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发展中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经济增长论文,中国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人口现已突破十二亿大关,人口众多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本文试图依据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人口理论,探讨我国人口与经济增长的有关问题,以供借鉴。
(一)
早在1884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就明确指出:“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藩衍。”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的再生产的统一。因而作为生产者的劳动力同作为消费者的人口也是统一的。没有足够的生产资料与之结合,人作为生产者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同样没有足够的消费资料供给,人口的消费便要受到影响。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人口增长的基础是经济增长,新增人口要达到原有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新增入劳动年龄的人口要就业,都需要新增国民收入来满足。另一方面,人口一定程度的增长也能推动经济增长。因为人口增长会促使人们采用新技术、开拓新的生产途径,同时由于会产生较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因此,不能孤立地研究人口问题或发展问题,而应把人口和发展结合起来研究。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的国家,都力图把实施人口与发展的总体规划放在首位,并把经济发展看作是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因素。
我国经济增长遇到的突出问题是人口增长过猛。从1953年到1982年的二十九年间大陆人口增加4.3亿,从1982年到1990年的八年间大陆人口增加2.5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中国大陆人口已达11.4亿。尽管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但因人口基数太大,在九十年代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400万左右,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在这种人口基数之上的人口持续而迅猛地增长,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棘手问题和忧患。
过大的人口规模使经济增长的其它因素显得更为短缺。我国的许多资源总量处于世界前列,但按人口平均占有量却处于世界后列。同样,我国的许多产品总量也已进入世界前列,但按12亿人口一平均,又排在后面。过大的人口规模消弱了资金积累的能力。我国有限的国民收入在安排积累和消费比例时,首先要满足现有和新增人口的基本需要,并要使人民的消费水平逐年有所提高。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我国每年新增加的国民收入,四分之一以上要被新增人口消费掉,这势必会限制资金积累能力的提高。不仅如此,过大的人口规模还迫使积累资金较多地投向公共设施等非生产性建设,致使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生产性投资更为不足。
本来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不均衡可以通过工资机制来解决,但限于经济和技术等原因,我国现在不可能一下子生产出能够满足十二亿规模消费需求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也不可能等待经济的高度发展来促使人口增长率的自然下降。因此,各级政府和单位需要采取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还要通过普及和提高教育程度等等途径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二)
人口与发展相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劳动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需要充分利用并有效配置现有的劳动力资源,还要通过劳动就业来提高人口的消费水平。劳动就业面的扩大即劳动投入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能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本身也具有消化吸收劳动力的作用,为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需要保证一定的投资率。但是,过大的人口规模会造成沉重的就业压力。就劳动力的供给来说,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过大。1989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达到5.5亿,1990-2000年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以上,到200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7.7亿。城镇就业不仅有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压力,还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就劳动力的需求来说,经济增长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有限度的。目前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平均每增加一个就业岗位需要1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随着资金有机构成的提高,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将更多。开拓新的生产领域,不但受当时达到的国家积累能力的限制,还要受到劳动者择业意愿的限制。由于这些限制,一方面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有相对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劳动就业人数增多到一定程度便起不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其边际生产率反而可能趋向于零或负数。
与物质资料扩大再生产由外延型转向内涵型、经济增长由高投入型转向高效益型相适应,在业人口的扩大再生产也要由外延型转向内涵型,由重视就业量的扩大转向重视就业效率的提高和就业人口素质的提高。就业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内提高的劳动都是有效的劳动,既不存在就业不足,也不是在职失业的非充分就业。提高就业效率的关键是劳动者之间存在就业竞争,及其企业以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标准确定劳动力的需求规模。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并试图以低工资政策来保证高就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这并没有克服客观存在的劳动力供求矛盾,它只是使失业现象采取隐蔽性形式。而隐性失业和就业不足现象反映了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劳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解决就业效率不高的根本途径,首先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改革劳动就业制度,由市场来调节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改革就业制度的关键是真正确立企业的用人主体地位和劳动者的劳动主体地位。企业和职工双向选择,并在这个基础签定两个主体之间的劳动合同。其次是强化就业竞争。就业竞争既包括企业为争得理想的劳动力而展开的吸引劳动力的竞争,又包括劳动者为争得理想的就业机会而展开的劳动力供给的竞争。就业竞争能提供劳动力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的机制:一方面促使劳动者提高技能,提高劳动效率;另一方面促使企业加强劳动管理、节约和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为使就业竞争得以展开,控制在一定限度内的待业又是必要的。显然,这样的就业制度改革并没有改革充分就业目标,而只是使充分就业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
提高就业效率,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加剧已存在的就业矛盾。显然,失业由隐性形式转向公开形式,是一个痛苦的转变,难免会出现新矛盾。我国各级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改革和发展的措施,减轻可能出现的磨擦和震荡。首先,建立完善的包括待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把失业职工推出厂外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建立和完善劳动力的再就业机制。再就业机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进入市场的劳动力提供各种就业前培训的机会,使之适合重新就业的需要;二是加强职业介绍、职能咨询,并建立相应的市场性的机构,给劳动供求双方提供灵敏的信息和高效率的就业服务;三是为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广开就业门路,要打破国有企业劳动力只进不出的制度,还要鼓励和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独资、合资经济和个体经济,使之成为消化和吸收劳动力的蓄水池。再次,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是特别有利的。
此外,在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进程中,还应该采用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和发展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也便于在经济增长的进程中保留必要的就业岗位,使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
人口和发展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消费的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生产的增长速度,还取决于人口规模、就业面、职工收入增长速度、消费品价格等因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消费不仅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还直接成为社会再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真正成为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劳动者的消费需要可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改善,其消费水平也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我国1990年人均消费支出达714元,按可比价格比1952年增长2.7倍,许多消费指标达到了中等国家的消费水平。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规模过大,使我国每年新增加的国民收入有1/4以上要被新增加的人口消费掉。这不仅严重影响积累的增长,而且也影响人民群众当前消费的增长。从1952年到1990年我国居民消费总额从434亿元增加到8100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7.3倍,但同期人口增长98.9%,人均消费额只增长2.7倍。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提高人民消费水平方面的优越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居民消费增长大体要经历贫困、温饱、小康和丰裕四个阶段。由于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目前的消费水平在总体上已告别了贫困阶段而进入了温饱阶段。下一步目标是向小康过渡,到本世纪末和下个世纪初我国大部分地区能够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小康消费的特征是生活服务设施比较完善,居民健康和营养水平较高。所以这些消费的增长都依赖于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结构的调整。向小康消费阶段过渡的进程,不仅要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还要受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的制约。由这两个制约条件和小康目标的要求决定在现阶段我国不仅要继继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而且还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搞好开源节留。
一般说来,消费作为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一定程度的适当超前对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对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带动作用。但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的过于超前以及由此带动的消费需求膨胀又会牵动经济的在生产增长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处于低水平的条件下,它的发展、结构调整要受资金、技术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跟上过于超前的消费突变性进展。消费需求由膨胀跌入疲软的波动是生产与消费的失衡伴有社会产品的浪费和生产力的破坏。因此,控制消费大起大落的波动,促使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条件下,一定要坚持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促进生产的辩证原则,明确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正确关系,即人口与经济增长的正确关系,使人的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更加协调,国家更加繁荣,社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