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溶栓治疗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进展论文_袁龙涛,张晨露,张东普,王晓雪

动脉溶栓治疗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进展论文_袁龙涛,张晨露,张东普,王晓雪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开封 475000

【摘 要】脑梗死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有动脉管壁病损、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血液成分改变等,血液粘滞性高,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在脑部血管闭塞的形成原因分析之中,脑动脉血栓成为了常见的因素也是导致患者病残的主要因素。在临床之中,如何将动脉血栓有效的清除一直是医师们关注的课题之一,随着脑梗死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人们对于早期的治疗越加重视,加上临床医学以及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溶栓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溶栓治疗中缺血半暗带理论有效的为其提供了相关依据,加上影像学和神经介入技术治疗的不断进步,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之中动脉溶栓治疗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动脉溶栓;急性脑梗死;研究进展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患者均会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偏身感觉异常,并伴有耳鸣、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对病患的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造成影响。脑梗死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成为患者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肌梗死、癌症[1]。脑梗死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是脑组织的局部缺血的严重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其中百分之七十五的脑梗死因为急性血栓造成或者其他部位血栓出现转移,致使局部脑血管出现闭塞。溶栓治疗主要就是为了将早期闭塞动脉再通,恢复血供,努力挽救患者的神经功能[2]。现代因为神经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溶栓剂的不断发展,在临床之中溶栓治疗已成降低致残率和脑梗死面积的最佳方式,在中度神经障碍以及重度神经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之中特为显著。

1.国内外关于动脉溶栓治疗的相关概述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ASTRUP就发现关于缺血半暗带理论,并为时间窗存在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因为缺血半暗带理论认为缺血半暗带、中心坏死区属于动态的病理生理转变过程,如果在短时间之内恢复血供,则缺大部分血半暗区的脑细胞可有效的减少缺血性坏死[3]。但是,在国内外之中时间窗仍然是学术界争论的主要焦点,直至对于时间窗并无统一认识。国外加强了MRI、PET的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发现:在3-6小时之内进行溶栓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近些年来,国外加强在实验之中主要进行了重组尿激酶原以及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大规模实验,均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而在我国,2016年我国药管局批准了两项溶栓新药,两项溶栓新药均取得很好的疗效。

2.动脉溶栓治疗方法

在临床医学之中,大多数人均认为溶栓时间越早越好,大脑缺血适宜在六小时之内进行再灌注,这样可有效的提升半暗带区脑细胞逆转。如果患者脑梗死时间超过六小时但是为超过二十四小时,则可继续进行溶栓治疗,有部分的脑组织可获救。在临床研究之中,患者在发病一周之内进行动脉溶栓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溶栓时间主要以个体因素作为依据,患者的血压、年龄以及血糖等均为影响因素,但目前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仍在继续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动脉溶栓经介入方法进行,在阻塞的脑血管内把导管或者微导管置入,之后将溶栓药物灌注至血栓之中的过程。在进行动脉溶栓的治疗之中,均需要在监视器之下展开,且需要灵活的对导管位置、药液剂量进行灵活的调整。在血管再通之后需要将用药停止,这样可减少过度灌注而导致出血的发生率。蒙喜斯,李胜愉,崔伟等人以急性脑梗死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在6小时之内选择动脉内溶栓、静脉内溶栓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效果。在该文之中25例患者进行了动脉溶栓,而其他47例进行了静脉溶栓,通过ESS评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展开分析。在进行溶栓后4小时ESS评分之中,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之间存有明显的疗效差异(P<0.05)。在治疗三天之后患者进行头颅MRA血管再通率的复查之中,进行动脉溶栓治疗的患者血管在通率明显优于静脉溶栓治疗,且动脉溶栓治疗患者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明显短于静脉溶栓治疗,组间存有显著的差异(P<0.05)。动脉溶栓治疗并发症发生例数和死亡发生率均明显少于静脉溶栓,但是两组之间的并发症和死亡对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蒙喜斯,李胜愉,崔伟等人认为患者不论是接受动脉内溶栓或静脉内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均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动脉内溶栓的凝血指标、血管再通率明显优于静脉内溶栓,临床更加倾向于动脉溶栓治疗。曲波在其研究之中应用三种不同方式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87例患者以发病到入院的时间顺序分别应用静脉溶栓(发病时间小于6 小时,静脉溶栓组)、动脉溶栓(发病时间在6小时至24小时之内,动脉溶栓组)及基底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发病时间超过24 小时,基底动脉取栓组),之后对三种治疗方式进行分析,其中。结果动脉溶栓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高于静脉溶栓治疗,而动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均明显低于基底动脉取栓治疗,组间对比存有差异(P<0.05)。曲波认为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之中,应用基底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可保障治疗患者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基底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主要是针对于发病时间超过24小时的患者,相比较于在发病的短时间之内,动脉溶栓治疗效果明显更加优于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动脉内溶治疗,使用的药物剂量小,局部药物浓度比较高,溶栓效果十分确切,在短时间可获得再通,对患者的纤溶系统产生的影响较小,该治疗方式比较适合少量血块栓塞患者、大血管单一血栓患者以及术后不适合进行静脉溶栓的患者。但是在进行动脉溶栓需应用昂贵的检查设备,且设备操作较为复杂,操作耗用时间长,需要介入和神经专科的医师进行配合,因此临床需要加大设备、人力的投入力度。

3.结束语

溶栓治疗发展已有多年,但是目前仅约百分之五的脑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大多数的患者均因为延误的时间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在短时间之内接受溶栓治疗,不仅仅需要加强高效特异溶栓药物以及方法的研究,还需要加强神经科医师、知识普及以及急救转运中心之间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更多的患者得到救治。

参考文献:

[1]魏丽萍,司君增,亓晓丽. 经颅多普勒超声辅助动脉溶栓后联合活血化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10):2685-2689.

[2]刘静.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52-54.

[3]余青龙. 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疗法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探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2):62-63.

论文作者:袁龙涛,张晨露,张东普,王晓雪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8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8

标签:;  ;  ;  ;  ;  ;  ;  ;  

动脉溶栓治疗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进展论文_袁龙涛,张晨露,张东普,王晓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