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52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号角的吹起,探讨城市雨水综合利用,研究技术措施和方法,严格整治城市“水漫金山”现象,将雨水造成城市内涝的威胁降至最低点,成为当前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课题。通过有效手段合理利用雨水资源,转化成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利资源,构建城市适应性景观的良性平台。本文从海绵城市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当前海绵城市的现状,提出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雨水回收利用技术,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利用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呈现了突飞猛进的趋势,人们从农村走向城市,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城市生活质量在提高,生活的环境也日益向环保、舒适化迈进。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规模的壮大,建筑物密集、可渗透性防水措施的不到位,在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之时,造成城市范围内洪涝,给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由此引起了城市建设部门高度关注,提出了构建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不断接近未来城市发展理念,保障城市化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新思路。
一、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海绵城市始源于我国境内频繁发生洪水灾害的城市,由于不能及时有效地对雨水进行有疏导,使得雨水像出笼的猛兽,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进行吞噬,不但破坏了城市的生态平衡,而且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也造成了危害。因此,新型城市建设的构建,要缔造成一个具备海绵吸纳、处理等多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迫在眉睫。一座城市拥有在雨水下降时,吸收、收集、渗透雨水功能,在雨水缺乏之时,能够借助一系列的管道配套设备,将收集的雨水释放出来,以解干涸之急,使城市的生态系统处于一个稳定而平和的状态,才能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发展。
“绿色城市”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们生活环境所追求的意境,所以,开创性地提出将雨水资源收集,并加以利用,达到改善城市建设的新思路,建设和开发海绵城市是十分务实的举措。其作用主要有:第一,给城市带来效益。将积聚的雨水从源头上有序地分散到不同所在地,缓慢地释放雨水的积聚量,使得雨水在所经的城市之地实现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二,实现雨水的有机循坏,修复城市因水资源缺乏造成的危害。我国在现代社会仍属非常缺水的国度,62%的城市形成的内涝不能解决目前我国缺水的问题,水资源分布极度的不均匀,成为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软肋”。重视雨水的回收和利用,并通过先进的改进技术,合理地利用雨水已提到了环保的工作日程上来。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最大程度地帮助雨水的收集利用,改善城市的用水压力,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是一种新型的产业,是拉动社会经济的一大支柱版块。
二、海绵城市的工作内容
海绵城市的工作覆盖了整个城市的所属位置。在城市这片土地上,人们开挖的人工湖、天然池塘、花园等设施,都需要雨水的灌溉和养护,使城市像个“海绵体”一样,吸纳着雨水。通过改善城市的水道管理及用可渗透材料铺设的路面,使雨水沿着水道排放、地表植被吸收或直接积蓄利用,促使雨水径流总量的减少,降低城市内涝程度,保障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平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海绵城市的雨水利用技术应用与创新途径分析
自然界赋予的雨水具有硬度低,污染物少、收集处理工艺简单等特点,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的重要环节,充分解决城市供水短缺、克服城市内涝的问题,雨水的处理是最直接的有效办法。
1、低影响渗井入渗技术
我国是地域辽阔的国家,地质水文情况复杂,要针对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探索有利于生活用水、公园绿化等非饮用水,将雨水中的污浊等沿着下水道或地面渗透到地下,以缓解路面上水泾流量。首先,分析了海绵城市的地质微结构特性,结合试验研究所总结的经验,比照类似地区土壤渗透性质的技术,制定渗井入渗技术方案。在一般情况下,雨水下降在地面自然入渗到地下的过程,经历了过滤、吸附、离子交换等自然生化作用,土壤的持续保护使雨水达到地下水层时,已失去了重大影响水质的因子,所以,加强土壤的渗透率是有效提升雨水净化效果的途径。基于这个净化原理,有工程人员设计了微型化、去“灰色化”的砂石渗井技术,在不改变地下环境的前提下,将一定规格的中粗砂放置到渗井孔内,雨水进入多个渗井,水量沿着砂石的空隙分散地渗入地下,合理有序地进入到地表底层,与此同时,对周边的环境影响极其微小,且不需要刻意检修。
2、打造地下水库
随着低影响渗水的理念树立,触发了水利工程人员的灵感。借鉴现有的水库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启地下水库这个高效水资源调控措施。其原理是:用有致密性强的建筑材料做成一定厚度的防渗墙,以此保证土中水有规律地流动。缓慢地将防渗墙在选定的土体位置放下,并在防渗墙附近布防了许多的低影响渗井。这样,降雨丰沛时节,水库内的土体就会发挥出吸水、蓄水和净水的作用,将净化的雨水储存在地层中,以备不时之需。一旦在人们需要水资源时,可以随时地将地层中的水引出加以利用。
3、绿色屋顶
雨水资源的收集可以直接存储,利用房屋建筑的平顶就可以汇集得到,比如集雨桶或蓄水池等措施,将储蓄的水资源用来冲洗车辆、道路或公共厕所等生态环境,一方面降低地表径流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雨水流失,同时,对家庭用水和市政用水带来了便利。对有坡度的屋顶,铺设景天科的植物,既能降低室内温度,控制屋面的径流系数,又能给植物提供一个良性的生存循环地,美化了自然环境。
4、下沉式绿地
绿地的透水性强是众所周知的。凹槽式的绿地空间对吸纳雨水是有效的,而且截留下污浊物做为绿地的肥料。其设计原理简单易操作:地形低于四周地表的高度,植被耐淹性与土壤的渗透性相匹配,在地中设置溢流口,以便及时排出超量雨水。在绿地设计方案中,加设人造景观,如:座椅、雕塑或假山等,可以给海绵城市增添观赏、休闲等环境。
总之,海绵城市的设计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不同的区域土地、功能均衡态的差异,在对雨水利用所采用的措施不尽相同。然而其总体原则就是要因地制宜地提升水资源利用率,降低工程建设对原有的城市功能区域的损坏,促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备收集存储、释放自如的弹性机能,有效地缓解城市洪涝或用水短缺问题,形成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气候,号召公众积极参与海绵城市雨水回收利用,控制好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 杜中华.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6(03)
[2]更“绿”的海绵城市[J]. 梁光源. 环境. 2016(01)
[3]城市雨洪利用研究进展[J]. 朱伟伟,郑国全.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06)
[4]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关键问题探讨[J]. 王建龙,王明宇,车伍,李俊奇,赵杨,王文亮. 中国给水排水. 2015(22)
论文作者:徐灵慧,姚锋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3
标签: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海绵论文; 水资源论文; 内涝论文; 入渗论文; 技术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