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波动的“谷底之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谷底论文,之谜论文,我国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0)-0052-05
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我国的经济波动大约5年左右循环一次,每个周期具有明确的峰顶和谷底位置,并且谷底之间期也基本上是5年左右。我国经济90年代初的经济周期于1991年、1992年达到顶峰。这个周期的扩张期仅为1年,即在92年到达峰顶以后便开始进入了至今长达七年的回落过程。如果按照以往我国经济周期为5年的统计规律,可以推断始于1991年的经济波动谷底在1996-1997年出现,进而在本世纪末形成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基本轮廓。但在上述经济周期的“理论谷底”之后,我国经济增速分别是1996年的9.7%,1997年的8.8%,1998年的7.8%,1999年的7%,经济增速的轨迹已经拖出一条下降了7年的长尾,在各种滤波后的趋势线中仍然存在下降的趋势。于是有些观点认为我国经济波动的谷底至今尚未出现,并担心我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趋势何时能够停止?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是否还具有阶段上的完整性?这些重要的现实问题,在本质上均可以归结为经济波动是否出现谷底的问题。由于在我国经历过的经济周期中,从未出现过上述高位拖长的谷底现象,也没有出现过周期阶段如此剧烈的非对称性(一般用经济周期的扩张期和收缩期之比度量),因此对我国90年代的经济发展中是否形成过经济波动谷底,目前理论和实证研究中还没有一致的认同结论。90年代后经济周期波动的谷底是否出现,谷底位置在哪里?这就是目前我国经济波动的“谷底之谜”。本文将对这个“谷底之谜”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给以论述。
一、我国经济在1996-1997年接近波动谷底
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波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个是主要分析宏观经济变量与其自然趋势的非随机偏离,另一个是分析经济系统中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协同运动。依据一些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与自然趋势的比较,判断经济波动所处的周期阶段,对经济周期的度量不再注重传统的阶段完整性、定长性和定时性。基于上述理论观点,下面分析一下我国经济波动已经出现谷底的几点原因。
1.宏观经济运行“软着陆”成功是经济波动接近谷底的第一个特征。从1991年开始实施的紧缩性、反周期特征鲜明的宏观调控政策,在经济“软着陆”之前的5年中收到了比较显著的效果。这次宏观经济调控的成功是政府引导经济进行资源配置的一个成功范例,不仅加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也加强了政府实施有效宏观调控的信心。经济运行“软着陆”的实现,使得经济系统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从处于震荡的高位,协同地回落到一个合理的区域中(这里合理的指标区域是指不能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高度失业危机,并且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的指标范围),1992-1997几年中我国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双率逐渐回落,并且没有形成强劲反弹的蓄力,明显地体现出经济“软着陆”的痕迹。
2.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取向是波动接近谷底的明确信号。以前我国经济运行处于低谷的时候,经常利用宏观调控政策,采用突然启动方式,促使经济增长在短期内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却无法顾及其它宏观经济指标的调控,其结果经常是经济“硬着陆”的出现。这次反周期调控的实施在阶段选择上与以前有所不同。首先,它是在经济处于双高位之上的反周期调控,重点是使发展过快的经济回落到平稳发展的合理区间中,同时兼顾了诸如抑制通货膨胀、进行多项经济体制改革等目标的实施。其次,调控政策力度和取向上具有明显的规则性,这不仅有利于正确预期的形成和经济个体行为的渐进调整,而且正是这样的“微调”使得宏观调控结果具有“软着陆”的特点。“微调”是大规模经济在高基位上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
3.“软着陆”中通货膨胀率的“硬着陆”,表明了短期菲力普斯曲线的替代效果,这是经济处于波动谷底的主要迹象。1994年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高通胀局面,当年通胀率达到21.7%,几乎是当年经济增速的两倍。从抑制通货膨胀这一首要目标出发,切入及时和着重点明确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其它配套措施的实施,以成倍递减的速度很快使通货膨胀率降到5%以下。通涨率的“硬性”回落,不仅确保了我国市场化进程和社会安定,也提高了公众对政府能力的置信程度。但社会需求和劳动就业在紧缩性政策下变得同预期经济增长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较低的价格水平和大量富裕劳动力,使经济处于消费需求和劳动力需求相对价格水平的高弹性阶段。在经济处于平稳阶段或者接近稳态时,菲力普斯曲线作用并不显著,但短期内经济运行偏离经济的均衡轨迹,出现经济波动时,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变量之间的替代关系就会体现出来。因此菲力普斯曲线替代效果显著,是一种经济波动接近谷底的现象。
4.宏观经济冲击方向改变表明了经济运行接近谷底状态。从1996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多种宏观经济冲击作用方向的改变,表明我国的经济波动处于周期阶段的转变时期。经济冲击是经济系统某些重要经济变量的变化(可能是突发或者是非预期的)形成的对实际经济运行的影响。经济冲击是导致经济波动的最根本原因。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冲击,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方向性改变,由以前的强制性紧缩变成有调控的松动,货币发行开始出现正向地放大;在需求方面已经开始出现了负向冲击,此时价格水平的顺周期行为表明需求冲击是逆向的,这使得有效需求水平降低,迫使政府宏观调控已经倾向于需求管理。其它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诸如存贷、利率等发生了在经济谷底阶段的冲击方向性改变。
5.各种宏观经济总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已经明显减弱,经济变量之间的替代和协整程度降低。例如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紧缩的情形下,利率下调并没有明确形成借贷成本下降的信号,人民币储蓄的利率弹性仍然匮乏,这说明利率、储蓄、投资和消费等变量之间的影响作用程度降低。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交互性和协整性降低,经济两分性加强,使得一些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之间的脱节加剧,导致经济系统已经形成的部分经济泡沫收缩和沉淀,这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运行影响受到抑制的重要原因。经济变量间影响性和协整性降低,预示着整体经济的规模活性减弱,这又是经济处于低谷所具有的特殊现象。
如果将经济波动视为产出等实际变量同其自然趋势的偏离,那么越是接近经济的自然率水平,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越低,经济对冲击的吸收和缓冲能力越强。因此,目前宏观经济政策产生的经济扩张作用减弱和时滞加长,也说明经济处于谷底的回升阶段。
二、新一轮经济周期波动已经在谷底长尾上开始
如果认为本论经济波动在1996-1997年接近谷底,那么1998-1999年经济增长速度为什么会继续回落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并且说明经济周期作为统计规律的可重复性,我们认为我国90年代中的两个经济周期具有前后谷峰接续、新周期峰前谷后的特征。在这样的假设下,上一轮经济周期谷底位置的平均增速9.25%将是本轮经济周期的峰顶增长速度,并且本轮经济周期会体现出极度非对称性。(注:上一轮经济周期中,经济的扩张期仅为1年,而这一轮经济周期中,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扩张期。)。这样一来,1998-1999年出现的经济增速下降所表现的是本轮经济周期从峰顶的收缩过程,而不是上一轮经济波动的继续探底。
由于本轮经济周期的起点就可能是本次周期的峰顶,并且经济具有同自然率增速的接近趋势,那么在本轮周期中就不会出现鲜明的经济扩张和收缩期。经济波动从1997年开始缓慢回落,将在经济增长路径上拖出半个周期以上时间的长尾。在这样的长尾出现以后,本轮经济波动就会形成一个缓慢的凹型调整性收缩扩张阶段,使得本轮经济波动沿着上一轮周期的谷底进行较长时间的窄幅振动。虽然本轮周期的非对称性比上一轮更为突出,但波动的稳定性会明显增强,在回落的长尾中,增速超过10%的机率明显减小。
上述经济波动方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从未出现过,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论证和实施检验。特别是周期波动长尾现象的出现,不仅对经济周期阶段性划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需要深入分析长尾形成的原因。我们认为长尾形成的重要原因是:
1.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的20年里经历了巨大的波折,仅经济增速就出现过1.5%(1983年)和18.5%(1988年)的落差,其幅度达到15倍之大,同样价格水平变化也曾是如此。高速增长繁荣之下的通货膨胀和结构刚性制约,低速增长疲软之下的市场萧条和政策弹性缺乏,都给我们带来了极为深刻的教训。因此无论是经济理论界,还是宏观经济决策部门都不会轻易形成以往一味扩张经济的冲动,已经树立了比较清醒的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战略思想,政府已经具备了在复杂环境下调控经济运行的经验和能力。因此我国经济运行趋于稳健是发展的主流。
2.微观和宏观形势走向的偏离,表明经济中同向冲击种类减少、强度减弱,这说明数量性扩张形成的对经济增长的加速阶段接近结束,经济将进入以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为促力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劳动生产率和单位资本产出率等边际指标变化较大,而产出和就业等累积变量变化相对较小,因此经济增速的变化不会太大,且不会出现明显的起伏。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是经济波动出现长尾的重要原因。3.采用货币性敛资的扩张性政策,在理论上具有更强的稳健性,但前提是经济具有稳健的金融体系和适中的通货膨胀水平(适度的财富通货膨胀税可以降低货币扩张导致的非稳定性)。由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中不存在上述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条件,因此适时转向采用债券敛资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十分正确的。由于扩张性债券政策对经济运行具有更强的非稳定作用(对债券的利息支付等是导致这种财政政策非稳定的重要原因,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是经济增速下降时,形成反向经济冲击的有效方式。在经济实现“软着陆”以后,由于没有及时地对周期谷底位置给出清楚的判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交替时点滞后,于是前期调控力度微弱的宏观政策促成了经济波动长尾的形成。
4.对经济增长形成拉动作用的投入因素一定具有时间累积性质,这些因素不包含物质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等。本质上说,经济波动长尾出现同这些投入因素累积性降低具有内在联系,而这些因素的累积性降低体现为经济中的有效需求不足。在近三年中,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等增速基本上处于回落或者徘徊状态,就业劳动力数量呈现下降趋势,高新技术产业等远未形成对产出的有力促动。因此,伴随着经济波动长尾的出现,经济中有效需求缺口的单边限制也就明显地体现出来了。
在既要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又要维持必须的规模与速度的前提下,我国经济从1997年开始体现出长尾的波动形式。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中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实际状况等表明,我国经济波动的长尾可能从1999年开始拖平(1999年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3%,已经出现增速回升的迹象),并且开始小幅回翘进而进入徘徊。
三、本轮经济波动中我国经济将可能接近长期稳态均衡轨迹
只有对我国经济自然率水平和长期均衡轨迹的性质具有一定认识,才能对经济波动出现长尾、拖平、回翘特征的利弊进行规范性分析。下述两点是我们对我国经济增长自然率水平进行判断的部分原因。
1.“自然率”水平对应着经济的某种“自然”状态,但不同的经济理论对“自然”状态有不同的描述(注: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的自然状态是经济系统中的充分就业,凯恩斯经济学认为自然状态是自愿就业均衡,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自然状态是长期稳态。另外还有Barro等人使用的信息完全等自然状态。)。我们认为我国经济的自然状态,应该是能够使得大多数重要名义变量处于长期稳态的均衡。1996-1997年以后,以通货膨胀率为代表的名义变量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变化范围内,并且这种稳定趋势具有较强的惯性,同时其它名义指标也大多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之中。因此按照我们对自然率的认识,这个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我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因此上一轮经济“软着陆”之后的经济运行,为我们分析经济的自然状态提供了很好的时机。
2.由于自然增长率体现了经济的内在增长趋势,体现的是经济体制、市场体制和资源水平等条件下产出增长的自然能力,因此当经济接近自然增长率时,经济运行便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和对外部因素的抗干扰能力。于是分析经济政策的灵敏性和经济运行对政治冲击的反应,是判断经济增长是否接近自然率水平的重要依据。1996年以来,出现了香港回归、我国两会成功召开和东南亚、巴西金融危机等重要冲击性事件,但我国经济运行对这些事件反应的敏感性明显减弱了,其原因便是经济接近自然率水平所具有的稳健性。
由于目前经济波动中出现长尾现象,那么本轮周期的经济增速平均值大约为8-9%,于是这个经济增长率便极有可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自然率。上述分析认为本轮经济周期的长尾已经接近自然率水平,这为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轨迹提供了必要条件。目前在进行波动的短期分析时,应该对我国经济波动的长波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在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中,还从来没有形成过一轮完整的长波。虽然目前可以利用的统计数据尚不足以进行长波的计量分析,但根据建国50年来经济的剧烈波动,可以断言以前的经济发展中根本上没有形成经济增长型长波的雏形。经验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过程中一定会形成一个增长型经济长波,经济接近自然率水平,是进入长波阶段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在经济长波的起始和中间区域,一般规律是短期经济波动的强度减弱,规则性不再明显,这正是目前经济波动的长尾和具有平稳的收缩扩张期,或者扩张和收缩期交替所体现的。为此我们认为,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增长在自然率水平附近的长期滞留,预示着我国经济起飞阶段第一轮长波的开始,如果上一轮经济波动形成的高位长尾的拖平回翘之后,将围绕自然率徘徊的趋势保持至下个世纪初期,那么这个阶段将成为这轮增长型经济长波的主体。
在经济运行的长期稳态路径上,经济将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协调的宏观总量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波动的长波、各种自然率假说和经济的长期稳态均衡路径之间是内在有机联系的。潜在的自然率实际上就是经济稳态下的长期变化率,稳态均衡特征和自然率下的经济特征是经济长波中的主要特征。我国当前这一轮经济波动,不仅涉及到我国跨世纪的经济发展,也为分析我国经济的动态均衡路径、各种自然率水平和经济长波特征提供了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认为我国经济波动开始步入长波和接近长期均衡轨迹,是认识经济形势和制定适宜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由于目前经济正处于上一轮高位谷底之后的调整期,将经济增速(1998年8%和1999年7%)调控在略低于自然率的水平上,既可以使经济运行具有较强的规模扩充性和结构调整的兼容性,又能使现有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同时还能够有余地进行有目的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得我国经济在一种比较宽松的环境下有效持续地发展。
我国经济已经体现出接近自然率水平的自身特征,这时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还会继续存在,只不过其原因不是供给和需求、投资和消费等因素的激烈冲击,而是经济中出现的非对称信息、市场中相对价格和成本预期的渐进调整、技术和资本的溢出效应等。这时对宏观调控的时机、方向和力度要求更为严格,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收稿日期】 2000-01-10
标签:经济周期论文;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