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种尊严_世博会论文

文明是一种尊严_世博会论文

文明习惯是一种尊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一种论文,尊严论文,习惯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参观上海世博会,世博轴高架平台上一站,心底豪气油然而生。想100年前,世博会上别说是中国的场馆,就连个像样的“摊位”都没有,拿去展出的也都是土特产。再看今日,中国把世博会漂漂亮亮办在自家国土上,相信所有中国人,无不骄傲和自豪。

然而,游览上海世博园,高兴之余又总有些许小事让人遗憾,那就是,物质文明我们能与世界接轨,精神文明却仍有挥之不去的差距,其实说来都是一些平日司空见惯的小事,可在世博园亮丽背景衬托下,那些小事显得那么刺目和丑陋。

何必挤成“人罐头”

排队,上海世博会的一道风景,中国、美国、德国、日本、西班牙、沙特阿拉伯等场馆,门外无不人满为患。为理顺排队的长龙,某些场馆门外建有用数十道栏杆组成的、巨大的“之”字形“回廊”,上千人挤在一片“回廊”里,高处看就像一个方形的、被“挤压”得严严实实的“人罐头”。

其实,世博园凡需排队的场馆,全都分批次放人,每批人数固定,无论你怎么挤,也不会提前放你进去,但很多人还是拼命往前挤。身在队列中,你想给自己留点空隙,不行,后面一股强大的人流推着你向前,而且越是接近入口处,越是要挤得前胸贴后背,弄得人人汗流浃背,了无尊严。

场馆里的服务生们试图让人们排得分散一点,冲着人群反复地喊:“请大家站得松散一些,预防中暑。”成百上千人长时间密集地挤在一起,自身散发的热能足以让局部空间升温,5月1日至4日,上海气温稍高一点,世博园陆续晕倒27人,几乎全是在排队的人群里。但无论服务生怎么喊,人群无动于衷。最后服务生们想出一个办法,分设几道关卡,把队伍隔成数个方块。可在每一方块里,人们还是要往前挤成一团儿,尽管后面有很大空间。

记者奇怪,为何非得要挤成这样?栏杆阵的后边空着好多地方,互相间拉开点不行吗?细想,原因是习惯。过去,中国物资短缺而人多,无论什么,手伸慢点,东西没了。有时就连机会也是如此,晚到一步就没了,比如挤公交、挤火车,挤不上去,就得留在站台上。于是形成习惯,如今生活好了,好多人还是习惯于无论干什么也要抢先一步,机场外出租车上百辆候着,乘客也就十几人,但也要跑着去抢;互不相识的几个人,电梯门一开,尽管全都进得去,也得争着抢先进去;这世博会里看展览,明知早晚都能进得去,但也还是要拼命地往前挤。

另一原因,是有一些人总爱加塞儿。那也是过去养成的习惯,以前僧多粥少的年代,为得到想要的东西,有些人不择手段,置礼仪于脑后。如今生活富裕了,但习惯没变,一见场馆门前队伍排得人山人海,立刻就想加塞儿。而在那里加塞儿又很容易,所谓“栏杆阵”,齐腰高塑料护栏,有的就是一条拆卸方便的帆布带,防君子不防小人。于是加塞儿者各显其能。那些外国服务生看不得这个,赶加塞儿者回自己原先位置。中国人在中国土地上让外国人“管制”,旁边所有中国人脸上无光,唯加塞儿者不以为然,人家一转身,他(她)立刻故技重演,似是非要争回那“脸面”。

天热,时间紧,都想挤出时间来多看几个场馆,平日素有加塞儿习惯的人,此时变得肆无忌惮,人们除抗议、呵斥外,对付这些人的办法,就只有消除自己身前的空隙,以形体语言告知加塞儿者:我这儿没你加塞儿的地方。

记者去过海外,伦敦西敏寺教堂、威尼斯圣马可教堂门外也有排队的长龙,但都排得较比宽松,相互不熟的人间隔一米,像是遵守着银行的“一米线”,茫茫人海中仍有一点个人的空间,显得很安逸。真希望我们也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让人在排队的时候也能保有自己的尊严。

恼人的声波

喧哗,是上海世博会另一道不雅的风景。无论到哪,哪怕是在需要安静的展厅里,好多人也要大声喧哗,任凭场馆服务生一遍遍请求:“安静,请不要大声讲话,谢谢。”

上海世博会德国馆有一精彩节目,20米高圆形空间中悬吊一颗重达1.6吨的巨大金属球。两名解说员分别立于巨球两侧,带着自己身后的观众,冲着巨球一呼一应地齐声呐喊,那巨球居然动起来,随两边人群富有节奏的轮番呐喊,巨球最后竟像钟摆一样晃动不已。它用事实告诉人们:人喉咙里发出的声波也是一种能量,聚集起来的声波足以推动金属巨球。看着这个节目,记者突然明白了刚才在门外排队时为何会头疼。

谁都有过这种感受,身边若有三五人大声喧哗,时间长了心里烦得难以忍受。试想千百人密集地挤在一起,而且全都高谈阔论,身在其中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奇怪,谁都知道噪声烦人,谁都在抱怨“吵死了”,但又都在喋喋不休地说话,为什么不能安静一点?哪怕是暂时闭上嘴巴?不行,这又是我们的一大习惯。一到公共场合,特别是亲朋好友相聚时,中国人爱以大声说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问题是,当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生活与环境要求人们不能再光想着如何快乐自己,也得考虑别人的感受。当你睡觉时,别人不能在你门前放鞭炮。同理,别人需要安静时,你也不应在人家身边大声喧哗。

游过上海世博园,问同行几位朋友的感受,都说场馆建得不错,内容让人大开眼界,但就是太累太烦了。何以太累太烦?究其缘由,就是挤在闷热的人群里太累;处于无尽无休的噪声中太烦,一累一烦搅乱了人们的兴致和心情。相信这种感受游过上海世博园的人都有。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共同改变一下这种现状?其实要想改变的话非常容易,只需管住自己的嘴巴,别在公众场合旁若无人地大声讲话。

大国公民,勿以恶小而为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海世博园内到处都有垃圾箱或大号垃圾桶,可还是有人随手丢弃垃圾。德国馆三楼出口处向下的楼梯,为防游人滑倒,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装饰材料,踩上去觉得有点粘脚,这下坏了,形形色色的食品包装纸粘在楼梯上,中国人乱丢垃圾的习惯,行为艺术般展示在德国馆最后的一个空间里。

上海世博园设有规模庞大的小吃街,但价格太贵,信息传出,游客大都有备而来,大包小裹地装满食品,游园时饿了边走边吃,特别是在排队时,没事干,开饭吧,人们打开包装吃起来。记者现场观察,绝大多数游客不错,东西吃过后,垃圾塑料袋里装着,碰上垃圾桶往里一扔。但也有少数人,随吃随扔,世博会每日游客数十万,百分之一的人有此习惯,地上的垃圾就非常可观。

其实,谁都知道随手乱丢垃圾是一种恶习。譬如还说德国馆,展厅里你看不到垃圾,因为那里到处站着服务生,想扔垃圾的人不敢出手,一到展厅外无人看管的楼梯间,提了一道儿的垃圾立刻“掉”在地上。记者奇怪,那垃圾你已提了一道儿了,下楼梯出门口必有垃圾桶,你提着它多走几步又何妨?说到底,还是道德水准的问题,有些人,一旦无人监管,立刻就要放纵自己。

记者采访那天,日本馆外路边有人兜售盒饭,五折,便宜,食客蜂拥而至。因是露天,广场上供人休息的条条长凳成了“餐桌”兼“餐椅”,时间不长,长凳上一片狼藉,不好再坐。兜售盒饭的几个女孩儿,再三提醒食客们不要乱丢垃圾,而垃圾桶就在附近,但是仍有不少食客吃完就走,空留饭盒在凳上。世博园建得那么漂亮,好多人说进了世博园感觉像是进了欧美,欧美记者去过多次,他们的好多城市还比不上这上海的世博会呢,可这一片的垃圾,总在提醒着你在哪。

随手乱丢垃圾的恶习,大概形成于过去环境恶劣的时候。假如人们就生活在垃圾附近,随手再丢上一件垃圾不算为过。问题是如今我们生活环境在变,在花园一样的城市里,特别是在这精心打造的世博园里,再乱丢垃圾就是一件道德层次的事了。生活巨变,环境巨变,我们不良的习惯为何不能改变?

参观游客来自全国,游客文明水平的参差不齐,让上海世博会展示中国美好文化和生活的同时,也非常遗憾地展示了一些人不好的生活习惯。我们知道,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改变习惯自然也有待时日,我们期待着不见乱丢垃圾现象的那一天。

标签:;  

文明是一种尊严_世博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