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过度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_大学论文

论我国过度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_大学论文

试论我国过度教育的特征与成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试论论文,特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大力倡导下,不断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使得西方国家的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步入了普及化阶段。随着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者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者从事低学历者就能胜任的工作,甚至还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失业现象。西方学者把这称为“教育过度”。

一、什么是过度教育

在教育经济学领域,最早对过度教育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弗雷曼(Freeman.R.B)。他在1976年出版的《过度教育的美国人》(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一书中对教育过度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并对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教育收益率下降的原因做了研究。从此,过度教育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对过度教育的理解、认识不同,学者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毕晓普(Bishop)对过度教育下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或个人)所拥有的教育超过了需要。”[1] (P484)约翰·罗布斯特认为:“一个人获得的教育超过其职业通常要求的水平,便属于过量教育。”[2] (P329),综合上述观点可以看出,所谓过度教育,对个人而言就是指个人所拥有的教育水平超过了其从事的工作实际所需要的教育水平;对社会而言就是指社会所拥有的教育水平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过度教育的表现

曲恒昌等在对有关过度教育文献总结的基础上,认为过度教育的具体表现为:(1)受教育人口的失业率比较高,甚至超过未接受过教育的人口或教育层次较低的人口(即知识失业)。(2)受教育人口的专业技能未得到充分利用或就业不充分,或学非所用。(3)高才低用,大学毕业生从事通常由高中毕业生承担的工作;高中毕业生从事通常由初中毕业生承担的工作,等等。(4)接受过同一水平教育的人,现今的实际收入要比以前为低。[2] (P329)根据曲恒昌所总结的过度教育的表现,与我国的现实作对照,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现阶段我国也存在着过度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各高校学生就业率几乎为100%,但自1995年以来,大专以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呈下降的趋势。2001年重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其初次就业率为82.75%,一般院校初次就业率为68%,高等专科学校初次就业率仅为41.23%。[3] 200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0%,有近30万毕业生未能就业,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次就业高峰,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了212万人,其平均就业率为70%,将近64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到2004年,大约有75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随着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竞争愈来愈激烈,导致那些怀才不遇者只好屈自俯就,从事低一些的工作或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这对我国来说,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一些毕业生干脆放弃寻找工作,一心一意考研,希望通过获得更高的文凭来提升自己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导致我国近几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据统计,我国考研人数从1995年的15.5万人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117.2万人,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或相对“冷门”的专业,50%的本科生报考研究生也很常见。而与此同时,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和在就业市场上受欢迎程度也在下降。就用人单位而言,在雇佣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倾向于雇佣文化程度更高的人从事原来由较低文化程度的人从事的工作。这样一来,原来由一个专科生就完全可以胜任的工作却用本科生来代替,而原来只需要本科生的工作现在却用研究生。人才依次降格使用,导致人才高消费,高才低用,优才庸用,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就业者也会产生挫败感,对前途缺乏信心。

三、过度教育的特征

在我国,讨论过度教育特征的文章很多,大都认为我国的过度教育呈现的是一种暂时性的、结构性的、总量不足的过度教育。而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不仅存在结构性过度教育,还存在着知识劳动者(主要是指大学毕业生)总量供给过多教育过度,并且这种现象在短期内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1.总量过多教育过度

许多作者在讨论总量不足过度教育时,总是拿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人力资源存量、居民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等指标与西方发达国家作比较,但他们没有考虑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虽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好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刘尧在《新世纪高等教育评论》中指出,按每亿元GDP拥有的大学生数比较,原苏联和美国只是160—180人,而中国约620人。可见,中国教育发展的速度大大高于GDP增长的速度。虽然中国按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不如上述国家,但是从经济条件与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来看却大大高于这些国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却呈下降趋势。1980—1989年、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3%、12.0%和8.3%,就业增长率分别为3.0%、1.2%和0.9%,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分别为0.332、0.1和0.1,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此趋势至今尚未逆转。[4] (P95)

表一:不同阶段中国三次产业就业GDP弹性系数及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

年份 就业GDP弹性系数 对就业增长的贡献(%)

Ⅰ Ⅱ Ⅲ

Ⅱ Ⅲ

1979—1990

0.0950.290.2543.1 28.128.8

1990—2002 -0.0250.023

0.15-22.721.4

101.3

1978—2002

0.02 0.042

0.083

25.5 26.348.2

资料来源:转引自蒲艳萍:《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影响及国际比较》,《现代财经》,2005年第2期。

从我国三次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看:第一产业随着产值的增加,就业人数不仅不增加,反而开始减少,这说明第一产业已达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技术更新换代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出现了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导致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急剧下降;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能力最强的领域,成为目前我国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体产业。但我们还必须清楚地看到,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结构从总体上尚处于低层次结构水平的不合理状况。具体来说,传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高,如商贸餐饮、交通运输、仓储等;而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业、咨询业、科技研究开发与服务、文化教育、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在内的直接促进产业发展的新兴第三产业则发育不足,占第三产业总增加值比例偏低。传统第三产业对知识劳动者的吸引力不高,而知识劳动者最青睐的新兴第三产业由于发展程度不高,对知识劳动者的吸纳能力也很有限。从知识劳动者的供给来看,从前文已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不断增加,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分管大学生就业的副司长刘大为介绍,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还要以几十万的数量增加,导致我国目前知识劳动者的总量供给大于社会对知识劳动者的吸纳能力。

2.结构性过度教育

结构性过度教育是我国过度教育的最主要特征,是由教育结构尤其是高等教育结构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不相适应而造成的“结构性失衡”。具体表现为:(1)投资结构失衡。由于我国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过多地投向收益低的高等教育,使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膨胀,形成了大学生的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创造经济收益率最高的基础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投资,出现基础教育发展严重不足。(2)学科专业结构失衡。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同学科专业的毕业生面临不同的处境,有的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计算机、通讯、自动化、机械、电子等;而有的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则供过于求,像农学、林学、历史、地质、教育学等。(3)学历层次结构失衡。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打出“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的旗号,导致专科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愈来愈低。在每年的未就业人数中大专生占绝大多数,大专生已成为未就业大学毕业生人群的主体。(4)地域结构失衡。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很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丰厚的薪酬待遇、美好的事业发展前景以及灵活的用人制度等多方面优势逐渐形成了人才的集聚地,导致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人才济济;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因其多方面的劣势,对人才缺少吸引力,致使中西部地区人才匮乏。

3.长期性过度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意味着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将由农村、农业转移到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民的隐性失业显性化,他们从农业中释放出来,成为就业市场上的组成部分。经济的转轨表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这种调整往往带有一种资本排斥劳动力的负效应。从目前状况看,旧的就业岗位被摧毁的速度远远超过新的就业岗位被创造的速度,原有的就业人员当中有一部分下岗或分流,这两股力量构成了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5] (P56)而同时自我国扩招以来,招生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到2005年,我国的招生人数达到了400多万。虽然我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7%以上的高速度,但新增的就业岗位与在岗人员自然更替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中专毕业生所需要的岗位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目前我国高校扩招的速度正在放慢,但这减少的毕业生人数毕竟有一个过程,在短时期内我国的过度教育现象还很难消失。

四、过度教育的成因

1.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发生错位

教育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是造成过度教育的主要原因。

(1)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错位

目前,用人单位对大专生的需求,更多地强调其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倾向实用性的一线人才;从用人单位的反应来看,普遍对专科生的素质感觉不满意,认为他们在理论基础知识结构上赶不上本科生,而在动手和吃苦精神上又不如中专、技校毕业生。这是由专科教育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造成的。我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但实际上,我国专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几乎与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相同。我国现行专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本科教育的浓缩,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讲不清楚,实际操作也不会,在人才市场上形成不了自己的比较优势。

(2)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错位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主要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而社会需求量最大的是面向生产、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另外,有些学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上一味地“追风”,盲目地跟着市场的潮流走,开办和扩招所谓热门专业。其结果是,由于人才的供大于求,大量的毕业生只能放弃本专业而选择从事低级的工作。

(3)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在时间上的错位

当今的社会瞬息万变,昨日的朝阳产业,今日就可能成为夕阳产业;今日的朝阳产业,明日极有可能是夕阳产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地发生变化。而人才的培养周期长,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构成了社会迅速发展与教育培养周期过长的矛盾。从而导致现在热门的专业,到毕业生毕业时也许就成为了冷门专业。

2.个人对高等教育需求上升

教育投资作为一项投资活动,与其他投资活动一样,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人们放弃其他投资机会而在教育方面进行投资,归根结底是为了在未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或其他收益。如果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较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会增大;如果收益率较低,人们对教育的兴趣就会下降;如果收益为零,甚至为负值,许多人就会放弃教育机会而选择在其他地方进行投资。

由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人,获得了较高的人力资本和技能,当这些人力资本和技能通过劳动力市场进入生产过程中时,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而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人,他们还在思想品德、社会声望、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多方面获益。根据成本补偿原则,个人接受高等教育要支付一定的成本,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学费、书本费等)和间接成本(机会成本),但个人支付的成本只占高等教育培养成本很小的比例,导致个人高等教育收益率极高。由于高的收益率刺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无限膨胀,政府为了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从而使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才远远大于经济发展所需的需求,导致了过度教育。

3.制度障碍

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许多制度还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过度教育的产生。(1)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完善。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改革计划经济下按指令性计划统一分配的就业制度,让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市场自主择业。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让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统一的竞争、流动的市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引起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即城市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劳动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对于城市劳动力市场来说,劳动条件好、工资高、福利待遇高、工作有保障、职业前景好;农村劳动力市场劳动条件差、工作低,福利差,就业无保障,职业前景不太好。如果一旦在农村就业就很难回城,再加上我国的户籍制度,一旦就业而要再流动,特别是向发达地区和城市流动就会面临很高的工作转换成本,导致了一部分毕业生宁愿在城市暂时失业也不愿意在农村就业的现象;由于在城市从事学用不结合、层次不对应工作也比在农村从事学用结合、层次对应工作的收入高,并且在城市工作可以得到的福利待遇、生活条件、发展机会都比在农村好,更会促使一部分毕业生产生宁愿失业也不在农村就业的心理。(2)人事制度。现行的人事制度还不能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择业机制协调,有些用人单位在协议签订、报到手续的办理、档案关系和户籍关系划转等过程中得不到人事制度的支持和认可。另外,现行的人事制度对人才流动仍然没有完全开放,毕业生一旦进入一个单位,其档案和户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被固定了。

4.毕业生就业高期望值与就业现实的矛盾

据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以下几种选择:(1)不愿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而热衷于行政、事业单位,因而淡化了专业观念;(2)就业地点大多选择沿海一带或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而对西部地区、基层、小型企业不感兴趣;(3)不论自己能力大小,追求高工资和好的工作环境。

五、解决过度教育的对策

过度教育不仅造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正常、健康的发展。因此,消除过度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1.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政府对新兴第三产业投资力度,促使新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才能创造更多适合知识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增加社会就业机会,从而从根本上消除过度教育。

2.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使高校的供给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一是改革高校的学科结构及培养模式。各高校除遵循高等教育本身的规律外,还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高校不应盲目追逐市场热点,而是应该有目的地针对未来几年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数量、结构、特点等情况,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来设置专业,坚信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市场对专业设置的引导。二是重视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高校在注重灌输基本理论,培养大学生理论思辨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大学生工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把学力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更多的具有实际操作型和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3.加大制度性建设,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就业环境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等。如果这些制度性因素不改革、不完善,劳动力市场分割局面必然还将存在,就业难就不可能得到很好解决。只有改革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创造一个易于人才流动的宽松环境;简化人才流动手续和废除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不合理的人才进入规定,才能打破地区人才交流与流动的不均衡,降低人才流动成本,从而有利于就业

4.大学生应降低就业期望值

由于目前我国不少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还停留在“精英教育”就业时代,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合实际,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要求。从现实情况看,我国高校扩招已成定局,大学毕业生供给不断增加,而社会需求变化不太明显,根据供求规律,均衡价格必然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应随着市场供求状况来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树立“普及教育”的就业观,从“精英”就业的梦幻中走出来,重新进行职业审视和就业定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标签:;  ;  ;  ;  

论我国过度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