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科综合试卷的命题策略--兼论2004年上海历史试卷_文科综合论文

试论文科综合试卷的命题策略——兼谈2004年上海历史试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卷论文,上海论文,命题论文,试论论文,文科综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尘埃终于落定,期盼却再次涌起——2004年文科综合试卷已然揭开神秘的面纱,展现在大家面前。对于广大中学教师来说,他们现在关注的焦点已经不在试卷的本身,而在于试卷所蕴涵的精神对今后文科综合考试的引领,以及对高中政、史、地教学的导向。毫无疑问,经过多年的磨合,文科综合试卷越来越趋向成熟与稳定。对于绝大多数高中教师来说,这犹如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稳定的试卷能给人清晰的复习思路,使广大教师能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试卷的缺乏创新与平淡无奇,也会给高中文科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对高中文科教学形成不正确的导向。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改进,可能就会陷入机械读背、简单掌握的误区,这是与当前的高中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要求相背离的。本文试以2004年高考历史试卷为例,作一些探讨。

一、文科综合试卷的命制应该体现“动”感

试题的“动”感是指高考试卷的命制不能太“死”,要打破机械识记的陋习,真正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004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指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内容并未脱离开高中学生已具有的文科各单学科知识体系,而是以学生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内容作为载体或背景,或是在提供新情境的条件下,分别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文科综合试卷的命制的“动”感就体现在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种运用就是一种典型的能力。上海2004年历史高考试卷第6题的设计,就比较符合这样的要求。

例1 (2004年上海历史试卷第6题)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该题看似简单,但要解答好这个问题,就需要考生深入了解北宋的历史内涵:北宋延续了隋唐的经济发展,收入不可谓不高,军力不可谓不强,但“强盛”的北宋,却留下了“积贫积弱”的病根,到了王安石变法前夕,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根源在于吏治腐败。这也决定了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不可避免地涉及整顿吏治,裁汰冗员的问题。如果不了解这些学科知识,很可能就会被误导。

因此,文科综合试卷虽然强调淡化学科本位意识,降低学科的知识难度,但我们同样应该明确:学科主体不等于学科本身,如果为了生硬的综合,弱化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同样也不是一个正确的思路。综合试卷的命制应该体现学科的主体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

二、文科综合试卷的命制应该强调“活”性

试题的“活”性是指试题能否体现知识的活用程度——“史学活用”的能力与要求。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既要考查学生所学的知识,区分出学生的层次,但又要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学生对教材滚瓜烂熟,对理论如数家珍,但一旦遇到具体的问题,就不晓得用什么知识去回答。也就是说,学生往往是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学生即使知识再渊博,也不过是赵括之流,不可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更不能从中得到理性的认识与感悟。因此,文科综合试题的命制应该强调“活”性。可以这么说,高考试卷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试题的灵活与运用程度。

学以致用是一切学习的终极目的。高考试卷应该体现“学以致用”这一目的,培养考生运用知识的意识与习惯,达到“史学活用”的境界。从历史材料中寻找相关的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的目的所在。2004年文科综合试卷第18、19题关于一些历史图片资料的阅读理解,就体现了这一思路。

第18题关于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的解读,角度、思路都很好。第19题既有文字资料,又有图片资料,要求从这些资料中寻求有效的历史信息,比较新颖。可惜图片与文字资料的结合不够紧密。但无论如何,这种“学以致用”的命题思路是正确的、值得推广的。

试卷命制的“活”性还应该体现在试题的设计要“低门槛、深分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现在的选择题都是组合式选择题,一组题目基本上就是一个小专题,在这样的题目设计中,命题者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可以通过灵活的题目设计,拓展学生的思维,考查学生能力。如2004年文科综合试卷第20~23题关于中俄关系的考查,题目的切口非常好,涉及当前的热点与教材的重点。但这组题目从中俄边界条约的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到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和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都是较为基础、重视记忆的内容,缺乏层次感和理解、感悟的知识,显得浅了一些。

因此,试题的设计应该让考生感觉到题目不难,但又必须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得出结论。试题的起点不高,但能够逐层深入,让考生感觉到“跳摘”的乐趣。很明显,灵活的高考试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形成不惟上、不惟本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文科综合试卷的命制应该含有“文”章

试题的“文”章是指试题应该体现人文性。“人文性”是指人文学科发展背后的一种深刻动力,是人们对于自身时代境况的独特敏感,以及由此而生发的问题意识。教育作为“人”的养成,具有人伦教化、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政治、历史、地理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汲取有利于自身社会性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判断各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丰富自己的人性与情感,并通过人文感悟而建立起对社会的理性反思。

因此,人文性是文科教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文科教学和试题命制的难点所在。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越来越体现人文精神,如2002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不仅要求考生能从“月是故乡明”“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等古诗词名句中体会作者的认知心态与其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还把语文课中的《岳阳楼记》作为出题的载体,把文中所描绘的洞庭湖美景与现实的境况作一鲜明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自身的责任。这种大文科意识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今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也有一些人文性的内容,如第29~30题关于意境的理解和第24题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就带有鲜明的人文色彩。

例2 (上海历史试卷第36题)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对联赞叹了人类文明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文字家……各有讨论。假如你是历史学家,对这副对联作何评论?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选题2分,观点12分,史实12分,文字4分)

注意:

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要泛泛而谈。

2.联系中外史实的详略以说明观点为理。

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文明又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题不仅情境设计具有人文性,考查内容也具有人文性,它不仅了解考生高级思维能力和个性倾向,还从开放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体现人文精神的内涵:人类文明是前后继承、创造、发展的;人类文明是互相补充、交融、促进的;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方式是多样的;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经验,也有教训。这种试题比较符合人文学科的特点和高中教育改革的趋势,值得借鉴。

四、文科综合试卷的命制应该突出“合”力

顾名思义,综合试卷的特色应该体现在“综合”上,但在操作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综合不是拼盘,更不是三科知识的堆砌,而是合理的渗透与有机的融汇。文科不同于理科,有许多知识是自然而然就可以结合的,无需有意识地去拼盘,如“史论结合”“时空概念”等,生搬硬套的拼盘只能是适得其反。

人们常说:“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因为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有其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都涉及到人们对他的评价;任何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也都有其时间与空间,都必须经历人们的主观判断,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单科的考试就已经具有综合的内涵,综合的考试更应该赋予“合”的真谛,在情境设计与问题处理上突破狭隘的学科界限,形成宽泛的思维能力。2004年上海历史试卷第14题的设计思路就比较符合这一想法。

例3 让发电机原理走出实验室,给人类带来新的光明的“普罗米修斯”是

该题蕴涵有较丰富的学科知识,考生必须明确是谁让发电机的原理走出实验室,给人类带来光明。但试题设计者非常巧妙地送上一些人物的头像以及英文姓名,既考查了历史学科知识,又引导学生判读正宗的英文原名,体现了大文科的意识。

综合的关键在思维的迁移与知识的整合,下面一道例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很好地贯彻了文科综合的命题思路。

例4 (2000年保送生试卷)某历史考察团准备乘火车考察宋明两朝都城的变迁。

(1)请依照定都先后的顺序,写出这些都城在地图上的标号。(地图略,1.北京 2.太原3.济南 4.合肥 5.西安 6.洛阳 7.开封8.徐州 9.南京 10.上海 11.杭州 12.武汉)

(2)写出考察必经的铁路线。

(3)分别说明宋明都城所在地变迁的主要原因。

该题给出的情境与考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考生对此非常有兴趣,整个题目显得非常的活泼又实用。同时,试题既考查学生的地图意识、方位概念,要求考生了解考察所经铁路线的名称,又把历史知识紧密结合,了解都城变迁的主要原因,这种历史、地理知识的迁移非常自然,对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非常有帮助。

五、文科综合试卷的命制应该拥有“精”心,凸显“新意”

试题的命制是一件殚精竭虑的工作,它关系到千千万万的考生,影响着中学教学的方向。因此,高考试题的命制应该进行科学的设计、合理的推理,力求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马虎。但无可否认的是,试题的不科学甚至不合理之处,总时有所见,尤其是文科综合试卷的命制更是给命题者提出了崭新的课题:由于涉及跨学科知识,知识结构单一的命题者如何面对综合性强的试卷,如何有机地融汇各科知识,设计出既符合综合要求又体现学科特色的题目。这就要求命题者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考查题目是否科学,否则就会留下遗憾。

课程改革与考试改革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二者应该紧密结合,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我们一直在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学生不墨守成规,破旧立新,别出心裁,通过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再现历史情境、揭开历史之谜,拂去历史的尘埃,并能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勇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因此,具有导向性质的文科综合试题更应该凸显“新”意。

“新”意的核心是创新——要求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通过科学的分析与论证,得出新颖地结论。2004年上海历史高考卷第24题就比较好地体现了创新的意识。

例5 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

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我们以前一直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贼,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沉沦的罪魁祸首,但试题通过李鸿章的辩解,让考生明确: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是造成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不是个别人的失误,而是整个清政府的腐败,是整个封建体制的落后,我们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李鸿章的身上,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而且,这种做法也过高地估计了李鸿章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合理的。

“新”的内涵是开放——不确定固定的答案,只要能够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就能酌情得分。当前,历史教材的惟一性和不可改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所造成的恶果就是学生只会识记教材,背诵已成定论的知识,不会也不可能去探究历史的真实与深刻的内涵,这是与当前的教改趋势格格不入的。当然,开放不是漫无边际的乱谈,而是以科学的史实为基础、以严密的思维为支撑的论证。2004年上海高考历史卷第28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例6 (2004年上海历史高考卷第28题)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如图)。

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问题: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6分)

可以看出,不惟书、不惟上的命题设计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前有些试题都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的设计,这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非常有利。

试题的命制体现了命题者的教育理念与思路,也引导着中学学科教学的策略与方向。随着综合考试方式的到来,试题的命制显得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如果我们不能对试题的命制进行深入的研讨,就不能把握文科综合考试的方向,也就不能对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因此,命题者必须明确试题的命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才能设计出一份让教师满意和学生称赞的试卷,才能真正引领中学学科教学的方向,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标签:;  ;  ;  

论文科综合试卷的命题策略--兼论2004年上海历史试卷_文科综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