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还明[1]2001年在《未来竞争力与先进制造技术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当前,制造业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制造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制造技术和制造能力的竞争,谁掌握了先进制造技术,谁就能更好地占领市场,就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从分析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入手,阐述了信息技术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意义,以及对信息技术的积极投入和开发对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通过对制造模式的变革研究,引出了信息时代最先进的制造模式的理念,其核心概念为计算机集成制造(CIM)以及其物理实现形式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作为企业计算机应用的最高层次的CIMS工程,其技术难度是众所周知的。然而,更重要的是CIMS将先进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企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方式的要求,这才是CIMS建设的精髓和成功的关键,这也是本文用一定篇幅去分析研究制造模式变革的目的所在。本论文的重点是第叁部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落脚点放在结合成都飞机公司(以下简称成飞)应用的实践,提出了信息集成是解决我国企业实施CIMS的一条最主要的途径的观点。而我国企业在信息集成上主要面临着七个方面的主要障碍,围绕着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思路有:利用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理念,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以及在它基础上派生出的其他先进制造系统技术,如并行工程、精益生产、虚拟制造和敏捷制造等,充分结合国情,厂情提出了指导思想(管理哲学)、实施策略、对策建议等等。具体包括:实施CIMS最主要的是利用其先进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观点,不要盲目追求底层设备的自动化,应努力寻求人、机、技术和管理的有机集成。人的因素是成功实施CIMS的关键,实施CIMS应充分体现“一把手原则”。以及将体制创新与CIMS结合起来,将企业技术改造与实施CIMS战略结合起来等。并就我国国有企业在当前经<WP=3>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激烈变化,各业务部门信息接口难于稳定清晰的条件下,如何去推动我们的各项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结合成都飞机公司CIMS应用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外尤其是航空企业的应用实例,意图在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我国企业实施先进制造技术,总结提炼出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向,以便坚定我们实施先进制造技术的决心。同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推进企业的改造,改组。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在实施先进制造技术方面常常是从军工企业开始的,本文多处以波音公司飞机制造的应用实例作为启发,可以这样说,实证分析和航空工业方面的应用实例是本论文研究方法和结构内容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色,希望本文能对我国正在研究或实施先进制造技术的企业有所帮助。
材料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2]2004年在《2020年中国材料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前言材料是指用于制造具有一定功能和使用价值的器件的物质,人类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物质基础,也是科学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材料一直扮演着划分时代的角色。历史证明,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往往孕育着一批新技术产业的诞生,给人类社会的进步以革命性的巨大推进。
佚名[3]2009年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性产业,是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重大技术研发和承担重大装备研制生产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规范
蔡盈芳[4]2011年在《基于本体的航空产品知识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根据当前我国在知识管理领域和知识工程领域对知识表示、获取、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基于当前我国航空工业对知识的迫切需求和知识管理现状,研究了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库(Aviation Product Lifecycle Knowledge Base简称APLKB)构建的理论与方法,对APLKB的框架、内容和功能等进行了论述,就APLKB中知识的表示、获取、利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对知识管理现状研究的基础上,以现有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工程有关理论为基础,针对航空产品知识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知识管理的需求,提出了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库理论,对该理论的主要体系框架进行了设计,明确APLKB定位、特征和功能。(2)在研究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活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分类的来源原则和主题原则,运用上述原则设计了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内容框架模型和主题框架模型。(3)对APLKB中知识表示方法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分析几种知识表示技术的优缺点,其中特别对本体用于知识表示的优点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就如何利用本体进行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表示进行了论证。设计出了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库的本体表示模型,提出了基于四层架构的航空产品知识表示法。(4)对航空领域本体构建理论进行研究,利用基于叙词表的本体构建方法,提出了基于《中国航空百科词典》和飞机零件明细表的航空领域本体构建方法。该本体构建方法领域专家参与少,效率高。利用该方法构建了典型的航空领域本体。在本体语义映射算法中返回语义关系而非相似性系数。(5)知识获取一直是知识管理的瓶颈,本文对APLKB中的知识获取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基于规则的文本挖掘算法的改进,提出了以企业业务系统数据为来源的基于多层规则和文本挖掘的知识自动获取方法,并对知识获取技术中的语义标注进行了改进。(6)对APLKB中知识检索利用进行了研究。即如何通过本体论的运用,检索出知识库的知识,实现航空产品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与制造。论述了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和知识推理的原理,重点对基于实例的知识重用和快速成型的知识重用进行系统论述,对基于实例的知识重用中的实例检索技术算法进行改进,并根据经验,总结了基于实例的快速成型的知识重用方法。为进一步验证技术的可行性,设计了某航空某研究所的航空产品知识库系统软件原型。
商小虎[5]2013年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倒逼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产业升级也即意味着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崛起的机遇。作为制造业基础和创新载体的装备制造业,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建立是我国经济从投资导向发展到创新导向阶段的重要基础。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崛起无一不是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其发展前提。因此,这也是选择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作为本论文主题的意义所在。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我国装备产业国家竞争优势演进路径恰恰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在装备子行业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往往是并非高精尖的机械装备行业,譬如造船、铁路车辆、集装箱、工程机械,这些大多归属运输设备的范畴;而我国所需的精密数控机床、高档轻工设备、高端冶金化工能源设备等大多依赖进口设备。未来我国工业化深化的内涵体现为装备工业由初级层次向纵深发展、由追求数量的投资驱动粗放式增长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总结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特征,傅家骥(1998)指出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技术创新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技术创新不仅仅包括企业产品和工艺的创新,还包括了相应的管理、组织、市场等方面的成功创新。大量研究表明,许多技术创新项目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创新缺乏与市场、组织、制度、文化、战略等软技术因素方面的协同匹配。而当企业在产品、管理、市场、制度等多维度的创新同时出现时,就产生了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在成熟阶段的创新中大量出现。尽管经济生活中创新很重要,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创新一直未得到主流的经济学家的重视。传统上,经济学主要研究创新资源配置及其经济效果,而创新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一过程本身一直被视为难以捉摸的“黑匣子”。尽管经过了大量对创新的研究,但了解得更多的是创新能带来什么,对它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了解甚少。而如果刺激创新以及创新的模式这一问题对于我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追赶特征的经济体却极为重要。技术创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笔者通过调研了上百家各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访问了大量的行业专家,获取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为基础,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装备子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比较分析、以及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从而为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方向、产业支持政策提供深度的视角。本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内容和主要创新点,以及相关文献的综述,重点介绍了技术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模型、创新系统理论以及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二章回顾了技术创新在全球工业化过程各个主要阶段的发展特征,梳理了我国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在全球创新竞争中的地位;并揭示了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装备产业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应当积极抓住全球经济格局调整、技术经济范式更迭的历史性机遇,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后来居上”。第叁章介绍了装备制造业的范畴和产业发展特征,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工艺装备水平低、产品结构集中在中低端、机械基础件和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差、重大装备项目的成套设备系统集成与工程技术能力薄弱等方面的问题。本章进一步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出发,精选了低压电器、机床、专用设备、大型成套装备的优秀企业技术创新案例进行研究,从而归纳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内处于上下游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和未来创新方向。未来我国投资拉动带来的装备市场增长空间有限,装备制造业未来将逐步面临着成长的“天花板”。提供完整的产品线,创新资源集成化,各个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化,技术、组织制度与组织文化创造性整合,构造一体化解决方案,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根本途径。第四章回顾了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竞争优势的演进过程,归纳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的演进路径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本章还从中观层面出发,从创新成效的差异、产业的劳动资本密集程度的差异角度,精选了我国装备制造不同子行业进行比较研究。从产业角度,本章对于我国重点装备子行业--机床行业、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特征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从空间角度,本章分析了我国机床工具产业集群、船舶产业集群的案例,尝试探讨我国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方法。第五章以我国装备类上市公司群体为样本,进行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通过在装备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之间建立起联系,构建多函数结构方程模型,从而进一步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黑箱。结构方程模型回归结果验证了我国装备企业研发投入带来了新产品较高定价能力、工艺效率的提升,最终对于劳动生产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人力资源结构、企业固定资产和运营资产的周转能力、外部需求推动对于企业劳动生产率也具有显着影响。第六章为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政策建议。综合本论文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分析,以及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结果,提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积极促进经济转型、扶持新兴产业、培育具有系统集成能力的装备龙头企业、优化装备制造和下游用户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装备产业集群、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和先进制造服务业的发展、完善人才和资金要素市场机制。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本论文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技术创新理论、装备制造技术及工程理论等等,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视角探讨我国装备制造的产业竞争特征、技术创新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2、技术创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为此笔者调研了上百家各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访问了大量的行业专家,通过获取技术创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方向提供深度的视角。3、本文理论研究中,从微观和中观的层面,采用分析与归纳、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打开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黑匣子”。通过研究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竞争优势建立、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绩效,从而为如何引导产业创新和提升创新绩效提供思路。4、实证分析方面,构建多函数结构方程模型,把创新过程分解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以我国装备制造类上市公司群体为对象,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5、对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政策建议。
刘星星[6]2017年在《智能制造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材料、物联网等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不断融合应用于生产制造全产业链而催生出的智能制造,掀起了世界制造业新一轮的变革浪潮,美、日、德、英等国都纷纷加紧发展智能制造,试图以此重塑本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而从我国来看,虽然装备制造业的产值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已步入世界装备制造大国行列,但是还存在诸如产能过剩、能耗过大、产品质量不高、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价值链大多处于中低端位置等问题。面对国际产业变革和国内发展制约的双重压力下,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与水平,改变大而不强的局面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在2015年推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并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以智能制造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不仅成为了塑造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路径,而且与我国未来的产业发展战略相符,更顺应了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对智能制造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本文主要按照“智能制造为何会推动及如何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发展-推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的思路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并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接着界定了相关的基本概念,并阐述了产业融合理论、产业升级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等相关的理论基础。其次,从动因、表现及作用机制叁方面深入探讨了智能制造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的机理。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又运用大量相关的数据及图表重点分析了智能制造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探析,得出了六大现状特点、五大问题及相对应的五个原因。接着又归纳、总结了世界一些国家以智能制造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的现行做法,并从中得出了四点有益启示。最后针对发现的问题、原因及国际有益启示,从增强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业、加强资金和人才保障及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四个方面为智能制造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何宁[7]2017年在《全球技术进步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各种技术进步融合体的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化之母,是高新技术产业之根,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今天,全球经济增长格局不断变化、全球化生产方式不断变革。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GVC)中仍处于中低端地位,不仅面临颠覆性技术的冲击,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要想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必须通过产业升级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附加值更高和盈利前景更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技术进步是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之一。全球技术进步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已不仅仅是某个国家产业发展的问题,而是一种与特定的全球价值链及其生产网络互动的关系。一般认为,融入GVC可以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授权、进口资本品等直接和间接渠道实现知识转移、知识共享,进而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然而,GVC治理模式使发达国家企业更多处于价值链高端环节,广大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往往被封锁在低端环节,基本按照价值链主导企业传递的知识和信息开展本环节工作。融入GVC能否有效促进技术进步取决于发达国家技术外溢的程度以及发展中国家是否具有足够的技术吸收能力。因此,开展全球价值链下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问题研究,不仅对于中国在以智能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中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而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后发优势理论和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等,重点从融入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了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问题,并系统阐述了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和经典模型,分析了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技术进步机制和产业升级路径,剖析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总体发展情况、产业技术水平和样本企业情况,分析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对全球技术进步趋势进行了分析,对主要国家产业政策进行了比较与评价,从技术创新、资产结构、人才结构、产出结构、绿色发展以及两化融合发展等6个方面构建了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理论建模,并运用1999-2012年7个装备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首次实证检验了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技术进步效应,进而提出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模式“自主式”升级路径、基于产业公地的“集群式”升级路径、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再创新的“渐进式”升级路径、由主价值链融入到多点融入的“包围式”升级路径等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具体路径,同时针对机床装备制造业进行了案例研究。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演绎法、理论建模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自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很多突出的成就,同时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也愈加突显。通过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及贸易大国,在装备制造业领域主要体现在:工业总产值规模不断扩大,在整体国民经济中仍是支柱产业;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结构有所改善,但出口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吸引外资增速放缓、对外投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一些制约因素也导致装备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测算结果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在2008年以前呈现明显的技术进步,之后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及以后部分行业又出现缓慢提升,总体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路径与趋势,表明装备制造业内部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正在通过产业升级优化提升。(2)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测算了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全球价值链融入程度指数,结果表明,1999-2012年间,各细分行业融入程度基本呈现“W”型特征,在2005年达到最高点,在2001年和2009年出现两个低点,这种特征可能与2003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2001年和2008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有关。基于对总出口复杂度分析测算得出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结果显示,2001-2014年间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并不稳定,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仍然较低,与领先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3)融入GVC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存在“阻碍效应”和“促进效应”双重效应的影响。本文利用1999-2012年7个装备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检验了融入GVC的技术进步效应,实证结果显示,融入GVC与技术进步效应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这体现出作为高技术产业的装备制造业与一般加工制造业的区别。随着“入世”谈判进程的加快,自1998年开始,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的高保护措施逐渐弱化,进口装备关税大幅降低,外商投资企业全面落户中国。由于中国市场面临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外产品的直接竞争,给本土企业的研发和产品销售造成了较大冲击。由于本土企业技术吸收能力较弱,而且一旦到达功能升级时便会触及价值链主导企业的核心利益,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无法通过融入GVC获得有效的技术溢出,存在阻碍效应;随着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效应的作用将逐渐增强。(4)全球技术进步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产业政策和经济体制、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企业的跨国投资与经营能力、高级人力资本的供给等。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细化与产业活动的不断分离,除了 Humphrey和Schmitz(2002)提出的传统全球价值链升级模式外,产业升级路径还包括同一产品价值链上的升级、同一产业内产品结构的升级、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业升级、基于技术能力的产业内升级等。本文结合融入全球价值链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以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自身特点,提出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模式“自主式”升级路径、基于产业公地的“集群式”升级路径、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再创新的“渐进式”升级路径和从主价值链融入到多点融入的“包围式”升级路径。基于研究成果和有关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在国家层面,构建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技术成果保护力度,警惕知识产权陷阱;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构建产业公地,促进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的实现;加快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提升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2)在行业层面,建立基于技术成熟度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形成良性互动机制;行业协会应适应脱钩改革新形势,更好的服务微观、影响宏观;融入全球价值链应重点关注技术升级空间大的行业,实现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高效对接。(3)在企业层面,深入践行“军民融合”战略,促进装备制造企业融合发展;合理选择升级路径,按照比较优势融入全球价值链;努力提升技术吸收能力,注重跨国并购技术协同效应。
佚名[8]2014年在《3D打印技术专题讲座心得体会》文中指出编者按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将要改变世界的技术”,已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发展3D打印产业,有利于推动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3D打印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有效克服我国工业设计能力薄弱的问题,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历史性机遇。
陈原[9]2007年在《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协调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结构复杂,垂直层级多,供需网络结构多样。构成供应链的实体繁多,实体间性质差异大,管理自主性强,地理位置全球分布,造成整个供应链在计划、外购、制造、交货等各运作层面上均需要进行协调,供应链的协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对供应链协调的研究是一项复杂而有意义的工作。本论文以基于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的整体协调问题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背景,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特点及其全球合作关系的发展状况,并对在此背景下的民用航空制造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实践的现状作了初步的探索。综合供应链,实施信息化管理,组织和形成全球采购的供应链网络已日益成为现代民用航空制造业的重要手段。其后,对供应链协调做了国内外研究综述,并从供应链的概念和分类、供应链协调障碍、供应链协调管理应具备的特点、供应链协调管理的模式和各种途径等方面做了更详尽、具体的文献综述,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基础。然后,对供应链协调的主流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协调机制、供应链的契约与激励协调机制、供应链合作与诚信协调机制、供应链集体学习的协调机制等,为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协调问题的研究做一先期铺垫。本论文接下来进行了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的节点层级分析;采用环节分析法和SCOR法进行了供应链管理的流程分析;在比较该产业两大类产品的需求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基于产品的供应链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的特点。它除了具有该产业供应链的一般特征如复杂性、自主性、异构性、分布性、动态性等之外,还具有产业供应链、动态联盟供应链、全球网络集成供应链、精益供应链的特点。从综合系统管理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本文把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采用全局最优的思想,在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下,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益和效率的优化,以降低供应链成本、缩短总交货周期为原则,对供应链的运作流程和管理活动进行优化,建立了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的全局性协调管理的概念模型。这个概念模型实际上是一个协调的供应链设计框架,包括了供应链协调的原则、目标、整体架构和各种协调方法的整合和综合运用。借鉴协同产品商务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进一步研究了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协调管理的集成,特别是研究了B2B交易场所作为协调集成的使能器,对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协调管理所起到的作用。最后,以波音公司供应链协调的具体实施策略和实践为实例对本章所设计的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的协调框架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通过上述问题的研究,希望能丰富与发展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体系,为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整体性的供应链协调框架,促进供应链协调关系的改进,推动企业顺利实施供应链管理这一先进的管理思想,同时,也希望可以为我国政府对民用航空制造业进行产业布局提供有益的参考。
朱剑刚[10]2004年在《中国家具制造业信息化与竞争力提升》文中提出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产业运作对家具制造业传统的生产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家具制造业更是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固守成本领先的单一竞争策略已不能适应新的竞争格局,因此,中国家具制造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竞争力。 论文的立题依据是: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宏观战略指导下,进行家具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然的选择。 论文研究的目的是:经由在家具制造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观点,在充分结合中国家具制造业的行业特性的基础上,就通过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提高中国家具制造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和具体策略及实施方案等方面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力求抓住家具制造业信息化的本质,建构出适切中国家具制造业现实情况的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信息化策略和模式,从而真正提升我国家具制造业的竞争力。 论文共分为5个部分八章,以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系统地论证了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我国家具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方法和策略。 通过研究分析,笔者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虽然针对中国家具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专门研究还尚未真正展开,但进行我国家具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是当今家具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是中国家具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我国家具制造业是我国家具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家具制造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 2.通过问卷调查、企业现场调研和参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实践,笔者初步整理出我国家具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现况的研究报告。 3.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家具制造业的S.W.O.T.分析和总结有关学者对提升中国家具制造业竞争力的选择,得出进行信息化建设既是我国家具制造业克服弱势、摆脱威胁、塑造优势的重要机会,同时也是提升我国家具制造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4.本研究在对竞争力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家具制造业的实际,阐述了信息化建设与供应链、产业集聚和产业链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可推动我国家具产业转型和升级,提出了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竞争力的产业层面策略建议及家具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 5.本研究结合实证分析对家具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数据准备和信息平台进行了探讨,整理出适合我国家具制造企业的基础数据准备要点及方案,着重分析了基础数据的编码原则,并提出了适合我国家具制造企业的ERP系统实施方法论。 6.本研究初步架构出了一个适合我国家具制造业现实情况的信息化建设理论分析体系,并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
参考文献:
[1]. 未来竞争力与先进制造技术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D]. 曾还明. 西南财经大学. 2001
[2]. 2020年中国材料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C]. 材料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 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上). 2004
[3].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C]. 佚名. 2007-2008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 2009
[4]. 基于本体的航空产品知识库构建研究[D]. 蔡盈芳. 北京交通大学. 2011
[5].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 商小虎.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
[6]. 智能制造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研究[D]. 刘星星. 福建师范大学. 2017
[7]. 全球技术进步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问题研究[D]. 何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
[8]. 3D打印技术专题讲座心得体会[N]. 佚名. 陕西日报. 2014
[9]. 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协调管理研究[D]. 陈原. 中南大学. 2007
[10]. 中国家具制造业信息化与竞争力提升[D]. 朱剑刚. 南京林业大学. 2004
标签:工业经济论文; 全球价值链论文; 智能制造装备论文;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智能制造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制造业论文; 供应链服务论文; 航空制造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产业升级论文; cims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