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现代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变革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人在心理、思想、知识、态度、行为上是否相应变革,因为一切社会都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制度、管理、科学技术的推促和生产的革新最终要由人来实现。变革的失败,根柢即多在人的变革的失败。正如胡礼垣在《〈劝学篇〉书后》分析近代中国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所说的:“中国之学西法,错在不学其心,而但学其法。”唐才常愤于“新政”之败坏,呼吁“欲新民必新学,欲新学必新心’。[①]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造就一代新民,鲁迅疾呼改造国民性等,都是以人为根本,变革“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②]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人亦始终是一个基本的与决定的因素,国家的现代化有赖于人的现代化。
在此新旧世纪更替之际,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不断对人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认为,人的素质包括个体与生俱来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性(如遗传素质)和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如心理素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文化素质:含科学素质)等。人即是生物的和文化的素质的统一体。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更多地是得益于其文化素质。一个现代人应具备何种素质?英格尔斯对此研究后归纳为:
“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过的新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效率;有计划;愿意吸收新的知识;可依赖性和信任感;乐于让自己和他的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了解生产及过程”。[③]
笔者认为一个现代人的素质除上述以外,还须包含理解并批判地继承传统的能力;不仅学习新知识而且具有运用知识来促进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为改善环境付出自己的努力,并因此对人类的未来抱有信心;要在国际主义的基础上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要学会生产并懂得尊重与宽容;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人的素质的主要特征多在儿童至青春期得以表显及定型,这正是一个接受基础教育的时期。我们的基础教育将把人引向哪里?作为对历史以及当前教育弊端积压已久的批评,素质教育出现了——尽管即使对于这个名称就引发了争鸣。我认为,素质教育的价值是在素质教育的名称下对我们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模式做自觉的探索。事实上,这种探索已给教育界注入了生机;即使是因为批评它而引发了思考,也是值得我们感谢的。我所认为的素质教育的理想是:遵循儿童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按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具有健全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的人,以期建设一个更符合人道的人类社会。
一、培养什么样的人——两种教育目的比较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不同的教育目的,对人的身心素质及社会价值作出的规定也存在差异。
我们将我国沿袭至今的基础教育至高中教育阶段称为“应试教育”,在于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考试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唯一的标准,并以此论教育的成败。尽管教育部早在十四年前就提出要坚决改变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要求“从全国到地方坚决不搞高校中学招生考试的名次排比”;“坚持把学校和学生从频繁的考试中解放出来”;“必须对全体学生负责,不要只抓少数,忽视或放弃大多数”[④]等,然而这种状况仍鲜有改善,中考和高考成绩依然如达,摩克里兹剑,[⑤]给各方(包括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导致学校只重视甚至只开设考试科目,忽视甚至取消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重知识的注入,轻知识的运用与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残缺,对人类文化要义迷惘无知,缺乏价值判断、审美及创造美的能力,不能“慎思、明辨、笃行”。在书包的重负下,他们的身体素质也受到极大的损害。视力低下的学生比率达29.5%,很多学生在巨大的考试压力面前不同程度地患有高血压、神经衰弱或心理障碍等病症。
公允而言,这种教育在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概念,锻炼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方面也是有经验可鉴的,在对中外基础教育作比较分析时,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相应比许多欧美学生要高。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学生往往对这种大量的高强度的知识灌输缺乏理解,不能将概念或原理应用于新的疑难情境,读史未必明智,读诗(背诗乎?)未能使人巧慧,学数学未必使人精细[⑥]……知识与生活成为互相隔绝的事物,学生后劲不足的现象也逐渐显露。例如,中学留学生的数理基础训练往往相当完善,在外国学习的早期往往比同级的外国学生高,但是当他们毕业后,其研究潜能就开始枯竭。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差,缺乏对科学方法的学习,缺乏对概念或原理的归纳和应用。布卢姆认为这种学习模式“不算真正‘理解’了这一概念或原理”。有鉴于此,他提出“应用”方是学生完全掌握一项科目的标志,它“代表了一种学习成果,使学生能应付错综复杂、变化迅速的社会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⑦]
杜威在本世纪四十年代也不断强调教育只有到了“将科学方法的应用推广到一切人生事务的一切方面上的时候,它才能达到成熟时期”[⑧],他提出要将“科学作为一个最高的人文学科来教”[⑨],即“使科学人文化”,使学生真正具备科学精神。这样的融合恰恰是我们的“应试教育”非常缺乏的。
发达国家正在不断简化与浓缩初级阶段课程及淡化考试,着重学生各方面素质、潜能的开掘与培养,依照美国派地亚小组(THE PAIDEIA GROUP)于1982、1983与1984年发表的三篇课程改革建议书上所强调的,“中小学十二年基本教育的共同课程应兼顾到通识教育与文雅教育,以达到:(一)获得系统的知识;(二)认知能力的增长、价值感受力与审判观念三项目标”[⑩]。随着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自我意识及承受力已能够承受学业的增强时,学生的学习任务才随之逐渐加强。而我们的情况正与之相反。
在考试及课业的高度压力下,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人格得不到尊重,他们对社会事务淡漠,公民意识薄弱,其履行社会公民责任的积极性亦能以充分实现。
素质教育当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并以此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它不同于“应试教育”以应付考试为焦点,教师与行政人员的许多精力都用于确定在教育计划的每个重要阶段应淘汰的学生、用于预测或选拔英才;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在个性和个体潜能上的差异,注重全体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气质类型的发展,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教育即要促成“人尽其才”,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如果他是一只鸟,就让他尽情歌唱;
如果他是一朵花,就尽力实现花的芬芳。
素质教育以提高儿童及青少年的全面素质为价值取向,它不仅注重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及主动精神,注重发展学生的公民意识、现代意识与思维方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建设,使自身的学习过程与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休戚相关,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并倡导完善的人生。
二、不同的课程论
课程乃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素质教育亦不例外。
根据美国艾德勒所领导的“派地亚小组”于1985年出版的教育改革计划书中强调,有三种学科领域是基础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1)语文、文学和艺术;(2)数学和自然科学;(3)历史、地理和社会科学(11)。在“应试教育”的课程中,对文学、艺术的理解、欣赏课程是极受忽视的。在初三和高三的课程表中,你几乎找不到它们的位置;而我们的自然科学教科书又存在这样的问题:似乎是把大学的课程内容浓缩或删减一部分形成高中课本;把高中教材浓缩成初中教材;最后将初中的理化、生物再浓缩成小学自然课本。所学知识与生活脱离,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要求。
西方教育界在近半个世纪以来,鉴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已越来越重视课程从内容到体系的改革,出版了不少专著。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西德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被看作当代“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其改革重视把发展学生的智力放在首位,注重学生个性,增加选修课;吸收二十世纪自然科学新成果、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等,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素质教育还要求所设置的课程能激发学生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加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上,依循儿童视世界为整体的特点,不宜使理科课程分科过细而割裂了其统一于自然的联系,而宜设置综合理科课程,因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很少纯属单一学科。另外,还要加强活动课程内容,使学生增长知识、扩展视野,丰富精神生活,促进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进入社会生活的状态。
三、两种教育的教学方法比较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可形象地比喻为“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前者重知识的灌输,课堂教学以注入式为主。但只要看看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爆炸”的今天,知识的更新何其迅速,就可知道注入知识实仅能供一时之需。比注入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自学的能力,学习将成为一个人的终生事业。素质教育以“授之以渔”为教学方法,不仅教人知识,还要通过与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终身学习与运用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有所创见;在教学方法上,要探索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勇于克服困难的个性品质。毫无疑问,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将使学生因其“渔”的技能而在知识的海洋里终生受益。
四、两种教育评价体系比较
教育评价一般指按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所确立的目标,对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及成效进行价值性评判的过程。
我国历来以选拔性评价为教育评价的标尺,而非发展性评价;是一个终结性评等第的评价而非形成性评价,“一考定终身”。
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否定考试的作用。事实上,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检验学习成效的较便捷的一种方法,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似可视作“应试教育”肇因的科举制显示出一定的合理性,与任人唯亲、贵族世袭相比,考试毕竟是一种公平竞争的手段。法国学者巴斯蒂写道:“经过书面考试的竞争再行录取文职人员,已是西方各国有关现代教育制度的设想的中心,追根溯源,这种制度就来自中华帝国”(12)。“应试教育”的缺陷在于它将考试看作唯一的教育质量检测标准,而考试内容自身相对僵化,多为重机械识记的知识测验而忽视应用、理解的测试。
素质教育的教育评价,则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根据这种见解,“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发展能使学生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地生活的那些特性。其基本假设是:通过教育手段能够发展英才;学校的主要资源应当用于增进每个人的工作能力,而不是预测或选拔英才”(13)。教育乃是对每个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作出评价。我们说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我们也需要对学生的发展给予全面的评价,而非仅作智育的测试。
北京市教育局从1986年开始进行了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的实验,改变了过去仅以语文、数学两成绩和比较笼统的操行评语作为学生质量标准的做法,建立了从德、智、体几方面具体、综合评价学生的质量标准,并将过去仅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单一、单项评价改革为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教育质量观与人才观正发生着变化。经过多年实践,全市各小学现已全面启用《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手册》。(14)这即是对素质教育评价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教育评价的方式还很多,如相对于终结性评价的形成性评价,如美育按鉴赏美、创造美的层次进行测试,自己会写、会画、会唱是创造美的层次,但一个五音不全的孩子不见得不能鉴赏大自然及文艺作品中的美,这便是对其鉴赏美的能力的肯定;相对于知识目标的领会目标评价,如历史科目由测试机械识记转移到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及评价上来;还有应用目标和分析目标的评价、情感目标的评价等等,这都是实施素质教育值得研究和参照的评价体系。
五、对教师的不同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情,其自身就需要是有现代素质的人。教师自身要有进取意识,而非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要有独立意识与协作意识;要有民主精神、守时惜时;要将只顾师不顾生的尊师改革为师生的互相尊重;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并且要具备教育科学知识与教育研究的能力,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
六、素质教育实施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
素质教育的理论还有待完善,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此,笔者谨对素质教育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一思考、分析,与大家共同讨论,以尽可能避免教育实施中由于疏忽带来的问题。
1.素质教育并非是对过去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的全面否定,而只是对单纯以应考为目的的、忽视学生个性和自主精神教育弊端的一种补救和改良。对过去教育中的有益经验亦当肯定以作更深入的探讨与继承,“全或无”(all or nothing)的态度在科学上并非理智之举。
2.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如果不将教育评价由简单的以分数、“听话的好学生”为标准转移到以培养全方面的素质及开拓、创造等综合能力上来;如不从单纯的选拔性、终结性评价转移到全面的、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换言之,如果学校、教师、家庭和学生仍不能从中考、高考的巨大压力下解脱出来,则素质教育实难实现。故制定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实迫在眉睫。
3.多渠道筹办各级教育。在现代化进程给人才规格提出更高要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以知识及技能充实自己。我们说,教育是受到生产力所能提供的条件及发展水平的制约的,在目前我们的国力尚不足以完全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正规高等教育机构比例还相对过低的状况下,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及人们对自身的更高要求,国家在控制正规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已推进了广泛的“开放式教育”,如正规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共同办学及各种渠道筹办中、高级教育机构,推广终生教育(life-long education)体系,使得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及社会公民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但是,这些教育机构质量的良莠不齐乃至低劣,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如何使“更多”意味着“更好”,确保办学质量,是急待正视与解决的问题。否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是难以根本改善的。
4.实施素质教育要有长远眼光,要有虔敬之心。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素养,将是一个长期的内化过程,它既不象经济投资那样可以立刻见到实效,也不象“应试教育”那样通过一系列的试卷、分数“立竿见影”,不能用急功近利的态度来看待素质教育。教育决策者和实施者不能没有长远眼光和虔敬之心。
由“应试”到“素质”的教育改革,涉及到教育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育评价、教师素质等各方面因素,将是一项巨大的教育工程需要政府及全国教育界人士、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的共同参与,需要对各方面的改革进行具体的实验、不断探索以臻完善。
注释:
①湖南哲学社科所编:《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32页。
②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54页。
③参见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2页。
④《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通知》(1982年1月21日)
⑤达摩克里兹剑:公元前四世纪,西西里岛上叙拉古的统治者狄奥尼修斯一世为了教训凯觎王位的达摩克里兹,在一次宴会上,要他坐上国王的宝座。达摩克里兹猛一抬头,只见头顶有一把用头发丝悬着的利剑,使他如坐针毡,提心吊胆……
⑥针对培根《论学问》中“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而言。
⑦布卢姆等著:《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61页。
⑧杜威著:《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版,第7页。
⑨同⑧,第22页。
⑩参见史振鼎:《人文主义教育的省思》,载《台湾教育》1988年3月号。
(11)参见瞿葆奎主编、马骥雄选编:《美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662页。
(12)[法]巴斯蒂:《是奴役还是解放》,《中外比较教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页。
(13)同⑦,第2页。重点符号为笔者所加。
(14)参见《改变应试教育新途径——北京市全面实施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载1995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