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经济理论与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经济学论文,体系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同时,政治经济学也受到极大的冲击,它正在打破原来的封闭体系,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特别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成果,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我国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作为反映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教科书,目前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是基本保持政治经济学制度分析的传统体系,在制度分析过程中涉及一些现实的经济运行问题,而现实的经济运行的分析服从于制度分析;二是以制度分析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将结构体系分为制度分析、运行分析和发展分析三大部分,以运行和发展分析为主;三是在导言中将制度分析简要概括,而后着重分析经济运行的全部问题。这三种不同的体系,与原有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相比,无疑是一种进步,但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立足于中国的实际,以邓小平的经济理论为指导,去探讨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极为紧迫的任务。
解放思想,勇于突破, 是政治经济学体系创新的前提条件
理论的突破总是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没有哲学的新发展,没有世界观、方法论的变革,不会有经济理论的新突破。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是为完成一定的历史任务而创立的。
19世纪中叶,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显示了较之封建生产方式无比先进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大无畏的革命气魄向资本主义宣战,以透彻的分析和无可争辩的论据,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被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武装了无产阶级。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当时俄国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客观地分析了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领导并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在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中,列宁看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利用商品生产与货币交换的必要性,1921年春断然实行新经济政策,由十月革命前后主张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变为利用和发展商品经济,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正确解释了恩格斯的“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的论断,坚持并发展了列宁晚年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还要利用商品生产、货币交换的观点,并特别强调了商品生产不等于资本主义生产、强调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试图突破苏联经济体制的模式,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并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进行了评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作了有益的探索。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无私无畏、远见卓识,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只能靠社会主义实践来解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聪明智慧和理论勇气,尖锐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邓小平理论也正是实践着唯物主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打破了经济理论界的僵化、半僵化的局面,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我们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就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既不能时时处处从马列著作的条文中找根据,也不能亦步亦趋地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模式,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立足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这块大地,去创建能够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新体系。
探索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途径, 是政治经济学体系创新的出发点
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是为完成一定的历史任务服务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为了在全面清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客观地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从而武装无产阶级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列宁创建帝国主义理论,是在于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新矛盾,戳穿机会主义者对帝国主义的粉饰,使无产阶级认清革命形势,夺取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把中国的历史特点,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所要建立的新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是个什么样,都清清楚楚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以引导我们的民族走上解放之路。邓小平的经济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深刻揭示了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指导着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他又说:“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政治经济学之所以需要发展,在于原有的经济理论已不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创立政治经济学的新体系只能围绕社会历史赋予我们的中心任务来进行。因而,努力探索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应该是政治经济学体系创新的出发点。
生产力的发展,就客观方面来讲,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受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否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制约,二是受生产力内部因素的制约。因而政治经济学一要阐述和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二要阐述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生产关系方面,既包括由一定的生产关系所构成的基本的经济制度,也包括作为一定的生产关系具体体现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也好,经济体制也好,都不可能理想化,而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作为生产力自身方面,既包括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也包括增长方式问题。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三个有利于”是衡量一切工作最根本的是非标准,也是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准。1962年7 月邓小平同志谈到怎样恢复农业生产时曾经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的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取哪种形式”。就农村来看是如此,就整个国家来看也是如此。阐述生产关系不能到马列著作的条文中找根据,而要到客观的生产力中找根据。解决了生产关系问题不等于解决了生产力发展的全部问题。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外部条件,生产力还有其自身运动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政治经济学还要研究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是政治经济学体系创新的关键
实现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创新必须历史地、客观地对待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经济理论。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曾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无情地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宣告资产阶级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时,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这一历史的进步。他们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邓小平同志在分析资本主义时,第一,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来认识,指出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他说:“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第二,他把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体制区别开,我们不能“引进资本主义制度”,但可以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他说:“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第三,他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必须继承和学习。他说:“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我们有些经济制度,特别是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组织这些方面,受苏联影响较大。这些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法、管理方法、发展科学的方法,我们社会主义应该继承。”“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从邓小平同志一系列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是截然对立的,一个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方式,一个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这两种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从所有制结构到分配方式,到交换关系,再到生产目的,从而人们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产方式不能混淆。这一点,在新的体系中必须旗帜鲜明地贯穿到各个方面。
第二,我们是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夺取政权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在生产关系方面不能搞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这就是说,作为刚刚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新社会,没有旧社会的痕迹是不可能的。
第三,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我们所要发展的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作为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在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因而作为生产关系具体实现形式的经济体制,作为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有共同的东西。正是这些共性的东西,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
第四,既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是相互对立的,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那么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映的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就既有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方面,也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反映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则的方面。这就是说,它既有糟粕,也有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因而,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创新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有益成果。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完全错误的,对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一概否定也是不对的。
实现共同富裕,是政治经济学体系创新的落脚点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概括,既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问题,又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与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的的统一。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特别是初级阶段尤其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还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因而在新体系中,要特别注重从各方面探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具体途径,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是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在新体系中,要探讨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需要的各种机制。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共同富裕是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要引入竞争机制,承认差别,合理拉开差距,打破平均主义。如果不把共同富裕看作一个过程,共同富裕限制差别,限制竞争,那就是搞平均主义。搞平均主义,不能激发和调动各方面人们的积极性,那还会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因而在新体系中,要讲共同富裕与先富后富的辩证关系,要强调竞争机制,要理直气壮地阐述承认差别、克服平均主义。没有差别、没有竞争,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没有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也就没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说明: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
标签:政治经济学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经济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