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病害控制新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害论文,水稻论文,新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寒地水稻近年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商品率最高,病害发生种类增多和危害逐年加重。东北地区水稻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其中黑龙江省种植面积近6000万亩,商品率最高。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植保站研究员王险峰介绍说,水稻病害发生特点是种类增多和危害逐年加重。主要原因是为了追求高产,只考虑加大化肥投入,忽视有机肥的使用。化肥主要功能是快速补充水稻需要的矿物质营养,没有水稻需要的功能性营养,同时恶化了土壤生态环境,也没有有益微生物需要的功能性营养,导致土壤生物菌群单一化,有害生物——病原菌菌群特异繁殖,病害发生种类多样化,危害加重。 1 连作导致重茬病害严重 北方水稻一年一茬,连作会引起重茬病。一是引起特定养分的不足。二是土壤走向酸性化,根的活动下降时。三是灌水、腐殖质的消耗等,土壤的理化性恶化。四是水稻根分泌出来的毒素引起自身中毒。五是水稻体内产生有毒物质,抑制生长。六是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失衡。七是某种特定微生物的积累、氧化、还原的平衡崩溃了。 2 农药使水稻免疫功能下降 水稻浸种、拌种开始要使用杀菌剂、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苗床土配制要使用杀菌剂、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苗床使用除草剂,杀菌剂等,所用农药都不是水稻自身生长所需要的,特别是选用不安全的除草剂,如丁草胺、乙氧氟草醚、2甲4氯、精口唑禾草灵、西草净、扑草净、乙草胺、甲草胺、异丙甲草胺、异丙草胺、2,4-滴丁酯(异辛酯)等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会降低其免疫功能,易感病或加重病害。 3 农艺措施运用不当加重病害发生 秸秆还田问题 近年来水稻秸秆深翻还田,在高温条件下秸秆无氧发酵,产生硫化氢、氨气、甲烷等有害气体使水稻中毒,叶鞘褐色、根变红、变褐色,抑制水稻生长,容易加重病害。 插秧期问题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水稻移栽高产期在5月15~25日,水稻插秧最晚不得超过5月31日,一般移栽后8~10天就可缓苗。移栽期既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近年来有的领导为了政绩而盲目将水稻移栽期提前5~15天,早移栽,需要扣棚、早浸种、早催芽、早播种,早用药,早插秧,温度低,缓苗需要15~20天,温度低,易造成药害与弱苗,抑制稻苗生长,抗病能力弱,病害加重。 井灌水问题 北方井水不晒水直接灌溉,水温在3℃~5℃,会严重抑制水稻生长,降低水稻抗病能力,易感病,或加重病害。 施化肥问题严重 我国植物营养基础理论研究落后,还停留在以作物为中心的盲目施化肥阶段,化肥为追求高产而施肥过多或盲目施肥问题严重。普遍施氮肥过多,多次追施氮肥,造成水稻生长脆弱、细胞松弛、徒长贪青,导致抗病、抗寒能力下降,有利于病菌侵入。根据水稻整个根部都可吸收氮,根尖吸收磷,根的下半吸收钾的特点,目前水稻钾肥问题突出,生产措施强调,钾肥基肥施一半,穗肥施一半,后期水稻缺钾比较普遍。 过量施氮肥 水稻、玉米过量使用氮肥,水稻更为突出,氮肥过多会抑制铜、钾、硼等元素的吸收,造成作物细胞疏松,易倒伏,比抗病,易感病,玉米茎基腐病、大、小斑病;水稻稻瘟病、鞘腐病、胡麻叶斑病等成为常发生病害,减产严重。 低温年插秧密度过大 本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自1982年在我国推广,多数在苗床育壮苗技术走样了,苗弱,插秧密度过大比较普遍,导致生育后期病害发生严重。 防病药剂选择或推荐用量不当或实用技术问题导致防治失败,药剂选择问题是药剂混用或选用混配制剂不当,混配制剂用于防治稻瘟病,多数推荐用量偏低。 喷洒技术问题主要是在不适宜的高温、空气相对湿度过低的条件下作业,或用水量过少,选择喷雾助剂不对,药剂损失浪费严重,而药效差。 4 解决水稻病害的新理论与途径 水稻为什么生病?用植物营养免疫学的理论分析,水稻吸收的营养不平衡,引起水稻体内酶不足,或者不均衡时,它将会成为诱因,引发产生各种疾病。由于大量施用化肥,没有给水稻和有益微生物提供功能性营养,导致水稻免疫功能下降,有益微生物失去碳源而导致土壤生态微生物菌群失衡,病原菌特异繁殖而发病。 土壤是大自然经过几千万年乃至几亿年的时间,由石头风化、分解而形成的,形成10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100~300万年的时间。为了解决粮食供需矛盾,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学习西方,逐渐忽视了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土壤已经退化成不具备有益微生物生存的环境,难以保证作物高产、优质的土了。 农业生产目的不是消灭病原菌,而是通过平衡植物营养,既给作物提供营养,又给微生物提供食物,是有益菌与病原菌维持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动态平衡。 5 用生物技术造土壤恢复土壤生态性 第一使用酵素菌发酵有机肥,将作物秸秆、豆饼、鱼渣,棉籽饼、骨粉、木屑等等进行有氧发酵,主要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是造土的重要措施。 第二是用酵素菌有氧发酵土曲子(普通粒状肥)将化肥(枸溶性钙镁磷肥等)、山土、页岩等进行有氧发酵,或制作各种粒状肥。向大自然学习,把化肥厂搬入田间,活化土壤,使难溶矿物质营养如磷酸、氧化镁、钙、钾及其它矿物质营养成为可溶性的被植物利用的速效营养。可有效治理作物重茬病。 第三发酵有机质肥料将动植物蛋白质含量高的豆饼、鱼粉等有机质材料,或枸溶性磷酸盐等化肥如熔磷、过磷酸钙、钙镁磷肥、氧化镁、烧磷、骨粉等磷酸肥料,或鸡粪和适量的熔磷、骨粉等磷酸肥料与盐基代换量(CEC)较高的山土、页岩等混合进行有氧发酵,制成高级、磷酸、鸡粪等粒状肥,促进作物光合作用,解决作物高产所需矿物质营养,取代化肥,增强植物免疫功能,增产优质,改变食味等问题。 6 选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健身防病 20世纪90年代研究微生态制剂,用植物微生态制剂增产菌(益护)代谢产物中含有一定量的植物内源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玉米素、吲哚乙酸等,代谢产物还中含有维生素B1、B2、B4、B12、叶酸、尼克酸、淀粉酶、蛋白酶、乙醇脱氢酶、过氧化物酶等酶类。拌种需一个月,喷雾15天,在植物体内达到高峰期,在植物体内迅速繁殖,菌量由占体内微生物菌群15%增加到40%,持续1个月左右,又回落到15%的状态,采用拌种,生育期喷洒2次,对大豆,小麦、小麦根腐病、大豆菌核病,小麦白粉病等均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油菜苗后喷洒3次有效防治菌核病,有抗低温、解药害、促早熟,增产功能。 禾生素可诱导水稻产生甲壳素酶、壳聚糖酶、葡聚糖酶、植物保护素、木质素、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异黄酮、甲壳素酶、β-1,3-葡聚糖酶等。可诱导抗病抗多种病害,抗灾减灾(低温冷害、干旱等),培育壮苗,促进生长等功能。多年研究与实践,禾生素对农作物多种病害,特别是水稻苗期病害,稻瘟病、纹枯病、鞘腐病等均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增产与提高水稻质量明显。 用好酿造醋 酿造米醋既是好多的叶面肥,抗倒伏作用明显,有抑菌作用,又是优良的喷雾助剂。酿造醋与农药、叶面肥混合使用药效稳定,均有增效、增产作用。 苗床 水稻苗床,每100平方米用禾生素100~150毫升+益护(圣丹生物菌剂)150~200毫升,加水1~3升喷雾。如果残留药害严重,每100平方米用禾生素150毫升+益护(圣丹生物菌剂)250毫升+酿造醋10~30毫升+水1~3升喷雾。 田间喷雾 水稻孕穗期前或孕穗期喷洒禾生素750~1000毫升(每亩50~67毫升)+益护(圣丹生物菌剂)750毫升(每亩50毫升)+酿造醋100毫升,或在孕穗期与防治稻瘟、鞘腐病、纹枯病的药剂等混合使用。可在水稻体内诱导多种酶,诱导抗病,对水稻稻瘟病、鞘腐病等多种病害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明显促熟增产,改善品质。与杀菌剂混用增效明显,并能解决杀菌剂抗性问题。 7 关于水稻中后期病害防治问题 重点防治对象 寒地水稻中后期重点防治稻瘟病,鞘腐病及近年逐年严重的纹枯病等。鞘腐病是近年来普遍发生的病害,由多种镰刀菌混合侵染,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危害已经超过稻瘟病;水稻孕穗期发病受湿度影响明显比稻瘟病小,此时温度适宜,常出现稻瘟病发生严重,鞘腐病也严重,稻瘟病发生轻甚至不发生,鞘腐病发生依然严重。北方水稻叶瘟病受气象条件影响发生轻,稻瘟病防治的重点是穗颈瘟。从水稻孕穗期到灌浆期大约30天是防治中后期需要施药控制。化学药剂有效期短,至少需要用2次。预防为主,到水稻孕穗期就要施药。 防治中后期病害重在前期培育壮苗,孕穗期使用功能性营养剂与杀菌剂混用,尽量较少农药用量。 正确选用杀菌剂 选择药剂至关重要,多采用混合药剂。特别需要重视鞘腐病的防治,混用药剂不能少防治鞘腐病的药剂,如咪鲜胺等。近几年是上市一批混合制剂,如甲硫·三环唑、丙环·咪鲜胺、烯肟·戊唑醇等主要在南方用于防治纹枯病,存在问题是推荐用量过低,防治稻瘟病效果差,北方使用首选与功能相植物营养剂混用,或与一个防治稻瘟病的药剂混用,或需将混配制剂增加大约一倍用药量。 选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与化学药剂混用 要转变观念,水稻营养免疫,改变施肥结构,营养平衡,菌群平衡,培育壮苗,预防为主。不要只考虑化学药剂防治。要重视用有机肥等造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将化肥有氧发酵,使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与杀菌剂配合使用,逐步减少农药用量。 8 改进施药技术 选择适宜的气象条件作业 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施药适宜的气象条件是温度13℃~27℃,空气相对湿度65%以上,风速4米/秒以下。 在不适宜气象条件下作业 新技术在温度大于27℃,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5%,风速小于4米/秒等高温干旱等不适宜条件下作业,推广两降一加农药喷洒新技术,选用低容量喷雾,飞机喷液量每公顷15~30升/公顷,人工喷雾100~150升/公顷,施药时药液中加入喷液量1%植物油型喷雾助剂。可降低用药量、功能性植物营养剂等20%~30%的用量。 联系电话:0451-82718751标签:水稻论文; 稻瘟病论文; 土壤改良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土壤湿度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杀菌剂论文; 农资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