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自主性视角下社会组织自主性探析论文

成员自主性视角下社会组织自主性探析论文

成员自主性视角下社会组织自主性探析 *

张海龙

(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摘 要] 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自主性问题,学界既有关于社会组织自主性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三种,即“国家—社会”关系视角、组织策略视角、内生性视角,这些视角均忽视了组织成员这一因素,对社会组织成员在组织自主性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缺乏应有关注,也难以有效阐释该文中“C义工社”这类社会组织自主性的产生。根据巴纳德正式组织理论的观点,组织由组织成员构成,组织目标的实现依赖组织成员的行动,组织自主性与成员自主性相关。

[关键词] 社会组织 自主性 生产机制

一直以来,“社会组织是否自主以及何以自主”是社会组织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1],但学界忽视了组织成员自主性对组织自主性的影响。根据巴纳德正式组织理论的观点,正式组织是人们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系统,组织中不仅包括单纯的人,更包括人的活动、行为和影响。人是组织中最为活跃的、最富创造力的因素,组织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组织成员的行动,所以组织自主性的产生和发展也依赖于组织成员的自主性。因此,探析成员自主性对组织自主性的影响对于增强社会组织自主性,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乃至提高我国社会治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移动互联网及虚拟样机技术对汽车拆装实训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研究,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及虚拟样机技术建立汽车拆装虚拟实训室平台,并利用移动终端将虚拟场景与现实场景紧密融合;同时,利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对虚拟实训平台进行开放共享,将实训课程有效地划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提高学生实物操作的规范性,增加实物拆装零部件的可重复利用率;在拆装对象的更新换代上,可在虚拟共享实训平台上即时更新国内外的最新产品,最终在保证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及增强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教学成本。其主要的改革内容如下。

一、概念界定

(一)组织自主性

自主即自己作主,所以组织自主性是指有自我管理能力的组织能够按照自己的组织目标行事,其目标设置及组织运行过程中的决策方式都是由组织自行确定的。正因如此,组织是否可以自行管理内部事务,即组织是否具有自身的管理主导权,便成为组织是否具有自主性的显著标志[2]

(二)成员自主性

成员自主性即人的自主性,密尔认为“自主性”是指人可以根据自身意愿自主决定各种事务,如果这种“自主”不涉及他人,那么外界和他人就不能干涉这种“自主”,如他所言:“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需对社会负责。在仅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是绝对的。对于本人自己的身和心,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3]。但这种“自主”其实是一种“理想的模式”,一种抽象的概括,“和人们出于描述的目的而进行的任何抽象一样,实践和理论之间通常存在着很大的差异”[4]。换句话说,现实生活中人的“自主”往往存在许多条件和限制,难以达到这种“理想的自主”,如卢梭所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5]。因此,本文的“成员自主”并不是这种“理想的自主”。我们认为,权力是自主性概念的外展,拥有权力意味着其内隐的主人身份的具备,而行使权力则意味着自我行动的机会和手段的获取[6]。因此,本文提出的成员自主性是指社会组织中的成员按照其意愿和价值行事,能够自行管理组织,自行决定组织事务而不受外界干涉,其中最核心的是组织成员能够独立行使组织的管理主导权。

(三)成员自主性与组织自主性的关系

组织自主性与成员自主性都围绕着“组织的管理主导权”展开,二者密切相关。任何组织都是人的组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目的而存在的。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求取某一善果”[7]。但组织本身并不能做出任何实际行动,组织事务和组织活动都是由组织成员完成的,所以组织自主性离不开成员自主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成员自主性涉及成员的“意愿”,即组织成员是否有“自己作主”的意愿。如果是,即使社会组织没有自主性或自主性较低,组织成员也会积极采取措施争取组织自主;如果不是,组织自主性便无从谈起。因此,成员自主性是组织自主性生产的一种微观机制。

“国家—社会”关系视角将社会组织自主性的研究重点置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其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社会组织自主性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的“态度”。如康晓光和韩恒提出,在国家对社会发展采取的“分类控制体系”中,国家虽然允许公民享有一定的结社自由,允许成立某些类型的社会组织,但并不会使这些组织完全独立于国家[8]。陈霞则提出,国家要以主动塑造方式增强社会组织的自主性,通过输入、合作、培育三条路径推动治理发展[9]。二是国家和社会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纪莺莺提出的“双向嵌入”和“双向赋权”:一方面,社会组织在资源、制度支持、合法性等方面嵌入于国家,为组织发展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国家的意志与目标也嵌入在社会组织的运作当中,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10]。杨宝则认为,“治理式吸纳”将重塑政社关系。政府主导日益渗透到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而社会组织也在治理过程中得到了组织发展所必需的资源、空间及合法性等要素[11]。这些研究对于诠释社会组织自主性的产生极具意义,但均未重视社会对社会组织的影响以及社会组织自身的作用。一方面,社会组织作为联结社会和国家的桥梁,其发展除受国家的影响外,必然也受到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组织是其自主性的载体,不能脱离社会组织而空谈自主。正如曾琰所言,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国家—社会”关系视角将影响社会组织自主性的主要原因都归为国家权力这一外在因素,而相对忽视社会组织自身的原因[12]

二、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回顾近年来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学界对“我国社会组织自主性如何产生”的问题主要从三种不同视角进行了讨论,分别是“国家—社会”关系视角、组织策略视角、内生性视角。

林畲村所在的林畲乡交通四通八达,生态环境优美,更有包括毛泽东旧居在内的红色文化遗址群、中华文化桂花园、苏福茶业生态茶园、石下村仙女峰、知青农庄采摘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还拥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市级首批研学示范基地、集“医康养”和乡村干部培训功能为一体的乡镇绿色发展学院等,具备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

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了上述视角的不足,将研究重心拓展到组织策略视角。这种视角从社会组织自身角度出发研究其自主性的生产与发展,认为社会组织可以采取策略改变组织与国家和政府的关系,从而实现组织自主性。如黄晓春和嵇欣认为,当代我国社会组织面临的宏观政策环境具有含混性的特征。在这种政策环境影响下,社会组织也形成了相应的应对策略[13]。赵秀梅则指出,在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社会组织选择自我克制的策略是国家允许其存在的关键原因,而社会组织也设法改变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使社会组织朝着自身目标发展[14]。学者们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为社会组织自主性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但很多组织策略主要是为应对国家和政府政策、制度而作出的,本质上仍属于国家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的影响。而且组织策略视角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同一地区的社会组织在相同政策背景下,采取相同或相似的组织策略,其自主性仍有明显差异[15],因此,这种视角也具有一定局限性。

有效管理的课堂是指运行顺利、时间使用经济、学生能够充分获得学习机会的课堂。学生在学习之前需要一些必要的指导,比如该如何做、什么时候可以以什么样的方式在教室里活动、该坐在哪里、什么时候可以或不可以打断教师说话、音量不能超过多少分贝,等等。如果缺乏相关引导,那么教师的教学无法开展,学生的学习也无法取得成效。

1.组织成员“自主”意愿充分。两个组织都是由一群具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士为了实现其公益目的而自发成立的,其他成员都是受到感召而自愿加入的,所以组织成员具有充分的“自主”意愿,会积极争取组织自主。

通过调研发现,C社和M社都有较强的组织自主性,几乎所有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都是由组织自行决定的,这与其成员自主性有关。

三、案例与分析

(一)C 社与M 社的诞生与发展

C社是由江苏省F市民间爱心人士自发成立的一个义工组织,该组织成立于2012年3月,并于2014年11月在F市民政局注册登记。C社成立之初,只有十几名成员,主要活动是收集旧衣物捐给西部贫困人群。随着更多成员加入,组织日益发展壮大。目前,该社成员已经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了现在的260人。随着组织发展,C社成员们逐渐意识到,单纯的捐赠衣物给贫困人群所起作用非常有限。因此,为放大组织的公益效应,该社成员又自主设计和开发了许多新的活动项目,如“彩虹之心图书室——童声书屋”活动、“万册字典进大山”活动、“1对1助学”活动、“爱心架起彩虹桥——公益拍卖”定向帮助活动、“学习包”活动以及“公益集市”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C社的爱心一路传播,从F市到四川、云南、甘肃、新疆、青海、贵州、西藏等地,最远甚至到达了缅甸,让更多的贫困人群感受到了来自F市的温暖。

M社也是由民间爱心人士自发成立,并于2015年2月在F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一个社会公益组织。目前,M社的成员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做公益的兼职人员,正常参加活动的有20多人,他们为M社设计了大凉山助学、大凉山支教和爱心午餐等公益助学项目,涉及教育、学生生活及家庭等多方面内容。通过这些活动,M社感召了更多爱心力量,为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

(二)成员自主性:一个解释社会组织自主性的新视角

综上,当前学界既有研究为社会组织自主性的形成和发展方面给出了一些合理的解释,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和条件,但这些研究都忽视了组织成员在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例如,宋程成等注意到了组织中具有能动性的“人”这一因素,但其研究对象囿于有政治关联和高管知识的社会组织高管,并认为政治关联在社会组织自主性获取方式选择过程中处于支配性地位[16]。虽然这种政治关联的精英人物(高管)为社会组织获取资源、开展项目和活动提供了便利,但也会导致社会组织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范围受到政府的影响。另外,并非所有社会组织都有政治关联的高管,而且组织其他成员也都为组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鉴于此,本文试图以江苏省F市的两个民间社会组织:C义工社和M连心社为案例(以下简称C社和M社),从成员自主性视角分析社会组织自主性的形成,并从此视角对前文提到的问题进行回应,即:为何相同地区同一政策背景下的社会组织采取了相同或相似的组织行为策略,其组织自主性却仍然存在明显差异?究其原因,成员自主性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不同组织的成员自主性存在差异,即使社会组织在相同的政策背景下采取相同的策略,但由于成员自主性的影响,其组织自主性也会有所不同。

3.组织成员自主筹集经费。C社和M社的项目经费都是组织成员自主筹集的,少有承担政府项目,为组织自主性提供了经济保障。当然他们也有很多承接政府项目的机会,但具有自主性的组织成员面临政府的帮助时,能够根据组织发展现状和需求自主选择是否接受帮助。如M社的负责人表示:“如果组织能够获得政府的关注,就有机会获得他们更多的帮助……我们也有很多政府项目给予的机会,但都没有接受,因为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久而久之,公益可能就形式化了”。

最近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内生性视角。这一视角围绕着社会和社会组织间的关系阐释我国社会组织自主性的生产机制,试图以此弥补上述视角的缺陷,并分析我国社会组织自主性的形成与发展机制。林磊认为,社会组织所在地民众的真实需求(在地内生性)构成了社会治理环境下社会组织自主性生产的一种微观机制[15]。这一视角为学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通过调研发现,有很多社会组织没有或者很少具有“在地内生性”,如一些社会组织所在地虽然是我国东部地区,但其主要服务对象却是中西部贫困山区的困难人群,这类社会组织受所在地的民众实际需求的影响较为有限。“在地内生性”无法解释此类社会组织“何以自主”。

众所周知,传统人物画以人物为主要题材,有工笔与写意两种表现方式,可以单纯刻画人物形象与神态,具有视觉图像意义,或以表现某个事件为主从而突出人物所处情境,展现那时那刻的人物状态,具有记录史实的效果,抑或是对美的形式的探索,通过改变表现方式和创作手段来探索人物形象背后的形式规律与观念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将主要从民族服饰、民俗风情和民族乐器这三种符号观念入手去解析广西这一地域语境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人物画,尝试去梳理并归纳少数民族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2.组织成员自主管理组织。一方面,两个组织的成员在其负责人的带领下,根据组织实际情况自主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入社要求、管理层选举、例会秩序等多方面。另一方面,两个组织的成员自主设计具体项目和活动方式,而且为了保证帮扶精准,两社成员每年都会自费前往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的困难家庭走访、调研,根据受助对象实际情况自主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帮扶项目和计划。

李锋[1]70以动态演化的视角描绘了旅游产业融合通过产品多样、体验提升、业态多元等方式引起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路径。本文进一步推论,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从边界模糊到要素重组、协同整合的动态过程中,产业边界不断突破和延展,各种生产要素的空间交互助推了两大产业的解构与重构,带来了文化与旅游产业链纵向与横向的延伸,融合新产品和新业态不断出现,引致文化旅游新需求的产生。随着区域内消费市场分工的细化与深化,产业融合极大地便利了资源要素向高效率旅游部门的流动与自适应适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推进了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由此,本文提出:

4.组织成员自主争取社会认同。“志愿奉献、不计报酬”是两个组织成员的意愿和价值理念,而且两个组织的成员都将他们的意愿付诸实践。C社的成员们通过志愿奉献减少了组织运转的成本,将组织所有力量和资源都用于组织活动和项目。而M社的成员们则通过这种方式感召了很多的爱心力量。两个组织的成员通过志愿奉献的方式为组织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为组织筹集经费和资源创造了条件。

缺货成本是企业没持有该商品客户进行购买或是预定时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就有可能会失去销售机会或是增加一些额外费用。

5.组织成员自主争取政府认同。社会组织自主性仍在制度和政策约束范围内,社会组织和政府间的关系是无法逃避的。一般而言,处理好社会组织和政府间的关系,使组织得到政府认同,有助于提高社会组织的自主性。C社虽然与政府少有项目往来,但却通过其他途径与政府维持融洽关系,如主动参与各机关组织的培训学习、积极与政府进行公益交流、踊跃申报省级表彰,为F市争取荣誉等。而M社每次开展活动都会报备政府,以获取政府的指导和建议,通过这种方式与政府保持密切联系。涉及本地活动时,则由M社自主设计活动并携手政府共同完成,而不是由政府分摊任务。因此,如何处理好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使组织获得政府认同而又不丧失组织的自主性也是社会组织成员,尤其是在管理层的成员需要考虑的问题,而组织成员,尤其是在管理层的成员能否处理好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其自主性是否充分发挥。

当然,尽管C社和M社都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但自主性程度存在差异。这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因素导致两个组织的成员自主性存在差异,进而导致组织自主性程度也不相同:一是组织成员人数不同。C社是由当地企业老板牵头成立的,其组织成员尤其是精英成员人数远多于M社。所以C社成员的自主意识合力更强,其组织自主性程度更高。二是组织成立时间不同。C社的成立时间早于M社,其组织成员及管理层有更多时间实现组织战略,增强组织自主性。三是组织经费实力不同。虽然两个组织的活动资金都是由组织成员自主筹集的,但由于C社的普通成员及精英成员更多,资金和资源筹集能力更强,所以相比之下C社的经费实力更雄厚。经济是基础,经济上比较宽裕的组织,一般来讲自主性更强。正是充足的经费使得C社成员能够按照自身意愿自主设计和开展活动。因此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看,C社的自主性也强于M社。

四、结 论

本文以两个社会组织为例,分析了成员自主性如何影响社会组织自主性。研究发现,组织成员自主性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的影响路径分两方面:一方面,成员自主性驱使成员为组织相继设立许多新项目和活动,驱使成员采取各种策略争取组织自主性。这些项目、活动和策略充分体现了组织的理念,使组织赢得了社会认同,感召更多力量加入了公益队伍,为组织的公益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而为组织获得并保持自主性提供了资源保障,避免社会组织由于资源短缺而过度依赖政府,乃至丧失自主性。另一方面,在成员自主性的作用下,组织既积极与政府合作交流,使社会组织获得了政府认同,又保持组织独立性,避免了组织陷入被动承担政府分摊任务的窘境。所以,在成员自主性的作用和影响下,C社和M社在组织管理、组织项目以及活动方式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强的自主性。可见,成员自主性是组织自主性的一种微观生产机制。

当然,我国的社会组织情况比较复杂,C社和M社也难以代表我国社会组织的整体特征,这可能使得本文研究存在一些缺陷,但成员自主性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的影响却值得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钟本章.中国社会组织自主性研究:回顾与展望[J].江汉学术,2018(5):14-18.

[2]王诗宗,宋程成.独立抑或自主:中国社会组织特征问题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13(5):50-66.

[3]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4]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6]鹿斌,金太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自主性审思[J].社会科学研究,2016(6):50-55.

[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8]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6):73-89.

[9]陈霞.社会自主性的三种提升路径[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5):166-172.

[10]纪莺莺.从“双向嵌入”到“双向赋权”:以N市社区社会组织为例——兼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J].浙江学刊,2017(1):49-56.

[11]杨宝.治理式吸纳:社会管理创新中政社互动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4):201-209.

[12]曾琰.超越“结构性自主”: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性自主”导向及启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06):131-137.

[13]黄晓春,嵇欣.非协同治理与策略性应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J].社会学研究,2014(6):98-123.

[14]赵秀梅.中国NGO对政府的策略:一个初步考察[J].开放时代,2004(6):5-23.

[15]林磊.在地内生性:社会组织自主性的微观生产机制——以福建省Q市A社工组织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8(7):79-86.

[16]宋程成,蔡宁,王诗宗.跨部门协同中非营利组织自主性的形成机制——来自政治关联的解释[J].公共管理学报,2013,10(4):1-11.

Study 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al Aut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ber Autonomy

Zhang Hailong

(Nan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su 226019, Nantong,China)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utonomy is bound to aris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re are three main perspectives on the autonomy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academic circles: the perspective of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and the perspective of endogenous. These perspectives ignore the factor of member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which lead to the lack of due attention to the members’ rol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l autonomy. It is also difficult to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emergence of the autonomy of such social organizations as “C Volunteer Community”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Barnard’s theory of formal organization, an organization consists of its members. The re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goals depends on the actions of its members, and the gene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autonomy also depends on the autonomy of its members.

[Key words ]social organization; autonomy; produc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9596( 2019) 11-0013-06

*基金项目: 南通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通志愿者服务品牌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17BNT029)。

标签:;  ;  ;  ;  

成员自主性视角下社会组织自主性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