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在体验中积淀 学生在体验中成长——谈“我能行”教育原则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则在论文,自信论文,地理论文,我能行论文,学生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我能行”教育已成为许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其含义是:施行各种活动,激发学生锐意进取,顽强搏斗,努力争取实现自己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其实施的基本原则是:情感培养原则、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激励原则。
一、情感培养原则——乐在参与,树立自信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一种好恶的倾向。情感培养原则,即创设参与的氛围,使每个学生乐在其中,产生爱学的迫切愿望。列宁曾经说过:“没有感情的人,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成为驱动学生积极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用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爱心去点燃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信和进取的火花,使学生“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
首先,可努力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情感向着爱学的方向发展,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激发学生情感的活动,使爱学的情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知情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大气的热力状况”一节教学时,告诉学生学完这节内容后,可以解释以下问题:①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②为什么日出前、日落后天空仍然是明亮的?③为什么新疆有“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④“高处不胜寒”,为什么地处“世界屋脊”的拉萨却有“日光城”之称?⑤为什么有“蜀犬吠日”之说?⑥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就会引起全球变暖?等等。这样,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引入地理知识,并以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为目的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把学好地理当作是一种迫切的需要,让学生感到“今天若不行,争取明天行”。
其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产生爱学、好学的情感,使学生体会到“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例如,在“月相及其变化”一节教学时,利用“观察一个月月相”的方式,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讨论月相变化的原因、培养判断月相的能力;在“大气的运动”一节教学时,可用辩论“大气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的方式,让学生明白科学界对于世界气候变暖一说的原因有多种看法,目前的主要任务是人类应该抱怎样的态度,采取哪些措施。
二、平等原则——重在参与,机会均衡
平等原则,即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给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表现“我能行”的权利,使所有学生拥有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学是学生主体通过参与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的过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到“别人行,我也能行”,由此增强了学生“重在参与”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旅游活动”一单元教学时,可按照教学内容编排出“旅游活动的组成”“旅游活动的起源”“现代旅游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资源的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旅游景观的欣赏”“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等十个研究课题,让学生自由寻找合作伙伴、自由选择研究课题并组成学习小组,在一星期内通过查阅书籍、上网、调查等各种渠道进行课题研究,最后以演讲、小品表演、课件展示、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课题汇报。在学生合作学习与研究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学生间的学习活动和师生间的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生生之间的参与、师生之间的参与、个体与群体之间参与的生动局面,使学生体会到“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
三、差异原则——赢在参与,提高质效
差异原则,即承认、分析、研究学生个体差异,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首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分配不同的活动任务。如在搞调查、办辩论、做课题等活动时,把不同成绩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对他们进行合理分工,即后进生翻阅书籍、摘录资料、整理材料等繁琐的首期活动,中等生筛选资料、汇总数据、绘制图表等简单的二期活动,优等生分析资料、讨论看法、写出报告、进行辩论等复杂的后期活动。如在课堂提问时,简单的、可以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由中后等生回答;复杂的、需要动脑筋思考分析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等。这样,立足中等生,扶持后进生,发展优等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认真负责地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相信自我,由衷地发出“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等“我能行”的感言。
其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非智力因素差异创造不同的学习情境。一是“投其所好”,如对有绘画特长的学生,让其绘制图表、设计小报的版面、画漫画等;对书法爱好者,可让其记录实验报告、摘抄资料卡、写总结等;对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让其搞调查、做采访、辩论等。二是“赶鸭子上架”,如对观察力薄弱的学生,可安排他做实验、观察天气等,让其动手做、动脑想,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对不善言表的学生,可安排他朗读背景资料、讲述地理概念现象等,让其动眼看、动口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这样,承认学生的差异,提出“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就是成功”,使具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参与地理学习的时间、空间、难易程度等,积极主动参与地理学习,从而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相信自我,完善自我,客观评价自我,使后进生、特长生在获得成功之后,也会从心底里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言:“我并不比人家笨”,“老师说我行、努力就能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
四、激励原则——贵在参与,灵活评价
激励原则,即采用恰当而积极的方式方法,正面引导和激励学生去实践“我能行”。可通过建立一种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有机结合。
教师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加讨论、愿意帮助他人,是否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合作精神等。教师不仅常用“太好了”“你真棒”“继续努力”“有进步”“OK”“very good”等语言,还常使用体态语言,如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抚摸、一个大拇指……以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自评主要在进行阶段性考试时,发有一张关于“学生自我评价”的表格,其内容包括:①主要收获,如能力提高、学法介绍、解题技巧等;②存在问题,如知识缺陷、失分原因、学习障碍等;③改进措施。这样,可调动其内在动机,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建立良好的反思与总结习惯,并有利于其一生的发展。
学生互评如布置写一篇关于“气候与人类”的小论文,先让每个学生在班级朗读自己写的文章,然后让学生给每位同学的论文打分,再根据每位学生的总得分评选出优秀论文,最后由教师对评出的优秀论文进行论述性的评价。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提高,使其在互评过程中受到一定启发和帮助,而且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模糊的认识,在讨论和对照中形成共识,达到相互学习与鼓励、自我激励和提高之目的,最终使学生感到“今天若不行、明天一定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
总之,教师从应付教学的“教书匠”逐步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都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