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家庭伦理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汪家华 罗立军 黄 慧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0)
【内容摘要】 论文通过分析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对传统家庭伦理中的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进行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内涵及有效途径,指出了传统家庭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和谐家庭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 键 词】 儒家家庭伦理 现代家庭 价值 启示
自儒学产生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家庭伦理思想一直发挥着维护家庭和睦、巩固社会秩序的良好作用,塑造了中华民族绵远悠长的传统美德和淳朴风俗。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化转型时期,与传统社会相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与此相适应,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在结构、性质、功能等方面也都发生了深刻改变。在这种情形下,传统儒家家庭伦理对现代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有着怎样的价值,我们应该如何批判继承与发展儒家的家庭伦理思想,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探讨。
一、儒家家庭伦理观的主要特征
在中国的传统中,“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家”文化,能够像在中国文化中这样凸显和丰赡;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对家的眷恋能够像中国人那般强烈和持久。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家”是永恒的港湾,不仅关乎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在人生中具有“根”的内涵;“家”不仅是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更是人们可以永远依赖和寄托身心的精神场所。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讲,人生道路上如果没有一个“家”, 就会处于一种心理茫然中,就会在精神上产生一种“居无定所”的漂泊感觉。
在中国古代,很多学派关于家文化都有过异彩纷呈的论述,但毫无疑问,以儒家的家庭学说影响最为深入、广泛和持久。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与国、天下并举,而居于基础的地位。儒家文化就是感悟到了传统中国社会关系的家族宗法性质,看到了忠孝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性,因而把“齐家”与“治国”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儒家看来,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国与天下是家的扩展,社会关系也是家庭关系的延伸。因此,儒家对于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从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开始的。《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1]与墨家“兼相爱”[2]、“爱无差等”[3]不同,儒家强调,仁者固然要爱人,但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也就是首先要处理好家庭关系、家族关系,再推而广之,进而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因而儒家的思想更合乎人性人情,在现实生活中也更易为人们接受。儒家所宣称的家庭关系主要包括父子、夫妇、兄弟三伦,相应的儒家家庭伦理也就包括“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内容。
孟子宣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4]就是始终把家、国和天下看成是一个连续性的结构,家庭的原则适用于国家,国家的原则适用于天下,此所谓“家国同构”。家庭是中国历代封建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封建王朝政治稳定的根基。在两千余年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家庭的这种文化基因不断被强化,家庭始终被看成国家的根本。儒家认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5]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孝,就很难期待他在国家的活动中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孝子虽然只是实践家庭道德,但社会道德乃是家庭、家族道德的延伸,所以换了更大的场合,他同样能对道德践行自己的承诺。可见儒家在思考问题时,有一个重要的向度,那就是在考察一个儒者时,把他的品行首先与家庭联系起来考察,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与他对待家庭的态度有着重要关系。因而,汉代选官制度中有一科叫孝廉,就是把一个人是否遵循孝道作为选拔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是很有道理的。
需要指出的是,儒家尽管以个人的家庭角色作为人的社会角色的预演,但儒家哲学决不局限于家庭,而是把它延伸为大家庭,中国大家庭,世界大家庭。由此可见,儒家的家庭伦理观带有开放性特征,它对当前和谐世界的建设无疑也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现代的中国家庭,与传统社会的家庭相比,结构、性质、功能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一种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市场经济走进了中国家庭。家庭不再是封闭的独立的经济单位,而是逐渐融入到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甚至变成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人们的市场意识增强了,随之而来的是个体意识、独立意识、效益意识的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人们的家庭观、幸福观也开始发生变化。
另外,从教化的角度看,儒家倡导“家国同构”的教化模式,把教化天下万民的巨大任务分摊到每个家庭承担,这就把家庭这个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划成了一个个道德教化的单位。《三字经》中提出的“养不教,父之过”[6],就是社会向家庭分摊教化任务的明证。在儒家看来,每个家庭都负有向社会培养并输送合格人才的职责。因此,儒家所倡导的中华传统家教,其实质是在全社会推行道德教化的“家庭责任制”。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的逐渐渗入,我国的家庭关系似乎正在步西方的后尘,空巢家庭的增多、家庭的不和谐以及离婚率的快速增长就是某种征兆。因此,传统儒家家庭伦理所主张的“父慈子孝”、“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等观念依然可以在现代社会起到某种补偏救弊之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儒家家庭伦理中的这些观念并不只是生活经验的总结,而是奠基于儒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在儒家那里,“父子情”、“夫妻恩”不仅是人的感情体验问题,而是根源于人的深层本性,即外在人情源于内在人性。
Study on the design strategy of 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Lake Village, Jixi County, Anhui
市场经济讲求对个人欲望的追求和满足。人的欲望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要生存,要发展,不能没有欲望,儒家从来没有否定人的正当欲望,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7]每个人固然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欲望,但要符合正义和道德的原则。今天,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各种欲望获得了空前的满足,金钱和财富成为衡量“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志。但是,过分强调市场经济,一味讲求功利,凡事皆从利益出发,势必会引起各种问题,诸如见利忘义、贪污腐化、漠视亲情、道德滑坡等等,最终人们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找不到人生真正的幸福,社会也得不到和谐发展。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旧的家庭模式受到极大冲击,新的家庭模式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健全法制、实行法治固然非常重要,但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不能只靠法律,伦理道德的建设会起到法律不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儒家家庭伦理对现代家庭的启示
例如,在教师带领下学习完《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关基础知识以后,数学教师通常会为我们布置一定的实践练习题目,如“一个凳子的四条腿是否在同一个平面呢?要怎样才能检验出来?”“两个平面中各有一条直线,而分别与这两条直线相交的另两条直线一定具有怎样的关系?”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首先独立进行了思考解答,探寻出了问题的答案。接着我进一步与同学结成了学习小组,与他们就以上题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不仅认识到了自己思考欠缺之处,同时还在与同学观点碰撞中进一步打开了想象与思维,大胆进行了以各种角度为切入点的思考探究活动,最终在深化课堂所学的同时,促使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极大拓展。
在锌冶金过程中,电积液中杂质离子(特别镉、镍、钴等)的存在,直接关系到长周期锌电积能否顺利进行,电积液中镉的含量也就成为了锌电积工艺的关键指标之一[1-3]。
这三个层次呈现出一种递进的关系,但三者是统一的,只有三个层次都做到了,才是儒家所主张的孝道。
父子关系是传统家庭中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慈子孝”是儒家处理父子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看来,“父慈”与“子孝”是相对的,一方面,父母要爱护子女;另一方面,子女要孝敬父母。孔子说“父父,子子”[10],就是要求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父与子都要承担各自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谈到儒家家庭伦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8]①;“五常”即“仁、义、礼、智、信”。[9]②儒家的“三纲”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只强调弱势一方对强势一方的单向义务,与现代民主、自由、平等的双向要求格格不入,早在“五四”时期就受到前贤的猛烈批判,当然不能恢复。其实,在孔孟原始儒家那里,并无三纲之说,三纲是汉代才出现的,而且三纲也只是后世儒家思想的一个方面,儒家家庭伦理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向度,那就是讲究双向互动性,强调相互之间的责任和道德义务,具体来说就是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而且在逻辑关系上,更强调相对强势的一方即父、夫、兄先要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样才能给相对弱势的一方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今天我们讲儒家家庭伦理,主要指的是这个方面。
在得到航空发动机装配数据需求组织的多色集描述后,可根据MVIM中各视图节点的属性及关联关系从数据库中获取所需装配数据。
(一)父慈子孝
目前,职教界对“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研究不断深化,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双师型”教师虽然取得了职业资格证,可由于长期在教学岗位,脱离实际,缺少与企业、行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能很好地掌握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动态,使得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实际工作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影响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父母对子女的疼爱,是人类的天性使然,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但儒家主张,父母对子女真正的关爱,不仅在于生养,更在于教育子女成才。如果父母没有尽到教育的职责,使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犯下过错,那么,这种过错的产生,父母是有责任的,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千古流传,广为人知,孟子之所以能成才,和孟母在其幼年时代对他实施的严格而正确的家教截然不可分。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儒家特别强调道德教育,“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1],“尊德性”第一,“道问学”第二。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家庭也都重视教育,但教育的重点甚至教育的惟一都放在对子女知识、技术的教育中,很多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对他们德性的成长不闻不问,不重视教育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教育活动,子女的成绩可能越来越好,但是非善恶观念缺乏,成人后,就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对国家、对社会并没有多少贡献。
儒家重视“尊德性”,也重视“道问学”,并非反对学习知识、技术。孔子精通大、小六艺,大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小六节即礼、乐、射、御、书、数,知识广博,技艺精湛,但在孔子那里,知识、技艺的学习、掌握并非最终目的,人的高贵不在于知识、技艺的高超,而在于德性的圆满。朱熹作为一代大儒,精通各种知识,但从不以知识渊博自诩,而强调德性的修炼。在儒家那里,知识、技艺带有工具性,是通向德性圆满的工具,人们要学习知识、技艺,但不能成为惟一,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技艺的掌握,达到德性的高峰。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大写的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重视德性教育的传统,值得我们今天好好总结和反思。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父母对子女的慈爱都是始终如一,这是人类天性的自然流露,但子女对父母的孝道则未必与之成正比,这就需要长期教育。世间不关系子女的父母少之又少,而不孝顺父母的子女则时有发生,这就是为什么在父母与子女的双向关系中,儒家更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道。在儒家看来,恪守孝道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道德义务,正所谓“天理人情”,不可逃避。儒家认为,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在社会上也很难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为此,儒家专门有一本讲述孝道、孝治思想的经典——《孝经》,汉代以后将其列入儒家经典之林。而且从汉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提倡“以孝治天下”,以此来敦厚风俗人情。
概括地讲,在儒家那里,子女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一是对父母要尽到赡养的责任,尽其所能照顾好父母,“事父母,能竭其力”。[11]各种家庭事务,子女要尽力替父母担当起来,有好的饮食,也要先让父母品尝,“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12]儒家还认为,对父母的孝不仅是生前对他们尽到赡养的义务,还要在父母去世后以合适的礼仪祭祀他们,“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12]
“粮食银行”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农民储粮、卖粮习惯,从“存粮在家”变为“存粮到库”。中粮贸易辽宁公司还联合大数据公司,通过数据化手段实现“粮食银行”流程节点全流程数字化监控。在“粮食银行”的存单上体现折干量和原始潮粮的数量,清楚标注二者的单价,农民能直观了解粮食产量及价值。通过“粮圈儿”APP实现全流程线上操作,切实帮助农户实现了“零损耗、省运费、线上卖”。
二是对父母要有真挚感情、要有敬爱之情。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13]对父母的敬爱,还要求子女时常把父母的身体状况放在心头,父母一旦生病,子女就会非常担忧,“父母唯其疾之忧”。[12]父母辞世,子女由于思念父母,“食脂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14]由此可见,子女对父母的孝主要在于那份真挚的感情,正是出于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因而儒家要求,在日常侍奉父母中,子女要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即脸色要好,但真正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孔子称之为“色难”[12],这种“色难”尤其体现在当父母过错又不肯接受子女意见加以改正时,这时子女仍然要保持尊敬的态度,不能由此怨恨父母,“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5]儒家特别强调对父母要有尊敬的态度,孔子严厉批评那种对父母只养不敬的态度,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2]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16],对父母,如果只是生活上的衣食照顾,而缺乏对父母的尊敬之心,那就和养犬马差不多,不是儒家所称的孝道。
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都将长期存在。只要社会上还存在家庭,那么处理好家庭中的道德关系就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见利忘义,过于注重利益,漠视亲情和家庭责任,忘记了他们在家庭中的道德义务,从而使家庭关系紧张,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借鉴儒家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资源不失为构建现代和谐家庭的一种有效办法,它有利于人性的回归,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和谐安定的良风美俗。
三是对于父母的过错,做子女的做尽到规谏的责任。宋代大儒司马光主张子孙对父祖应当做到“孝而不失规劝”,他说:“进谏为救过,亲之命可以从而不从,是悖戾也。不可从而从之,则陷亲于大恶,然而不谏,是路人。”[17]在他看来,如果父母之命是正确的,子女当然要听从;但如果父母之命不正确,子女也盲目听从,那就是助长父母的过错,使父母过错加深,那也是不孝,因而要尽到规谏的责任,以减少父母的过错,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那么,怎样建设现代家庭伦理?传统儒家伦理对现代家庭伦理建设还有没有帮助?答案是肯定的。这不仅因为儒家伦理有着非常丰富的精神资源,而且因为在社会的一切结构中,家庭结构是最稳固的。现代家庭固然不同于传统的家庭,但基本的结构仍为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处理这些关系依然离不开传统的精神要素,它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养份,逐渐适应现代社会,而不能与传统完全割裂。
(二)夫义妇顺
夫妇关系是一种姻缘关系,以义相合。汉儒郑玄注《周礼·小司徒》称:“有夫有妇,然后为家。”[18]夫妇的共同生活是形成家庭的基本条件,因此,妥善处理夫妻关系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内容,对此,儒家的基本要求是“夫义妇顺”。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男女体力的不同、分工的差异以及社会观念的影响,男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存在差别,男尊女卑的思想广泛存在。孟子说:“女子之嫁也,……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19]可见,传统社会对妇女的最基本要求就是顺从。尽管妇女以柔顺为美德,但如果丈夫刻薄寡恩、嫌贫爱富,也会受到社会的普遍谴责,传统戏曲中对陈世美的批判就体现了这一价值取向。反之,夫妻间恩恩爱爱、甘苦与共、富贵不移的行为则受到社会的普遍赞扬,汉代文学家梁鸿与其妻子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千古流传,成为夫妻恩爱的典范。
缺乏会展旅游业专业人才是严重制约成都市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原因。成都市本来就属于中国的中西部城市,高校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数量少,其中开设会展旅游专业的高校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城市自身培养的会展旅游专业人才大量缺失。与北上广深这些一类城市相比,成都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也不足,所以在专业人才的引进上也出现人才引进不畅的情况。成都市会展项目的组织者和承办者往往都不是专业的会展旅游专业人才,而是跨专业从业,在实际工作中逐渐积累经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决策不科学,承办缺乏系统性的问题。而且非专业的会展旅游业从业人员会因为专业性不足大大降低办事效率,影响承办会展的效果。
现在社会,“夫唱妇随”式的传统家庭模式已被“男女平等”的新型契约关系所取代,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涨,妇女的地位和权利获得了空前的提高,这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不过,维系一个夫妻关系的基础,除了契约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夫妻之间的情爱,只有建立夫妻爱情基础上的这种契约关系才是牢固的、稳定的。契约更多的体现出一种责任和义务,具有法律的内涵。而夫妻之间的爱情和彼此尊重,体现的是一种德性,正是这种德性,构筑了现代夫妻关系的坚实基础。因此,从人的本真情感出发,现代社会,夫义妇顺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责任,对丈夫尊敬,关爱丈夫。丈夫更要如此,对家庭、对妻儿,要有爱心,有责任,能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儒家所倡导的夫义妇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在当前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冠心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随着冠心病病情的发展,患者的心功能会受到影响,进而引发心力衰竭,有可能直接导致患者失去生命,临床上应当加以重视,积极找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提高这类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1-2]。本次从2015年的6月到2017年的12月这个时间段中取材并开展研究,分别使用硝普钠静脉滴注以及酚妥拉明静脉滴注两种方法治疗患者,结果如下。
(三)兄友弟恭
在传统家庭中,除父子、夫妇关系外,还有一个也很重要的关系,即兄弟关系(包括姐妹、姐弟或兄妹关系)。在现代社会,以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很多人缺乏兄弟,体会不到兄弟之情。但也有不少家庭在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之前就已经有两个或多个孩子,加上近年实行二胎全面放开,原来单个孩子的家庭开始有了两个孩子,所以兄弟关系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一种重要家庭关系。在处理兄弟(姐妹)关系时,传统儒家主张“兄友弟恭”。在古代,姐妹的称谓出现于秦汉以后,在此之前,姐妹之间也以兄弟相称。《孟子·万章上》云:“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16]可见,“兄友弟恭”的原则当然也适用于姐妹或姐弟或兄妹之间。兄弟同胞,具有手足之情。儒家非常重视兄弟关系,认为兄弟关系最重要的是相互友爱。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入则孝,出则悌”[11],又说,“兄弟怡怡”[20],即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尚书·君陈》说:“唯孝友于兄弟。”[21]荀子则明确地规定:“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22]作为兄长,应当爱护弟弟;作为弟弟,应当敬爱兄长,可见兄弟之情也是双向的。只有兄弟之间情同手足、互敬互爱,才能使父母心情舒畅,才算是尽了孝道;如果兄弟失和,则会给父母带来忧伤,那就是不孝。兄弟之间和睦相处,既是血缘亲情的自然结果,又是孝敬父母的必然要求。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对兄长往往有更高的要求,历来有“长兄如父”的说法,兄长年龄高于弟弟,理应在弟弟的成长中,关爱弟弟,并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当父母离世之后,兄长或姐姐要扮父亲或母亲的角色,扶养弟妹成人。当然,作为弟弟,也应该尊敬兄长。儒家讲究推己及人,由关爱家庭而关怀社会,关怀天下,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因此,兄弟之间的友爱,又可以推展到家庭之外,推广到社会甚至天下,即,朋友之间也应该象兄弟那样互敬互爱。当孔子的弟子司马牛因没有兄弟而忧伤时,子夏安慰他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10]现代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很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但兄友弟恭的精神依然可以推广、延伸,比如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都可以发展成类似兄弟姐妹一样的情感,这种“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般的情感,有助于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有助于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独特的德性伦理,儒家家庭伦理思想曾经为促进传统社会和谐、传承家庭美德和弘扬民族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斥为封建道德形态而加以摒弃,而应该结合现代的因素加以吸收、改造,为现代社会处理家庭关系提供参考。儒家家庭伦理的突出优点是把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各种基础素质分摊到每个家庭进行,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家家有责、人人参与的广泛而长久的社会教育机制,从而最大可能地保证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种机制成本很低但成效良好,是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做出的独特贡献。今天,尽管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人生的价值、意义、善恶、美丑,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等问题,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消失,仍是现代社会人类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家庭伦理并没有失去其现时代的价值,对处理现代家庭关系乃至人生幸福、社会和谐仍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注释:
①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12《基义》:“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唐孔颖达疏:“《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②其中《举贤良对策》:“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参考文献:
[1]孔伋.中庸[A].朱熹·四书章句集注[C].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墨子·兼爱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孟子·滕文公上[A].朱熹·四书章句集注[C].北京:中华书局,2011.注:“爱无差等”系《孟子·滕文公上》引墨家学者夷子之语.
[4]孟子·离娄上[A].(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C].北京:中华书局,2011.
[5]范晔.后汉书[M].(卷26韦彪传)[M].北京书局,2011.
[6]王应麟.三字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戴圣.礼记·礼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班固.白虎通义·礼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班固.汉书(卷 56董仲舒传)[M].北京:北京书局,1962.
[10]论语·颜渊[A].朱熹.四书章句集注[C].北京:中华书局,2011.
[11]论语·学而[A].朱熹.四书章句集注[C].北京:中华书局,2011.
[12]论语·为政[A].朱熹.四书章句集注[C].北京:中华书局,2011.
[13]孟子·尽心上[M].朱熹.四书章句集注[C].北京:中华书局,2011.
[14]论语·阳货[M].朱熹.四书章句集注[C].北京:中华书局,2011.
[15]论语·里仁[M].朱熹.四书章句集注[C].北京:中华书局,2011.
[16]孟子·万章上[A].朱熹·四书章句集注[C].北京:中华书局,2011.
[17]司马光.温公家范(卷3)[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
[18]周礼·小司徒[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9]孟子·滕文公下[A].朱熹.四书章句集注[C].北京:中华书局,2011.
[20]论语·子路[A].朱熹.四书章句集注[C].北京:中华书局,2011.
[21]尚书·君陈[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2]荀子·君道[M].北京:中华书局,2015.
中图分类号: B8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106(2019)02-0065-05
*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要论述研究”(编号:MYZX201737);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创新强校工程”项目“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汪家华(1971—),男,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罗立军(1975—),男,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黄慧(1972—),女,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潘维永)
标签:儒家家庭伦理论文; 现代家庭论文; 价值论文; 启示论文;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