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探索精神应以内部利益为基础&访陈惠昌教授_亲子成长论文

培养探索精神应以内部利益为基础&访陈惠昌教授_亲子成长论文

培养探索精神要以内在兴趣为基础——陈会昌教授访谈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以论文,访谈录论文,教授论文,兴趣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研究发现,婴幼儿随着身体的发育和能力的增长,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探索会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比如,小时候无论拿到什么东西,他们都会用手抚摸、用舌舔尝、用嘴吸吮等;到了两三岁的时候,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他们对各类事物的好奇心就越来越明显,探索意识也越来越强烈,总想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探个究竟。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的这种探索精神主要产生于人的内在兴趣和内在动机。那么,什么是内在兴趣和内在动机?它对培养人的探索精神乃至成长、发展究竟有什么作用?大人应如何对待儿童的内在兴趣和内在动机,并由此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呢?本期就这些问题特请陈会昌教授为读者朋友作答。

记者(以下简称记):什么是内在兴趣?它是怎样产生的,又将如何发展?

陈会昌教授(以下简称陈):所谓内在兴趣,就是来自有机体内部,用以推动某种行为的兴趣。从生物学意义上说,个体对周围事物的内在兴趣起源于有机体的本身需要。人对周围世界的内在兴趣,从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表现出来。比如,当一种色彩鲜亮的东西出现在眼前时,他们表现出兴奋的神情;当看到一个陌生的玩具时,他们表现出好奇或伴有探索行为;当幼儿第一次看到他们从未见过的自然现象时,他们会好奇地问大人,那是什么?就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事物越来越多,这种内在兴趣就逐步演化、发展成为好奇心和求知欲。

记:是否能将内在兴趣和动机视为一种心理规律呢?您认为,应该怎样利用这个去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陈:我记得比尔·盖茨在描述他少年时期学习计算机时这样说:“我13岁时编写出了我的第一个软件程序,目的是为了玩三连棋。我那时使用的那台计算机庞大、笨重、速度慢,但绝对是令人心荡神迷的。这台计算机终端没有屏幕。为了下棋,我们在一个打字机式的键盘上输入我们的棋路招法,然后坐在周围等候一个噪音很大的打印机咔嗒咔嗒地把结果打印在一张纸上。于是我们便冲过去看谁赢了,或是决定下一轮走法。后来我意识到这种计算机魅力产生的原因在于:面对一台庞大、昂贵的机器,我们这些小家伙居然可以控制它。我们太年轻了,不能开车或是从事别的寻欢作乐的成人活动,但我们却可以对这台机器发号施令,而它总是唯命是从。计算机太伟大了,你一旦操作它,就可以立刻得到结果,让你知道你的程序是不是在起作用——从别的许多事情上你得不到这种反馈。这就是我迷恋计算机的开始!就是到了今天,一想到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的程序正确,机器就会不折不扣地遵从我的指令去工作,我就激动不已。”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一个人在内在兴趣驱使下完成了一个动作、一个行为、一个任务,解决了一个问题时,他会获得巨大的内在的满足感,他会因为能够掌握周围环境、征服原来难以征服的环境而感到兴奋,他会为自己的成长和自我超越而感到愉快和振奋。当他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成功时,他会产生一种攀越高峰的快感和情感体验,甚至处在一种自我陶醉的心境中。所有这一切,都是不需要别人提醒、鼓励的,完全是他自己的内部感受。从人的成长规律来说,这种由自我满足而获得的快乐体验是非常强大的,它在很多时候具有超过一切外部刺激的力量。如果我们将它应用到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上,那么,孩子将来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也许是超强的。

记:孩子一天天长大,于是,外部动机也会慢慢凸显出来。这时,大人们应如何更科学地对待孩子的内在兴趣和内在动机?

陈:在年幼儿童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内在动机,他们的行为大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外部动机在他们身上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他们的行为越来越多地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周围人们的要求。从他们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起,诸如“小红花”、“小红星”和教师夸奖之类的外部刺激就开始伴随、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进入小学以后,这种外部因素就更多地出现了,他们除了要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赞赏之外,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高尚”的社会动机,如“用好成绩来回报父母和老师”、“努力学习,报效祖国”、“长大了要为人民服务”、“为人类造福”,等等。当家长和老师要警示一个不努力学习的孩子时,所动用的道理也大多是:“你要是不好好学,将来没有本事,就找不到工作!”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外部动机和他们的内在兴趣、内在动机是不同的。其本质区别在于,内在动机是没有功利性的,而外部动机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功利的目的。”

在多数情况下,外部动机和内在动机是冲突的。不难想象,当一个孩子比较多地想到自己的行为是为了达到别人向自己提出的要求时,他的出于内在兴趣的动机成分就会相应地减弱。甚至,对个人的物质奖励也能起到这种减弱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对大学生的一项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此外,以色列、英国等国的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在这些国家,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内在动机越来越弱,而外部动机越来越强。

显然,要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呵护孩子的内在兴趣和内在动机是相当必要的。

记:培养孩子探索精神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陈: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是幼儿阶段教育的一个根本着眼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是孩子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的源泉,好奇、好问以及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引导他们接触和了解与周围世界有关的初步的知识,是培养孩子探索精神的第一步。一个3岁的孩子经常被父母拉着小手剪指甲,心里对指甲剪充满了好奇。有一天,当他剥不开瓜子皮时,就想到用指甲剪去剪瓜子,这是孩子从成人的行为中发现的。他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远比父母喂到嘴里的瓜子香。

其次,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幼儿自我发现、自由探索,开展有目的的实验、探索活动。一般来说,要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仅仅依靠随机教育是很不够的。幼儿的学习、探索主要是在成人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中进行的。不仅在科学领域,在语言活动中同样可以有丰富的探索活动。例如,有人在孩子念童谣《滚汤圆》时别出心裁地为孩子准备了一个乒乓球,让孩子在玩乒乓球的过程中摸索并发现许多种不同的玩法:在肚子上滚动着玩,用脚滚;在胳膊上、腿上、脸上滚,用两个手指捏住当成地球仪转动着玩,等等。当孩子想出一种新玩法时,大人就去模仿他,跟着学,以鼓励孩子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探索。

在探索行为发展过程中,幼儿在心理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自我兴趣—自我探索—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主动探索—产生更好的情绪体验—焕发出更积极的探索行为。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幼儿在每一次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探索精神都将得到强化。

最后,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为幼儿创造自主探索的条件。

专家简介: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执行委员会顾问兼中国地区协调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

标签:;  ;  

培养探索精神应以内部利益为基础&访陈惠昌教授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