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翻译新闻面临挑战_发行量论文

上海翻译新闻面临挑战_发行量论文

直面挑战的《上海译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直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译报》是海外文摘报。它把国外报刊上刊登的精彩文章编译后介绍给我国读者,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从1984年7月正式创刊后,它曾创下过每期45万份的发行量,以至当时流行有“北有《参考消息》,南有《上海译报》”的说法。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更新越来越快,更加剧了报业之间,网络与报业之间的竞争。《上海译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来自同行的挑战。在《上海译报》最辉煌的时候,只有惟一的竞争对手——《参考消息》。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更多的人开始对国际形势和世界经济感兴趣,于是专门报道国际新闻的报纸纷纷问世,还有许多报纸推出了国际新闻版。例如,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环球时报》从最初的几万份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万份;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世界新闻报道》的发行量也在逐步递增;由《解放日报》社主办的《新闻晨报》每天都有国际新闻版,周末另有国际新闻周刊,等等。这些竞争对手都对《上海译报》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是来自译者的挑战。凭借海外文摘报定位这一特殊性,在以往十几年中,《上海译报》拥有了一支稳定的、分布较广的、语种较全(英、德、法、日、俄)的译者队伍。但是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媒体的崛起,导致上海译报的译者队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译者人数逐渐萎缩的同时,呈现以下的特点:

分布地区较集中。据美国《编辑与出版人》杂志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经上网的报纸站点为2550家。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报业市场中站稳脚跟,《上海译报》在力求可读性的同时,强调新闻性和信息量。而这些报纸的网站正好给《上海译报》及其译者提供了契机。但是面对挑战和机遇,有些老译者由于不会利用网络技术来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源,因而缺乏竞争能力,最后只能被淘汰。这个结果造成了《上海译报》的译者队伍不断萎缩。目前自投稿录用率高的译者不过集中在京沪等5地的十一二人。这个数量显然不符合报纸本身的需求。

稿件新闻性和可读性较强。由于网络媒体的即时性、广泛性和交互性等优势,《上海译报》的文章较之以前更具新闻性和可读性。此外,由于译者中的大部分人从事情报翻译工作,因而可以在第一时间里获得最新新闻,辅之以得到公认的编译水平,此部分稿件形成了《上海译报》的稿源主体。但是,这些文章在带给《上海译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麻烦。原因之一是,随着网络媒体相继建立并渐渐强大,网站可以以微小的代价从媒体那儿获得新闻资源;原因之二是,一些译者不仅想提高知名度,更希望广开财源,增加稿酬收入,因此纷纷采取一稿多投的方式。结果完全相同的文章出现在不同的报纸上。这种不顾职业道德的风气还在不断蔓延之中。

三是来自市场的挑战。由于上述一稿多投的稿件同时刊载在全国东西南北中的一些较有影响的报纸上,使得《上海译报》无法进入这些地方。(因为在文章重复的情况下,读者宁可选择本地报纸。)《上海译报》曾在北京、西安、成都、武汉、太原以及深圳设立了6个分印点,结果因稿件重复,使得发行量一直上不去,最后只能关闭这些分印点。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经常出现稿件与其他报纸重复的现象,作为周报的《上海译报》往往给人滞后的感觉。即使在其传统优势的发行地区,也正在受到影响。

面临严峻形势的《上海译报》并没有后退,而是勇敢直面,沉着应对。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上海译报》决定在编辑方针、表现形式和市场定位诸方面寻求改变与创新,以吸引读者,扩大影响,有所突破。

增强编辑主体意识 报纸是否受欢迎,离不开市场定位和编辑的主体意识。只有找准市场定位,报纸才能各就其位,读者才会各取所需。对编辑来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创新意识是编好报纸的首要条件。《上海译报》拥有十几位经验丰富、思想活跃、精通外语的新老编辑和丰富的信息资源(编辑部订有英、德、法、日、俄近20种海外报刊)。编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让外报外刊物尽其用,把这些刊物的封面文章和专题报道经编译加工后,变成《上海译报》的主题文章。除了靠新闻抓住读者外,《上海译报》还应该注重报纸的必读性和实用性,凭借必读性吸引读者,依靠实用性留住读者。创新是报纸的生命,《上海译报》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推出有吸引力的新版面、新栏目、新文章,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培养基本作者队伍 这是目前《上海译报》面临的最紧迫的工作之一。作者不但应该肯写、会写,而且应该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要在这方面扩大视野,把目光投向高校、外事、科研机构,投向海外的留学生和学者。在编辑部内部,也要挖掘和培养这样的人才,逐渐摆脱依赖少数作者的被动局面。

与网络联手 由于网络与传统媒体各有特色,两者之间的优势可以互补,因此一旦它们整合,将使媒体的大众化、个性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去年1月10日,互联网巨头美国在线与世界最大的媒体公司时代华纳的超级合并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时代华纳从此次合并中获得了2000万个互联网的私人地址,美国在线的网页上也增加了更多的内容。它们的合并不仅证明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走向共存的可能性,而且证明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走向联合的合理性。

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各大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主要媒体联合,共同组建了目前上海规模最大的大型综合网站——东方网。《上海译报》也参与其中,定期为东方网提供新闻资源,但《上海译报》的发行量并未因此而减少。鉴于此,《上海译报》应该考虑像其他同行那样创建自己的电子版,这样既可以使母报的新闻资源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又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上海译报》,扩大母报的影响,刺激母报的发行量。因为网上的读者与报纸的读者群是不同的,据统计,有40%的网络版的读者会去购买报纸,因为报纸便于阅读,能随意带到任何地方;而网络新闻因为要追求速度,内容做得相对简单,但报纸为了吸引读者可以把一些新闻做得可读性非常强。因此纸质媒体不会因网络媒体的出现而失去占有市场的份额。

此外,海内外的一些著名大报的网络版也给《上海译报》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日发行量超过200万份的《今日美国报》的网络版创建于1997年。刚开始只做体育新闻,后来内容逐渐丰富。现在《今日美国报》的网上用户每天达85万。它的网络版的信息来源由三部分构成:40%来自《今日美国报》;还有来自整个报业集团的信息;再加上购买其他媒体的信息。由此看来,其网络版的发行量增长速度很快,非但没有阻碍母报的发行,反而激活了母报的发行量。新加坡的华文报纸《联合早报》于1995年创立了电子版。过去几年来,电子版利用母报成为世界著名的华文网络报,在中国和北美等地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读者,如今每月有数百万不同的读者访问。《联合早报》也因网络技术的发展从一家新加坡的报纸一跃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报。

标签:;  

上海翻译新闻面临挑战_发行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