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动力机制探讨:困境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进党论文,两岸论文,困境论文,机制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15)05~0007~10 一、前言 台湾民主进步党(以下简称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实质转型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包括党领导者基本价值与政策思维、党内派系生态与权力竞逐、台湾内部政党政治与政策竞争、两岸关系发展及国际政经结构转型等结构性因素,尤其是美国因素。①普遍研究者认为,目前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所主导下的两岸政策难以实现转型,充其量仅只是政治策略运用。2012年民进党在“总统”大选中失败,党内务实交流派认为两岸政策是重返执政的最后一里路,必须调整两岸政策及强化两岸交流与沟通。基本教义派却认为应继续坚持“法理台独”论述,不宜调整现行的两岸路线。甚至也有观点认为“总统”大选败选并非输在两岸政策及“九二共识”,而是输在不当选举策略、大陆及美国对选举的不当干预。② 历经2008、2012年两次“总统”大选失利后,民进党已深刻认识到有必要重新检讨两岸关系与大陆政策论述。然在调整的策略上,从两岸政策基本核心价值、政治定位、论述层次内涵、及经济性、事务性及功能性政策交流的方式与步骤等议题,仍存有政策分歧。③为此,民进党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作为其党内讨论两岸政策形成的最适平台。2015年1月21日召开“中国事务委员会”,仅仅着重在两岸地方政府交流机制之建立,规范目前该党执政的13个县市应比照高雄市成立“两岸小组”。同年4月9日提出“维持两岸现状”说法,党内菁英则呼吁通过《“中华民国”决议文》,公开放弃追求台湾“法理独立”目标。④同年6月蔡英文访美之行提出“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持续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相对于先前所提“维持现状”说较为具体,为一项不会走“法理独立”路线的宣示,然此仍被质疑虽宣示“宪政体制”但却不接受“九二共识”,实难以维持两岸现状。⑤ 本文探讨重点主要是民进党在2014年台湾地方选举大胜后,是否有足麴的诱因激励与动力机制去调整其冲突性的两岸政策呢?2008、2012年民进党在两次“总统”选举中连续败选,党内要求调整两岸政策的呼声不断高涨。民进党政治领袖对“两岸因素”在台湾选举中的影响力程度认知,其调整时机、内容与幅度取决于党内菁英意愿,这将决定着党对两岸政策调整的意愿与动力。⑥若民进党认为“两岸议题”并非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则可能降低对两岸政策调整的动力;反之,若认为“两岸议题”是决定选举的关键因素,则可能会提升其调整大陆政策的动力。⑦台湾“九合一”选后局势会是“主斗的民进党将主导台湾”吗?两岸关系是否变得更加不稳定及不确定性?两岸政策僵局与困境是否会让两岸关系发展倒退,陷入民进党首次执政时那样“空转八年”呢?这些连锁性议题,已引发普遍性关注。 二、现阶段民进党两岸政策论述内涵与特征 (一)主权论述与两岸定位方面 2013年内“中国事务委员会”共召开九次对中政策扩大会议,从其名称称为“中国事务”。而非“大陆事务”、“中国大陆事务”或“两岸事务”,显见民进党仍定位两岸关系应属“国际关系”,而非“准国际关系”或“内部关系”。⑧2014年1月9日民进党发表“2014对中政策检讨纪要”。“纪要”中挡住前“行政院长”谢长廷所倡议的“宪法共识”,削弱其战略价值;也推开“立法院”党团召集人柯建铭“冻结台独党纲”之说,稳住深绿基本教义“独派”的支持;同时高举《台湾前途决议文》争取温和党员支持。民进党在主权论述方面仍然认为党基本立场与核心价值不变:这包括:1.《台湾前途决议文》的基本立场与核心价值没有改变的必要;2.在两岸未来的关系上,仍主张“任何有关(国家)独立现状的更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两岸政治定位必须尊重台湾全体住民的意志与民主决定。“纪要”表明台湾的国族认同、统独态度与两岸关系发展趋势,与其1999年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立场已经趋于一致。民进党虽然主张开放面对大陆。但有关主权论述及“实质独立”立场并未改变:尽管其两岸政策仍进行些微调整,此转型形态也不同于陈水扁从“渐进式台独”走向“激进性台独”路线。⑨ 2015年4月9日民进党提出其最新的两岸政策立场与原则,主张两岸政策核心与原则是“维持两岸现状”,也就是维系台海和平与持续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现状;不会采取破坏两岸和平现状的政策,例如‘正名制宪’等主张或作法。⑩同年6月蔡英文访美之行提出“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持续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相对于先前所提“维持现状”说较为具体,为一项不会走“法理独立”路线的宣示。“宪政体制说”在形式上已颇为接近国民党所提“宪法架构下、九二基础上、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大陆政策战略;但实质上却不接受“九二共识”,淘空的“宪政体制”被质疑实难以维持两岸现状。(11) 准此以观,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论述似乎仍停留在策略及现象面,包括维持两岸现状、建立和平稳定框架、扮演两岸和平促进者非麻烦制造者角色、两岸关系与国际关系衡平性、民主价值与自主性等问题。然而民进党并未在战略与实质面加以论述,包括两岸关系定位、两岸现状定义、“中华民国”与大陆关系及九二共识问题;即使台湾共识内涵依然付之阙如、欠缺实质内涵。所谓“维持两岸现状说”充其量只能说是暂时表明,在民进党主政下台湾并不追求“法理独立”目标而已,并非表示承认“两岸同属一中”或追求国家统一目标。 (二)两岸政策特色与意涵 民进党在《台湾前途决议文》的论述绝大部分在处理“台湾与‘中华民国’的关系”,认为“台湾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是台湾”,依“宪法”目前“中华民国”为“台湾国号”,对于“台湾与大陆关系”只说要建立“特殊关系”,但实质意涵并不清晰;相对于国民党承认“九二共识”及“一个中国框架”,定位两岸关系是“一国两区两个政治实体”,显然国共间存有较高的政治互信基础。现阶段民进党两岸政策所呈现的特征如下: 首先,政策论述基调是《台湾前途决议文》:此决议文是其两岸政策指导原则与“底线”,最大共识与基本价值。其次,政策路线以“稳健台独路线”为首选:主张“中华民国”已是本土政权,追求台湾或“中华民国”式实质独立、维持两岸现状,台湾等同于“中华民国”;主张两岸经济、教育、社会及文化交流应适度。(12)民进党的两岸交流观是由国际而中国,批判国民党两岸观是国共关系下的两岸观,而其两岸规则是国际关系下的两岸观。(13)再者,政策论述策略以模糊抽象为主轴:为巩固选举基本盘和支持群体的认同,两岸政策论述采行模糊策略,回避两岸实质性问题。最后,以积极交流替代两岸定位论述:两岸政策论述偏重于策略性而非实质性表述,以扩大两岸事务性、功能性交流来取代两岸政策定位的调整,逃避与躲闪两岸政策核心价值主张。(14) 三、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困境:缺乏内生动力 (一)党内共识不足 1.“台湾共识”争议 蔡英文的两岸政策框架已初具雏形,以“‘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为核心建构其两岸政策论述,试图在“和平民主”策略下,走出一条不同于陈水扁执政时所追求“法理台独”自主之路。(15)然而,“台湾共识”其概念与理论建构有其局限性:第一,跨越国家认同分歧不易:任何一党未必能具绝大多数民意,而能有效整合出台湾共识;第二,欠缺两岸定位框架论述:台湾共识与《台湾前途决议文》充其量只是台湾对内的自我定位主张,并没有针对两岸定位提出任何解答。(16)第三,选择性地接受“中华民国”:“民进党至今仍然选择性接受‘中华民国宪法’,只强调‘中华民国’在台湾的‘人民+政府’要素,却刻意忽视‘中华民国’与中国大陆在‘主权+领土’的特殊关系和历史联结。”(17)第四,无法建立两岸对话基础:如果民进党不回应也不试图提出取代“九二共识”的两岸平台方案,不可能与大陆正式往来。五、有民主程序而无实质内容:一种“程序论”而非“结果论”,强调“只有民主程序、缺乏两岸内容”,其内涵流于原则、抽象、空洞及模糊。(18) 2.“宪法共识”/“宪政共识”争议 民进党界定的“中华民国宪法”不同于原来意义的“中华民国宪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国宪法”。如同民进党菁英强调的“‘中华民国’是台湾”或“台湾是‘中华民国’”,这与原来“中华民国宪法”规范“台湾与大陆”同属“中华民国”的主权领土范围不同:与国民党认定的“中华民国”在法理上包括台湾与大陆在内不一样,双方在主权与治权界定并不一致。(19)民进党一旦将“宪政共识”正式纳入党的两岸路线,就必须公开面对究竟是否承认“一中”的挑战;两岸若要以“宪政共识”作为政治对话基础,绝不可能与“一边一国”、“特殊的国与国关系”或是“中华民国是台湾”并立。(20)这种“宪政共识”说,其核心仍是坚持“中华民国”或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论述主张,并无任何“两岸同属一中”的政策思维及预设“国家同一性”的统一立场,更是偏离“中华民国宪法”原来对大陆与台湾在主权与领土界定。(21) (二)“九二共识”争论 有关民进党内在“九二共识”、“一中原则”讨论争议,主要呈现出三种不同论述主张:第一种或可称为“宪政共识”说:青壮世代政治人物对党内两岸政策仍原地踏步、封闭保守,认为有必要加以突破前进,例如郭正亮、赵天麟认为应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回应中共“一个中国”主张,此与谢长廷“宪法一中”、“宪法各表”的立场相近,借此对应“九二共识”、“一中原则”或“一中框架”。第二种或可称为“否定一中”说:主要是传统基本教义“独派”的观点,依然否定“九二共识”、拒绝“一中原则”,宣称“九二共识是虚构的”,实质上已被“一中原则”所取代,无论是“一中框架”还是“一中原则”,本质无异。第三种为倾向折中说:前任党主席苏贞昌试图调和民进党内各派系意见及政策观点,未有鲜明政策立场,借由整合前进势力的“宪法一中”派(“友中”立场)和保守势力的基本教义派(“台独”立场)两大政策主轴,达到整合各派系两岸立场的目标。(22) (三)《公投“台独党纲”》争论 2013年12月26日,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柯建铭宣称公投“台独党纲”已完成历史任务,建议冻结之“冻独”之说提出后,党内意见不一。(23)前主席苏贞昌认为,“台独党纲”“没有冻结不冻结的问题”;吕秀莲认为,《台湾前途决议文》所接橥目标已经推翻“台独党纲”诉求;林浊水则认为,“台湾主权独立”已是优势主张,既然是优势就不用调整;前主席施明德则提出《台湾前途决议文》已确认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民进党也接受“中华民国”,这是台湾最大的公约数,“台独党纲”早已名存实亡。不少论者以为,《台湾前途决议文》已调整“台独党纲”,应以新决议文取代、冻结或废除。2014年7月民进党召开全代会冷处理“冻独案”,即对“冻结台独党纲”、“反冻独”、“推动‘台湾国家’正常化”及“台海发展决议文”等提案,均在蔡英文主导和建议下包裹送中执会讨论。此不仅显示蔡在党内具有主导政策路线的权力,且亦透露出其“中国政策”策略是优先巩固深绿支持者。(24) 四、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困境:外生动力不足 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民进党大胜后,党内存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台湾新兴公民社会意识兴起,“两岸关系因素”及“美国因素”在2016年总统大选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将会下降,不会发挥像2012年总统大选时的影响力。(25)这导致民进党更无动力去调整,其本身极具冲突性的两岸政策论述。 (一)台湾社会共识问题 民进党党内派系菁英认为,民众认同自己是台湾人及支持“台独”的比例已有逐渐递增趋势。据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台湾民众支持“台湾人认同指数”(台湾人认同比重减去中国人认同比重)逐渐增加及“两岸‘统独’指数”(支持尽快统一、偏向统一的民意支持度减去尽快独立与偏向独立的民意支持度)的比例则逐渐下降趋势。台湾人认同指数从1992年的负7.9%增加到2000年的24.4%,2007年为38.3%,增加到2012年的50.6%,2014年再继续增加到57.1%。与此同时,1994~1999年的李登辉执政时期,“两岸‘统独’指数”平均每年为5.1%,2000~2007年的陈水扁执政时期为负2.9%,2008~2014年的马英九政府时期为负11.7%。2008年国民党执政后,“两岸‘统独’指数”反而立刻恶化到负12.9%的历史最低点,2014年更创历史的新低达到负14.7%。(26)因此,不少民进党派系菁英认为既然“台湾人认同”已经70~80%,显示民进党在“统独”立场已站在有利位置,因此没有改变两岸政策核心价值的迫切需要性。 (二)国共与民共互动因素 民进党党内因认定国民党政府贪腐问题丛生、政策治理无方、政商利益过于紧密社会形象不佳、党内菁英政治冲突整合困难等因素,加以认为马英九治理大政能力不足及民意满意支持度太低,故不需调整两岸政策论述也可胜选。台湾智库“国会政策中心”委托民调公司,在2014年台湾地方选举后两天内完成一千多人的电话民调。结果显示74%不满意马总统的表现,比半年前不满意度上升7.4%,而满意者只有9.7%,创下历次调查新低点。民调也显示,74%认为财团介入选举并不适当。(27)民进党预设国民党未来所推动的一系列改革,并未能重新赢取中间选民支持,因此不必在两岸关系上与国民党进行政策竞争。 民进党菁英也认为由于民共关系欠缺基本政治互信,即使政策退让难以取得大陆当局善意回应。2000~2002年期间民进党政府提出极具开放与创新的两岸政策论述,包括“政治统合新架构”、“未来一中”及“一中议题化”、“建构两岸特殊关系”、“不排除统一是选项”。然大陆当局并未给予善意回应,复因“新中间路线”开创潜在支持者的集体诱因不足,最后陈水扁只能重新回头拥抱“台独”基本教义派的热情及寻求支持巩固基本盘。(28)2003~2008年执政期间纷纷提出冲突性两岸政策论述,包括“一边一国论”、“国号”正名为台湾、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制定“新宪”破除“宪法一中”迷障、明订“台湾国家”名称与领土范围、摆脱“中华民国”体制的后遗症等。这迫使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新论述陷入“得不偿失”或“进退失据”的困境,先“进一步”(政治统合新架构、未来一中),后又“退两步”(一边一国、“台湾国家”正常化)”,摆荡在“两岸统合”及“法理独立”间。(29)民进党首次执政时期对“台独”立场是“前期放弃‘台独’、后期冒进‘台独’”,前期采取“四不一没有”立场等于宣布放弃“台独”;但到执政晚期,却为动员“台独”基本教义派捍卫其权力而走上激进路线。(30) 若干民进党人士也认为即便党大幅度调整两岸政策论述,大陆仍会在“总统”选举时适时出手动员台商及一切统一战线力量支持国民党,此乃国共双方在“九二共识”、“一个中国框架”、“反台独”已建立政治互信基础。从大陆当局角度来说,支持一个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有意愿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政党继续执政,至少可避免民进党执政时期两岸关系动荡不安的局面。中共十八大已将坚持“九二共识”及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同时向民进党温情喊话,“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此表述实际上划出与民进党正式打交道的底线。(31) (三)两岸因素 “中国因素”始终是影响台湾政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和平崛起中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综合国力及国家形象亦随之上升,这将影响着台湾社会民心走向和民众的投票行为。“中国崛起”是大陆对台政策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软作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并非仅只是经济、军事的崛起,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制度、价值的崛起。(32)台湾民众期待享有两岸和平红利和经济利益,中国和平崛起将使选举中乱扣“红帽子”、“台湾吴三桂”及“台奸”等污名化、妖魔化对手的政治传播方式逐渐失效。2012年大选过程和结果在相当程度上可被视为是对大陆在台湾政治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的检验,经贸得利已成为多数民众的期待,因而国民党在“总统”大选中敢于较为自信地打“两岸牌”,“中国因素”从负面形象开始转为较为正面的形象。(33) 2012年“总统”大选最后阶段出现社会各界,尤其是工商界纷纷表态支持“九二共识”的局面,包括工商界代表性人士如郭台铭、王文渊、张荣发、徐旭东、尹衍梁和王雪红等人,都公开表示“没有共识,台湾经济会很惨”,“无法想像沒有共识后的两岸关系”。甚至若干媒体评价2012年“总统”大选事实上是“九二共识公投”,马英九即赢在“九二共识”上。(34)2014年台湾九合一选后民进党获压倒性胜利,地方选举期间郭台铭牌被视为经济恐吓牌无效。因此,2016年“总统”大选中,民进党菁英认为“中国因素”的影响程度会下降。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3月4日习近平表示“九二共识”这一两岸双方的共同政治基础若遭到破坏,两岸互信将不复存在,两岸关系发展将会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显然大陆仍坚持“九二共识”作为与台湾当局和各政党开展交往的基础和条件,台湾任何政党必须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始能扫除与其交流的障碍。(35)从这一角度来说,大陆正在发挥其对台“总统”大选的影响力度及增加民进党必须进行两岸政策实质转型的压力。(36) (四)美国因素 2000~2008年期间陈水扁主政时期推动冲突性的两岸政策,严重伤害美国对民进党的信任。民进党追求“法理台独”的台湾主权论述,被视为两岸关系稳定的重大隐患。例如,陈水扁“总统”执政后期不断推动“修宪制宪”等追求“法理独立”的“正常国家”活动,重伤台美互信基础。民进党执政时期的某些暴冲行为,已严重损害到美国在台海区域的利益。2008年民进党下台后持续透过访美、恢复驻美代表处及在两岸政策和对美政策上积极迎合美国等做法,借此修补与美国间的互信关系,为其重返执政创造条件。(37) 美国对于台湾选举与两岸政策论述的影响策略,通常是由卸任官员表达关切看法,再由现任官员否定其代表政府观点,而卸任官员谈话往往隐含着现任官员不便说明政策观点。2012年1月初容安澜(Alan Romberg)论及,尽管美国国务院官员表示2011年9月《金融时报》引述的美国政府官员谈话不能代表美国政府,但显然“这番对《金融时报》发表的背景说明,是得到授权且经过协调的”;而且,尽管美国政府承诺不干预台湾选举,可是“行政当局决心传达清楚的讯息”:美国的疑虑就是“她的两岸政策立场会对未来的安定带来风险”。(38)2012年1月12日,前美国在台协会(AIT)台北办事处处长包道格宣称“台湾共识”完全不具有可行性;无法成为增进两岸关系的实质性进展的基础,“九二共识”才符合美国利益。(39)同年1月13日,美国在台协会发言人万德福(Christopher Kavanagh)表明包道格只“是一个美国平民,发言不代表美国政府”,“我要强调:台湾将举行‘总统’大选,不论哪位候选人当选,美国政府都可以接受”。 2014年2月12日。包道格表明如果不能谈“九二共识”,就无法处理两岸政策。(40)2014年9月12日,卜睿哲说“台湾选举结果会如何影响美国的利益,美国觉得有必要表达看法”、“我们有义务提醒台湾选民:美国有此利益,台湾选民投票的结果也与此相关”。(41)9月13日,民进党秘书长吴钊燮表示民进党已经“听到了、注意到了,并尊重”卜睿哲的说法;并表明若美国还认为民主是其外交政策主轴,应了解“台湾民主选举是让台湾人民展现自由意志的时刻,而不是告诉台湾人民说只有中国的选择”,否则既不符合民主精神、也不符合美国外交政策、也违反《台湾关系法》。(42) 2015年2月6日,针对蔡英文曾经抨击“九二共识”是国共两党的协议,卜睿哲认为“九二共识”其实是由“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授权的两个机构达成共识,“我不同意这是党与党之间协议的说法”。(43)2015年3月20日前美国在台协会执行理事施蓝旗(Barbara Schrage)表示,不可能轻易搁置“九二共识”,应该尝试找出原则,至少某种程度回应想要维持台海稳定的中国大陆、美国与台湾民众。(44)3月21日,AIT发言人金明亦陈明美国政府不会要求退休官员能讲什么或不能讲什么,重要的是施蓝旗的讲话不代表美国政府。(45)同时间民进党秘书长吴钊燮表示此退休官员谈话未经授权、仅属个人意见,也不代表美国政府意见。(46) 值得关注的是,蔡英文提出“维持两岸现状”说法能否达到美国期待的门槛,如何定义两岸现状应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当美国有意从“大西洋国家”转变成“太平洋国家”时,使得台湾成为美国亚太战略与遏制中国的重要伙伴。民进党奉行“国际关系重于两岸关系”的思维,有别于国民党“两岸关系重于国际关系”的逻辑,显然民进党认为台湾对外政策的制订与两岸政策的调整,始终必须在结构现实主义下以“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为之”逻辑为之。(47)2012年“总统”大选时民进党的两岸政策相当模糊,曾遭美国官员质疑;2016年“总统”大选前,也有若干质疑,然民进党“防中亲美”战略似乎颇为符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国家利益,美国因素深深影响民进党两岸政策之转型。 五、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方向:从分歧走向共识? (一)发展与“九二共识”等量齐观的“两岸共识”: 2012年台湾“总统”大选时,蔡英文否定“九二共识”存在,一方面无法提出类似“宪法一中”、“宪法各表”、“宪政共识”等接近“一个中国”的两岸政策新论述;另一方面也无法借由丰富“台湾共识”内涵及其法制化的政策构想,以获取选民支持及解开两岸政治关系的罩门。选后民调分析显示“两岸因素”让5.75%选民转向支持马英九,尤其是“经济因素”让4.25%选民转向支持马。(48)即使民进党人士也不得不承认其败选,在某种程度上与“九二共识”及两岸经贸政策主张息息相关,“中国因素”有明显“经济议题化”趋势现象。(49)但相对于“九二共识”、“宪政共识”内涵,“台湾共识”内涵仍有待完善发展。从“中华民国宪法”出发处理两岸关系这种“宪法各表”反易为泛蓝、泛绿、深蓝所较能接受,较不会产生“台独”或“正名制宪”疑虑;(50)然如何接轨融合“九二共识”、“台湾共识”及“宪政共识”,创造两岸三党皆认可的“两岸共识”,亟待以更开放性思维加以面对,此正考验民进党的政治智慧。 (二)解决与整合党纲与相关决议文目标冲突: 民进党党内已有以《“中华民国”决议文》,替代《公投“台独党纲”》、《台湾前途决议文》、《“正常国家”决议文》之主张。但民进党将台湾与“中华民国”视为同一概念组合,显然与国民党认为“中华民国”主权及领土疆域及于中国大陆并不同。(51)民进党宣称维持两岸现状与放弃法理独立表述,此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两岸政策善意,但这只是界定“‘中华民国’与台湾”关系,而非界定两岸定位是属于何种特殊关系。民进党若通过《“中华民国”决议文》表明不追求“法理独立”的立场,接下去的政治工程必需处理的是一党纲、两决议文及“修宪”时仍应维持增修条文的统一基本立场:首先,必须修订《公投“台独党纲”》,放弃以公投方式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此终极目标。其次,修订《台湾前途决议文》,两岸应有重叠主权与领土范围。最后,修订《“正常国家”决议文》,表明不再推动“正名运动”、另立“新国号”及建立“新国家”的政策目标。目前民进党的“中华民国”概念表述仍被质疑是“借壳上市”、“台体中用”,欠缺两岸关系的连带感,呈现“分割论”而非“统合论”观点。换言之,民进党只是选择性地接受《“中华民国宪法”》,欠缺两岸在“主权”与“领土”的重叠性,两岸在主权与领土的特殊关系和历史联结不宜切割。 (三)维持“宪法”预设两岸统一终极目标愿景 民进党曾声请司法院大法官会议解释何谓(固有疆域)之界定,当时大法官会议曾以高度敏感性政治问题而无直接回应民进党的诉求。而在“宪法”增修条文前言中亦明载“因应国家统一前需要”目标而增修。如果民进党采行路线是“‘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那么“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间在领土与主权范围就不具重叠性,这也冲撞目前中共的“一个中国框架”及两岸协商的共同政治基础“九二共识”。就中共角度来说,两岸统一不是主权与领土的再造,而是“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及“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构。(52)这里显然“固有疆域”是被解读为1949年后的“现有疆域”台澎金马,而非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时犹如美丽秋海棠叶般的领土范围;更非是1945~1949年两岸短暂统一的竽头与蕃薯的综合体图像。(53) 民进党提出维持两岸现状的政策论述,党内精英则呼吁应通过《“中华民国”决议文》,公开呼吁不会追求“法理独立”目标。然从党内菁英提出未来民进党的“三支箭”,即冻结《公投“台独党纲”》、通过《“中华民国”决议文》及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推动“宪法各表”皆未能成为党的政策发展主轴,足见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转型阻力仍大、步履蹒跚,转型动力微弱不足。大陆当局并无法接受公投“台独党纲”、台湾前途决议文或者台湾共识、“宪法”共识等主张,导致民共无法对话。就此而论。大陆方面其实可以发挥主动“积极帮助”的影响力,而非被动“消极等待”、甚至“消极抵制”的角色。大陆当局是否也可思索需要民进党在两岸政策论述上必须全部接受其一篮子的两岸政策组合,包括“九二共识”、“一中框架”、“同表一中”、“承认中国人”;而是也能接受如果民进党利用“负面表列”方式保证“不做什么”或“沒做什么”(如两国论不入宪、不进行独立公投等)解读为善意。目前“九二共识”已为两岸交流与协商基础,同时也是“维持两岸现状”的坚实基础;然而“台湾共识”内涵不清尚待建构,短期内民共间的“两岸共识”确实难以建立。但此似乎也显示,两岸可以更大包容性及开放性思维,接纳有益于两岸和平框架建构之创新性概念。 注释: ①汪曙申:《2008年以来民进党转型刍议:基于领道者和结构的视角》,《台湾研究》2014年第4期,第16~23页;陈先才:《2008年以来民进党大陆政策发展演变及特点研究》,《台湾研究》2014年第4期,第8~15页。 ②陈先才、陈兵:《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问题与前景》,《台海研究》2014年第3期,第37~43页。 ③柳金财:《2013年来民进党大陆政策之观察:争论与发展》,第12卷第2期,2013年2月,第26~27页。 ④郑宏斌:《弃法理独立吗?洪奇昌舌战林浊水》,台湾《联合报》,2015年4月13日,http://udn.com/news/story/7983/833332。 ⑤郑安国:《宪政体制说,成功选战策略》,台湾《联合报》,2015年6月10日,A15。 ⑥朱卫东:《民进党“台独”路线转型的轨跻与规律之探讨:兼论蔡英文两岸政策的变与不变》,《台湾研究》2015年第1期,第47~56页。 ⑦陈先才、陈兵:《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问题与前景》,《台湾研究》2014年第3期,第36~37页;柳金财,《“进一步退两步”?搜寻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动力与路径》,台湾《海峡评论》289期,2015年1月号。 ⑧黄杨:《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在组织与论述上的缺陷》,华夏经纬网,2013年5月10日,http://big5.huaxia.com/thpl/mtlj/2013/05/3328281.html。 ⑨李贺、刘佳雁:《对民进党“对中政策扩大会议”的观察:兼论现阶段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及其趋向》,《台湾研究》2014年第1期,第30~37页。 ⑩童振源:《面对:〈民进党菁英的两岸未来〉新书发表会发言参考资料》,2015年4月12日。 (11)郑安国:《宪政体制说,成功选战策略》,台湾《联合报》2015年6月10日,A15;张登及:《淘空的宪政体制,怎维持现状》,台湾联合报,2015年6月11日,A14。 (12)陈先才、陈兵:《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问题与前景》,《台海研究》2014年第3期,第37~43页。 (13)李文辉:《北京会谈观点沸腾,杨开煌总结如数家珍》,中国评论新闻网,2013年6月22日,http://hk.crntt.com/doc/1025/9/3/0/102593005_2.html?coluid=93&kindid=8530&doeid=102593005&mdate=0622002019。 (14)陈先才、陈兵:《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问题与前景》,《台湾研究》2014年第3期,第37~43页。 (15)徐青:《蔡英文“和平的民主台独路线”的内容与策略初探》,《台海研究》2014年第3期,第26~36页。 (16)苏龙麒:《郭正亮:绿缺可服人的两岸定位》,中央通讯社,2012年10月24日。 (17)郭正亮:《苏起失算?还是民进党失策?》,美丽岛电子报,2013年7月29日。 (18)郭正亮:《美国对蔡英文还不放心》,美丽岛电子报,2014年9月15日。 (19)王建民:《民进党“台独”不弃,一切皆枉然》,《今日中国》2014年第1期,第18页。 (20)林淑玲:《观察:民进党抛出宪政共识,模糊一中大跃进》,中国评论新闻网,2013年11月5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1)《北京对“宪政共识”应听其言观其行》,今日报道,2013年12月18日,http://www.herald-today.com/content.php?sn=7479。 (22)陈以信:《华山会议之后谢长廷成唯一输家》,台湾《旺报》,2014年1月14日,C3版。 (23)陈璟民、陈慧萍:《冻结”台独党纲”?民进党:非党内共识》,台湾《自由时报》,2013年12月28日,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742168 (24)陈华升:《民进党派系消长情势其政治影响评析》,台湾《“中央”日报》,2014年7月28日,http://www.npf.org.tw/post/1/13899 (25)童振源:《面对:“民进党菁英的两岸未来”新书发表会发言参考资料》,2015年4月12日。 (26)童振源:《两岸关系与台湾民意》,收录于苏起、童振源主编《两岸关系的机遇与挑战》,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4月出版,第212~233页。 (27)夏小华:《台湾选举国民党惨败,民调显示民众反对亲中、亲财团政策》,台湾自由亚洲电台,2014年12月2日,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gangtai/hx-12022014101717.html/。 (28)柳金财:《民进党两岸政策:步蹒跚?跨鸿沟?》,台湾《联合报》,2015年1月26日,A17。 (29)柳金财:《务实两岸政策,民进党别摆荡》,台湾《联合报》,2015年1月21日,A17。 (30)庄棨维:《林浊水谈民进党的未来》,2012年4月5日,https://zh-tw.facebook.com/notes/。 (31)孙亚夫:《理解中共十八大报告对台政策的宣示》,台湾《海峡评论》,265期,2013年1月号,http://www.haix-iainfo.com.tw/265~8641.html。 (32)薛洋:《杨开煌:中国崛起对两岸关系产生极大影响力》,2015年3月10日,http://blog.yam.com/jjjtytuq7i/article/87222699。 (33)朱卫东:《海峡两岸关系的新态势与新趋向之观察》,《台湾研究》2013年第1期,第1~6页。 (34)朱卫东:《海峡两岸关系的新态势与新趋向之观察》,《台湾研究》2013年第1期,第1~6页。 (35)汪莉绢、李春:《习重申九二共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世界新闻报》,2015年3月5日,http://www.world-journal.com/2610831/articl。 (36)苏起:《北京如何看台湾》,台湾《联合报》,2015年4月5日,A14。 (37)潘飞:《2008年以来民进党修补与美国互信关系的效果及前景分析》,《台湾研究》2014年第3期,第62~69页。 (38)刘屏:《容安澜:美对蔡有疑虑才授权批判》,台湾《旺报》,2012年1月7日。 (39)《包道格:美看台湾共识都认为是不可能的》,台湾中天新闻独家专访,2012年1月12日。 (40)余东晖:《包道格语中评:张王会符合两岸利益及美利益》,中评社,2014年2月13日。 (41)赖昭颖:《卜睿哲:台湾2016大选美不会闷不吭声》,台湾《联合晚报》,2014年9月13日。 (42)叶素萍:《民进党:注意尊重卜睿哲谈话》,台湾“中央”通讯社,2014年9月13日。 (43)余东晖:《美国专家卜睿哲:蔡英文政策未发育待观察》,台湾中评社,2015年2月7日。 (44)廖汉原:《施蓝旗:蔡英文应阐明两岸政策》,台湾“中央”通讯社,2015年3月21日。 (45)林修卉、陈培煌、宴明强:《AIT前高官:蔡应说明两岸政策》,台湾《苹果日报》,2015年3月22日,A11。 (46)林修卉、陈培煌、宴明强:《AIT前高官:蔡应说明两岸政策》,台湾《苹果日报》,2015年3月22日,A11。 (47)张宇韶:《蔡英文的向右走、向左走》,台湾《自由时报》,2015年3月15日,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248298。 (48)童振源:《两岸关系与台湾民意》,收录于苏起、童振源主编《两岸关系的机遇与挑战》,第229~230页。 (49)民主进步党中央党部:《民进党第十四届第二十次中执会新闻稿》,2012年2月22日。 (50)柳金财:《论民进党政府大陆政策:发展、困境与挑战》,发表于中国大陆学会举办《跨世纪两岸关系研讨会》(2000年12月)。 (51)柳金财:《民主进步党的主权论述:转型与困境》,收录于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主编《台湾政党政治发展回顾与前瞻》,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32~253页。 (52)李鹏:《“两岸一家亲”理念下的“将心比心”思维浅析》,《台湾研究》2015年第1期,第1~8页。 (53)柳金财:《“中华民国”决议文:民进党统合论?分割论?》,台湾《联合报》,2015年4月20日,A14。标签:两岸关系论文; 台独论文; 蔡英文民进党论文; 台海时事论文; 台湾地区选举论文; 台湾论文; 美国选举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两岸政治论文; 两岸经济论文; 台湾国民党论文; 中华民国大总统论文; 蔡英文论文; 台湾民进党论文; 国民党论文; 时政论文; 台湾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