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相对性研究_社会公平论文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相对性研究_社会公平论文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相对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对性论文,全面发展论文,自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2006)06 —0115—05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一方面,作为人类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它是不变的,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作为现实目标,它又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具有相对性。即使在未来共产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是相对的,因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现实是理想的基础。因此,研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过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研究其现实性,就必须研究其相对性。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状态,只存在于未来的共产主义。——这是从绝对意义上的阐述。在这个意义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种终极关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并不是最终目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作为文化符号的人,需要这种终极关怀,因为它是对人的本性的追根溯源和合乎逻辑的必然展开。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是从“现实的人”的维度来把握人。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即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而社会实践之前进每一步,都是人类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既具有合理性,也具有局限性,既具有绝对性,也具有相对性。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相对性是指由于社会实践、社会条件和个人主观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人的发展的具体性,无论是范围,还是程度,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是有限的。

在范围上,人的发展的自由性和全面性是有限的。所谓自由,在马克思看来,是指人们对必然性的认识,即在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人终于成为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 因此,所谓自由发展,是指人摆脱了“物”和“人”的羁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发展自己。“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2] 显然,自由发展侧重于精神领域,是意志和精神的一种超拔。可见,自由发展只存在于现实的彼岸。在人的发展的现实进程中,自由是相对的,因为客观世界及实践的复杂性、无限性决定了人对必然性的认识永远是进行时。因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自由只是一定范围的自由,而绝不随心所欲。

在马克思主义的词典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关系、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展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3] 不能只发展人的“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方面”。即使这种论述是在资本主义时期的文明背景下。[4] 前苏联学者在解释这种思想的时候,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技术多面手”的主张。这里,似乎可以看见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中英雄的影子。但是,马克思在透彻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时,看到了社会分工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严重制约性。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社会分工。既然如此,“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过去没有,今天没有,未来也不会有。因此,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关系、能力和素质在一定范围里的充分展开。

在程度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是有限的,“充分”是相对的。人的依赖关系,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譬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为两种趋势,一方面,人与自然渐行渐远,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愈行愈近。这说明,在自然面前,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人类再强大,在自然的伟力面前,终显渺小。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如此。这种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程度再高,也只是一定程度的发展,是向绝对的无限接近,是汇成河流的水滴。现实的人的发展,永远不可能到达顶点,只是无限地接近顶点;二是在同一历史条件下,每个人发展的程度不同,甚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尽管每个时期都会出现一些“巅峰式”的人物,但只是作为“个案”而存在。诚如马斯洛所说的,人的潜能、禀赋等人性力量的充分实现,“只有在为数很少的人那里才是相对完成的‘事态’。在大多数人那里,自我实现只是希望、向往和追求”。[5]

因此,把人的发展作为一个过程来考察,其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包括内容、形式和要求等等,都是具体的,都具有相对的意义。

导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对性的深层原因是复杂的。

其一,社会实践的复杂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关系、能力和素质的复杂性根源于实践的复杂性。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复杂性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实践过程的复杂性。在这一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实践之前进每一步,都不是回归简单,而是趋于更加复杂。——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然逻辑。这样,生长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的关系、能力和素质,永远受制于实践的复杂性和有限性。譬如,社会分工是社会实践复杂性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指出:“个人就是受分工的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6] 可以说,社会进步并不能使社会分工消失,相反,它使社会分工变得更加频繁和细密。一方面,社会分工限制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当然表征。

其二,发展条件的非公平性。在任何历史条件下,社会提供给每个人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只要利益存在,就存在着不公平,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基于公平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认为,阶级(私有制)的消灭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当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又是阶级消灭和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前提。其中就蕴含着公平的思想。但是,上述条件只有在未来理想社会才能具备。在现实中,利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就是说,在现实发展中,社会提供给每个人发展的条件只能是相对的公平。

其三,人的潜能的差异性。彻底的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智慧、潜能具有差异性,尽管这种差异性很小,甚至有时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哲学家和搬运夫的原始差别比家犬和猎犬的差别小得多,但就是这种微小的差别决定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空间的大小和方向性的不同。当然,这种差异性的真正根源在于实践本身的差异性。而实践的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是随着人的发展而不断展开的。从另一个方面讲,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差异性使然。差异性构成个性。每个人都是才情各异的艺术性灵。人的个性是社会生活色彩斑斓的底色。这不是杂乱,而是和谐。

其四,主观努力的差别性。在任何条件下,人们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性认同是不一致的。价值观是引发人的行为的深层原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上,不同的人,其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泾渭分明,结果迥异。

作为通往理想的道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它为终结阶级和剥削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提供基础,更重要的是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开辟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这是终点,也是起点。因此,社会发展是初步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相对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但必须看到,在现阶段,无论是范围,还是程度,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具有相对性。

从范围上讲,人的关系、能力和素质的展开都不够全面。人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方面,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物质利益关系。应该说,在现阶段,我们仍然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因此,社会形成了以利益为中心的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或个人)居于核心地位,或者说,是以人(或个人)的发展为出发点,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人的才情和素质受到抑制,个性的张扬失去了充分的依据。就像没有充分的阳光、空气和水分,花朵就不可能完全绽放一样。同样,人的关系的全面展开又受制于人的才情和素质的展开。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物的依赖关系的存在,还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获得同样的发展。在这里,不得不承认马斯洛的论断具有相当的真理性。

从程度上讲,人的关系、能力和素质等的展开都不够深刻。只要人的依赖性还严重存在,人的发展就不可能达到真正自由和全面的深度或高度。虽然人们已经摆脱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人的依附关系,但取而代之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关系,而且在其初期,对政策、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配套措施还具有全面的依赖性。一方面,客观必然性在人们面前还未完全打开。譬如,迄今为止,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再譬如,如何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好关系,尚处在摸索阶段。总之,全面的关系尚未形成。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地位尚未真正确立,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个性还受到某种程度的压抑。人的个性的充分张扬,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显著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必然结果。只有个性的充分张扬,才有各具才情的艺术性灵,有了各具才情的艺术性灵,人的发展才是自由而全面的。但现实并没提供个性张扬的土壤,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社会预设了每个人发展的统一轨迹。

这种相对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全体社会成员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亟待提高。党和政府大力倡导提高全民族素质,深意即在于此。另一方面,就个人而言,发展水平也不高。当然,社会不乏“全面发展”的人,但其“全面发展”是相对而言的,即所谓矮子里头拔将军。需要指出的是,特别要看到人与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如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抹杀改革开放的成果。

产生这种相对性的原因是复杂的。概括一下,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不能不加以辨析。

一是我们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是借口,而是最大的实际。这意味着:首先,生产力发展严重不足。我们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但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但由于起点低,底子薄,人口多,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而且,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追逐是其天然本性。特别要关注的是,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性,一是贫富分化的严重性。现在有人不敢承认贫富分化,这不是实事求是。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发展还是一种奢望,维持生计才是生活的全部。其次,政治发展不够。比起经济发展来,政治发展严重滞后。在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落后的政治体制是一个瓶颈。自由、民主、公平,不能不说是一种稀缺物。腐败,政企不分,官商合流,分配不公,等等,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没有惠及全体社会成员,这看来是一个经济问题,实则是一个政治问题。政治上的腐败必然加剧对利益的争夺,从而使整个社会失衡。再次,共同的价值体系尚未构成。当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一样,处于大分化和大整合的阶段。有人概括出当前中国文化面临的四个冲突,即一元和多元的冲突、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冲突、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冲突、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这是有道理的。这些冲突无不制约着人的发展。这些都说明,在现阶段,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二是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上,我们才由盲目阶段进入自觉阶段。尽管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对人的发展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有这方面的论述,但必须承认,长期以来,在理论上,我们一方面强调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把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观点,在实践中,我们对人民的利益重视得不够。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明确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肯定以人为本,实践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又一个新的探索过程的开始。

尽管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相对性,而且永远也不可能消灭这种相对性,但人的惟一使命就是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是绝对的。从发展过程看,无数相对发展的总和构成了绝对发展。因此,创造条件,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本质。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精辟论断,从生产力的角度直接切入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深刻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同时要看到,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发展生产力是手段,达到共同富裕只是阶段性的目标,其中蕴含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深刻内涵。一方面,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当然也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体现;另一方面,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发展生产力的核心内涵是发展人的能力。因此,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人,发展人的关系、能力和素质。科学发展观在这一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因此,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其次,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相悖。没有经济的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里,发展经济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服务的。一方面,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使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我们曾有过脱离生产力的基础而盲目发展生产关系的惨痛教训。对物质财富的依赖,制约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又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有精神层面的要求,也有物质层面的要求,而且,物质的因素始终居于基础的地位。任何时候,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这个基础,在马克思看来是如此,现实亦是如此。如果离开物质而一味地强调精神,那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另一方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人的市场主体性地位,是人的全面关系、能力得以形成的重要途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性丧失殆尽。市场经济使人从计划经济的人格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地位、意义、价值和尊严。反过来说,没有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实质上是人的主体性确立的过程。两者互为前提和条件。同时,前面说过,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物质成果,更重要的是人的全面关系得以形成,各方面的才能得以发展,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必须指出的是,发展经济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考量政绩观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是否以人为本和是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再次,效率与公平并举。过去,我们强调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事实上,我们重视了效率,忽视了公平。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公平的。当然,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都是相对的。但如果连相对的公平都没有,那就不是社会主义了。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就深刻地蕴含着这一思想。在这里,公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胡锦涛同志在谈到以人为本时提出的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又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对社会主义公平思想的深刻阐述。社会主义公平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最根本的,还是经济利益上的公平。消除贫穷,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富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的深刻本质,才能体现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平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要求有同样的起点,同样的竞争规则,也就是说,大家要站在同一平台上层开竞争。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在现阶段,社会歧视现象严重存在。譬如,正式工和农民工的分野;再譬如,垄断行业的横征暴敛;还譬如,官商的沆瀣一气,等等。这些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人们发展的平等条件与机会。可以说,没有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可能建立起来。三是尊重人权。社会主义也有人权,譬如生命权,譬如财产权,譬如自由发展自己的权利……个性的发展无疑是人权的应有之义,而主体性又是人权的核心内涵。

最后,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教育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培养人、于现实境遇中提升人的境界,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归宿处;在一定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文明化的人都是教育的产物。”[7] 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必定是教育的产物。一是要使人们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与机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教育是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特别要重视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让每一个学龄人上得起学。——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二是既要重视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义。三是要重视个性的培养,把每个人培养成他自己,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产品”。社会发展需要各具才情、各具特色的人。惟有如此,社会才会进步,才会和谐。

总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相对到绝对的过程。不能忽视任何细微的量变,因为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坦途。

收稿日期:2006—09—15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2004Y27)。

标签:;  ;  ;  ;  ;  ;  ;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相对性研究_社会公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