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干部学校教育研究
——以晋绥二中为例
王 甜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将干部教育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干部是我们党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是根据地各方面建设的领导者。因此,开展干部教育、创办干部学校在当时干部紧缺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晋绥二中不仅为抗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干部,还推动了晋绥根据地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建设。
关键词: 晋绥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晋绥二中
一、晋绥二中建立的背景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开启了中国全面抗战的新局面。由于抗日形势的愈加严峻以及共产党与国民党联合抗日局面的形成,要求共产党从之前狭小的革命圈子中走出来,这就使得原本干部数量就不充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干部教育问题亟待解决。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对于如何培养和教育干部问题作出指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1939年9月,陈云在抗大做《论干部政策》的演讲时指出:在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已经痛失了十几万干部。如今在全面抗战的情形下,干部缺乏问题更为凸显。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与扩大,各方面的建设都需要干部来发动与领导群众。对此毛泽东感到极为忧虑,称之为“干部的恐慌”。中共晋西区委员会书记林枫,在1940年9月晋西北第二次会议开幕式时,就提出“加紧国民教育的正规化”的意见。他指出,没有正规化的教育就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各种短期培训班只是应急的举措,想要真正的培养和教育干部,就要建立干部学校,使教育正规化。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晋绥抗日根据地积极进行干部教育学校的建设,晋绥二中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晋绥边区第二中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成千上万的学校之一,是革命根据地培育青年干部的革命熔炉。
二、晋绥二中干部教育的内容
晋绥边区第二中学一开始创办,就是以培养抗战建国的干部为目的。学校办学坚持遵循中共中央颁布的,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按照坚决抗战的总方针。晋绥二中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从根据地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中共中央的指示,教师自己动手编写建材,为学生制定了合理的学习内容与方法。
晋绥二中重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但它不是仅仅向学生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既重视文化教育,又重视政治教育。马列主义是我们保持正确前进方向的理论保证,是人类文化知识最高的发展,因此,更要注意文化知识与政治教育的结合,寓政治教育于文化知识教育和日常生活之中。
晋绥二中特别重视语文教育,语文课都是由级任老师担任,语文课的思想性、政治性特别强。教师讲语文课,力求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分析其思想内容,而不是单纯讲篇章结构、写作方法。教材都是在马列主义原则指导下,由学校新编的。所有的教材都坚持了和抗日战争根据地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原则,尽量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大多数语文课具有强烈的革命思想,歌颂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和共产主义的革命志士,如《回族英雄马俊》《抗日英雄杨靖宇》《回民支队长马本斋》《马老太太之死》,还选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的《与妻书》,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等等。
4)随钙硫比增加,煤粉燃烧残余量逐渐增大,发热量依次降低,灰熔点先降低后升高,在钙硫比为1.0时,灰熔点最低,钙硫比增至1.5之后,灰熔点逐渐上升。
(3)财务共享中心的推广,使传统财务核算岗位大幅缩减。2017年11月8日,中国石化在总部召开共享服务推介会,宣布中国石化共享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中央企业成立的首家共享服务专业化公司,与此同时,也是大型央企瘦身健体、精简组织人员、重塑企业发展“年轻态”新的开始!比如,中石化财务共享中心东营分部,450人的团队,完成了原来753个“二级单位”的任务量;又如,海尔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后,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人从原1800人,降到260人,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地理课主要讲了我国各个抗日根据地的位置、面积、发展壮大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到中国人民抗战必胜,日本帝国主义必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作用和中流砥柱作用。
晋绥二中产生于抗日战争的大潮中,这就使其发展一定会受到战争的影响,因此,晋绥二中干部教育的方法,遵循干部教育与战争相结合、干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干部进行教育与培养。
政治课主要讲社会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现代革命史,使学生们初步懂得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懂得了中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重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史革命史。
在政治课中,范若愚校长还专门讲过人生观问题。他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世界上有三种人生观:第一种是精神决定论。他们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必须由少数人来统治和剥削,因为只有少数人有知识、有精神、有本领,这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第二种是宿命论。他们认为人们的贫穷贵贱都是命中注定的,对于压迫和剥削只能听天由命来顺受,这种人生观实际上是剥削阶级对广大人民的期望。第三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人生观。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都是有它们自己的客观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推动事情的发展,改变世界。这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三、晋绥二中干部教育的方法
该船自建成出厂后,在整个运行期间轴系工作正常,根据船上的测量记录可知(见表3和表4),尾轴承温度不大于65℃,中间轴承温度不大于80℃,尾轴管前后密封处无渗漏,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首先,学校积极提倡学生广泛阅读课外政治书籍,向学生推荐进步的政治书籍和优秀文学作品,学生们争相阅读了《中国共产党烈士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社会科学概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作家《七人集》等书。学校在假期组织学生自愿参加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的学习,虽然学校每学期都要考试,然而学生们对于阅读课外革命的政治书籍从未放松。学校十分强调教育学生在读书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想水平,加强思想意识的修养锻炼。一个同学从国民党地区的中学转来,文化水平高,对自己的估计很高,较为自负。他学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后,懂得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书中讲:“任何党员、任何领袖和英雄,他在共产主义事业中,只能做一部分工作,尽一部分责任,共产主义事业是一件千百万人长期创造的事业,任何个人也不能包办。”这一段通俗易懂,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话,对他教育很深,他对照检查了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反省写到作文中,受到老师同学赞扬。
其次,学校开设了学习小组,并开展了谈心活动。由于学生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不同,虽在同一班中,学习成绩也有很大差别。学校提倡同学们互相帮助,有计划的把文化程度不同的同学,按4人编为一个学习小组,基本上固定了互帮互助的对象。每天晚间当学生自习时,4人把两个课桌合起来,用一个麻油灯围在一起学习。学校领导提倡,不能只满足于自己的学习好,要使同学都学习好。这样,同学们互帮互学就蔚然成风。
四、晋绥二中干部教育的时代特点
晋绥边区第二中学从抗日根据地的现实情况出发,为党培养了几百名青年干部,适应了抗日战争胜利后革命形式发展的需要,它的办学经验是成功的。但它又有时代的特点,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只能在当时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实行。晋绥二中虽然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但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总显得很不足,这终究是个缺陷,这是历史造成的缺陷,不能苛责于当时的哪一个人。1943年冬开展了“抢救运动”后,接着从1944年到1946年,连续三年开展了大规模的开荒生产运动,生产劳动时间和社会活动时间大量增加,文化知识教育就大大减少了,1944年7月入学的6个班的学生实际上变成了劳动生产为主,他们在校的两年时间里学习文化只有八个月,参加生产劳动时一个月,参加根据地中心工作五个月。当时采取这样做法是具有客观原因的,也是必要的。学生们虽然失掉了一些文化知识,但奠定了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这是终身用之不竭的。所以总得来说,这是得大于失。亦学、亦农、亦工,造就出了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热爱劳动和工农密切结合,艰苦奋斗,踏踏实实,一心一意为工农服务的一代青年,这是普通中学和旧式大学难以做到的。
[ 参 考 文 献 ]
[1]晋绥边区第二中学校史编写组.晋绥边区第二中学校史暨资料汇编[M].晋绥边区第二中学校史编写组,1988:11,19.
[2]山西省教育史晋绥边区编写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史志办公室.晋绥根据地教育史资料选编(一)[M].山西省教育史晋绥边区编写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史志办公室,1986.27.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18-0209-02
标签:晋绥抗日根据地论文; 干部教育论文; 晋绥二中论文;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