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地方高校机构改革与人员编制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构改革论文,人员编制论文,高校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从未遇到象今天这样空前严峻的挑战,专业陈旧、招生不饱满等问题均非常突出,已威胁到学校的生存。因此各地方高校的当务之急,应当是与所有高校一样,继续深化改革,加大学校内部的改革力度。其中,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问题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属于地方高校领导最难以处理的问题之一。笔者数年来一直关注着这个问题,工作上也与此颇多关联,现抛砖引玉,提出一些看法。
1 地方高校的编制现状
笔者因工作性质与此相关,曾受校领导指派到几所地方高校进行比较详细的调研,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是调研的重点之一,现将所得到的部分数据列于下表:
校别普通 教师 职工 系级 专业 中层管 师生比
专科生 单位理机构
河北
2300
200
3007 17 13 11.5
河南
2000
180
2409 23 15 11.1
湖北① 3300
341
385
13 27 18 9.7
湖北② 2000
189
1778 14 21 10.6
职工学 教工学
生比生比
河北 7.7 4.6
河南 8.3 4.8
湖北①
8.6 4.6
湖南② 11.3 5.4
(注:为方便起见,这里以X省X校注明。)
1.1 由表可以看出,各地方高校已达到全国高校师生比1∶10.2的平均水平。但是对以教学、科研并重的重点高校来讲,由于专职科研人员多,研究生导师也多,其真实的师生比肯定要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地方高校,提高教学水平是其首要任务,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把已经成熟的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即技术推广与应用工作,使得其专职科研人员很少,因此地方高校的师生比应当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最近教育部也明确提出,全国普通高校近几年内师生比要达到1∶13 以上,教工学生比要达到1∶6以上;换算可得,行政管理人员与学生之比应为1∶11.1以上。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2000名在校生,只需154名专任教师和179名行政人员即可完成全部工作任务,而对于3000 名学生的学校,也只需231名专任教师和269名行管人员。显然,无论是专任教师或是行政管理人员,上述几所地方高校均严重超员。
1.2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各地方高校的每个系平均大约只有20 —25名专任教师,在人员规模上仅相当于重点高校的一个教研室;每个专业方向上只有8—10名教师, 处于一人上一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状况。这种情况不仅不足以形成稳定的学术梯队,对于该专业方向的生存与发展也十分不利,同时,上述高校的每个系只有200—300名学生,规模也太小。地方高校的一个系,虽不能盲目和重点高校攀比,但较理想的情况应当是每系大致有500名学生、40名教师, 这样才有规模效益。
1.3 从各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来看, 恐怕问题要更多一些。地方高校均成立较晚,在行政机构设置上多仿照重点高校,也满足于上下对应,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使许多电大、教院,乃至中专的合并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这些因素均使得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增多,管理人员增加。正如上表所示,各地方高校的中层管理机构大多在18个左右,这显然是多了一些。其职工学生比一般在1∶8左右,距离教育部要求(1∶11.1)还相差很远。
2 产生的原因
分析存在以上状况的原因,笔者以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地方高校均较年青,办学历史在20年左右, 多由原来的教院、电大、师范升级改建而成,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包袱目前仍然很沉重。
2.2 在教学改革上仍遵循旧的办学模式, “本科压缩饼干”型的思维定式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2.3 向重点院校靠拢的倾向突出,行政机构庞大, 别人有的机构我都有,未能突出自己的特色。
2.4 地方高校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不尽合理。 随着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和重新配置,导致部分专业停、缓招生,这样就导致师资队伍结构方面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同时也造成机构增加、行政人员比例增大的后果。
2.5 地方高校所在城市的第三产业均不太发达。 相对于重点高校来说,地方高校的后勤服务社会化的难度要大得多。
2.6 地方高校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较慢、规模较小, 学校收入状况不甚理想,导致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流失,难以形成稳定的学术带头人队伍。
3 需要采取的措施
为了加快地方高校的改革进程,加大改革力度,急需采取有力的措施,制定这些措施的指导思想只能有一条,就是把高等教育真正作为一项产业来办。
3.1 进一步加强系级实体建设,还权于系。
在重点高校中,系级建制单位非常重要,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单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重点高校早已解决了这一问题。但依笔者所见,地方高校大多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系一级单位权不多、钱也不多,基本上是个空架子,处于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尴尬境地之中。
为尽快将地方高校的系级建制单位建成教学、科研的实体组织,应当坚决做到还权于系。当然,这里所指的权是指系作为实体能够正常运作的权力,并不意味着全部管理权。考虑到系能够发挥作用,系级建制单位应当在人、财、物上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
对于系的人员编制,只能从宏观上以教育部规定的1∶13 的师生比进行调控,微观上不必干涉太多,例如师资结构、学术梯队建设等等,还有系内部机构设置及干部编制,系里会自己考虑解决,超编人员要由系自行负担经费,空编名额可以注入空编费。
系的正常经费应当按在校生人数划拨,应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维持费:包括考务、教务、实践教学、党团活动、 学生工作、资料费、旅差费等;
(2)教师的课时津贴、奖金、学术交流费用等。 要鼓励各系制定再分配方案。
(3)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及实验室基本建设等教学改革所需经费。
其它如科研、图书、设备、师资培训、专业改造等不宜下拨,应由学校统一使用,用作调控手段。
对于“物”,系级单位主要是管实验室,其次是电化教育设备。由于设备费学校统一管理,因此各系所管理的只是正常维持费。
这里存在一种不好的倾向,即各系为了自己方便起见,总是尽可能占有实验室,对外开放率低,造成设备闲置,浪费较大。解决的办法是由学校统一收取设备折旧费,这笔折旧费应当直接进入设备维修,也可购置新设备,不能挪作它用。这样就可避免各系争设备、争实验室、争到手后却不加强管理,也不愿对其他系开放的弊病。
必须指出,加强系级实体建设并不排斥学校行政部门的正常管理。系的主要功能应当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学校行政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服务、监督和评估,协助系加快发展速度,尽快把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过程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使系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学校和系才能同时具有发展的活力。
3.2 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
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地方高校,这个问题一直是阻碍高校发展的主要难题。在高校后勤服务系统,投资多且难以到位,投资周期很长难以马上见到效益,使开发商望而却步,后勤改革举步维艰。党中央、国务院在1985、1995年和今年在有关文件中均已提出,高校后勤服务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而且今年的中央决定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奋斗目标,即“逐步剥离”。这说明,高校后勤服务系统的改革也已进入攻坚阶段,必须迎难而上,才能打破坚冰。
后勤改革的指导思想仍然应当是教育产业化。因此,应把饮食服务、学生公寓、水电服务、教材设备、校办产业、打字复印、医务保健、实习工厂等不具有管理职能的机构进行“剥离”,重新组建后勤集团或总公司。经营机制也应尽快完成由“学校给、自己挣”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转变。当然,这种自主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学校要有绝对的优先权。例如实习工厂(车间),学校的实验、实习任务应能够高质量地如期完成。
这方面牵涉到的问题非常多,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专门班子来解决。如制定人员分流方案、学校对下岗人员培训、学校的监督手段及调控手段等,都是十分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对待。在改革步骤上不宜采用“一步到位”的作法,“小步快跑”似乎更为适宜。
根据测算,各地方高校后勤服务系统人员平均占全部行政管理人员的30%左右,重点高校的比例可能更大一些。这不是个小数字,但也必须走“剥离”这一步,否则就无法提高办学效率,也无法追求作为产业的主要标志——投入产出比。
3.3 加快行政管理人员分流步伐
党的十五大以后,国务院首先合并机构,公务员分流50%,这已在1998年完成;各省、市、自治区分流50%的任务也已接近完成。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减员50%应当是可行的,换言之,地方高校完全没有必要设立如此之多的中层管理机构,使用如此之多的行政管理人员。
行政管理人员“消肿”的主要途径是:
(1)合署办公
例如党委学生工作部可与学生工作处合署办公,因为两个部门都是做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如果考虑到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共青团员,团委也应与上述两个部门合署办公,这样不仅便于工作协调,提高办事效率,还可避免互相扯皮。
如果进一步考虑工作性质的相同和类似,还可考虑组织与人事、科研与开发等,但这需要各地方高校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处理,不能一概而论。
(2)合并机构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各高校扩招已成大趋势,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根据1997年的统计数据,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为40.45万人。如按1∶13的最低师生比核算,在校生规模应为525万人;如按本专科学生各占50%衡算,今后每年普通高校招生应在150万人以上, 且会逐年递增。
因此,原来发展十分迅速的成人教育事业,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会逐渐淡化,至少在文凭教育上会如此。因为中国成人教育如此发达,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还十年“文革”的旧帐,尽管各地方高校地处中心城市,今后成人教育的规模也不会太大,且会逐渐从追求“文凭型”向追求“技能型”过渡。
基于上述观点,值得各地方高校认真考虑的是,各地方高校所设立的成人教育处是否有必要继续设立下去?根据笔者的调研结果,各地方高校的成人教育尽管都有一定规模,但也均有危机感。
笔者认为,地方高校要考虑将教务处与成人教育处合并的问题。就地方高校而言,办成人教育是依托各系进行教学的,各系成为实体后,成人教育也只起组织管理的作用,而这种功能又恰恰是教务处已经具备的,因此没有必要单独设立成人教育处。同时,这也符合教育资源重新配置的基本原则。地方高校本来就担负着文凭、技能两大教学任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敢于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3)可设可不设的部门坚决不设
作为政府,要管理社会,管理部门势必要多一些。但作为地方高校,没有必要搞上下“一一对应”,象综合治办公室、精神文明委员会等完全可以挂靠某个部门;假如地方高校仅只有那么一、两位外籍教师,涉外活动也不是很多,则似乎没有必要单独设立外事办公室,具体事宜完全可以由校办公室办理。
依笔者所见,地方高校的基本行政管理机构应当是:
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人事处、学生工作处(部)、计财处、科研处。
地方高校的基本党群管理机构应当是:
党委办公室、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部、宣传部、工会。
这十二个部门应当是地方高校的核心管理机构,考虑到各地方高校的具体情况,中层管理机构一般应在十三个左右。
这里有一点必须声明,国家既然将高等教育真正当做一项产业来办,政府主管部门对地方高校的内部机构设置就不应干涉太多。目前见到的各级教委的评估标准,总是以是否成立了某个机构、机构配备了多少人、多少设备等来进行评估,这样不尽合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业已形成,政府对高等教育也应从过程管理转向以监督、评估为主的宏观管理。因此,政府主管部门不应以高校是否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等作为评估标准,而应以此项工作是否有人抓、成绩如何来进行评估。否则,高校的机构改革就无法进行。
3.4 严格控制人员编制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两层意思,即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的编制都应当严格控制。
前已述及,目前各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与学生之比大约在1∶8左右,教育部要求的平均标准是1∶11.1以上, 这个差距还是相当大的,考虑到地方高校基本是以教学为中心,这个差距就更大。如果高校后勤服务系统能够实行比较彻底的社会化,可以节约30%左右人员编制,行政管理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可以上升到1∶15左右, 如果再能够考虑上述合署办公、机构合并等因素,地方高校的行管人员与学生的比例至少应在1∶20以上,这应当是奋斗目标,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 办学就不可能出效益。
对于地方高校的专任教师,如前所述师生比已基本达到1∶10 的全国水平,下一个奋斗目标就是1∶13以上,国外同类院校的师生比在1∶14—1∶18之间,美国甚至高到1∶23,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
对于一所3年制、3000名在校生的地方高校,理想的人员编制是:
行政管理人员比例为1∶25,约120人;
专任教师比例为1∶14,约215人;
教学辅助人员为1∶100,约30人,合计为365人, 教工与学生之比为8.2,这是一个理想色彩很浓的结果。如果这个结果能够实现, 每个学生的学费按0.25万元/年计算,则学校每年的学费可收750 万元左右,365名教职工的工资、奖金每人每年按1万元计算,则学校每年可有近400余万元投入基建、教学和科研等项目, 学校的经费使用会出现良性循环。如果地方政府能够加大投入,学校的改革进程更可以大大加快。
3.5 加快干部全员竞争上岗步伐,逐步实施和完善校、 系(处)两级管理体制。
相对于重点高校来说,地方高校的规模都很小,从现实情况看没有必要实行校、系(处)、教研室(科)三级管理体制,其弊病前已述及。
那么,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中究竟设不设科呢?
这里仍以3000名在校生、13个处、120名行管人员为例, 全校至少需要13个处长;如果不设副处长,只设正副科长,则因合署、合并等因素,平均每个处至少需要2个科,处、 科级行政干部将占到行政人员的1/3左右。对每个处来说,平均9人,就有3人是干部,如设副处长,则更多了。
为减少管理层次,坚持两级管理,逐渐淡化高校干部的行政级别观念,笔者认为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解决:
(1)只在大处设科,小处不设科。各处均不设科长, 大处的科长由副处长兼任,以减少管理层次。全部科、处级干部应不超过行政人员比例的1/4;对于干部梯队建设方面的影响可以借鉴国家公务员制度,用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的方式解决,提任干部时其任正、副主任科员的年限可以连续计算。
(2)只设处,取消所有科级建制单位,仿照(1)中设立正、副主任科员。
无论采用上述哪种方式,在与旧的干部制度的衔接上都会有很多矛盾,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法应当是干部全员竞争上岗。由于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较多,这里不再重复。
顺便指出,一般情况下人们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对事不对人”,而在干部竞争上岗中,就必须既以成败论英雄,又要做到对事也对人,否则就很难对一个干部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更难以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
尽管对地方高校的机构、人员编制问题有许多想法,但笔者毕竟工作经验不足,很多问题也只是“纸上谈兵”,希望有识之士能提供更好的见解,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 据报载,1999年连同新高职一块,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已达15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