关联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就可以分析出各项指标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程度。

5.3 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监测

客观性评估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长期观察、监测和详细的资料分析,但为了在开发初期就能较全面地评估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观性环境评估有着重要意义。

应用特尔菲法分析较大区域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效果较好,具体由分析者组织有关专家和其他人员(称其为特尔菲专门小组)就旅游活动对研究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以调查表的方式进行预测。

特尔菲专门小组可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旅游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部门的专家和保护区内一般居民组成。

调查表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旅游活动对动植物保护的影响,对森林资源、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率的影响,对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影响,对水体、大气、声环境的影响等;二是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包括旅游活动对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对当地政府、居民和游客环境意识的影响,对保护区和环境管理计划制订和实施的影响等。

特尔菲专门小组由四五十人组成,一般经过3至4轮调查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就能较全面地反映旅游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可用于指导旅游活动的开发。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是必要和可行的,但要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搞好生态旅游开发关键在于做好保护规划,制订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管理,并用不同手段进行旅游监测,使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持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

收稿 1999—05—15

标签:;  ;  ;  ;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规划探讨&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例_自然保护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