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怡[1]2002年在《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是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的新突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全国各地已逐渐形成了一批规模不等、水平各异的典型代表,它们不仅堪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典范,而且在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全国经济方面居功至伟。但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其发展实践也表现出一定的不成熟,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清晰的认识、理性的探索。本文采用调查访问、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背景原因、经济学基础、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体选择、发展模式,进而论述了我国农业产业化成功推进的决策选择。全文共分叁部分。 第一部分: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背景原因、经济学基础和基本内涵叁个角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特定社会条件下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概要。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背景原因主要表现为:(1)小农户经营规模不经济;(2)农业生产同其产前、产后部门机械分离,导致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下;(3)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深化改革与发展的产物。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支点:(1)社会分工协作理论;(2)合作制理论;(3)交易费用理论;(4)比较效益理论;(5)平均利润理论。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农民自主决策的合作经济为纽带,通过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 第二部分:在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主体选择和总结国际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实践发展的可行模式,进而论述了“龙头企业+农户”与合作社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实践中的演变与创新。 对主体定位的正确把握是我国农业产业化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大中型工商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都在扮演着产业化主体的角色,两者应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美国、日本、巴西等国产业化模式对我国有着很深远的借鉴意义。“龙头企业+农户”与合作社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较为普遍的代表性模式,前者在一 定程度上缓解了 \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然而,契约约束的脆弱性 和协调上的困难是其内在缺陷;后者通过向农民提供资金、信息、技术、购销、 储运等服务,为农民进行一定程度的规模经营提供了保障,但是它却无法克服自 身与生俱来的缺陷(如账小、稳定性低等)。在组织演进的媚中,通过引入 中介,出现了“龙头企业一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大户+农户”等模式,它 们不仅能够对分散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而且降低了交易 成本,使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更加稳定,农民收入也有了保障。 第叁部分:对我国农业产业化成功推进的决策选择—一“龙头企业”的培育 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进行了重点论述。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力量,针对我国当前“龙头企业’规模 小、层次低、管理薄弱等缺陷,文章主张用现代企业制度朗“龙头企业’,努 力提高“龙头企业”的营销能力。为使产业化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现阶段最有效 的方式就是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使其在多功能、综合性、跨行业、跨地区开拓经 营的酗上,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账效应,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干。 集团化成功椎进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l)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 业;(2)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企业集团健康发展的制度安排:(1)“龙头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2) 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门)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咖对产业化扶持力度。 本文的新意主要有两点:一是采用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系统论述了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模式。在结合案例分析狙上,阐述了“龙头企业”+农 户与合作社的演变与创新,并指出:组织模式的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强 调了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重要性. 二是对我国农业产业化成功推进的决策选择论述得较为深刻、透彻。文章通 过对国内各地产业化成功案例的详尽分析,明确了在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企 业集团时的碍力措施和制度安排.在对广东金曼集团成功经验的实证分析的基础 上,明确了企业集团如何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树山东省诸城市对外贸易集 团公司成功经验的实证分析基础上,明确了企业集团如何开展综合经营,开拓最 广泛的国内、外市场;在对陕西苹果业和猕猴桃业两个调查事例实证附的基础 上,明确了企业集团必须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朋,但它毕竟还处于初始阶段,困
刘光哲[2]2012年在《多元化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户增收多元化的诉求,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农业推广体系传统的功能和作用正面临着挑战,以政府推广体系为载体的垄断局面,正被供给主体多元化打破,多元化的农业推广服务逐步成为改革发展趋势本文以多学科视角分析了农业推广的“多元”内涵,探究了理解多元化农业推广的农业推广物品属性理论、传播学理论、推广光谱理论、分权化理论以及影响力理论,借鉴了发达国家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的特点,比较分析了我国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中主要组织开展农业推广的动机、方式(模式)、优势以及面临的问题。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农业推广“多元化内涵”是多元化农业推广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是理解多元化农业推广的基础;(2)农业技术推广公共物品属性理论说明农业推广服务产品的多元化是满足当前需求多元化的响应,也是农业推广“服务分类化、目标细分化”思想;(3)多元化农业推广是传播信息源和途径的多样化的体现,各推广组织推广方式的选择是“传者本位”和“受者本位”思想的博弈结果;(4)多元化农业推广是分权战略实施对社会、经济变化的相适应的结果。推广光谱理论,解释说明了应对复杂的农村发展局势应该是多元化推广的结合,并充分发挥各自的影响力;(5)多元化农业推广是指多种制度安排可供选择的格局,它显示了农业推广服务提供的多种选择。多元化农业推广提供了一种满足具体要求的农业推广服务机制。成熟的农业推广体系是以多元化为特征,经费投入者与推广服务的提供者呈现多元化格局;(6)多元化农业推广可以视为确保农业推广各利益攸关者参与农业推广的途径。政府在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中起着协同和调节的作用;本文最后提出了按照“一体两翼”蝴蝶模式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策略和保障措施:强化政府公益性农业推广,夯实基层农业推广核心层地位;建立新型合同契约的推广机制,推动专业化农技服务;发挥不同组织的自身优势,建立多元化农业推广机制;建立区域化农业推广联系制度,提高农业推广服务效率。
迟爱敏[3]2001年在《再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在目前的中国尚处于起步和发展时期。技术、资金、管理以及市场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本文在论述我国农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重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经济意义,并着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作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这在我国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今天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施宏伟[4]2003年在《论成本效用差异及其系统控制》文中指出诞生于工业经济过程的弹性制造与管理系统(FMS)、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广泛应用,不仅形成了当前,而且必然是未来所有经济过程的根本特征。与此相伴的,是经济过程成本形成过程的高级化趋势和由成本要素的非一致性所决定的成本效用差异的出现。这一变化发生于农业经济形态向工业经济形态不断软化的过程中,并将在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不断软化的过程中逐渐得以强化。随着物质资源要素在经济过程中投入总量、投入比重的逐渐减少或降低,以节约与守财意识为出发点的传统成本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正在不断消失,这就要求我们联系经济过程的新环境,以成本形成过程高级化趋势中的效用差异特征为基础,去探索成本控制的新理论。 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本文首先联系会计核算与经济系统运行的最终目标,以经济效用概念区分了成本与费用的不同内涵,提出了以经济运行目标为基础的大成本控制定位,以及“成本是对经济效用目标抵减”的基本观念。以此为基础,本文对于国内外关于成本控制的理论与成本实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回顾和评析。西方管理理论中的成本控制思想虽然产生于产业革命之前,但却是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而不断成熟的。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成本节约思想和巴贝奇(Charles Babbage)的工效理论到传统成本控制方法体系的形成,以及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兴起的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理论,每一种成本理论与成本控制方法都关注了当时经济过程中最突出的成本问题,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和一定时期收益的大幅度增长,但都由于其对成本效用问题的忽视与大成本控制理念的缺位而存在着致命缺陷。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成本控制方法与模式属于一种粗放型成本控制,它一般适用于管理水平不高的资源经济状态。在传统成本理论与成本控制方法的演进历程中,行为科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其正确关注和描述了成本形成过程与成本控制过程的复杂性,使泰罗的科学管理走出了机械的“精确控制”模式的死胡同,但直到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组织理论的出现,人们才彻底改变了关于“真实成本”的认识。 在论及传统成本控制理论与实践缺陷的成因时,本文通过实例分析认为,既有的成本理论与方法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成本控制定位过于狭窄,成本信息不完整所形成的控制方法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微观的节约观所限定的低级化与微观化等问题。并由此说明,成本控制过程的有效性,在经济意义上应当表现为对于低效或无效部分的约束以及对于其有效部分的强化。在新的FMS及MIS环境中,以节约与守财意识为出发点的传统成本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还将不断下降,联系成本效用并以成本效用差异研究为基础的现代成本效用控制,必将成为成本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为此,本文充分吸论成本效用差异及其系统控制收与借鉴了传统成本理论的合理内核,较为详尽地研究和分析了适用于新环境的白箱理论与成本效用分析原理,并进行了现代成本效用控制系统的构建。现代成本效用控制理论具体是由以下叁大要素构成的:白箱理论、限制理论与成本效用分析原理.随着新的成本控制环境的形成,以成本性态研究为基础的白箱论应运而生,这是进行现代成本效用控制的必要条件,但白箱论如果没有成本效用分析原理关于成本效用差异的科学界定,就会失去其必要的操作性基础,这也正是白箱论尚没有发挥其应有效果的主要原因。限制理论是现代成本控制理论体系中一个较为新鲜的概念,它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成本效用问题,但其基本思想却给成本效用分析与崭新的控制环境以完全的融合。在此,瓶颈资源的约束效果正是通过成本效用差异来表现的。 现代成本效用控制系统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阶段无不被打上了由于经济环境所决定的成本形成过程的高级化烙印。在简要分析了现代成本效用控制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就作为现代成本效用控制理论之物质载体的成本效用评价模型进行了数学描述,构建了现代成本效用控制的信息系统,并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针对于宏观经济系统的低代价经济增长以及成本效用导向的微观经济运行方式选择的成本效用控制模式与思路。在现代成本效用控制系统的构建与效用分析过程中,本研究还得出了以下重要结论: 1.以成本效用分析为基础的白箱论是解决成本控制理论与实践缺陷、提高成本控制效果的根本出路。在现代成本效用控制中,成本控制的效果具体表现为成本效用的不断优化; 2.在现代成本效用控制中,成本效用优化具体是通过成本投入要素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完成的。在此,成本投入要素的结构状态直接决定于成本要素向量和成本要素价格向量; 3.成本效用控制起因于资源的稀缺性,因此,资源稀缺性的状态与特征决定和影响着成本效用优化的路径。反过来,成本投入要素结构的变化也影响着资源的稀缺性状态,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也是成本效用控制理论的生命力所在。 4.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系统中进行成本效用控制时,重要的不是要确定相对于成本效用的单位成本要素投入代价数值本身,而是要通过界定之间的比例关系?
殷文杰[5]2007年在《大都市郊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文中指出“郊区”是城市行政区内,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域。城市发展进入大都市区化时代,郊区进入其发展的高级阶段,称作大都市郊区。城市由单中心向分散化发展,中心城区外围的郊区成为重点发展对象,成为大都市区综合发展的关键区域。因而大都市郊区的发展渐渐受到重视,对大都市郊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从郊区空间结构演变、实现途径模式分析的理论探索到上海郊区发展的实证分析,对大都市郊区的发展进行了专门的探讨。首先通过系统的观点,结合郊区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阐明大都市郊区的形成和发展、动力机制、空间演化等规律,全面把握大都市郊区发展的空间过程;然后对大都市郊区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模式进行了阐述,把握大都市郊区发展的内容、实现途径;最后以上海郊区发展的实证研究深化大都市郊区发展理论,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破解当前郊区发展障碍的设想和思路。全文由以下9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依据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区域等。第二章为大都市郊区发展概述,廓清“郊区”概念和界定标准,阐释大都市郊区发展的内涵。第叁章为郊区发展的理论基础,介绍了郊区相关概念和郊区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为大都市郊区的发展研究奠定基础。第四章从城市、郊区、乡村系统的发展角度,着重分析了郊区发展的历史规律、阶段性特征、动力机制;第五章着重分析了郊区空间演化过程和发展规律,从空间发展中揭示城乡融合是大都市郊区的基本空间特征,是发展的基础;第六章对大都市郊区发展的内容、途径、模式进行了总结和概括,郊区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郊区化发展、郊区城市化两大组成部分。主要通过郊区城市化、郊区城镇化、农村现代化叁种途径实现。第七章剖析解放后上海郊区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系统阐述了上海郊区发展的过程、现状、动力、途径和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第八章对浦东新区“功能区域”发展进行分析,浦东新区拟通过建立“功能区域”,打破城乡分割,激发郊区开发区与乡镇的联动发展,本章以其近叁年实践发展为基础,探讨了以“功能区域”这一特殊单元的管理为基础的城乡统筹发展的发展方向、未来模式和实现途径,为解决郊区发展中的城乡分割问题提供了实践依据和理论上的总结。第九章为理论总结与后续研究展望。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运用系统的观点,在城市、乡村、郊区发展的综合视角下,以历史演变为基础,全面归纳总结郊区发展阶段理论;全面阐述了大都市郊区发展的主要途径:城市的郊区化发展、郊区乡村城镇化、郊区农村现代化。系统整合了郊区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较为完整地将大都市郊区城乡融合发展的丰富内容给予展示;从发展阶段、空间演变、发展内容和途径指出大都市郊区的特征是从结构到内容的城乡融合体,城乡分割发展不适于大都市郊区的发展;指出开发区是中国大都市郊区发展的重要类型;论文进一步论证了促进开发区对周边经济、文化的带动作用是实现郊区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环节,同时提出以“功能区域”为单位单元的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打破城乡分割,实现郊区统筹发展的途径和模式。
刘力臻[6]2001年在《论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新一轮变革》文中指出(一)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新一轮变革势在必行从农业经营体制的发展规律上看,农业经营体制经历了从小农业的农户制到中等农业的家庭农场制,再到大农业的农产集团公司制的演进历程。目前"超大农业"和"全球化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大趋势,而我国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经营中的体制性障碍已逐渐显露。
毕德春[7]2007年在《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探索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关于莱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突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论为指导, 通过多方面收集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莱芜市发展农业产业化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同时,结合地域优势、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提出了发展本地农业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王宇辉[8]2008年在《区域经济板块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过程中观察到的“区域块状经济”、“区域板块”以及“行政区经济”现象出发,抽象出区域经济板块的基本概念,认为区域经济板块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种常见的区域经济现象,区域经济中存在区域经济板块问题,区域经济是由区域经济板块有机构成的,它是介于区位和区域之间的一个空间层次。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区域经济板块问题,本文提出构建区域经济系统的分析框架,认为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构成要素包括区位、区域经济板块、区域叁个层次,区域经济板块是区域经济系统一个中观空间层次,它的形成与演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以及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区域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能够体现区域经济的自组织和被组织规律。结合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重视区位和区域而忽视区域经济板块的缺陷,论文运用经济活动集聚的相关理论重点分析区域经济板块形成的机理,阐明区域经济板块在区域经济系统中的重要功能与作用。论文重点了分析区域经济板块的演化问题,包括区域经济板块演化的科学内涵与一般意义、演化的动力机制与演化方向,借鉴地质板块构造学说的科学内涵阐述区域经济板块演化的基本模式,可以把演化的基本模式归纳为功能漂移、板块分化、板块碰撞、板块融合等四种。区域经济板块的演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区域经济竞争优势培育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选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的经验性证据,对区域经济板块演化的功能漂移、板块分化、板块碰撞、板块融合四种基本模式设想进行经验性实证研究。最后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重点研究区域经济板块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以及“板块突破”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有益启示。通过对区域经济板块问题的研究,可以有助于认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一般性规律,为研究区域经济内生性的增长与发展提供一种具体的分析思路。
吴华, 柯腾[9]1997年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积极探索——珠江叁角洲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是江总书记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需要出发,立足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局和
毛业艺[10]2016年在《农村合作金融理论与实践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论我国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农业发展永远都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组织转型的加速期,农村合作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新的驱动力,这刺激了农村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农村金融已经成为了支撑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体系之一,而农村合作金融应当以农民资金需求作为出发点给予资金支持,因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放生产力、提高农民劳动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2015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合作金融方面提出要“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1989年,德国建立的雷发巽式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世界农村合作金融研究的源头。雷发巽式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世界最早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其社员为农民,社员对合作事务进行义务办理,从合作社拿出的借款必须用于生产。中国的合作思想是在清朝末期随着西方侵略者的侵入背景下,西方思想流入并影响着中国而产生的。封建制度下的小农经济日益土崩瓦解,中国具有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开始在中国宣传介绍西方的农村合作理论,希望借此来解决中国的农村经济问题。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实践在民国时期有两种发展路径,一种是国民党控制下的农村合作金融,另一种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合作金融。从明末清初开始,西方合作金融思想传入到我国后,我国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从未停止过对农村合作金融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本文分五章来阐述。第一章是导论,陈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说明了研究农村合作金融的意义,梳理、评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说明研究的目的,提出本文所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分别论述了西方和中国合作经济思想的形成、传播及发展;第叁章在详细研究了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总结出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实践的发展规律,得到可以借鉴的经验;第四章介绍中国合作金融的实践情况;最后一章对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D]. 徐小怡. 陕西师范大学. 2002
[2]. 多元化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D]. 刘光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3]. 再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J]. 迟爱敏. 乡镇经济. 2001
[4]. 论成本效用差异及其系统控制[D]. 施宏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5]. 大都市郊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 殷文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 论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新一轮变革[C]. 刘力臻.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 2001
[7].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探索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关于莱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探索[C]. 毕德春. 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征文选. 2007
[8]. 区域经济板块问题研究[D]. 王宇辉. 兰州大学. 2008
[9].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积极探索——珠江叁角洲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J]. 吴华, 柯腾. 广东党史. 1997
[10]. 农村合作金融理论与实践演进研究[D]. 毛业艺. 云南财经大学. 2016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三农论文; 成本控制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