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被遗忘的思想领地——孙中山题词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地论文,被遗忘论文,思想论文,孙中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博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等题词,已经广为流传,脍灸人口,深得人民的崇仰。可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却一直被视为应酬性文字而未认真进行征集、发掘和整理,在孙文学说当中,是一块被遗忘的思想领地。
据查,自1925年甘乃光选编《孙中山先生文集》开始,数十年间,出版过数以百计的孙中山全集、全书、丛书、文集、遗教等专辑资料,举凡孙中山论著、演说、谈话、文告、公牍、书札、电报、规章等等都予辑录,唯独题词被摒弃在外,明显反映出编者对题词的某种忽视。这一状况,直到70年代以后才有所改变,开始受到重视,正式作为孙中山思想的一个方面,收入有关辑本之中。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山大学历史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的11卷本《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1986年出版),选录有代表性的题词17件;秦孝仪主编的12册本《国父全集》(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9年出版),在“杂文”类中辑录81件;王耿雄编的《孙中山集外集》、《孙中山集外集补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994年出版),将多年爬梳发掘到的153件题词全部编入。上述各书总计刊发251件,去其雷同,实际刊出约184件。这是孙中山逝世后50多年间我们所能见到的题词情况。可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如随题随赠,很少录副存档,分散海内外,征集非易,因此,所能搜罗的件数,仍然相对有限,成为孙中山全集当中遗漏最多的一个部分。
近两年,笔者因参与黄彦先生主编的20卷本《孙文全集》的编辑工作,重新查阅了有关报纸、杂志、公报、文集、论集、年谱、回忆录、纪念集、图片集、墨迹、碑拓,以及全国各省市的大量文史资料,又得到武昌起义纪念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广东省博物馆提供的馆藏原件,还有诸多熟友的帮助,现已发掘到200余件新的孙中山题词, 连同已刊各件,总计辑得387件,另搜获题词墨迹230件,经初步考订注释,辨正刊误,汇编成《孙中山题词墨宝大全》一书,交付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预计1998年底精印发行。〔1〕该书名为《大全》, 只是与已往所辑相比较而言,实际上远未达到完整齐全的地步,切望得到各方同仁的帮助,予以完善。
本文主要对《孙中山题词墨宝大全》一书作一简要介绍和分析,期以说明孙中山题词是孙中山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代伟人遗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孙中山反复题书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政治极则”和革命精神,在当今中国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应予继承和发扬。
纵观孙中山题词,具有时间跨度长、题赠面广、内容十分丰富等三大特点。
一、题书时间跨度长
孙中山题词,一般指题赠他人(或团体)和自勉的诗词、字幅、联对、题签,是借助文学形式以抒情言志的孙中山思想。孙中山题词与孙中山革命生涯相始终,从目前所发见的最早一幅,即约1892年为翠亨新居题联算起,迄1925年一二月间为长沙湘雅医科大学题词止,为时长达34年之久。《为翠亨新居题联》一件,与《致郑藻如书》(1890年)、《农功》(1891年前后)、《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等文, 都是兴中会成立之前所撰写的,是孙中山最早的名著之一。《为长沙湘雅医科大学毕业同学题词》,则是孙中山病重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时,遗留给后人的最后一幅墨宝。在30多年当中,运用题词鼓吹革命,传播主义,抒发革命抱负,成为孙中山思想的重要实录。孙中山持续不断地题下千百件〔2〕字幅,其数量之多,在政治家当中,亦不多见。
以“翠亨新居题联”作为孙中山题词的开端,在没有新的发现之前,似可确认。题书时间系据当地老人回忆,以新居落成时即见悬挂于大门两旁,据此酌定为1892年,也不会有太大差误。惟题词墨迹“一椽得所,五桂安居”八个大字,却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雕刻于木板上的题词原件,已于1938年散失,1958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重新复制,从孙中山墨迹中精选“一椽得所,五桂安居”八个字,拼合放大,刻于木板上。今之所见的故居联对,并非当年孙中山所书真迹。始作甬者即当年担任纪念馆馆长的李伯新先生在《孙中山故居复原经过简记》中详记其事云:“回溯该建筑物迄今建成70年,在这悠长岁月中,经历过不少风霜和波折,至今重新恢复过去原貌,从变相到复原,令人回味无穷”。“故居大门两旁原有一副对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它是孙中山亲手写作的,在1938年散失了。这副对联极需复制,而对尺寸、字迹、颜色、样本等的挑选,每一样都是不能草率图快的。1958年,我们多次到故居附近细心观察约同一时期房屋的对联,并特别考究了其颜色,再依据一般对联尺寸的大小和故居大门的高度,确定了颜色和尺寸。接着,从中山遗墨中挑选对联需要的字样,先按序排列,看看是否有行气。后来又认为对联是新制的,而这件文物是几十年前的东西,色泽方面又需讲究,要求制成品看来是旧时的。这副对联严谨地复制出来,并经详细论证和鉴定后才展出”。〔3〕
孙中山为湘雅医科大学毕业同学题书的“学成致用”一件,是否是孙中山的题词绝笔,则是笔者亲至长沙湖南医科大学进行实地调查而确认的。
“学成致用”题词,湮没60年,直至1984年湖南医科大学(由湘雅医科大学改名而来)举行建校70周年纪念时,才在《湖南画报》(1985年第3期)上披露,但未标注题书时间。1990年, 王耿雄汇编辑入《孙中山集外集》时,标为1921年。可是,我们在考查时间和墨迹时发现:1921年孙中山忙于北伐,从未离开粤桂两省,何以给湘雅题词?同时,“学成致用”字体纤细,明显与当年所书题词之粗壮有力的“钟繇体”不相一致,因此引起怀疑。经多方探寻和到该校调查,才弄清题词原委和题书时间。《湖南医科大学校史》内载:1925年,“湘雅医科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分派在全国各大医院临床实习。李振翩所在的第五班学生在北京协和医院实习时,正遇上孙中山先生在该院治疗。应同学们的要求,孙中山先生挥笔题写了勉词”。这一记载,解决了题书的年份问题。又据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编的《哀思录》记载,1924年底孙中山北上,病倒津京,1925年1月26日紧急送入协和医院,当天作开刀手术, 复经镭锭放射治疗,疗效不佳,遂于2月18日出院。 题词即书于其间的某一天,很可能是病情稍有稳定、精神甚好的2月上旬。 孙中山出院移住铁狮子胡同后,病情每况愈下,出院当天,行辕秘书处即发布“专心养病,不谈军国事”的重要启事,从此不再接待来访。由此可以断定,“学成致用”题词,是孙中山遗留下来的最后一幅墨宝,是弥足珍贵的题词绝笔。
又据调查,由于孙中山开刀卧床,身体虚弱,题词系由秘书代笔,加盖“孙文之印”图章。原件已散失,所幸李振翩将之刊发于 1925年6月出版的《湘雅》杂志上,从而得以存世。
二、题赠面相当广泛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领袖,也是第三世界即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政治指导者。在他致力革命的40年中,与国内国外的革命志士和各界人士有着普遍的联系,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题词”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充当了联结各方人士的纽带。
按题词受主居住地区进行计算,题词所覆盖的地域相当广阔,除中国大多数省区外,还涉及亚洲各国和欧美一些国家,包括日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亚、缅甸、朝鲜、檀香山和香港、台湾地区,还有美国、加拿大、古巴、法国、苏联等地,影响范围之广,在当年是十分少见的。
从受主情况进行分析,更具广泛性。据初步统计,在387 件题词当中,题赠国际友人的约64件,华侨54件,国内各界237件(其中党内118件、党外82件、普通民众37件),还有受主不明的32件。如果将受主按个人与团体进行分类,则个人242件,团体113件,情况不明而无法分类的32件。
个人受主包括社会各界各阶层人士,其中革命党人,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的外国志士、友人、爱国华侨是个人受主的主体,无论人数、件数都居首位。这些人都与革命相联系,是集聚于孙中山周围的革命群体。如受主为革命党人的有黄兴、宋教仁、朱执信、陈其美、秋瑾、陶成章、徐锡麟、蔡锷、刘道一、蒋翊武、刀安仁、胡汉民、宋庆龄、蒋介石、戴季陶、居正、张人杰、杨庶堪、邓铿、许崇智、邓演达、蔡济民、龚铁铮等。国际友人有日本的宫崎寅藏、宫崎民藏兄弟,山田良政、山田纯三郎兄弟,萱野长知、南方熊楠、秋山定辅、三上丰夷和梅屋庄吉夫妇,还有苏联的列宁、巴富罗夫,美国的林百克、法国的费沃礼等等。华侨则有邓荫南、冯自由、张鸿南、杨寿彭、吴锦堂、杨著昆、杨仙逸、朱卓文、谢逸桥等等。这份受主清单,几乎囊括了中国革命领导集团中的全部同志,以及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或牺牲的国内外仁人志士。
孙中山还视情为国内外某些社会政要、党派首领、社会贤达题赠字幅,目的在于宣传革命、互勉互励、结盟对敌,其代表性的人物有头山满、森恪、张学良、阎锡山、伍廷芳、程璧光、龙璋、沈缦云、太虚和尚、铁禅和尚等等。值得称道的是,孙中山广交天下朋友,但他立场坚定,阵线分明,从不给反动军阀、官僚政客和变节分子题词。在387 件题词当中,尚未发现任何一件这样的文字。
孙中山还礼贤民众,为普通百姓题颂、题颁,大开一代新风。1912年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职时,即题词染印于手帕上,分赠总统府近卫军全体官兵。以后又为船员、学生、小职员题书纪念。1923年,孙中山主持广东大元帅府时,亲自制订《褒扬条例》,为民间年届百岁的老寿星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地方绅耆,以及节妇、烈妇、贞妇等乡民村妇题颁寿联、颂匾。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获此殊荣者,达29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大元帅府管辖下的广东村民,但也波及云南等地。
团体受主也颇为广泛,计有:
1、革命团体,如福州公益社、花县徐公祠、 三藩市国民党总支部、三藩市国民党分部、国民党恳亲大会、巴城华侨书报社等。
2、政治社团,如仰光洪门武帝庙、 仰光三合会建德堂和日本日华协会、亚细亚复兴会等。
3、机关,如浙江省议会、大元帅府航空局、广州石牌乡局、 广州龙眼洞乡局等。
4、民间团体,如中央演说团、旅闽广东同乡会、松口镇绅商会、上海精武体育会、大埔旅沪同乡会、上海中华武术会、华侨青年会等。
5、文艺学术团体,如上海新舞台、中国心灵研究会等。
6、工商公司,如烟台张裕酿酒公司、中国精益眼镜公司、 浦在廷食品罐头公司、万益公司等。
7、寺庵,如广州六榕寺、广州大佛寺、杭州白云庵、普陀山前寺、肇庆庆云寺等。
8、报馆杂志,如云南杂志、民立报、香港大光报、天铎报、 铁路协会杂志、铁道杂志、神州女报、国民月刊、中华民报、越铎日报、工业星期报、上海民国日报、朝鲜东亚日报、新青年杂志、美国少年中国晨报、缅甸天声日报、汕头晨报、求是新报、无锡指南、觉民日报、新建设杂志、孤星、晦鸣旬刊、求是新报等。
9、学校,如广东女子教育院、江西女子公学、横滨华侨学校、 竞雄女校、南洋路矿学校、培元中学、直臣学校、翠亨学校、求是中学、崇明第四高等小学、南洋甲种商业学校、交通大学、南洋大学、民国女子工艺学校、上海大学、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广东大学、神户女子高等学校、湘雅医科大学、启贤学校等。
上述罗列,虽然十分繁琐,但从冗杂之中,可以看出题词受众范围是多么宽广。
三、内容丰富,广博精深
孙中山题词的内容,琳琅满目,美不胜览,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六个方面:一为主义、理想类,约101件;二为勉词、颂词类,约156件;三为挽联、悼词、墓碑类,约57件;四为各种题签类,约32件;五为贺词、寿联类,约23件;六为零散件,约18件。这个分类,不一定十分精当,如主义、理想类,既具有学理的意义,但随着题书时间、地点和题赠对象的差异,亦具有劝勉、共勉和颂赞的含意。至于寿联、碑文、挽联之类,颂扬、表彰的意义更为浓厚,因此,各类之间有其相连相通之处。目前大致加以区分,不过为了便于说明一些问题罢了。
题词的精华,主要体现于对主义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心。这方面的内容,集中于主义理想类中。孙中山认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博爱”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4 〕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5〕为“求天下之志士仁人, 同趋于一主义之下,以同致力”,〔6〕孙中山反复题书, 分赠国内外各方人士。仅目前所辑得的有受主姓氏的“博爱”字幅,多达39件;“天下为公”32件。如果将字异义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天下”、“世界大同”、“共进大同”等15件计算在内,总数计达86件。如此反复题书,在题词当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些题词,并不因其雷同而失去其伟大光辉,反而证明孙中山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每件字幅都有着特定的意蕴与深义。如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 孙中山被迫逃亡日本,途中分别为“抚顺丸”舰长山根重武、大阪商船株式会社社长村田省藏题书“博爱”字幅。到达神户后,又为秘密护送他去东京的中家仲助题赠此字幅,其含意除礼赠一层意义外,更多的是为了表明个人的政治态度,不因失败而退缩,将为革命的崇高目标而继续奋斗。随行的胡汉民为山根舰长题书“卷土重来未可知”之句,即是对“博爱”深意的最好注脚。又如,1918年孙中山委任徐朗西为七省靖国联军援陕前敌总指挥,行前,亲书“天下为公”四字为之壮行,赋予护国斗争以深刻的政治内涵。当老同盟会员马伯援受命潜赴陕西,策动冯玉祥起兵倒直而推翻曹锟统治时,孙中山又以“天下为公”字幅相褒奖,同样把护法运动与实现革命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
对于党外,孙中山更以“天下为公”和“博爱”相号召,如奉系少帅张学良支持孙中山反对曹锟统治,参加“孙、段、张三角反直同盟”时,孙十分赞赏,手书“天下为公”,派专人送去。孙中山还视会党和佛教为盟友,曾以“天下为公”字幅,题赠仰光洪门“武帝庙”和仰光三合会“建德堂”。又以“自由、平等、博爱”六字,书赠广东佛教总会会长铁禅和尚,以“一切有情,众生平等”赠与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同时又为广州六榕寺题书“阐扬佛教”、为杭州白云寺题书“明阐达义”、为宁波普陀山前寺题书“与佛有缘”、为广州大佛寺题书“阐扬三密”等字幅,鼓励他们阐扬教义,救苦救难,为实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间仙境而共同奋斗。
孙中山倡导的“天下为公”政治主张,反映了中国人民各阶级各阶层的共同愿望,受到人们的普遍崇敬。一位荣获“天下为公”字幅的金融家江少峰深有感触地说:“这是孙先生给友人的最高奖赏,很多人都想得到它,但先生不轻易礼赠。现在送给我,这既是荣誉,又是鞭策”。〔7〕道出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意。
孙中山是世界级的革命家,他的革命目标,不仅在求中国之“天下为公”、“共进大同”,而且致力于“世界大同主义”,〔8 〕开全球之“新纪元”。〔9〕为宣传这一政治主张,孙中山大书特书, 分赠国际友人。1909年题书“四海兄弟,万邦归一”的政治名言,赠与日本友人石井晓云,宣示了“世界革命”这一重要命题。此后,他亲书14幅“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公天下”,分赠日本太田宇之助、织田英雄、神户女子高等学校、森恪、山田纯三郎、佐佐木到一、祐田、山井、田中以及美国林百克、朝鲜东亚日报社。又以16幅“博爱”赠与萱野长知、铃木久五郎、白岩龙平、山根重武、杉原铁城、大和宗吉、村田省藏、中家仲助、柴田旭堂、菊池九郎、郡宽四郎、宫崎民藏、伊东真经、三上丰夷、司徒、寺冈等日本友人。这类题词,已达他题赠国际友人的全部题词的整整一半。孙中山不遗余力地进行鼓吹,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崇仰与敬重。宫崎寅藏无比折服地认为孙中山的世界主义已“接近真纯的境地”,他是无与伦比的“东洋珍宝”。〔10〕林百克尊之为“人间的活上帝”。〔11〕被帝国主义奴役的广大殖民地人民颂之为“东方民族解放之父”,〔12〕“世界被压迫民族、世界被压迫阶级的救主”。〔13〕法国共产党人公认他是“东方被压迫革命民众的首领”。〔14〕苏联共产党人更认为“全世界工人将尊孙中山为被压迫国家革命运动最伟大代表之一人”。〔15〕
综上所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博爱”,是孙中山思想的最高浓缩与概括,是孙中山题词的核心与精华,也是中山学说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尊重,广为征辑。
颂词勉词部分,充分表达了革命者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义无反顾的革命决心。孙中山致力革命40年,除辛亥革命一度取得胜利外,一直处于失败的逆境。可是,孙中山不为失败所气馁,不因挫折而灰心,本着失败为成功之母的信念,孜孜以求,奋斗不息,处处闪烁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本色。他自题“奋斗”二字高悬于办公室内,自律自勉,作为座右铭。同时还以“澹薄明志,宁静致远”、“静敬澹一”、“天地本逆旅,道义凭仔肩”等字幅,题赠亲密战友和同志,谆谆劝勉他们坚定信仰,树立必胜的信心。他还以“乐天”、“海阔天空”、“四方风动”、“坐看云起时”、“百折不回”字幅,宣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召示全党。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革命潮流,不可遏抑,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新的革命风暴终将席卷华夏大地,民主共和必将实现。为了团结全党,共度难关,孙中山还以“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唤起民众导之以奋斗,实现革命继之以努力”等字幅,与全党共勉。
孙中山也深知革命是一场你死我活、流血成河的惨酷斗争,是真枪真刀的实力较量,因此,一再告诫全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而且要求党人“养成乐死之志气,革去贪生之性根”,勇于抛头颅,洒热血,甘当革命之“雄鬼”。孙中山还书录唐朝著名诗人高适所作《燕歌行》,赠与胡汉民,期与全党树立正确的战争观、生死观。该诗深刻描述了战争的惨酷和将士视死如归的悲壮,诗中写道: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是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子不见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在颂词、勉词中,还有一些是为颂扬革命情谊而题,如他在伦敦结识的日本朋友南方熊楠,由于志趣相投,引为知交,离别时,即在南方熊楠日记本上题书“海外逢知音”五字,以表达同道欣喜之情。宫崎寅藏,是孙中山最精诚的朋友,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二人一见如故,亲密无间,孙中山先后为之题书五字幅,记录了各个时期的深情厚谊。最早的一件题于1899年11月,当时,宫崎奉孙中山之命,前往香港,参与组织兴中会与会党结盟的兴汉会。为纪念合作的成功,宫崎请与会代表在他的外褂上题写书画。回到日本汇报时,复请孙中山补题。 孙题了“东方之无赖兮唯此公奇”一幅, 称颂宫崎义侠之奇风。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宫崎亲临香港,迎护孙中山归国,为庆祝清王朝的灭亡,孙中山为之题书“纪念”二字。1913年,孙中山访问日本,拜访宫崎,又以“推心置腹”相赠,高度评价了二者的关系。1918年,宫崎在箱根环翠楼为孙中山洗尘接风,孙应请题书“环翠楼中虬髯客,涌金门外岳飞魂”的佳句,盛赞宫崎在支持中国革命大业中,有如“东方虬髯”,与中国民族英雄岳飞相提并论。另一幅“白虹贯日,紫气滔天”,题书时间不详,更是推崇宫崎为圣人,意谓“紫气东来”,兆化中国。此外,孙中山还以“同舟共济”、“辅车相依”书赠山田纯三郎;以“至诚感神”书赠田中隆,同样具有颂赞、感谢之衷情。对于资助过革命的华侨,或兴办教育、公益事业的绅耆,孙中山也分别以“乐善好施”、“见义勇为”、“急公好义”、“热心教育”、“造福地方”、“为国育才”相题赠,以示答谢。为广大人民的题词,多为祝福、颂赞之词,表现出无限热爱人民之情,题有“德劭年高”、“共和人瑞”、“硕德纯行”、“百年人瑞”等匾额。不过,孙中山也受到封建遗风的某些影响,为节妇、贞妇、烈妇唱赞歌,题有“贞操可见”、“节孝可风”、“芬烈长存”、“懿德贞型”、“节媲松筠”等字幅,显与近代文明、时代道德不甚协调。当然,这类题词,件数甚少,无损孙中山题词的总体光辉。
挽联、悼词、碑文部分,主要是悼念死难先烈的题词,歌颂了英雄们的勋绩。孙中山先后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南京粤军殉难烈士墓、安庆烈士墓题碑;又为粤军阵亡将士、滇军阵亡将士追悼会致送挽联、挽额,以“浩气长存”、“建国成仁”、“建国伟烈”、“英灵如在”、“杀敌致果,杀身成仁;为民请命,为国捐躯”、“讨贼矢孤忠,魂兮不朽;为谁易幸福,生者勿忘”相悼,颂扬先烈们在辛亥革命中所建立的光辉业绩,英雄精神不死,永垂史册。孙中山还一一为刘道一、徐锡麟、秋瑾、刀安仁、宋教仁、陈其美、陶成章、蔡锷、黄兴、孙昌、程璧光、张汇滔、伍廷芳、杭辛齐、邓铿、彭素民等题词悼念,〔16〕表示了最崇高的敬意和哀思,称颂他们生为人杰,死作鬼雄,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奋斗到底。1923年,国会议员尚天德,抵制曹锟贿选,愤而离京南下,不幸在上海病逝,孙中山立即题书“正气浩然”四字挽额,表彰尚氏的崇高气节与傲骨。
对于为中国革命英勇捐躯和献身的国际义士,孙中山也以挽联、碑碣表示无限崇敬。1900年,日本志士山田良政在惠州三洲田起义中战死,成为“外国义士为中国共和牺牲之第一人者”。孙中山追念不已,1913年特与宫崎寅藏、头山满、犬养毅等人发起修建“山田良政纪念碑”,立于东京全生庵。孙中山亲题碑文,尊之为“兴亚之先觉”,“身虽殒灭,而志不朽”。1918年又以“丹心千古”相挽。为了表达对义士父亲的敬意,他还题下“若吾父”的字幅,敬赠山田浩藏老先生。1924年,广州大元帅府高等军事顾问苏联将军巴富罗夫,到前线视察时不幸落水遇难,孙中山十分悲痛,亲自前往黄埔军校致祭,并以“急邻之难”四字相挽,表彰巴富罗夫将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被孙中山尊为“革命圣人”和“同志”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逝世时,适值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立即向大会报告并提出“哀悼列宁议案”,宣布休会三日,通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他还亲自主持追悼大会,宣读祭文,手书“列宁同志千古 国友人师”祭幛,高悬祭坛之上,对列宁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哀悼。
孙中山还以挽联揭露北洋军阀的反动与惨暴,号召人民摧毁北洋政府的血腥统治。如1916年党人龚铁铮在长沙参加讨袁,遭反动派杀害,剖腹剜心,令人惨不忍睹。孙中山即题联揭露:“可怜麟凤供炰脯,如此江山待祓除”,无情鞭挞反动派的暴行。
孙中山的题词内容十分丰富,上述只及主要方面,其他如给报社杂志、学校的题词,十分强调舆论导向和人才培养的作用,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寿联、墓碑之类,也饱含特定之深情,可歌可颂之处也不少,为了避免篇幅太长,此外从略。
注释:
〔1〕部分新辑题词,已编为《孙中山先生题词题签辑补》一文,刊于台北《国父纪念馆馆讯》第9期,1996年6月出版。
〔2〕据黄彦先生估计,孙中山题词当不下1000件。
〔3〕李伯新:《孙中山史迹忆访录》, 《中山文史》第 38 辑,1996年10月出版。
〔4〕1992年孙中山对孔祥熙的谈话,1942年4月23日《扫荡报》。
〔5〕《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25页。
〔6〕《中国革命》,《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3页。
〔7〕江俊孙:《孙中山先生对我家的深情厚谊》,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出版。
〔8〕冯自由:《革命逸史》第3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出版。
〔9〕过庭:《纪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民报》第1号。
〔10〕宫崎滔天著、林启彦译:《三十三年落花梦》,第112、124页,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1年出版。
〔11〕《林百克在美国纽约留美学生侨商追悼大会上的讲话》,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编:《哀思录》(无出版日期)。
〔12〕〔14〕《法国共产党代表维也郎和印度代表刚伯在法国巴黎东方民族追悼大会上的讲话》,《哀思录》。
〔13 〕《孙中山先生逝世二周年纪念会纪实》, 《台湾民报》第150号。
〔 15〕《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外各界之评论》、《孙中山全书》第4册,上海广益书局1936年4月再版。
〔16〕对诸先烈的题词是:“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刘道一);“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徐锡麟);“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巾帼英雄”(秋瑾);“边塞伟男,辛亥举义冠遇春;中华精英,癸丑同恸悲屈子”(刀安仁);“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五丈原,一坡土,卧龙跃马今何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宋教仁);“失我长城”、“成仁取义”(陈其美)、“气壮山河”(陶成章);“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蔡锷);“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黄兴);“为国捐躯”(孙昌);“忠烈长昭”(程璧光);“国魂不死”(张汇滔);“天不慭遗”、“人亡国瘁”(伍廷芳);“忠贞谅直”(杭辛齐);“虽死犹生”(邓铿);“吾党惜斯人,应有注海倾江泪;廿年共患难,未遂乘风破浪心”(彭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