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是蓝图 课堂更需互动引导——例谈把《中华民族的觉醒》的教学设计成为实践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互动论文,蓝图论文,中华民族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与社会》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与思维世界,努力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历史与社会》课真正活起来。以下就是本教学设计变为课堂教学实践的体会:
一、树立服务学生的观点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总是把教师放在中心位置,教师高度集权,垄断话语权。学生只能被动地听,不少《历史与社会》教学仍是一家之言。
树立服务学生的观点,就是要求教师亲近学生实际,让心灵保持倾听的态度。教师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服务学生,帮助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活动。《历史与社会》教学是人文素养提升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学生与历史资料(教材、辅助史料等)的心灵沟通、思维交流。教师不能垄断解读,像布道士一样宣讲。初中生阅历浅、经历少,教师更要有服务的意识,从服务学生、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依据学情研究教法、学法。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和首席合作者,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情景、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帮助学生解决成长的问题与困惑。
二、以问题为纽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历史与社会》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综合学科,其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华民族的觉醒》教学设计也就是紧紧围绕这一思路层层展开。本课引导学生注重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在利用教材时,把教材的材料优化分类为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如何从不同材料中获取信息,并概括获取信息的方法。本课以学生熟悉的鲁迅及其作品《呐喊》导入,引出课题——“中华民族的觉醒”。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中华民族的觉醒”这一标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指导学生学会用关键词来概括提炼信息。此后,引导学生从“觉醒”来思考本课从哪两件大事来体现这一主题?然后,启发学生抓住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两件大事,如同剥笋,层层展开。
此时,我运用“有所教、有所不教”的策略学习新文化运动,启发学生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角度来自主阅读教材,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回答,来解决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与意义。虽然教材在描述“新文化运动”时采用“袁世凯祭孔”等几幅图片,但教师在讲解这几幅图片时,略而不教,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启发学生如何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概括信息上。在学习五四运动经过和影响时,则侧重于从图片(三幅图:图7—28天安门广场学生游行、图7—30上海工人率先罢工、图7—31各地商人罢市)中获取信息,概括五四运动的影响。
教学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三幅图画。想一想,从这三幅图中可以获取五四运动哪些信息?
意图:此问不是简单设问,也不是是非选择问答,而是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开放性问答,意在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并从中概括读图的方法和五四运动的特点。
学生看图1分钟。开始有学生举手,但只是零星几人。
此时,教师如果还是按照教学设计往下问,可能出现冷场,因此,教师根据学情,改变策略,请同学再以同桌合作的形式,把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进行同桌交流。(时间2分钟)教师参与学生交流,并及时肯定与点拨。
学生交流气氛活跃,积极主动。
生1:我从图片中发现五四运动规模很大,参加人数很多。从北京爆发,到上海再到全国各地,参加的人群从最初的学生到工人,最后商人也参加了。
生2:我们从图中发现五四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先只是学生在广场游行、喊口号,然后是工人罢工,最后各地都罢市了。如果全国都停产、停电、停水、停业,那么影响就很大。
生3:我从图中发觉中国人真正地觉醒了。图中的工人、商人都参加了。工人罢工不是为了加工资,而是为了声援北京爱国学生。商人本来唯利是图,但这次却停业罢市,这说明中国人真正地觉醒了。(学生笑,鼓掌)
师:刚才的掌声是对这几位同学最好的表扬。那么请你们几位谈谈,你们是如何从中获取信息的?
生3:仔细看图中的文字,如北京、上海、全国各地、学生、工人、商人等,还要看图,看图中人物、行为,并进行对比。
生2:要进行联想对比,还要调动原有知识。
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感受到要把教学设计的思路转化为教学实践中,体现了以问题为中心,精心设问,在教学中注意及时微调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巧妙利用生成资源,顺势升华情感
在教学设计转化为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成资源,适时引导学生,并选择恰当时机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在明理育智的前提下,经过老师引导进行自我情感教育。在《中华民族的觉醒》一课中,必须达成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不能造作,应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发爱国情感。
教学片断二:
师:刚才同学们运用智慧的眼光从这三张图片(图7—29、31、32)发现许多信息,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觉醒。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学生、工人、商人那样忘我,奋不顾身地游行、演讲、罢工、罢市?
生(不约而同):爱国,是爱国的力量!
师:对,就是这种朴素积荡在胸中的爱国情感让1919年的中国开始觉醒,走向团结。那么,这种情景,这种让大家忘我奉献、奋不顾身的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仍不断涌现,请大家举一举最近两年中国发生的大事,谈一谈自己感受。
意图:激扬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历史与社会》进行情感教育的主旋律。但是不能简单地说教灌输,这样会让学生很反感。五四运动是进行爱国主义的好题材,但五四运动离学生比较遥远。因此,需要借助学生生成资源做铺垫,因势导入今天的爱国行为,让爱国主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内化为朴素爱国情感。
生1:2008年奥运会时,很多志愿者服务,他们不计报酬,赢得世界各地游客称赞。这就是一种爱国行为。
生2:“神七”飞天,我们中国人实现了太空漫步,我感到很自豪。
师:嗯,为中国的发展感到自豪,这也是爱国行为,一种蕴藏于每一位中国人心中的爱国情感,去年还有一件感动全世界的大事……
生3:5·12汶川大地震时,我们全国老百姓空前团结,大家都捐款捐物,我们班还上街进行爱心募捐,我们很团结,很爱国,很有爱心。(全班鼓掌)
生4:在汶川地震中,各行各业、解放军战士、志愿者、各地人民群众都在奉献自己每一份爱心,中国加油,成为最流行的语言。
师:是呀,爱国主义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情感,爱国主义如同我们身体的血液,时时在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澎湃。
生5(情不自禁):我们今天在这里认真读书,既是为个人的发展,也是为国家的发展,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生6(若有所思):我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遵守公德,保持良好秩序,也是爱国行为。
通过以上教学片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爱国主义这一情感被唤醒与放大;学生没有把爱国主义当作假大空成说教,而是真正地感受到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备的情感和素养。此处教师巧妙利用生成资源,抓住生成资源兴奋点,使之与教学设计预设点形成情感共振,且不留痕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教师设计成教学目标。
四、激励性评价,适时创造成功的体验
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如执教者只是机械地依据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并不一定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适时、适度、富有个性化与感染力的激励性评价,给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对学生课上的反应应及时加以评价,不能视而不见,对于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应及时肯定。如本课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老师评价道:我们班同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看大家自主学习开展有条不紊,真让老师高兴。又如学生回答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时,老师这样评价:这位同学,很会选择恰当的角度来思考,让老师刮目相看。老师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要适度,富有个性,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不能简单地用“好”、“真棒”来搪塞,更不能用过高、近乎大惊小怪式的评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老师平时应积累一定数量的激励性评价语,平时揣摩比较,上课时就脱口而出。同时,评价语言应丰富且得体。如在上文教学片断二中,学生回答汶川大地震的爱国事迹时,老师不是一味上纲上线地表扬,而是用这样一句:“是呀,爱国主义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情感,爱国主义如同我们身体的血液,时时在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澎湃。”来评价与过渡,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爱国是每一位中国人必备的情感和素养。而正由于老师在课堂上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争先恐后地投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让他们时时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作为老师,写一份清晰流畅、富有创意、符合课标的教学设计,已实属不易。但是,要把精心构思的教学设计变成教学实践,更是不容易。只有严谨缜密的教学设计是不够的,还需重视学情,很多环节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水到渠成。要善于抓住教学主脉,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成资源,推波助澜,顺势升华;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做到会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