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的五项课堂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项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课堂论文,教学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主要方面和突破口。为此,我区近几年来对课堂教学策略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仅从策略思想、策略界定、策略依据及操作要点,作些简要的说明。
一、精讲精练策略。
1.策略思想: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一种教学思想。
2.策略界定:“精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师生双边活动和生生双向活动,且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教材的重点,用精练的语言,准确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认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精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精选少而精的、有层次性的例题、习题,指导各层次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积极、主动地训练活动,使之深入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3.策略依据:一是“精讲”依据。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有关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一般在10~20分钟,如果在较长时间之后,不改变讲课的方式方法,注意力就要分散。讲多了,相反会出现注意力稳定性的衰退,据“衰退函数”知,在一定情况下,注意力稳定性下降很快。从哲学角度看,“精讲”是符合抓主要矛盾的哲学思想的。所以提倡“精讲”。二是“精练”依据。心理学研究发现,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过量的练习,特别是重复的练习,它有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出现这种“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过量的练习造成了疲劳和脑皮层的抑制所致,同时由于机械地重复练习,降低了学生练习的兴趣,产生了厌倦情绪,如果不改变旧的练习结构和方法,练习成绩就不能继续提高。所以,我们既提倡“精讲”,又提倡“精练”。
4.操作要点:根据界定,主要操作要点有“四精”:
一是精讲教学重点。即用少而精的语言讲教学重点。精讲重点就是突出重点,具体是指:布置预习,思考重点;引导分析,学懂重点;组织讲评,突出重点;选择练习,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直观演示,体现重点;课堂提问,抓住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
二是精选认知策略。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直观(感性)到抽象(理性)的特点,且以直观启发为主的,应采取“观察—操作—概括”的策略;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已知(旧知)到未知(新知)的特点,且以精讲启发为主的,应采取“自学—精讲—理解”的策略;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假设(问题)到证明(论证)的特点,且以发现启发为主的,应采取“问题—讨论—发现”的策略;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范例(个别)到通类(一般)的特点,且以范例启发为主的,应采取“示范—理解—运用”的策略。
三是精选例题、习题。即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少而精,且有层次的例题和习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练。如有引入新课的练;巩固概念的练;运用新知识的练;强化重点的练,突破难点的练,培养能力的练,引深知识的练,串联知识的练等。在练习中要分层次地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并力争做到当堂巩固。课外作业不但要控制量,而且要分层布置作业。
四是精在及时反馈。即教师对学生的板演和个人练习中的信息,反馈不但要及时,而且要做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对反馈信息的判断应当准确,对反馈信息的处理应当果断。
二、分层递进策略。
1.策略思想:它是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促使人人成功的一种教学思想。
2.策略界定:指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中的易变因素,使之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通过对学生进行异质编组或同质编组,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共振效应,使各类学生的素质达到分层发展的目的。
3.策略依据,主要是5个符合:
一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分层递进教学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因而必须使教学要求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这必然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此策略显然是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的。
二是符合人在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需要。因为每个人(显然也包括学生)都受到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必然使各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客观差异,心理学称之为“个别差异”。分层递进策略,实施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三是符合课堂的教学原则。由于学生中存在着个别差异,策略中实施目标分层、教学分层等,这符合教学中的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等原则。
四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策略中的分层施教,即:采取全班教学,解决共性的问题;又采取分组教学或个别教学,解决不同层次的个性问题;使教学符合辩证法,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加以区别对待。
五是符合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检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重要标准就是看能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因此,只有使教师的“导”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才能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而分层递进教学能使教师的“教”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促使“教”与“学”互应,这就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4.操作要点,主要是分组策略操作重点:
(1)异质分组策略操作要点:
①课前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按一定标准,客观地把学生分成低、中、高,即:A、B、C 三级,并进行异质编组,划块排好座位,使每组均有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二是根据课程标准,科学地制定分层学习目标和对应的分层练习题,使目标与练习置于各种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②课内分层施教。
课堂教学程序的框架是:
a.创设情景,激发动机,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问题的背景下(包括: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或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
b.导入新课,阐明目标,是指学好本节课就能将(a )提出的问题顺利解决,使每个学生明确目标,激起主动学习的愿望。
c.教师要用精练的语言和适当的贴切的教学手段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集中落实在教材的重点与双基上。
d.对B、C级的学生,要及时提出适度的高层次的要求,以开发他们的学习的潜能,进一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以提高他们学科的素养和独特的见解与创造能力。
e.在A、B、C三个层次学生分别选用各层次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进行组间巡视,指导A级学生落实双基,启发B级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点拨C级学生进一步发挥创造潜能,同时回收各级学生的学习情况。
f.交流反馈:包括同组异质学生之间的讨论、思想交锋与互相帮助,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又能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及时小结:指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对学生采取鼓励性的评价或对个别学生进行矫正性的补缺、补漏,教师还必须对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回授,以实现目标的达成。
③布置课后分层作业。
按学生层次,分为A、B、C3级布置作业。鼓励A级学生, 有余力可做一些B级作业,也鼓励B级学生,有余力做一些C级作业。教师对A级作业,力争做到当天批改,学生当天订正。有时间最好采用面批,使这些学生能逐步达到段段清,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同质分组(班)策略操作要点:
一种是把原有班级内的学生按某些学科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分为3~4个同质组,即每组为同一层次。每隔一段时间,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借以激励学生向高一层次递进(课内教学的具体策略同前)。另一种是在不打散原正常教学班的前提下(按某些学科学生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几个“临时同质班”。在“临时同质班”分别设立教学目标;分别确定教学内容;分别对高、中、低教学班采用“启发—研究—讨论—自学”与“低起点、多反馈、段段清”为主的教学方法;作业除基础作业外,还有分层作业,使各层次的班级学生向较高层次递进。考核评比采取“不同标准,分层评价”的方法,并根据评估结果实行“升层”或“降层”的动态调整。
三、自主发展策略。
1.策略思想:它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会学生“学会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
2.策略界定:指按照教学系统中自身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自主能力(自我计划、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等)、自主行为(自我训练良好的行为和自我养成良好的习惯等)。教会学生有个性地认识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个性特长。
3.策略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的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成长的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又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自主发展,主要考虑学生的内因起作用。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它为人们发展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创造意识提供了社会条件,也为个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学生是社会的人,他必须在这个空间里有所作为。所以,我们可以把“自主发展”看成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的“自变量”,而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行为就是其因变量。
4.操作要点。具体操作有“四让”:
一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要求回答问题,主动参与小组或班级讨论,主动参与观察,主动参与思维,主动参与操作,主动参与探索,主动参与课堂小结等。
二是让学生自我调控。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稳定的注意力、自制力。要让学生在受到学习困难挫折后,自我调控心理,养成具有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毅力。
三是让学生自我创造。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教师要创设创造的情境,让学生大胆猜测并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四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评价别人回答问题正确与否、板演正确与否以及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评价自己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等。
四、学习指导策略。
1.策略思想:它是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思想。
2.策略界定: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指导的一种策略。
3.策略依据:其理论依据可以从4方面来看:
一是从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来看。学生学习的基本矛盾,是学生认知能力与认识任务之间的矛盾,而促使运动和变化的,则是学生内部因素和教学外部条件的统一的作用,其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从系统科学观点来看。对学生的学习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来探讨学习指导中的学习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和反馈系统的问题,使学习指导达到整体优化,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
三是从现代教学论观点来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有学习策略的,策略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动机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受其动机和策略的支配,因此教学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同时要更重视研究学生的“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
四是从当前国内外教改潮流来看。“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世界流行的口号,也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的新趋势。《学会生存》一书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说明重视学习指导是当前教改的潮流,是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4.操作要点,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地进行“四方面指导”:
一是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作用,学习成功的标志和因素又是什么等;
二是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是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坚强的意志,建立积极稳定的学习情绪;
四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复习、学会听课、学会作业、学会小结、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学习时间等,充分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五、教书育人策略。
1.策略思想:它是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一种教学思想。
2.策略界定:指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将在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美育因素、哲学思想等,通过各种手段、方法,逐步自然地进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为实现某些育人目标而采取相应的计策和谋略。
3.策略依据:从古代学者治学来看,他们既强调如何做学问,又讲究怎样去做人,既重道德之修养,又重学业之建树,他们提倡德业并隆,“文道统一”,德、识、才、学全面发展。古人的思想,可以借鉴。
当今教书育人是一种教学行为,从字面上理解,其行为的主体显然是教师,因而教书育人是单向引导,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我们配之以“读书做人”,教育效果就会好得多,因为这样师生双方都可以有一个共同坐标。其实,“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教会学生读书,又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书与育人不能分,读书与做人也不能分。学生的德和学生的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其中德是根本,智是受德决定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它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与进程。
今天我们强调“教书育人”,又因为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特别是在课堂,所以课堂是“育人”的主要环节,是主要渠道,这是我们提出本策略的重要依据。当然“育人”是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的。
4.操作要点,主要有3个方面:
一是寻准教育点。即找准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的各种“育人因素”。例如: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或注意德育联系,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挖掘教材中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之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形成习惯;挖掘教材中的哲学思想,对学生进行“一分为二”“矛盾转化”“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共性与个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二是构建育人场。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环境就是场。“场”对人的心理活动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构建各种“场”以达到育人的目的。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知交融、情理交融、情感交融等构建“情绪场”,给学生以道德情绪的感染和体验,从而使学生产生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又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美、动态美、板书美、教具和谐美等,构建“美育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的薰陶。
三是注意育人“三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把握好育人的“时机”及掌握好育人的“度”之外,我们还注意“育人”的“三性”,即:注意育人的自然性,不生加硬联;注意育人的生动性,避免呆板,无味;注意育人的针对性,不乱贴标签,找准最佳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