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党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战略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科学技术论文,思想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2)01-0026-04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振兴中华民族、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1956年,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个“痛苦”的人类“卡夫丁峡谷”,但不可逾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如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其自身固有的制度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党在80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并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党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战略思想。
一
党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战略思想萌芽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于第二代领导集体,成熟于第三代领导集体。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于延安创建延安自然科学研究会。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指出,不掌握科学技术,就不是一个好的革命者。认为科学技术是革命者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重要工具,这是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夺取全国政权前的科学技术观。但是,由于认识上客观存在的历史局限性,第一代领导集体一开始并没有深刻认清科学技术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密切联系。现代化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才出现的一个表征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概念。毛泽东开始是把“工业化”作为战略目标的,还没有使用“现代化”这一概念。他在党的七大报告中说:“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中国成立之初,1954年9月,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在一届人大《政治工作报告》中指出了“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任务。这是对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主要体现了对物质文明的要求,但仍没有把科学技术现代化提上重要日程。
随着对现代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这一艰巨而极具挑战性的历史任务的规律的认识逐步推进,我们党及时地调整了新中国开展大规模建设的战略方针——把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愈益转移到科学技术现代化上来。建国之初,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颁布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个意见(草案)》,初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作用。1957年3月,毛泽东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首次将科学文化纳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体现了现代化对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1963年,毛泽东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必然联系有了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好。……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P351)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4年12月,毛泽东在修改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草稿时,第一次指出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2](P849)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自此,毛泽东为我们规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就以四个现代化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可以看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认识已现端倪,但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使之明确确定,仍处于不够成熟的阶段。由于党在一个时期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调整,忽视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科学技术现代化战略思想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相反,在“左”的路线长期干扰破坏下,担负科学技术现代化战略任务的科学和教育战线受到严重冲击。如“仅辽宁一省,就有近万名科技人员被迫带着家属下去落户,‘就地消化’……按原计划应分配搞科技工作的一大批大专院校毕业生,被分配当了采购员、营业员、保管员、打字员、炊事员,等等。有的学火箭发射专业的被分配去看大门,学自动控制专业的去杀猪剔骨,教数学、搞外交的去卖煤气、做糕点。”[3]延误了学习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宝贵时机,结果“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4](P41)
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1977年初复出工作后,便满怀激情、自告奋勇地抓科学技术和教育工作。他以一个无产阶级战略家的宽广视野,敏锐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地位和重大历史推动作用,指出:“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明治维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5](P40)这表明了第二代领导集体率领一个“现代化的落伍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信心和决心,指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化建设的因果关系。1978年7月,他发表《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详细准确地论述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的基本态势和特点,敏锐地捕捉到当时刚刚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势头,首次阐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标志着党的这一战略思想初步形成。随着1985年后科技体制改革理论的展开和实践的深入,邓小平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讲的次数越来越多,份量越来越重。1988年他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强调,“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5](P275)这一科学论断,是他认真总结二战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得出的新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的一个杰出贡献,是我们党科学技术现代化战略思想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又进入一个全新时代。科学技术信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内容和指标也在不断丰富和提高。以江泽民为核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结合新的实践和新的形势,于199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中国未来发展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战略思想。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于江泽民同志的《论科学技术》之中。
二
党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逐步结合的产物,其内容本身有一个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第一,关于科技现代化社会功能。
党日益认识到,科技现代化不仅是发展生产力、实现产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塑造全党全国人民创新精神的直接动力。
1、二战以后,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世纪初,仅占5-20%;五六十年代,提高到50%左右;目前达到70-80%,在一些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中,甚至在90%以上。但据1995年统计,我国工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的只有33%,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只有13%。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而我国每百万元产值的能耗却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6倍。这两项的综合差距是1:36!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业已构成决定性因素,我们党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信心和决心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坚定不移。因为“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科学技术上落后,就会被动挨打。”[6](P20)
2、现代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科学技术工作者历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更不是社会主义”。[6](P61)党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创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精神风貌。同时,在全党全国大力普及科学技术,努力树立科学精神。我国历史上虽然有着伟大而丰富的文明成果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但相对说来,全社会的科学精神不足也是一个缺陷。”[6](P177)科学精神就是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其本质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世界观、人生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
3、科学技术从来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是历史的火车头,是最革命的因素。它启示和召唤着我们:要不断开拓、勇于创新,时刻追踪高新技术发展的态势和跟上科技革命的时代步伐。“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6](P107)我们党从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提炼出“创新”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跨世纪大发展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发出了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伟大号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和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等等,都是这种创新精神在新的伟大实践中的重要成果。
第二,关于科技现代化战略部署。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总体趋势而确定的基本国策,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1、科教兴国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崭新轨道上来。这必将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使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和远景目标来看,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中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指明了方向,为实现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铺平了道路;那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就为胜利实现第三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7](P29)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几乎所有涉及到现代化建设指标人均自然资源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8](P220)这一基本国情,不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科教兴国之路,而且也决定了我国必须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何一项目标与任务,都必须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每一项工作,也必须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和衡量标准。两者统一于党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战略思想和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实施之中。
第三,关于科技现代化依靠力量。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科学技术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知识分子。党在60年代就作出知识分子已经是我国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正确判断。邓小平反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他号召全党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党在新时期不仅坚持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正确结论,而且进一步论证了知识分子在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愈来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1、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尚,营造良好的氛围。党坚持继续抓好科技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坚持从优秀科技人员中发展党员、选拔干部,坚持领导班子配备科技副职制度,进一步推动科技发展和科技普及工作。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今天,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更是不可能的。”[6](P13)
2、科技事业要创新,关键在于人才,特别在于年轻有为的英才。努力从政策、环境和体制等方面创造条件,不拘一格地选拔重用年轻科技英才,已成为我们推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党和国家制定科技政策的重要指导原则。江泽民同志时常纵论科技历史,感慨英才辈出,无非是要说明一个基本道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离不开年轻英才的杰出贡献。“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6](P93)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科技创新精神更要从娃娃抓起。江泽民指出,青年时代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黄金时代,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提供永不枯竭的生力军。
三
党的科技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充分证明,能不能尽快地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善于领导这一场历史性、变革性的伟大革命。邓小平早就指出,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领导科技现代化工作的经验,但如何科学地组织、管理和领导好社会主义的科学技术事业,面前还有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以江泽民为核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既继承前人,又积极开拓创新,把实现科技现代化放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首要位置,把科技现代化发展水平作为实现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指标,把驾驭科技现代化建设的娴熟程度视为衡量领导干部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把科技现代化实现程度纳入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内容,从而使党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战略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第一,科技现代化发展水平是实现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指标。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有鲜明的先进性,首要的一条是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已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这只是提供了外部环境和先决条件。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同生产工具两个方面。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代,只有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可能富有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先进的劳动技能;只有生产工具和劳动产品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才可能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因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是党忠实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核心内容。
第二,驾驭科技现代化建设的娴熟程度是衡量领导干部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是党急需解决的两大课题之一。
1、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学习科学技术的模范,成为各行各业工作的内行。“我们的高级干部不可能都成为某一领域某一学科的专家,但完全可以做到知识面相对广一些、深一些,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专长。否则,就不可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称职的领导者。”[6](P44)
2、领导干部要努力发扬科学精神,切实提高领导艺术、决策水平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并不意味着就有了坚定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为指导,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磨练,才能真正树立起来。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本质上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就是求实创新,这对于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领导艺术和决策水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干部,要带头学习科学知识,带头弘扬科学精神,带头在工作中运用科学方法。”[6](P195)
第三,科技现代化实现程度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能够也必须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物质保证。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疑必须着力推进科学技术跨越式向前发展。这方面,我们曾有沉痛的教训,犯过“左”的错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没有重视科学技术,“四人帮”还把发展生产力批作“唯生产力论”。结果,国家经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速度发展,人民生活没有达到应有的改善程度,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也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展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愈来愈把努力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其优越性的长期战略目标和基本国策,把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制度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我国能够在风云际变的国际政治舞台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处理各种国内外重大事变时牢牢把握住主动权,不断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生命力。