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消费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什么是自然消费力
所谓消费力,按照尹世杰无生所述:“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对消费资料进行消费的能力”(注:见《尹世杰选集》,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35、336页。)。消费力可分为社会消费力、绝对消费力、自然消费力等。社会消费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受分配关系所决定的消费力。如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积累,可能会有意识的克制自己的消费;而在公有制条件下,人们又可能会采取诸如“革命的小酒天天醉”、“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之类的消费行为;或者在整个社会对“假、冒、伪、劣”商品打击不力的情况下,消费者由于害怕买到这类商品而被迫减少了自己的消费;象这些情况就可以看成是社会消费力的一些表现。绝对消费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水平下受收入水平所决定的消费力,也就是指在购买力制约下的消费能力,绝对消费力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不断地得到提高。而自然消费力,则是指撇开了(我们在后面将会谈到,这里的撇开只能是部分撇开,而不可能是完全撇开)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仅就人们的自身需要而言的消费能力。
自然消费力应该是经济学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但是目前的经济学对这一概念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经济学家们对自然消费力的涵义和意义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笔者认为,对有关自然消费力的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明确和进行分析。
关于自然消费力,需要明确的第一个问题是:自然消费力是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尹先生认为它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注:见《尹世杰选集》,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35、336页。),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虽然自然消费力通常只具有理论参照系的意义,因为现实中的消费力总是受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现状的制约和影响而主要表现为一种混合消费力(过去的帝王和现在一些国家的王室成员所表现出的现实消费力或许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比较接近其自然消费力的情况),但自然消费力是这种混合消费力中最基本的和核心的内容,也是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内容,离开了自然消费力,其它一切消力均无从谈起(一群木头人没有自然消费力,因此也就不会有什么绝对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过去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现实消费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绝对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这时自然消费力可以被忽略不计,但现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消费力在现实消费力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大,因此自然消费力对现实消费力的影响作用不应再被忽视。而且既然我们的生产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目的(我们在后面将会谈到这样来表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错误的),而与人们在自然状态下的需要相对应的消费力就是自然消费力,因此可以说社会生产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从而尽可能地降低生产力对消费力的制约作用,这也就是说社会生产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绝对消费力能够向自然消费力的方向得到最大可能的伸展。尹先生在《解放消费力、发展消费力》一文中所谈的消费力,主要是指社会消费力(注:见《尹世杰选集》,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35、336页。),然而就社会消费力而言,其本身并不存在着优劣之分,只有与自然消费力相比较,才能显示出制约社会消费力的一些不合理因素之所在。从尹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所谓解放消费力、发展消费力,其主要内容就是要对生产关系进行改革,使在生产关系制约下的消费力能够尽可能地向着与满足人们需要相对应的消费力的方向转变,这也就是要使社会消费力能够尽可能地与自然消费力相协调一致。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自然消费力既是衡量绝对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优劣或合理与否的标准,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绝对消费力和改革社会生产关系、解放社会消费力的方向所在。如果以上的理解尚属正确,那么笔者认为自然消费力就不应该被经济学所忽视,而应当成为经济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关于自然消费力,需要明确的第二个问题是:自然消费力是不是就是生理消费力?尹先生认为自然消费力是“仅就人们生理的自然需要而言”的(注:见《尹世杰选集》,第336页。),这样看来, 在尹先生眼里,自然消费力可能就等同于生理消费力。对此,笔者也有不同意见。笔者认为,自然消费力是撇开了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现状,仅就人们的自身需要而言的消费能力,是排除了客观购买力的限制和主观追求财富积累欲望或吃亏感觉的制约而想像“当前的人”在一种“随心所欲”的状态下所可能具有的消费能力,但由于人具有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即使撇开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人类也是不仅有生理需要,而且还有心理需要,所以自然消费力应该不等同于生理消费力。
关于自然消费力,需要明确的第三个问题是:自然消费力是不是在发展变化的?对此,笔者认为,虽然说自然消费力是仅就人们的自身需要而言的消费能力,但如果抛开了具体的客观现实来讨论抽象的“人的需要”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的意识,随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0页。), 因此人的需要总是相对于一定的客观现实而言的,是人的意识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由于客观现实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此人的需要也是在发展变化的,所以自然消费力也是在发展变化的。例如就中国人而言,现在的人与过去的人相比,对一些传统剧的自然消费力就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前面所引用的有关自然消费力的定义,可以理解为自然消费力是撇开了“当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现状”而由“当前的人”围绕着其自身需要所可能具有的消费能力,但由于“当前的人”不可能完全不受“当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现状”所制约,因此自然消费力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现状的制约作用的舍弃是不完全的,也不可能是完全的。这里听起来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但这正说明了自然消费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时也说明了自然消费力分析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我们的经济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建设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来消除人们的一些不健康的、对社会有害的需要。与此类似,尹先生所倡导的发展消费力也应当被理解为包括两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方面是要发展自然消费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善。如果不承认自然消费力对客观现实的依赖性,那么发展自然消费力就完全不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人类也就不可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类自己。
关于自然消费力,需要明确的第四个问题是:自然消费力是不是有限的?对这一问题,笔者的观点是这样的:在天体物理学里的“大爆炸理论”中,宇宙是“有限但无界的”,笔者认为,人类的自然消费力也象这里的宇宙一样,是“有限但无界”的。说自然消费力是无界的,这是由经济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稀缺规律所决定的,因为稀缺规律说的就是人的所有需要是永远不可能都得到完全满足的,因此由这些需要所对应的消费力总体上也应该是没有止境的。但是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我们将在后面做进一步的分析),人对任何具体商品所可能具有的自然消费力都是有限的,例如对于食物,受生理因素所限人对其的自然消费力就是有限的。所以说落实到任何具体商品上的自然消费力又应该被视为是有限的。因此笔者认为人类的自然消费力是有限但无界的。
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消费力所具有的这种有限与无界的辩证关系,尤其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消费力所具有的这种有限性,是经济建设中理论分析与实际操作产生诸多困惑与失误的根本原因,也是众多伪经济理论能够长期生存和泛滥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我们的生产往往会过分追求产值和产量?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常常会出现产品过剩的情况?这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对自然消费力所具有的这种有限与无界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还有对于当前依然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占主流地位的凯恩斯经济理论,笔者就认为这种以宏观经济总量分析为主的经济理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伪经济理论,受篇幅所限,对这一问题笔者将另文论述。
二、自然消费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按照定义,自然消费力是指撇开了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仅就人们的自身需要而言的消费能力,因此,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现状不应再被视为是制约自然消费力的因素。当然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现状虽然不能直接制约自然消费力,但是由于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现状所决定的,因此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现状依然间接地对自然消费力起着制约作用。另外如前所述,即使撇开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现状的制约作用,自然消费力虽然在总量上应该被视为是无界的,但是落实到任何具体商品上的自然消费力,又应该被视为是有限的。笔者认为,自然消费力之所以具有这种有限性,是由于受到了以下几种因素的制约所造成的。
1.生理因素
从生理上说,人对某些商品的自然消费力有一定的限度,例如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消费掉的食物总数是有限的,一位长期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对棉衣、皮衣之类的保暖服装的自然消费力是很低的,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对象探险旅游、剧烈体育运动之类的消费活动的自然消费力几乎为零,一位视力良好的人对近视眼镜之类的商品也是没有什么自然消费力可言的。另外象对一些药品、轮椅之类商品的自然消费力显然也是主要由生理因素所决定的。
从生理因素对自然消费力的制约作用也可以看出恩格尔定律为何能够成立。因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在食物方面的支出受生理因素所限,增长缓慢,所以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
从整个社会来看,决定制约自然消费力的生理因素的主要因素有人口数量、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比例、地理分布、气候状况等等,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的健康水平。人口的健康水平不仅影响着人均寿命的长短从而决定着人们对一些商品的需要数量,而且还影响着人们对一些具体商品的需要。健康的人往往对一些象户外体育运动、旅游之类的消费行为的自然消费力比较高,而体弱多病的人则可能在医疗服务和药品方面的自然消费力比较高,但这类消费主要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消费,其所能给消费者带来的愉悦感觉(效用)甚低。
2.心理因素
从心理上看,影响人们自然消费力的主要观念是节俭消费观和奢侈消费观。节俭消费观认为人们应当尽可能地减少消费,消费应当控制在能够维持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一水平上。如前些年我们所倡导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这种观念的一种具体表现。奢侈消费观则认为人们应当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地提高消费水平,最大限度地追求享受。奢侈消费观对自然消费力起着刺激和膨胀作用,而节俭消费观,则制约和限制着自然消费力。
节俭消费观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现状有着一定的联系。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质则富相对匮乏时,或社会财富的分配与人们所拥有的资产数量密切相关时,人们往往会持有这种消费观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维持生存和发展,或使他们在财富分配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份额。但节俭消费观有时又不完全取决于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现状,它还可能来自于某种信仰、宗教、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生活习惯等属于文化范畴的东西。现实生活中有些非常富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俭朴的作风,他们的消费观念就可能来自于某种文化因素。因此我们应该仍然将心理因素视为是制约自然消费力的因素之一。
从一些具体商品来看,心理因素对自然消费力制约作用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所谓的“逆潮效应”。逆潮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要的程度与其他人对这种商品可能的消费数量呈反向发展。逆潮效应反映的是人们追求独特、追求与众不同的心理要求,这种要求会导致消费者减少对某些商品原本可能会有的消费。例如对于时装,一些消费者就是由于害怕穿着与别人同样款式的服装而拒绝购买商店里的一些批量生产的原本在他们眼里看来是很好看的服装,因此他们就减少了对这类服装的消费。再如对于纪念邮票,有的邮票收藏者就是由于考虑到发行量大的邮票相应的收藏者可能也会多,因此他们就会减少对这类邮票本来可能会有的消费,所以发行量大的纪念邮票销售反而比较困难的原因主要就在于此。
3.时间因素
消费任何商品都不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总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的。但人的一生又是有限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人的消费总是要受到时间的制约。当然一个可以同时消费着多种商品,例如一个人可以穿着高档服装、坐在舒适的包厢里、喝着高级饮料、欣赏着美妙歌舞等等。但是正如人们所常说的:“一心不可二用”,人们在某一消费时段中往往总是以一种或少数几种商品为主的,对这种商品的消费就会或多或少地制约着他们对其它商品的消费。而且人们在有限的一生内,还要花费时间用于工作和睡眠。虽然工作和睡眠与消费也不是绝对对立的,例如人们能够穿着高档服装去上班,能够使用高级卧具去睡眠等等。但是工作和睡眠对消费的制约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人们一般不能在工作和睡眠时去品尝美味佳肴、去观赏歌舞杂技、去游山玩水等等。在我国城镇居民现实生活中时间制约人们对某种商品的自然消费力的一个具体例子就是:家用电器中彩电与录像机可以被视为是一对互补品,但现在在我国城镇居民彩电家庭普及率很高的情况下,录像机家庭普及率依然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费它。
可以想像,一个整天忙忙碌碌的人是无暇顾及自身的一些需要的,因此其自然消费力必然会受到时间的强烈抑制。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词叫“休闲”,“休闲”就是一个与时间密切相关的词,它并不意味着“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意味着可以有较充裕的时间来自由支配,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干自己最想干的事情。“休闲”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容易使人联想到惬意和舒适。由此可见,时间充裕的个人可自由支配时间,对于释放人的自然消费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4.空间因素
地球表面的总面积是有限的。而在这有限的面积中,除去海洋、湖泊、河流、高山、森林、沙漠和用于维持人类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耕地、草原之外,能够用于人类生活和消费的空间是很有限的。虽然从平房到楼房到高层建筑直至发射宇宙飞船到外层空间去寻找适合人类生活的空间,人类在不懈地进行着拓展自己生活空间的努力,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扩大,人类的个人可自由使用的空间——个人消费空间却呈缩小的趋势。而且在目前看来,今后若干年内人类的个人消费空间能够得到较大幅度的扩张的可能性很小。但是由于很多商品的消费需要一定的空间条件为前提,因此空间对自然消费力的制约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如家俱、高级音响、大屏幕彩电、家用健身器材等,对这类商品的消费就与人们的居住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有象摩托车、小汽车之类的商品,它们的使用空间条件更高,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来用于存放,而且还需要有较通畅的交通条件来保证它们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另外象重庆这样的城市其居民对自行车的消费需求很低,这显然也是主要由空间因素所造成的。空间制约自然消费力的另一个具体例子就是中国的足球,人人都知道中国的球迷甚多但足球水平却很低,这是因为由于没有足够的空间用来消费足球,因此绝大多数国人只好把对足球的喜爱停留在口头上而无法落实到行动中,所以中国只能产生球迷,不能产生球星。八十年代一些专家在预测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时,多数人都把录像机、摩托车排在住宅电话的前面,但录像机受时间所制约,摩托车受空间所制约,至今还没有真正“热”起来,而住宅电话在这几年家庭普及率迅速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空间使用成本很低。
除了上述自然空间对自然消费力的制约作用外,社会空间也制约着人们的自然消费力。如家庭妇女对时装、化妆品之类商品的消费一般要远远地低于职业女性相应的消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家庭妇女缺少社交场合来消费这类商品。另外空间不仅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对其它商品的消费,空间本身也能够成为人类的消费对象,如开阔的视野、辽阔的空间,都可能会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大海、大湖、原野、高山(山本身是阻碍人们视线的东西,但“登高可以望远”常常是人们喜欢登山的一个重要原因)和城市中的高塔、广场等往往容易成为旅游景点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5.素质因素
人的素质从本意上讲,包括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但身体素质属于生理因素,其对自然消费力的制约作用本文在前面已有所论述,所以我们这里所讲的素质,是指消费者的文化素质,即消费者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消费者的文化素质对其消费力的制约作用,尹先生已做过较为详细的论述(注:见《尹世杰选集》中《解放消费力,发展消费力》、《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发展精神消费力》等文。),对此,本文在此略做复述。显然,对一些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才能对其进行消费的商品,如专业书刊、高雅艺术、围棋桥牌、电脑之类的商品,消费者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具备一定的修养,其收入水平再高对这类商品也很可能不会有什么消费欲望。所以说文化素质是制约消费者自然消费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制约自然消费力的诸多因素中,素质因素是最具可扩张性的一种。素质因素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主要取决于教育,因此素质有时又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表现出相对独立性。而且素质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有时它会强烈地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善。所以我们仍然将素质视为是制约自然消费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自然消费力是仅就人的自身需要而言的消费能力,而笔者认为,人的自身需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环境因素所造成的(注:见拙作《关于边际效用理论的思考》,《财贸研究》1997年第4期。)。 由素质因素所产生的一些需要,就属于由后天环境因素所造成的。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看法:人们本来没有这些需要,为何先要让他们产生这些需要再去满足他们的这些需要,人类这样做不是自找麻烦吗?确实,对于一个文盲来说,其主要的生活享受可能就是“喝酒、抽烟、睡大觉”,在当前的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完全有能力来充分满足这类需要。但是如果让人们仅停留在这些需要的满足上,人类很可能最终连这类需要也无法满足。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由人类的需要所推动的,而且“不进则退”,因此让人们不断地发生一些新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素质因素不仅影响着需要的产生,而且影响着需要的“质量”。“人的需要”从定性的角度分析,有些需要属于“健康的需要”,有些需要属于“不健康的需要”。“健康的需要”是指那些有利于自身智力和体力发展又不会损害他人利益的需要,而“不健康的需要”则是指不利于自身智力和体力发展或损害他人利益的需要,如毒品、黄色书刊、色情服务、封建迷信活动、赌博活动等等,对这些东西的需要就属于“不健康的需要”。消费者素质的提高能够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和陶冶情操等方面来发展人们的“健康需要”,抑制和削弱人们的“不健康需要”。所以说素质因素也是决定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6.资源因素
人类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为三类:一类是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如空气、阳光和水;第二类是“有限但可再生的”资源,如粮食、木材等;第三类则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资源,如石油煤炭、其它矿产品等。而实际上这三类资源的总数都是有限的。当某一时期内人类所能得到的某种资源的数量低于人类在这一时期内对这种资源的需要量时,人类对这种资源及其产成品的自然消费力就受到了抑制,例如如果某年某种水果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普遍歉收时,人类在这一年对这种水果的自然消费力就很可能得不到充分的伸展。还有现在随着老虎数量的减少,真正的虎骨酒基本上已成了一种有钱也买不到的东西,这也是资源制约自然消费力一个例子。而且在经济分析中整个人类是做为一个“无限生命个人”来看待的,每一代人都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消费而不顾及子孙后代的需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有限的资源对人类无限的需要的制约作用就更加明显了。
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经济快捷地获取自然资源和寻找某些资源的代用品,因此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逐渐减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降低资源因素对人类自然消费力的制约作用。但科学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帮助人类彻底摆脱自然资源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