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制度:台湾的实践与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制度论文,QFI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Investors,合格的国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的、在货币没有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一项过渡性的制度安排。QFII制度由于其既能逐步推进一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又能有效抑制境外投机性资本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因而受到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的青睐。
一、QFII制度:台湾的实践
台湾证券市场的形成标志是1962年台湾证券交易所的成立。由于担心金融危机爆发时不能获得国际金融组织的救援,台湾长期以来强调金融市场的稳健。加之个人投资者占主导的岛内证券市场波动剧烈,发展尚不成熟,为避免巨额外资进入对市场造成的冲击,台湾证券市场长期实行封闭政策。直到80年代,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台湾证券市场才开始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在90年代,台湾资本市场开放步伐加快,到目前,台湾证券市场已发展成一个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的市场,台湾股市指数被列入国际重要股市指数,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较开放前大大加深。现在看来,台湾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83-1991年)开放岛内投资信托公司募集海外基金投资台湾股市阶段;(1991-1996年)QFII阶段,对QFII开放证券投资;(1996—至今),GFII(Gcneral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阶段,初步实现了证券市场对境外法人和自然人的完全开放。可以说,在整个台湾证券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QFII制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实施这一制度时,台湾管理当局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管理。这包括:
1、QFII的资格条件和投资登记管理
为防止过多的国外投资机构同时进入岛内市场造成冲击,台湾在选择QFII时,设置了一定的条件。若是外国银行,总资产要求在西方银行排名前500名之内,且持有证券资产总额在3亿美元以上;若是外国保险公司,要求从事保险业务十年以上;若是基金管理公司,要求公司成立满5年,且经营证券投资基金资产总额在5亿美元以上。通过资格条件的设定,一些资信高、实力强的国外投资者才有可能成为QFII。符合以上资格条件的外国投资者,如果想进入岛内证券市场,还必须到有关管理部门进行投资登记。在规定的期限内,将资金汇到管理部门指定的账户,并按照外汇管理规定,将外汇兑换成台币,QFII即可按规定进入市场投资。外国申请人在提交申请时,须出示申请书、资格证明及与代理人、托管人签订的合同等,QFII5000万元以下的投资由证管会审批,5000万元以上的投资由“中央银行”会同证管会审批。
2、QFII的投资范围和投资额度管理
台湾对QFII在岛内市场的投资范围和投资额度的管理有一个逐步放松的过程。最开始,台湾要求QFII将汇入的资金全部投资于股票,1992年允许将10%的金额投资于货币市场,1995年,这一比例提高至30%。1998年,台湾期货市场对QFII开放,2000年可转换债券和金融债券市场对QFII开放。投资额度上,规定QFII在期货和货币市场的投资不得超过汇入资金量的30%,对上市公司的控股比例,根据行业不同,不得超过50%或总持股比例规定额的50%。
3、QFII的资金汇出入管理
在资金汇出入管理上,台湾采取强制方法。1991年在实施QFII制度之初,台湾规定外资必须在被核准为QFII后的3个月内汇入资本金,汇入之后3个月内不得汇出,投资收益只准每年结汇一次。1995年,这一强制方法有所放松,资金汇入期限由3个月延长为6个月,1996年又取消了汇出资金的期限限制。1997年,允许QFII在汇入资金不超过5000万美元的情况下,可以无须“中央银行”的审批。汇出资金时,QFII需通过“中央银行”进行兑换,同时交纳20%的资本利得税。
与同时期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实行的QFII制度相比,台湾采取的政策比较灵活。在防范岛内资本市场风险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境外投资者投资的便利程度,并且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岛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逐步放松对QFII的管制,更大程度上方便QFII投资,因而较成功地吸引了外国资本的进入,也使得台湾证券市场在国际化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QFII制度的实施,给台湾资本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供给。截至1999年底,QFII汇入金额543.50亿美元,汇出金额364.48亿美元,净汇入金额达到近200亿美元。同时,QFII汇入资金投资股市的比重也从1996年的82.15%提高到1999年底的95.28%,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台湾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比重、也活跃了市场交投。通过QFII的桥梁作用,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开始重视台湾市场。1996年台湾股市被列入最具代表性的摩根斯坦利新兴市场自由指数(MSCI EMF)(MSCIEMF是共同基金等海外机构投资者建立国际投资组合最重要的参考指数之一),台股入选这一指数使更多的国际机构投资者有机会投资这一市场。从4月2日摩根斯坦利通告台湾“证管会”,此事到9月2日台股正式列入MSCIEMF,台湾岛内投资者信心倍增,导致台湾仅指数涨幅高达25%。提升了台湾证券市场的知名度。
二、台湾的实践对内地证券市场开放的启示
内地证券市场开放议题的提出始于1994年,当年7月,证监会就曾提出以中外合资证券投资基金的形式吸引外资和国外证券机构在境内开展证券业务。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却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在加入WTO之后,我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已成为必然。选择哪种开放方式,将影响到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对外开放的效果。而台湾地区实行的QFII制度无疑为内地证券市场的开放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思路。内地市场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QFII制度,但在具体实施方面,由于担心对市场的负面影响过大,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其实,从台湾地区的实践来看,只要管理得当、统筹规划,QFII制度将会在风险程度较小的情况下,极大地促进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虽然,QFII制度暂时受到了挫折,但从长远的眼光看,选择这一制度来逐步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不失为一项可行措施。台湾的实践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实行QFII制度需要有完备的立法保证。1982年台湾当局制定《引进侨外资投资证券市场计划》,这是岛内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肇始性法律文件。随后,台湾当局有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QFII的投资行为。现在看来,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无疑是台湾QFII制度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内地证券市场在对外开放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因此,可以考虑制定相应的法律,对有关外资和境外金融机构的引进资格、资金汇出入、投资领域等做一专门的规定。
启示二:QFII制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制度。从台湾实施QFII制度可以看出,对QFII进入岛内证券市场的规定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岛内市场承受风险能力的提高逐步放松的。包括放宽成为QFII的资格条件、对QFII资金汇出入和资金运用的限制、QFII投资台湾证券市场的额度以及QFII投资上市公司的股权上限管制。这说明QFII制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制度,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一方面确保了市场开放的成果,也有利于吸引境外投资者的后续投资。这一点,无疑是内地证券市场将来制定QFII制度时应该重视的问题。
启示三:实施QFII制度需要具备较高的监管水平。虽然引进的QFII经过严格的筛选,但境外投资者的进入还是给一国监管当局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监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能得到保证、QFII的投资活动得不到及时监控,那么就不能确保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也不利于市场开放进程的推进。在这方面,台湾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为防止QFII带来的游资迅速出入岛内市场所导致的市场震荡问题、防范QFII扩大在台活动所带来的风险,2000年3月,台湾建立了规模达5000亿元新台币的“国家安定基金”。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仍处于较低水平,如何构筑完善的监管体系、建立有序竞争的市场秩序,是内地证券市场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应首先解决的问题。
QFII制度在台湾的成功实践为内地证券市场的开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两岸的同文同种也使我们期待内地证券市场取得同样大的成功。相信,只要政策对头、措施得当,QFII制度在内地市场也必将得到成功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